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請支持或加入生動盟,以行動成為我們的力量

生動盟成立到現在約半年了,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透過 FB 粉絲頁、倡議記者會、產前教育活動,接觸到許多女性,在某些活動場合或是粉絲頁私訊、某位媽媽的生產文章,生動盟會被提起,讓我們知道,我們某次分享的孕產觀念、推薦的某本書、寫過的某篇文章,讓一些女性動心起念,決定去拜訪助產師,或是鼓起勇氣和婦產科醫師溝通,得到了好的生產經驗,並因此加強了產後育兒的信心,家庭關係也產生了正向的改變。

聽起來太誇張嗎?其實我一直相信正是如此,#好的生產經驗會幫助一位女性重建自我_伴侶關係_家庭關係,常常有人打趣說,產房裡媽媽在生孩子,爸爸坐在旁邊滑手機打電動;或者是產婦忍著產痛已經夠煎熬了,還要聽著長輩在待產室指揮東指揮西,質疑到底生不生得出來。不必多說,這些過程只會成為整個家庭的負面記憶,無助於一個家庭做好最佳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兒到來。

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既然每個孩子都應該好好被對待,那麼就從出生的當下開始吧,當你用溫柔、友善的方式,將他迎入你的生命、你的家庭,往後在育兒時會面對的各種掙扎都會自然有了解答。如果你認為生產是自然的,那麼一個生命該為了配合成人想儘快恢復正常作息而被「訓練」嗎?是不是女人能更有自信,不因教養書或是網路文章、親友耳語所困惑?擔憂為什麼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帶不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能體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女人,#在充分的準備與醫護溝通下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那麼你生下的孩子不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那麼最適合的他生活方式必須和別的寶寶一樣嗎?

【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那個我,現在過得好嗎?】



「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這句電影台詞1980年代出生的人聽到厭煩了吧?如果和我一樣,已經是奔四的年紀,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多了房貸少了睡眠,比起夢想更常有的是妄想。

那妄想導致我們對於自己未能抵達的人生路線,沒來由地冒出許多遺憾。我們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覺得日復一日做家事太浪費時間,育兒瑣事太浪費自己的才能。曾經也拚了命交出一篇篇專題報導,如今在鍵盤上打字只為了寫下育兒日記,回覆朋友在臉書上對孩子照片的讚美還有哪個玩具哪裡買。

看著同年紀的女性作家今年又出書了;登入新媒體會員讀曾經一起跑新聞的同業做的出色報導;上次聚餐的大學同學們都升上管理職了,不管底下是一人二人五人,總比我只管兩個孩子要不要上廁所、上完廁所有沒有記得沖水好多了。就連十多年前一起進入新聞圈的伴侶,幾年來逐漸調整工作內容、名片的抬頭又換了,最要命的是,他還能溫柔安慰我,如果當年我留在職場,肯定做得比他好。

那是當然,如果不是母職,我幾年前就會回覆前輩,願意接下那份工作;我會每天在辦公室裡待到晚上八九點,截稿後到公司旁的鬧街,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人等我回去餵奶;我會嘴裡抱怨內心卻極為興奮地接下那些遠地的出差工作,沒有人在娘家等著我去接。

如果這五年來的每一天,我不用夜夜醒來兩次餵奶,我會吃泡麵追劇到眼睛發紅,在每一集剛結束的一小時內寫下幾百字心得。我的心裡不會被煩躁感占據,對於幼兒園虐兒或是校園體罰性侵新聞,我會遺憾但很快忘記。我不會被那些禁止嬰幼兒進入的餐廳或咖啡店拒於門外,我該屬於那扇門內。

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有了孩子後還能繼續寫幾篇稿子,已經很厲害了;也不會有人安慰我,是孩子讓我成為現在的模樣,例如成為公園達人嗎?我只需要想像,成為母親的人生會是什麼樣?我會以為,那是可以兼顧夢想的人生。

我大概沒機會想通,其實有沒有孩子,我都可能一事無成甚至不如現在。

我這樣一名平凡的女性過著普通而勞累的人生,問著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自己過著怎樣的人生?那裡沒有兩個孩子帶來的混亂,也不見得有我妄想中的得意人生,我想那個我會回答:「都已經這個年紀了,妳怎麼還不知道,根本沒有幻想中的那種精采人生可以去錯過。」

--
超黑暗的母親節文,感謝聯合報同意這樣的主題。

懷孕後,你該知道的一些事

最近幾位朋友懷孕了,我想了很久,想告訴她們一些事。

往後,你們曾經煩惱的一切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而曾經被你無視的各種小事,會成為人生的大事。

你的人際關係會重新排列組合,曾經相處起來輕鬆的人可能變成負擔,
過去沒機會往來的人成為某些時候的重要夥伴。
你的家庭將優先於你和伴侶的原生家庭。

你的伴侶會冒出無數你曾經認為不須在意的缺點,
同時出現你未曾想過有點可愛又溫暖的模樣,
他會像個孩子,而你也是。你們會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長大。

所以,一定要學習,學習尊重新生兒就是獨立個體,
他有身體與心靈、感受的自由,你們也是。
要學習正向的對話方式,要看見能言善道的我們、
還未能用言語準確表達的孩子的真實心情。
學習常常說愛、勇於道歉、真誠感謝,不作違心之論。
不要訓練孩子,如果你已經知道連自己都無法改變。

會發生很多痛苦的事,很多快樂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吃燒肉、涮涮鍋、鐵板燒。
你會找到最合拍的小兒科醫生,
帶著孩子看病時順便幫自己掛號。

最幸福的時刻是孩子睡著後。

推薦圖畫書《我離開之後》

我離開之後,讓我們與孩子好好談死亡,談我們自己


小孩恐懼死亡嗎?兒子三、四歲時曾經問我,人死掉後,怎麼知道如何去天上呢?他如果死了,還能待在我身邊嗎?當然可以,我告訴他,多久都可以,直到他準備好離開我。

兒子曾參加過曾祖母的葬禮,也知道神明桌上的祖先牌位裡「住著」和他有著血緣關係的人。但直到不久前,認識的孩子因病過世了,比起悲傷,他更感到疑惑,原來不是老人才需要面對死亡。

後來,我們常常聊起,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希望留給對方最後的回憶是什麼?失去對方後,我們該怎麼繼續生活?

把孩子留在這個世界獨立離去,是所有父母心裡最大的牽掛。我不覺得自己比孩子有智慧,不認為自己學識涵養能超越二十歲的他們,生命經驗也只能靠孩子自己累積,我問自己,究竟為什麼我會感到不安又惆悵呢?是擔心、是恐懼、是心疼、是愛,是難過我無法再待在他的身邊,看著他慢慢成長為我無法預料的模樣,然後一步步離開我、有了比父母更珍愛的人,我遺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可能錯過什麼。

哈莉.貝特曼與母親蘇西.霍普金斯合著的《我離開之後》,讓我對死亡、與孩子分離有了新的體悟。本書以母親的角度,去揣想孩子未來的生活,想像孩子收到自己的死訊,那場景讓人心碎,但孩子有你下來的食譜啊,他會在熟悉的味道裡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第一次沒有母親的生日與聖誕節該怎麼辦呢?沒關係,你曾和他一起做過各種好玩的事,那些回憶都是此時此刻的好建議。

為孩子寫下「未來的日記」,讓父母知道自己總會有不得不錯過的「孩子的人生」,相信孩子總會有自己的方式與勇氣去面對,而且,做得可能比父母預料的更好!現在我們眼中迷糊又急躁的孩子,也會有學會安排事情優先順序、比較各種選項優缺點、知道道歉不是認輸的一天,有定義出自己幸福的時刻,他們會過著父母無法想像的生活,活在父母無法體驗的未來世界!當然,也會承受各種打擊與傷害,但他們總會痊癒,只要有你的愛支持著。

在分離之前,讓我們與孩子好好談死亡,談我們自己,告訴孩子,我們的興趣與性格是如何影響了一生;我們是如何與心愛的人相遇然後孕育新生命,有了一個家;把藏在抽屜深處已久的秘密寶物拿出來給孩子看;和孩子一起練習,藉著生活的小事(為狗梳毛、整理家務、與朋友吃飯、運動、買雙鞋)更自在地表達情緒,偶爾摔破東西也無所謂。如此,當我們或孩子不得不面對喪親之痛(或是任何讓人墜入谷底的壞事時),才會記得,對自己好一點,停止那些自己討厭的事,因為那是媽媽(包括你的媽媽)最希望你為自己做的事。

到了那一天,你會知道,媽媽不在身邊也沒關係的。

--
真心推薦大家看影片,出版社很用心喔。

幼兒園怎麼選?觀察孩子是否帶著笑容入園

去參觀幼兒園時,發現孩子們都非常有秩序、安靜、守規矩,你心裡怎麼想?我唯一的念頭就是小孩好可憐,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想像一下2~5歲孩子的心理狀態,他們離開爸媽身邊進入幼兒園,陌生的團體與充滿「規定」的時程表,連放水瓶的位置和喝水時間都固定。一定會安全感頓失,這時候任何一個成人--而且是必須每天長時間相處的成人,用暗示的方式威脅或是直接開罵、冷語要求,都會讓小孩覺得非那麼做不可,不然不知道會被怎樣對待。

老師都很會,知道幼兒心理,他不用真的當瘋子兇全班,只要找兩三個特別皮的處理就好,各種不讓孩子皮肉痛的處罰、公開責罵、可怕的威脅,其他小孩都在看,很快會學著討好(變成秩序王)或是漠視(回家什麼都說不知道),澄澄全都經歷過,我心很累。

澄澄跟我說,以前讀可怕公幼時同學都不笑,就算老師沒罵人,大家也不會笑,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被罵,他們隨時都很緊張。後來換了新學校,就算老師罵人,全班還是笑嘻嘻,因為知道老師雖然兇但很愛他們。小孩感受得到成人語氣的「態度」。以下是我懷抱著贖罪的心情,寫下的文章:
--

【當家成為一個滾動的動詞:請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我很想問,承認我的家庭,到底妨礙了誰的幸福快樂?」在一篇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媒體報導中,我讀到了這句憤怒又無奈的質疑—來自於一名同志家長大龜,她和伴侶周周已經在一起十七年,育有一對龍鳳胎,但只有周周在戶籍上被列為孩子母親,大龜想申請「繼親收養」,卻遭法院以「非一男一女,不符孩子利益」理由駁回。

大龜和李詣琦(以下稱琦琦)都在等,一邊等一邊祈禱,不要發生必須在醫院簽署任何親人或配偶才可簽名的緊急手術同意書;祈禱擁有監護權的配偶不會突然過世,自己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祈禱在社會仍對同志婚姻抱有存疑的此時,孩子不因為因「有2個媽媽/爸爸」被歧視排擠。他們在等和每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建立一個權利不打折扣的家。

只是每當談起同志生養小孩,伴隨而來的指責是「同志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彷彿在同志家庭長大的小孩一定不幸福。然而許多研究已證實,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都沒有顯著差異;更不會因此在性別認同產生混亂,或是比較容易「養出同性戀小孩」。

研究指出的殘酷事實是,同志家庭的孩子確實會比較容易遭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父母,不過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因為即使父母不是同志,孩子們還是因為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理由各種因素被欺負,問題在歧視的文化,而不是被歧視的人。

無論是否要結成婚姻、組成家庭,同志要的從來不是社會上對下的包容或接受,而是「我們都一樣」的平等對待。數不清的同志遇到像琦琦一樣的困難,父母希望自己「變得正常」,為了追求父母的肯定,不得不隱藏真實感受,說服自己,只要做得夠好(像個正常人),有朝一日就能被家人接受。

無論性傾向如何,每個孩子都希望贏得父母的愛,被父母接受,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為人子女的責任。位居權力結構上位的父母不僅渾然不覺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勒索與壓迫,甚至可能還覺得辛辛苦苦育兒十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要被這樣對待,沒有辦法得到「正常的孩子」、度過「正常的晚年」?

回到琦琦和她的伴侶的故事。當她們認清自己與父母想法不同,不能再為了滿足父母忽視自己,才終於能不再執著於得到原生家庭的認同,拋下評價自己的框架。幫助她們站穩腳步的其實是兩個女兒,女兒讓她們領悟到,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甚至無意識中為了認同父母而否定自己。父母該做的,是把無條件愛孩子的責任放回自己身上,而不是把自己喜愛的框架硬套在孩子身上,有條件的施捨親情。如果父母做不到,那也是屬於他們的課題,與子女無關。

同志伴侶的處境看似特殊,其實也如此平常。兩人的親密關係本來就有著不分性別的同樣困難,在期待被愛與愛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要先學習愛自己,在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時候,和自己站在一起,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不再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動搖。

我所認識的琦琦這一家四口,從外界看來「正常的家庭走」變成「不正常的家庭」,卻從不幸走向幸福。她形容女兒是沒有櫃子的人,因為剛開始建立性別概念的孩子本來對於婚姻或是親密關係、夫妻與伴侶的概念就非常模糊(開放),生活的實際經驗讓她們感受到的是家人間的愛與付出,以此建構出屬於自己對家庭、家人的概念,「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的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呢?」這是小女兒被媒體問到何謂家人時,給出來的答案。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將在5/17國際反恐同日進行表決,台灣能不能成為亞洲婚姻平權的第一個國家終將揭曉,我只想提醒,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人,都該開始探究自己對婚姻和家庭的本質是如何認知。

家庭的樣貌到底是什麼呢?絕對不是由外界決定,也不是家長能掌控,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名詞,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不斷茁壯、滾動的動詞,只要我們記得,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
本文為李詣琦所著《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的推薦文。
作者/諶淑婷

推薦繪本《書中有一道牆》

【先入為主的觀念中存在巨大的危險】

小騎士一直謹記著,要小心書牆的另一邊。因為,牆壁是用來保護這一邊的。這裡安全,代表那裡不安全。

當小騎士害怕牆壁另一邊的野獸和食人魔時,自己的腳下卻開始淹水,鱷魚出現了。而可怕的食人魔,連一隻老鼠都沒傷害。

當小騎士陷入危機感到絕望時,食人魔越過牆頂,救出騎士。當小騎士嚇得驚慌失措時,食人魔要帶他去看另一邊不可思議的世界。

--

作者Jon Agee利用書的結構特進行故事創作,與讀者玩了一場有趣的遊戲。中線將本書每一個跨頁分成左右兩個世界,對比「無知」右側環境與接下來情節的小騎士,讀者是能看到全景的「全知」讀者。作者讓每個角色的大小、形狀、顏色與留白部分都有其意義,例如隨著白色空間比例從牆面左側轉移至右側,可以感覺到小騎士受到的威脅越來越重;又或者是左側逐漸升高的波浪水平線和食人魔的高度相當;左側的藍綠色與右側的澄棕色也成了明顯對比,形成極佳的視覺調和。讀者即使讀第二次、第三次,都可以一再發現之前疏漏的細節,發展更豐富的視覺故事。

我想,小騎士不是天生就知道牆的意義。因為對世界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們開始爬行、扶著家具或欄杆學步走,就不斷挑戰成人設下的各種「不可以」,危險與恐懼的觀念,來自成人一次次有意或無意的威脅與指導,堅持自己想的、做的才是對的,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經驗裡的刻板印象,牢牢套用於孩子「充滿未知」的生活中;但對於兒童主權、社會福利、經濟安全等複雜且真實影響生存權的問題視而不見。

Jon Agee選在此時創作這個故事,或許與敏感的國際情勢有關。美國現任總統川普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承諾要建一堵覆蓋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約3200多公里長的牆,以阻止非法越境的移民和毒品走私者。但1987年,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卻是對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喊話:「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呼籲推倒柏林圍牆。

圖畫書的最大功能便是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說實話。對未知的擔憂或恐懼,可能導致我們忽視更直接、迫切的危險,也可能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美好的可能。

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存在巨大的危險。你我也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養或生活方式,是希望孩子在未來為自己推倒一堵牆,還是築起一堵牆呢?

文/諶淑婷

兩歲前的狂野爆發燦燦寶

小甜心燦燦正式蛻變成狂野爆發燦燦寶😭



燦燦進入快兩歲的風暴期,每天每天每天情緒都好強烈!我最近感到有點無法負荷(跟之前小甜心形象反差太大??)

最大的改變是隨和燦燦變成控制狂燦燦,很堅持一切自己來,上下樓梯不能牽,安全帽要自己扣自己戴,這類所有生活行為幾乎每一件事都要照她的想法去做(不一定要自己來,也可以我代勞,但通常她不滿意),我也可以理解她想建立自己秩序感的需求,不過真的讓人心累身體更累。

我和澄澄處於生活各種小事都能看到燦燦一秒崩潰的處境,像是我開電扇、手機放在哪裡、我和澄要上廁所等等,都會突然「不對」,有時候我都搞不清楚究竟是她持不同意見,還是就是覺得「反正就是不可以」然後生氣。常常燦燦什麼都說不要,然後又哭了原來是要,或者是說要,但其實是要這樣不要那樣的...

其實澄澄當初快兩歲左右也有這麼大的震盪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家開關燈都要澄澄同意,不然就崩潰狂哭,還有一家人走樓梯的順序...誰都不准看他。但因為他三四五歲有各有新狀況,兩歲的記憶已經被我拋諸腦後。

我被燦燦搞得很煩,可是燦燦脾氣很燦燦,只要語氣變兇或不耐煩,她會哭到無法停止然後開始嘔吐😭,最好的辦法,就是同理她的無助心情、待她冷靜點,提供三四個可能的選項,找到她真正的點,才能過關,也就是猜猜樂allday。這串對話大概要重複十次以上,才能逐漸讓她熄火冷靜下來,而且每一次都要從同理心請開始說起......所以每串話都很長,最近覺得自己台語都變好了呢。

我每天都在接下一百道燦燦出的考題,挑戰自己是否能把權威體罰威脅推出我們的生活之外,今天徹底破功後,我反而有了新的領悟,燦燦就是來讓我面對自己如何養成「有底線的人生」吧,她要我想想那些底線如何形成、有沒有道理,是為了方便還是真的不能隨便。

我比較佩服澄澄,無論是睡前、戶外、吃飯時間,他在旁邊跟著聽、跟著等,天氣越來越熱,光是站在戶外等燦燦自己戴上安全帽、自己爬上汽座(只要我碰到她,她就哭著下車重來一次),澄澄真的是很有耐心,很能等的孩子,爸爸不在家的這半個月,他常常聽著燦燦哭聲、我的安慰猜測話語,進入夢鄉或是默默地看書、發呆、穿好衣服等等...而且倒楣的他還會因為我耐心用盡,常常被我沒好氣相待。雖然想著不可以這樣,但實在是心理能量已經耗竭,我常常想著啊啊啊又來了😭


有次我問澄澄,會覺得燦寶很煩嗎?他立刻點頭,又說覺得我陪他的時間更少了,我問他,那怎麼辦呢?你給我一點建議好嗎?澄澄無奈地說,沒辦法啊,只能給燦寶惜惜,惜惜就好了。

幸好這一路上有獅子暖男澄澄相伴,他包容我好多,也幫我好多喔,常常提醒我一歲兒可能是怎麼想的,雖然無奈,但他很自然接受燦燦各種脾氣與狀況,實在很了不起。

二寶生活的疲憊真的讓人很心累,我感覺自己能給澄澄的笑容變得很少,其實不是他難相處,是他長大了,加上快兩歲的燦燦寶,四個人要互相尊重又配合的生活本來就容易處處卡關,我們只要懂得合作破關就好。


我目前最希望自己能欣賞一歲兒、五歲兒的自在模樣,還有喜歡自己與阿澤現在的狀態,順勢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