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從林郁婷看見性別的模樣

奧運落幕後,網路上還是每天都會看到關於林郁婷「其實有多像女生」的討論,不管是五官很細緻、皮膚很好、稍微化妝一定很美、換個髮型就很不一樣,當然也包括她是衛生棉代言人。

我比較擔心的是大家對林郁婷的喜愛,很容易讓性別的模樣更僵化。
你看吧,果然是女生。
明明就很女生。
為什麼那些人無法看清楚她就是女生。
參加國際賽事的生理性別判斷標準,很明確了,離開了賽場,林郁婷/每個人,能不能卸下性別角色的活著?
就連我自己,如此普通的人,也不喜歡被說「你這樣真的好像女生」、「你有生理期所以你是女生」,我就是我呀,我有我的生理性別,但不需要變成我身份的延伸。會不會有人跟我一樣,從來就不覺得自己需要像個女生?所以也不會需要他人憑藉著蛛絲馬跡判斷我的性別為何。
性別是流動的,想推薦大家閱讀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非常適合正在自我探索的青少年與認為自己很支持多元、但又忍不住不斷把性別塞入二元化的人閱讀。
本書詳述了何謂非主流性別,「生理性別是依據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理狀態,而社會性別是根據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就社會而言,性別充滿了規則和壓力。我們的文化不斷將其對性別的期望(包括角色形象、行為舉止、表達方式和各種特徵)強加在每個人身上。」
我擔心的是,當我們急著、喜悅的以各種條件證明「果然是女生」,也代表了,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無法逃離「證明自己的性別」這個折磨與挑釁,多數孩子或許可輕易做到,但我們要看見,無法做到/不願做到/沒有義務做到 的少數孩子。
這11年來我嘗試以「看不到孩子生理性別」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不用擔心,他們接受的性教育課程豐富又完整,非常清楚自己生理性別為何),第一個孩子長出了自己非常滿意喜愛的中性特質;一樣的教育方式,第二個孩子長髮愛紗裙,非常的「傳統女孩」。這讓我們覺得十分有趣,每一年都可以觀察到孩子展現不同的社會性別樣態。
講授性別課程時,我會和學生說,我是男生,孩子會開始說出非常多性別刻板印象的判斷方式,然後又彼此反駁,接著發現其實都沒有完美證據,最後他們也不禁對男生女生的模樣產生懷疑。
不管你是什麼模樣,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不需要被說真像女生/男生,不需要被問是男生還是女生,更不需要被評價外表,喜歡你的人就是會喜歡你,不喜歡你的大有人在,但他們一點都不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