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為什麼老師抱怨小孩對考試「無要無緊」

國小考試剛結束,馬上就看到有老師發文檢討小孩對考試「無要無緊」,先是抱怨考試期間的下課,孩子照玩不誤,不會因為要考試而不玩;又抱怨有些孩子討論剛考完的題目,完全沒想到這種討論已經沒有意義。對這個老師來說,沒有抱著書猛讀(抱佛腳)對下一堂要考的科目都沒有幫助也沒意義。

他也批評遇到難題卡住就先跳過的小孩是沒有應答技巧。寫完考卷的孩子玩鉛筆盒裡的東西、發呆、挖鼻孔,偷吃鼻屎也不對,就連趴下來休息都被說「養成這種習慣考卷還沒寫完睡意就來襲怎麼辦?」然後總結是,現在家長不願意讓孩子感受到巨大壓力,怕孩子考不好太難過想不開,導致孩子自己沒有壓力,變成考得很差也不難過。

看完這位老師的內心戲,我想他應該是很關心學生,才願意花時間寫(原文)這麼長的文章。但是作為好像「很要很緊」被考試壓著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並沒有因為考試成績有比較卓越的為來、更強的公平正義心理、為他人著想的胸襟。

〔自學〕002

澄澄自學後,我們先是度過了還不錯的四週,又度過了很糟的四週。因為自學的缺點和麻煩真的很多!

寫下進入六歲的孩子

澄澄在爸爸主動推坑後,陸續完成了兩個模型,第一個比較久,第二個他一個人忙了一個半小時完工,完全不理會電視的誘惑和燦燦的一百種干擾😆而且這個模型就在我一路碎唸澄澄太浪費錢後,打開門,出現在客廳桌上!



〔自學〕一週兩天上學日

澄澄問我,隔壁房子會不會住著另一個他,也就是十分鐘後的澄澄。如果他現在肚子痛,隔壁的他就在大便了。

這麼可愛的小孩,今天在課本上畫了隕石撞地球恐龍滅絕呢(還幫恐龍加了眼睛)。

和6歲的兒子一起把台語撿回來

如果我們現在回頭看,覺得過去國民黨50年帶給台灣的是一連串的錯誤與傷害,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接受繼續只使用國民黨當初規定的「國語」?

如果現在講自己的母語已經不被禁止、不再處罰,為什麼我們還要用國民黨強迫台灣人使用的語言說話呢?社會活動、學校教育一時之間還無法改變,但我們在家裡與孩子說話呢?和朋友對話呢?

我是抱著這樣不服從的心理,開始和孩子說台語。

〔自學〕數學

比起語文科目,這年紀的小孩是不是數字感都會好一點?

每天起床後,我會準備幾個題目在白板上,澄澄想什麼時候寫都可以,也有讓澄澄拼好數字,我來寫上加號或減號的日子。
 

這是我們母子的小遊戲。學校教算數很講求固定的算法,不過我們的練習方式是澄澄怎麼想都可以,他解答的過程我也常常感到有趣。
--
11月開始,我用數學想想課本帶澄澄討論,和學校課本是練題目的方式不同,數想著重於說和想,連續三天我們都在談左邊右邊,大人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事,小孩怎麼不懂?結果今天講到第三天,澄澄突然說,他真的不知道左邊右邊的「字」怎麼和身體感覺連起來耶!他能判斷哪個字是左、右,但是當我們用想的、說的,他就不知道了,我馬上發現他紙本答題經驗,其實無法應用在生活中,要怎麼樣去想出屬於自己的左邊右邊,對小孩來說真是不容易。

這麼想,就超佩服數想的設計團隊,真的好懂小孩的心喔,我最怕的就是沒注意到孩子不懂裝懂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麼長大的。





燦燦睡前與媽媽的遊戲


烏烏的目眉像親像蛇,
oo oo ê ba̍k-bâi tshin-tshiūnn tsuâ
圓圓的鼻仔像雞卵,
înn înn ê phīnn-á tshiūnn ke-nn̄g
彎彎的目睭像月娘,
uan-uan ê ba̍k-tsiu tshiūnn gue̍h-niû
胖皮的喙䫌是饅頭,
hàng phuê ê tshuì-phué sī bán-thô
紅紅的喙甜蜜那草莓。
âng âng ê tshuì tinn-bi̍t ná tsháu-m̂
肥肥的手猶閣咧佮阿母攬著。
puî puî ê tshiú iáu-koh teh kah a-bú lám tio̍h
短短的跤卻著急要行甲新世界。
té té ê kha khiok tio̍h-kip beh kiânn kah sin sè-kài

兒童性教育不分男女

這兩年性教育開始成為網路討論焦點,有好的文章出現時會被大量轉載、留言,但一堆「xxx(媽媽名或爸爸名)就交給你了」留言讓我很焦躁。

嘴砲男人為什麼變成教養專家?

這兩年我常常在想一件事,推動體制外教育(或是獨立教育、進步教育?)的新生代,比較受歡迎的還是男性,有個主要原因是他們有時間寫長長長長的文章,在網路上迅速傳播,但在那裡磨文筆寫過程細細描述的,媽媽真的就做不到嗎?還真的呢,就是沒空和很累啊,做家事煮飯接送這個小孩陪那個小孩睡。

彩虹媽媽不彩虹

今年九月開始我是故事媽媽新鮮人已經講了十年的前輩,示範一次給我看。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旁聽故事媽媽時間(學校不能拒絕),一來是搞懂到底是什麼人講什麼故事給你的孩子聽,二來可以知道你的孩子真的不是你(想像中)的孩子,我就非常安慰,澄澄在班上雖然是恍神一族,但相較之下,絕對不是讓人束手無策的孩子。

這個學校以召集家長組成志工團的形式,無可避免還是有幾位彩虹媽媽(他們還穿著制服呢),不過多數都是一般家長,輔導室老師暗示我,這樣能保有一定的彈性與成員多樣性,所以, #真的建議爸媽要花點時間去當志工,讓學校有人力排擠掉彩虹媽媽!而且彩虹媽媽會主動協助備課呢(提供教案),不過我看多數人都沒有留下來聽。協助我入班的前輩媽媽,之前曾去參加彩虹媽媽高年級的備案(青春啟航),但覺得很怪又是宗教又是只能說品格其他都沒有!所以很快就退出了。

為什麼彩虹媽媽在小學生家長間引起那麼大的討論?看看這頁屬於高年級教材的 #青春啟航,除了引導孩子憧憬浪漫婚姻(回家看看爸媽到婚姻好嗎孩子),還要教小孩評論他人,情緒品德也罷,智能呢?告訴孩子擇友的功利高低嗎?我想知道彩虹媽媽的智能情緒品德到底要多出色,又是否有令人憧憬的浪漫婚姻了?更不用說外表那裡,還要選雙眼皮單眼皮自然捲有沒有近視呢,是優生學考量還是什麼?

如果小學生在正式課程被教育這種婚姻觀,我想大家都會火大,也會擔心非典型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好(其實不用非典型,多數家庭都沒浪漫婚姻這種屁),但我們放任宗教團體在全國班級流竄灌輸孩子這些觀念。

很多家長、老師以彩虹媽媽在低中年級的課程內容還算正常所以覺得無所謂,正因為你們現在的縱容,讓高年級家長抗議也無法影響學校。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課程紀錄】

《蝴蝶朵朵》出版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連串地方團體自發組成的讀書會、分享會,傳遞以繪本宣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策略,「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是第一場由公部門發起的增能培訓,對象是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幼保人員、故事志工等第一線工作者或陪伴者,他們是最有機會察覺或處理孩子性侵害問題的人。

曾出版《不再沉默》述說童年經歷的插畫家陳潔晧與伴侶徐思寧是《蝴蝶朵朵》的繪者,潔晧遭受性侵的年紀是三至五歲階段,五歲回到原生家庭後,逼迫自己忘記所有的事,20年後才慢慢回想起來。伴侶徐思寧成為這段傷痛復原期的重要陪伴者。她懊悔的是,這麼晚才發現伴侶是性侵受害者,根據國外研究, #性侵受害者首平均要花24年才能揭露自身遭遇。

徐思寧一直以為伴侶擁有幸福童年,是在完美家庭成長的孩子。原來,孩子的家庭狀況不代表成長是否順遂,即便是高社經家庭、中產階級也不能因此排除兒童性侵害的可能。

受性侵兒童大多不只經歷一種不適當對待,九成可能同時遭受暴力、疏忽照顧…屬於複合式創傷,潔晧一直非常怕冷,原來奶媽曾經惡意虐待,不給他被子蓋,而三歲的孩子是不明白為什麼的。離開了奶媽家後,他的身心出現各種反應,眼睛一閉上就做惡夢,演變成嚴重失眠;青春期開始出現持續兩三天至一週的嚴重頭痛;缺乏安全感、常自我懷疑,情緒壓抑,認為說出感受只是惹麻煩,自己是「無意義的」。

被性侵的傷痛會長期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與他人的互動,思寧常問潔晧:「什麼事讓你不開心?」潔晧總是否認,或說:「說出來也沒用。」因為經歷創傷的兒童為了適應艱難的生存環境,必須用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壓力系統也長期失衡,才能壓抑內在的混亂,大部分性侵受害者無法享受生活、計畫未來,因為內在問題太過龐大,即便已經離開創傷環境,身體還是會持續散發壓力荷爾蒙,提醒著不存在的危險。

有些人以為,取得兒童同意就不是性侵害,或是沒有直接身體觸碰、沒有性器官插入也不算性侵害,這些錯誤觀念讓許多受害兒童求助遭到漠視與經驗否定。其實就連要求兒童觀看性行為,也是一種不當對待,撫摸自己或對方下體,也已構成性侵害事實。

性侵受害者常被質疑,為何事隔多年才說出來。潔晧以自身狀況說明揭露的困難,「孩子會先自我怪罪,懷疑自己有錯在先才會遇到不好的事。他們害怕他人眼光,更擔心說出來,隔天所有人都會知道。而且如果加害者與家人關係良好,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揭露,改變所有人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沈重的壓力。」

他記得當時每當有和父母見面的機會,他就和媽媽說,「奶媽這家人對我很壞、他們是壞人、我要離開。」這是三歲孩子所能想到最直接的求助,媽媽卻忽視,從此他不知道可以相信誰、誰能幫助自己,這也是許多受害兒童的痛苦--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如何回應兒童性侵受害者

當兒童說出自己的遭遇時,傾聽者若回應不當將造成二次傷害重。要成為一位好的聆聽者,除了必須判斷如何能協助受害者離開環境、讓他們願意相信自己處境能有改變;也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是否可以鼓勵對方說下去、說得更深入,例如臉部表情不過大(避免揚眉、翻白眼等讓人退卻的表情),不需要微笑以對(即便是為了緩和聆聽者自己內在的壓力),身體不往後躺亦不翹腳,而是否眼神相對,需要從孩子當場反應來決定,眼神可能是鼓勵也可能造成壓力。

聆聽者要給予適當回應,不用頻頻回話,也不該轉移話題、加入自己的經歷等等。只要發出專注聆聽的聲音即可。若要追問可選擇開放性問題,「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感覺」,並給予正向回應,不說:「那是小時候的事、不要再想了」、「你應該放下來、往前看」。

#藉由蝴蝶朵朵和孩子談性侵害與性教育的10個提醒

1.繪本中有不同年紀、不同性別的孩子圖像,不刻板化受害者模樣。加害者不是挑選「人」去加害,而是「情境」讓他可以傷害某人。

2.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只要不喜歡都該受到成人尊重,家人也不能威脅或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算是很喜歡的搔癢遊戲,也可以自己決定喊停。

3.朵朵由叔叔幫忙洗澡,許多受侵害的情境就發生在洗澡、睡覺、更衣時。詢問孩子誰幫他洗澡、怎麼洗?用平常的對話察覺孩子是否遭遇不當對待。

4.注意孩子不尋常的訊號,朵朵開始尿床、出現退化行為,對生活的興趣與樂趣消失,只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小兔兔想穿衣服。」傳達她需要更多保護。

5.朵朵說出自己的遭遇後,媽媽給予支持,承諾保護、阻止傷痛繼續發生。可惜兒童性侵害以家內性侵為大宗,受害者往往被家人警告不准再說出去。

6.繪本並沒有畫出明確的加害者外型,因為無法透過一個人的身分背景、工作、外貌來判斷。問孩子,一定是壞人才會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嗎?

7.兒童性誘騙是長期計畫,與父母建立友好關係取得信任,建立對孩子來說獨一無二的關係,接著測試身體的觸碰(不一定和性有關),下一步開始有性暗示,例如看色情影片,慢慢提升到性侵害行為。並且要求孩子保密,威脅孩子不要讓雙方關係破裂。

8.引導孩子思考:朵朵感受如何?為什麼會害怕?有什麼秘密想跟自己喜歡的玩具說呢?

9.這是一本復原與陪伴的繪本,請讓孩子知道,雖然受傷了,會慢慢好起來的,只要開始治療傷口,再壞的情況都有好轉的可能。

10.想和孩子談性侵害、性教育是必要的。成人可以每年依照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認知調整討論的內容深度。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這六年來,除了餵母乳,我做過最有毅力的事就是這半年持續報名運動中心的壺鈴槓鈴課。如果不是可愛的領導 曾亭睿每週二問我會不會去上課、到了報名時間還帶著我去刷卡,我應該早就放棄。

儘管我們老師長得像辛隆,不像隔壁TRX懸吊訓練班教練是年輕可愛男孩,我們也都沒變心,頂多偶爾換位置,一邊拿著槓鈴深蹲一邊看隔壁班教練(只有我啦亭睿沒有)。更多時候我們都在舉壺鈴時閒聊,在登山跑時唉聲嘆氣,然後聽一旁飛輪教室放的音樂放空,猜測飛輪教練可能和我們同年,上週他放了十分鐘的戀愛,這週他放檸檬樹、傷心的人別聽慢歌、自由、志明與春嬌。

不要做多餘的事就是最聰明的做事方式?


前幾天台語小共到塭仔底的噴水區,澄澄才剛下水,就被一旁的管理人員(一位大姐)吹哨子,說不能穿鞋子,我們乖乖脫了鞋,我還以為告示牌有寫是自己沒去看,後來英滋來了,跑去看,說沒有寫啊!我也去看,確定沒有任何誤會語意的可能,是完全沒提到鞋子兩個字。

我決定去跟大姐談談。她回答我,是水利局的規定,雖然告示牌沒寫,但她被要求阻止有人穿鞋進入。又強調,她早晚清潔兩次,水池很乾淨的。我回答,但今天牌子沒有寫,如果有小孩踩到什麼受傷了,水利局翻臉不認賬,你不就是自己扛責任?今天我好好跟你談,一定也有人是直接罵吧?大姐說,真的常常被罵,但她不能不管,如果鞋子什麼細菌污染了水,小孩有皮膚病,不是更糟糕?我還是強調,水利局要一個外包公司的清潔人員這樣管理,做沒有任何行政規則內的要求,就是讓勞工承受不應該有的責任,我不在意要脫鞋子,但我看不慣這樣欺負人。所以我會打1999反映,希望水利局處理好這一個問題。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用行動阻止他人以有形無形的暴力對待孩子

早上到咖啡店工作,店裡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突然衝出去,立刻跑過了馬路,店員愣住,我也覺得不對勁,立刻跟著跑出去,只看到小孩已經站在對面哭著找媽媽,很想立刻過去,但剛好紅燈。此時小孩媽媽騎車回到咖啡店門口,小男孩不管來往車輛就這麼就直接衝過來!幸好對向汽車緊急煞車!

小男孩哭著爬上媽媽機車後座,我立刻上前,對媽媽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不要這樣,小孩在馬路上找你太危險了,如果發生意外,誰都會很難受。媽媽低聲回我,她真的太生氣了,我連講了七八次「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氣」,小男孩哭得很傷心,我也很想跟他說不要怕...母子很快就騎車離開了。

回到店裡,我才懊悔,應該要邀請媽媽坐下來,喝杯咖啡吹吹冷氣,把心裡的憤怒全說出來,她願意大熱天帶著孩子到評價很好到早午餐,一定很愛孩子。這種情形我總是無法立刻反應該說寫些什麼,才能讓成人感覺不被刺傷、被理解,讓孩子覺得被保護。

這只是一整天會遇到的諸多對待兒童暴力現場的其中一幕,肢體上的粗魯對待、冷言冷語嘲諷的語言暴力,刻意忽視遺棄的冷暴力...,台灣的孩子對這些都不陌生,也長大了,但我們真的可以不成為這樣的父母。

可是這樣還不夠,我已經無法忍受打罵小孩、遺棄小孩的現場,我決定要去阻止他人用各種有形無形的暴力對待孩子。我希望我的朋友也有勇氣這麼做,上前問一聲,需要幫忙嗎?或是給一個溫暖的微笑,身上帶著幾張貼紙,都可以化解一場危機。

我真心認為,台灣父母不需要要生兩個孩子,只要好好把自己所有的耐心與好話,對待已經出生的那個孩子就已經非常足夠了,如果一個孩子就讓生活爆炸,那不要生第二個來相害!然後,把你珍貴的餘裕用來營造友善的育兒氛圍,讓那些已經生了兩個孩子的家庭能夠感覺被同理包容,讓他們能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燦燦腸病毒住院了

我們度過了艱難的一週。

澄澄從幼兒園班上被傳染了腸病毒,高燒一天後開始出疹子,燦燦隨後也突然發高燒,而且燒到39度以上持續36小時,燒得全身無力加上未滿兩歲,我們立刻掛了輔大醫院急診,幸運遇到急診主治醫師恰好是小兒科醫師,拿了藥回家休息。

但燦燦開始嚴重腹瀉,不吃不喝,持續高燒,又掛了隔天的兒科門診,醫師覺得不太對勁。再過一天,燦燦還是高燒、腹瀉(青屎)、不進食飲水,再次掛了急診,立刻就被要求住院了。驗血、驗尿、驗糞便、照X光,一連串的折騰後,醫生發現了燦燦小腸腫脹,發炎指數超高。又過了好幾天,才查出來是感染沙門桿菌導致菌血症。


育兒日記-即時回應與插嘴?

昨天下午帶著澄澄燦燦游泳,結束後和澄澄的朋友約好要去吃涮涮鍋,因為之前我們已經答應和阿公阿嬤一起吃,早就預先訂位,我跟朋友說我先騎車過去幫他問問看有沒有位子。結果快到的路上,燦燦的鞋子掉在路中間,我媽媽在對面騎樓看到,很緊張的大呼小叫、想衝去撿,我趕快阻止她,把兩個小孩交給她照顧,自己繞了一圈把車停好 再跑去路中間撿鞋,最後跑到餐廳門口會合。

這段過程澄澄一直非常大聲地喊著媽媽、媽媽,有話要說的樣子,讓我心裡非常的緊張,我一直希望我媽媽能夠拉好他們,不要讓他們衝到馬路來找我,好不容易會合了,我馬上告訴澄澄,不要再馬路上大聲叫人,可能會讓其他騎士、路人嚇到,他說他只是想問我朋友到了嗎....

進到店裡,因為人多非常的吵雜,我和店員詢問是否還有位置,同時間我爸爸找不到這家店,打電話要我跟他報地址,然後澄澄又繼續大喊媽媽、媽媽!我請澄澄等一下,試著在我媽瘋狂的抱怨中(關於我爸迷路),和店員對話,同時和我爸講電話,但澄澄的叫聲實在讓我無法專心,我就瞬間爆炸了,很兇的對澄澄說:「停止!不要再一直喊了!我現在須要先把事情處理完,你看不出來我正在跟其他人講話嗎?」澄澄有點嚇到就停下來。

育兒日記-接受負面情緒

澄澄好像進入了六歲穩定期了,大概半年前我覺得和他處得很不好,在四號公園共學那次,跟鎮宇說,我覺得澄澄很針對我,就算不是,他也讓我有了這種感覺。

後來我就一直琢磨情緒海綿、同理他的情緒但盡量不跟著波動,還有更真切的去「感受我的感受、感受他的感受」。一開始覺得很難,但剛好遇到燦燦語言發展比較慢,情緒卻很強、主觀意識也起來了,我發現每次燦燦大鬧時,我像往常那樣找方法是沒用的!可是當我去敘述當下的狀態、描述燦燦的心情,告訴她我明白她的情緒時,她會立刻緩和下來,之後不管問題有沒有解方,都沒關係了。幾個月的戰鬥營訓練下來,我比較能自然而然的在感受到小孩情緒時,先接納他們「在那樣的狀態就該有那種情緒反應」,維持緩和放鬆的情緒,等待孩子的情緒慢慢減弱......

在泳池裡的育兒日記



每次陪小孩去游泳池我都很開心,雖然我自己不會游泳只能泡水,可是看著小孩的表情與反應,就讓我知道他們是真心喜愛所以我也很愉快(你開心我就開心的概念?)

澄澄一、兩歲時蠻怕水的,到了4歲,因為共學開始常去泳池,發現他開始蠻自在的,去年五月我就幫他報名了游泳班,因為有朋友一起上課,他就這麼一口氣上到11月,水太冷才結束,整整連續兩季的課程,不過運動中心課程其實沒什麼進度,主要就是讓小孩不怕水、能習慣把頭放入水面下就好。

今年夏天,我本來也打算幫他報課程,甚至動念要幫他找好朋友自組一個班,這段時間剛好在準備自學,我也把游泳課寫進去了。可是寫自學計劃書真的很棒,沒有準備自學的人也可以試著寫寫看,我開始一直在想上課與學習的關聯,有必要上課嗎?上游泳課的目的是什麼?學習的過程是什麼?我自己看過姊姊哥哥學過游泳、或是在我爸的強迫下自學游泳(我爸海軍陸戰隊很可怕),導致我根本沒有想過要學游泳,也覺得游泳換氣很可怕,為什麼小孩的學習經驗可以和我差這麼多?

育兒日記-老大的心情

前幾天澄澄略帶哀怨的口氣說,他覺得當哥哥很不好,不能給媽媽抱著走,不能被餵飯,不能拿到所有的新玩具...,當時聽了我心裡酸酸的,確實呢,當哥哥後的人生實在轉變很大,不能每晚一家三口一起睡(我們分房減少干擾),吃飯時我催他時間比較多,洗澡時也必須跟妹妹一起洗,更別說阿公阿嬤整天覺得他太霸道,但他說真的其實沒什麼變。  

我不知道怎麼轉化或翻譯他的想法、再給他新的思考點。當下我也陷入有點悲慘的心情,開始聊起身為家三個孩子的老三,我小時候也覺得超慘的,我好多照片都穿著哥哥的二手衣,還有草綠色的外套呢,媽媽都只買哥哥姊姊的衣服,反正我明年就會穿到,我只是想買一雙新襪子都被罵哭。當時覺得當妹妹超衰的,當哥哥姊姊好好喔(這也導致我和父母關係不好)聽完我的故事後,澄澄問我,那我有被哥哥姊姊打嗎?我說當然有!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請支持或加入生動盟,以行動成為我們的力量

生動盟成立到現在約半年了,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透過 FB 粉絲頁、倡議記者會、產前教育活動,接觸到許多女性,在某些活動場合或是粉絲頁私訊、某位媽媽的生產文章,生動盟會被提起,讓我們知道,我們某次分享的孕產觀念、推薦的某本書、寫過的某篇文章,讓一些女性動心起念,決定去拜訪助產師,或是鼓起勇氣和婦產科醫師溝通,得到了好的生產經驗,並因此加強了產後育兒的信心,家庭關係也產生了正向的改變。

聽起來太誇張嗎?其實我一直相信正是如此,#好的生產經驗會幫助一位女性重建自我_伴侶關係_家庭關係,常常有人打趣說,產房裡媽媽在生孩子,爸爸坐在旁邊滑手機打電動;或者是產婦忍著產痛已經夠煎熬了,還要聽著長輩在待產室指揮東指揮西,質疑到底生不生得出來。不必多說,這些過程只會成為整個家庭的負面記憶,無助於一個家庭做好最佳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兒到來。

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既然每個孩子都應該好好被對待,那麼就從出生的當下開始吧,當你用溫柔、友善的方式,將他迎入你的生命、你的家庭,往後在育兒時會面對的各種掙扎都會自然有了解答。如果你認為生產是自然的,那麼一個生命該為了配合成人想儘快恢復正常作息而被「訓練」嗎?是不是女人能更有自信,不因教養書或是網路文章、親友耳語所困惑?擔憂為什麼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帶不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能體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女人,#在充分的準備與醫護溝通下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那麼你生下的孩子不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那麼最適合的他生活方式必須和別的寶寶一樣嗎?

【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那個我,現在過得好嗎?】



「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這句電影台詞1980年代出生的人聽到厭煩了吧?如果和我一樣,已經是奔四的年紀,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多了房貸少了睡眠,比起夢想更常有的是妄想。

那妄想導致我們對於自己未能抵達的人生路線,沒來由地冒出許多遺憾。我們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覺得日復一日做家事太浪費時間,育兒瑣事太浪費自己的才能。曾經也拚了命交出一篇篇專題報導,如今在鍵盤上打字只為了寫下育兒日記,回覆朋友在臉書上對孩子照片的讚美還有哪個玩具哪裡買。

看著同年紀的女性作家今年又出書了;登入新媒體會員讀曾經一起跑新聞的同業做的出色報導;上次聚餐的大學同學們都升上管理職了,不管底下是一人二人五人,總比我只管兩個孩子要不要上廁所、上完廁所有沒有記得沖水好多了。就連十多年前一起進入新聞圈的伴侶,幾年來逐漸調整工作內容、名片的抬頭又換了,最要命的是,他還能溫柔安慰我,如果當年我留在職場,肯定做得比他好。

那是當然,如果不是母職,我幾年前就會回覆前輩,願意接下那份工作;我會每天在辦公室裡待到晚上八九點,截稿後到公司旁的鬧街,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人等我回去餵奶;我會嘴裡抱怨內心卻極為興奮地接下那些遠地的出差工作,沒有人在娘家等著我去接。

如果這五年來的每一天,我不用夜夜醒來兩次餵奶,我會吃泡麵追劇到眼睛發紅,在每一集剛結束的一小時內寫下幾百字心得。我的心裡不會被煩躁感占據,對於幼兒園虐兒或是校園體罰性侵新聞,我會遺憾但很快忘記。我不會被那些禁止嬰幼兒進入的餐廳或咖啡店拒於門外,我該屬於那扇門內。

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有了孩子後還能繼續寫幾篇稿子,已經很厲害了;也不會有人安慰我,是孩子讓我成為現在的模樣,例如成為公園達人嗎?我只需要想像,成為母親的人生會是什麼樣?我會以為,那是可以兼顧夢想的人生。

我大概沒機會想通,其實有沒有孩子,我都可能一事無成甚至不如現在。

我這樣一名平凡的女性過著普通而勞累的人生,問著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自己過著怎樣的人生?那裡沒有兩個孩子帶來的混亂,也不見得有我妄想中的得意人生,我想那個我會回答:「都已經這個年紀了,妳怎麼還不知道,根本沒有幻想中的那種精采人生可以去錯過。」

--
超黑暗的母親節文,感謝聯合報同意這樣的主題。

懷孕後,你該知道的一些事

最近幾位朋友懷孕了,我想了很久,想告訴她們一些事。

往後,你們曾經煩惱的一切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而曾經被你無視的各種小事,會成為人生的大事。

你的人際關係會重新排列組合,曾經相處起來輕鬆的人可能變成負擔,
過去沒機會往來的人成為某些時候的重要夥伴。
你的家庭將優先於你和伴侶的原生家庭。

你的伴侶會冒出無數你曾經認為不須在意的缺點,
同時出現你未曾想過有點可愛又溫暖的模樣,
他會像個孩子,而你也是。你們會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長大。

所以,一定要學習,學習尊重新生兒就是獨立個體,
他有身體與心靈、感受的自由,你們也是。
要學習正向的對話方式,要看見能言善道的我們、
還未能用言語準確表達的孩子的真實心情。
學習常常說愛、勇於道歉、真誠感謝,不作違心之論。
不要訓練孩子,如果你已經知道連自己都無法改變。

會發生很多痛苦的事,很多快樂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吃燒肉、涮涮鍋、鐵板燒。
你會找到最合拍的小兒科醫生,
帶著孩子看病時順便幫自己掛號。

最幸福的時刻是孩子睡著後。

推薦圖畫書《我離開之後》

我離開之後,讓我們與孩子好好談死亡,談我們自己


小孩恐懼死亡嗎?兒子三、四歲時曾經問我,人死掉後,怎麼知道如何去天上呢?他如果死了,還能待在我身邊嗎?當然可以,我告訴他,多久都可以,直到他準備好離開我。

兒子曾參加過曾祖母的葬禮,也知道神明桌上的祖先牌位裡「住著」和他有著血緣關係的人。但直到不久前,認識的孩子因病過世了,比起悲傷,他更感到疑惑,原來不是老人才需要面對死亡。

後來,我們常常聊起,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希望留給對方最後的回憶是什麼?失去對方後,我們該怎麼繼續生活?

把孩子留在這個世界獨立離去,是所有父母心裡最大的牽掛。我不覺得自己比孩子有智慧,不認為自己學識涵養能超越二十歲的他們,生命經驗也只能靠孩子自己累積,我問自己,究竟為什麼我會感到不安又惆悵呢?是擔心、是恐懼、是心疼、是愛,是難過我無法再待在他的身邊,看著他慢慢成長為我無法預料的模樣,然後一步步離開我、有了比父母更珍愛的人,我遺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可能錯過什麼。

哈莉.貝特曼與母親蘇西.霍普金斯合著的《我離開之後》,讓我對死亡、與孩子分離有了新的體悟。本書以母親的角度,去揣想孩子未來的生活,想像孩子收到自己的死訊,那場景讓人心碎,但孩子有你下來的食譜啊,他會在熟悉的味道裡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第一次沒有母親的生日與聖誕節該怎麼辦呢?沒關係,你曾和他一起做過各種好玩的事,那些回憶都是此時此刻的好建議。

為孩子寫下「未來的日記」,讓父母知道自己總會有不得不錯過的「孩子的人生」,相信孩子總會有自己的方式與勇氣去面對,而且,做得可能比父母預料的更好!現在我們眼中迷糊又急躁的孩子,也會有學會安排事情優先順序、比較各種選項優缺點、知道道歉不是認輸的一天,有定義出自己幸福的時刻,他們會過著父母無法想像的生活,活在父母無法體驗的未來世界!當然,也會承受各種打擊與傷害,但他們總會痊癒,只要有你的愛支持著。

在分離之前,讓我們與孩子好好談死亡,談我們自己,告訴孩子,我們的興趣與性格是如何影響了一生;我們是如何與心愛的人相遇然後孕育新生命,有了一個家;把藏在抽屜深處已久的秘密寶物拿出來給孩子看;和孩子一起練習,藉著生活的小事(為狗梳毛、整理家務、與朋友吃飯、運動、買雙鞋)更自在地表達情緒,偶爾摔破東西也無所謂。如此,當我們或孩子不得不面對喪親之痛(或是任何讓人墜入谷底的壞事時),才會記得,對自己好一點,停止那些自己討厭的事,因為那是媽媽(包括你的媽媽)最希望你為自己做的事。

到了那一天,你會知道,媽媽不在身邊也沒關係的。

--
真心推薦大家看影片,出版社很用心喔。

幼兒園怎麼選?觀察孩子是否帶著笑容入園

去參觀幼兒園時,發現孩子們都非常有秩序、安靜、守規矩,你心裡怎麼想?我唯一的念頭就是小孩好可憐,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想像一下2~5歲孩子的心理狀態,他們離開爸媽身邊進入幼兒園,陌生的團體與充滿「規定」的時程表,連放水瓶的位置和喝水時間都固定。一定會安全感頓失,這時候任何一個成人--而且是必須每天長時間相處的成人,用暗示的方式威脅或是直接開罵、冷語要求,都會讓小孩覺得非那麼做不可,不然不知道會被怎樣對待。

老師都很會,知道幼兒心理,他不用真的當瘋子兇全班,只要找兩三個特別皮的處理就好,各種不讓孩子皮肉痛的處罰、公開責罵、可怕的威脅,其他小孩都在看,很快會學著討好(變成秩序王)或是漠視(回家什麼都說不知道),澄澄全都經歷過,我心很累。

澄澄跟我說,以前讀可怕公幼時同學都不笑,就算老師沒罵人,大家也不會笑,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被罵,他們隨時都很緊張。後來換了新學校,就算老師罵人,全班還是笑嘻嘻,因為知道老師雖然兇但很愛他們。小孩感受得到成人語氣的「態度」。以下是我懷抱著贖罪的心情,寫下的文章:
--

【當家成為一個滾動的動詞:請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我很想問,承認我的家庭,到底妨礙了誰的幸福快樂?」在一篇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媒體報導中,我讀到了這句憤怒又無奈的質疑—來自於一名同志家長大龜,她和伴侶周周已經在一起十七年,育有一對龍鳳胎,但只有周周在戶籍上被列為孩子母親,大龜想申請「繼親收養」,卻遭法院以「非一男一女,不符孩子利益」理由駁回。

大龜和李詣琦(以下稱琦琦)都在等,一邊等一邊祈禱,不要發生必須在醫院簽署任何親人或配偶才可簽名的緊急手術同意書;祈禱擁有監護權的配偶不會突然過世,自己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祈禱在社會仍對同志婚姻抱有存疑的此時,孩子不因為因「有2個媽媽/爸爸」被歧視排擠。他們在等和每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建立一個權利不打折扣的家。

只是每當談起同志生養小孩,伴隨而來的指責是「同志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彷彿在同志家庭長大的小孩一定不幸福。然而許多研究已證實,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都沒有顯著差異;更不會因此在性別認同產生混亂,或是比較容易「養出同性戀小孩」。

研究指出的殘酷事實是,同志家庭的孩子確實會比較容易遭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父母,不過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因為即使父母不是同志,孩子們還是因為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理由各種因素被欺負,問題在歧視的文化,而不是被歧視的人。

無論是否要結成婚姻、組成家庭,同志要的從來不是社會上對下的包容或接受,而是「我們都一樣」的平等對待。數不清的同志遇到像琦琦一樣的困難,父母希望自己「變得正常」,為了追求父母的肯定,不得不隱藏真實感受,說服自己,只要做得夠好(像個正常人),有朝一日就能被家人接受。

無論性傾向如何,每個孩子都希望贏得父母的愛,被父母接受,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為人子女的責任。位居權力結構上位的父母不僅渾然不覺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勒索與壓迫,甚至可能還覺得辛辛苦苦育兒十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要被這樣對待,沒有辦法得到「正常的孩子」、度過「正常的晚年」?

回到琦琦和她的伴侶的故事。當她們認清自己與父母想法不同,不能再為了滿足父母忽視自己,才終於能不再執著於得到原生家庭的認同,拋下評價自己的框架。幫助她們站穩腳步的其實是兩個女兒,女兒讓她們領悟到,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甚至無意識中為了認同父母而否定自己。父母該做的,是把無條件愛孩子的責任放回自己身上,而不是把自己喜愛的框架硬套在孩子身上,有條件的施捨親情。如果父母做不到,那也是屬於他們的課題,與子女無關。

同志伴侶的處境看似特殊,其實也如此平常。兩人的親密關係本來就有著不分性別的同樣困難,在期待被愛與愛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要先學習愛自己,在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時候,和自己站在一起,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不再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動搖。

我所認識的琦琦這一家四口,從外界看來「正常的家庭走」變成「不正常的家庭」,卻從不幸走向幸福。她形容女兒是沒有櫃子的人,因為剛開始建立性別概念的孩子本來對於婚姻或是親密關係、夫妻與伴侶的概念就非常模糊(開放),生活的實際經驗讓她們感受到的是家人間的愛與付出,以此建構出屬於自己對家庭、家人的概念,「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的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呢?」這是小女兒被媒體問到何謂家人時,給出來的答案。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將在5/17國際反恐同日進行表決,台灣能不能成為亞洲婚姻平權的第一個國家終將揭曉,我只想提醒,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人,都該開始探究自己對婚姻和家庭的本質是如何認知。

家庭的樣貌到底是什麼呢?絕對不是由外界決定,也不是家長能掌控,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名詞,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不斷茁壯、滾動的動詞,只要我們記得,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
本文為李詣琦所著《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的推薦文。
作者/諶淑婷

推薦繪本《書中有一道牆》

【先入為主的觀念中存在巨大的危險】

小騎士一直謹記著,要小心書牆的另一邊。因為,牆壁是用來保護這一邊的。這裡安全,代表那裡不安全。

當小騎士害怕牆壁另一邊的野獸和食人魔時,自己的腳下卻開始淹水,鱷魚出現了。而可怕的食人魔,連一隻老鼠都沒傷害。

當小騎士陷入危機感到絕望時,食人魔越過牆頂,救出騎士。當小騎士嚇得驚慌失措時,食人魔要帶他去看另一邊不可思議的世界。

--

作者Jon Agee利用書的結構特進行故事創作,與讀者玩了一場有趣的遊戲。中線將本書每一個跨頁分成左右兩個世界,對比「無知」右側環境與接下來情節的小騎士,讀者是能看到全景的「全知」讀者。作者讓每個角色的大小、形狀、顏色與留白部分都有其意義,例如隨著白色空間比例從牆面左側轉移至右側,可以感覺到小騎士受到的威脅越來越重;又或者是左側逐漸升高的波浪水平線和食人魔的高度相當;左側的藍綠色與右側的澄棕色也成了明顯對比,形成極佳的視覺調和。讀者即使讀第二次、第三次,都可以一再發現之前疏漏的細節,發展更豐富的視覺故事。

我想,小騎士不是天生就知道牆的意義。因為對世界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們開始爬行、扶著家具或欄杆學步走,就不斷挑戰成人設下的各種「不可以」,危險與恐懼的觀念,來自成人一次次有意或無意的威脅與指導,堅持自己想的、做的才是對的,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經驗裡的刻板印象,牢牢套用於孩子「充滿未知」的生活中;但對於兒童主權、社會福利、經濟安全等複雜且真實影響生存權的問題視而不見。

Jon Agee選在此時創作這個故事,或許與敏感的國際情勢有關。美國現任總統川普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承諾要建一堵覆蓋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約3200多公里長的牆,以阻止非法越境的移民和毒品走私者。但1987年,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卻是對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喊話:「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呼籲推倒柏林圍牆。

圖畫書的最大功能便是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說實話。對未知的擔憂或恐懼,可能導致我們忽視更直接、迫切的危險,也可能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美好的可能。

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存在巨大的危險。你我也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養或生活方式,是希望孩子在未來為自己推倒一堵牆,還是築起一堵牆呢?

文/諶淑婷

兩歲前的狂野爆發燦燦寶

小甜心燦燦正式蛻變成狂野爆發燦燦寶😭



燦燦進入快兩歲的風暴期,每天每天每天情緒都好強烈!我最近感到有點無法負荷(跟之前小甜心形象反差太大??)

最大的改變是隨和燦燦變成控制狂燦燦,很堅持一切自己來,上下樓梯不能牽,安全帽要自己扣自己戴,這類所有生活行為幾乎每一件事都要照她的想法去做(不一定要自己來,也可以我代勞,但通常她不滿意),我也可以理解她想建立自己秩序感的需求,不過真的讓人心累身體更累。

我和澄澄處於生活各種小事都能看到燦燦一秒崩潰的處境,像是我開電扇、手機放在哪裡、我和澄要上廁所等等,都會突然「不對」,有時候我都搞不清楚究竟是她持不同意見,還是就是覺得「反正就是不可以」然後生氣。常常燦燦什麼都說不要,然後又哭了原來是要,或者是說要,但其實是要這樣不要那樣的...

其實澄澄當初快兩歲左右也有這麼大的震盪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家開關燈都要澄澄同意,不然就崩潰狂哭,還有一家人走樓梯的順序...誰都不准看他。但因為他三四五歲有各有新狀況,兩歲的記憶已經被我拋諸腦後。

我被燦燦搞得很煩,可是燦燦脾氣很燦燦,只要語氣變兇或不耐煩,她會哭到無法停止然後開始嘔吐😭,最好的辦法,就是同理她的無助心情、待她冷靜點,提供三四個可能的選項,找到她真正的點,才能過關,也就是猜猜樂allday。這串對話大概要重複十次以上,才能逐漸讓她熄火冷靜下來,而且每一次都要從同理心請開始說起......所以每串話都很長,最近覺得自己台語都變好了呢。

我每天都在接下一百道燦燦出的考題,挑戰自己是否能把權威體罰威脅推出我們的生活之外,今天徹底破功後,我反而有了新的領悟,燦燦就是來讓我面對自己如何養成「有底線的人生」吧,她要我想想那些底線如何形成、有沒有道理,是為了方便還是真的不能隨便。

我比較佩服澄澄,無論是睡前、戶外、吃飯時間,他在旁邊跟著聽、跟著等,天氣越來越熱,光是站在戶外等燦燦自己戴上安全帽、自己爬上汽座(只要我碰到她,她就哭著下車重來一次),澄澄真的是很有耐心,很能等的孩子,爸爸不在家的這半個月,他常常聽著燦燦哭聲、我的安慰猜測話語,進入夢鄉或是默默地看書、發呆、穿好衣服等等...而且倒楣的他還會因為我耐心用盡,常常被我沒好氣相待。雖然想著不可以這樣,但實在是心理能量已經耗竭,我常常想著啊啊啊又來了😭


有次我問澄澄,會覺得燦寶很煩嗎?他立刻點頭,又說覺得我陪他的時間更少了,我問他,那怎麼辦呢?你給我一點建議好嗎?澄澄無奈地說,沒辦法啊,只能給燦寶惜惜,惜惜就好了。

幸好這一路上有獅子暖男澄澄相伴,他包容我好多,也幫我好多喔,常常提醒我一歲兒可能是怎麼想的,雖然無奈,但他很自然接受燦燦各種脾氣與狀況,實在很了不起。

二寶生活的疲憊真的讓人很心累,我感覺自己能給澄澄的笑容變得很少,其實不是他難相處,是他長大了,加上快兩歲的燦燦寶,四個人要互相尊重又配合的生活本來就容易處處卡關,我們只要懂得合作破關就好。


我目前最希望自己能欣賞一歲兒、五歲兒的自在模樣,還有喜歡自己與阿澤現在的狀態,順勢而活。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爸爸在家」長假

2019年的第一天上班日,我們家收到了意外的禮物,阿澤不用上班了😂雖然他本來就有請育嬰假的打算,但沒想到假期來得這麼突然,在相看兩生厭第二天後,我決定以正向的態度迎接這個生活轉變。

我們為什麼讓孩子離開學校

一月底是幼兒園第一學期的最後一天,接下來放三天假,然後週五接著第二學期第一天。這安排很奇妙,我認為是個轉換期,大概讓家長和孩子能趁三天想清楚要不要上學吧。(才沒有吧)

其實在學期結束前三天,我到學校接孩子時,向老師告知不上學了。起因是澄澄最愛的老師,那位會幫睡不著的孩子們拍背的溫柔老師,會觀察孩子爭執不輕易判斷是非對錯的有耐心老師,要調校了。為了和她爭取最後的相處時間,澄澄甚至在上一週完全沒請假、還讀了整天班。和老師道別時,我覺得自己都快哭了,我自己在大學以前的求學生涯沒遇過什麼印象深刻的老師,也沒特別喜愛的,但現在我是真心喜歡而且深深感謝這個老師,讓澄澄過了愉快的幾個月,從聽到老師會變臉,到現在覺得長大後當老師也不錯,這段時間他的心被好好治癒疼愛了。澄澄緊緊抱了老師好幾次,老師一直回抱他摸他的頭,我想老師心裡也知道,這個孩子往後會特別辛苦吧。

因為新接手的老師是阿嬤級的資深老師了,對孩子如同對自己的孫女,常把她的孫女也做得到掛在嘴上。澄澄模仿了幾次說話語氣,我皺著眉頭想真的不太行,當我實際接孩子遇到這位老師時,聽著老師催促的話語,坦白說,我當時心裡想:「你兇個屁。」我也鼓起勇氣,直接地與老師描述了澄澄的性格與我們彼此的溝通模式,討論的語言比嚴厲責備更能進到澄澄的腦中,我也是從澄澄身上學習好的說話方式。老師笑笑回答我,「大人要學,小孩也要學吧。」我明白她的意思,澄澄「要學」。

回家路上,我和澄澄開始討論新老師到底在急什麼?為什麼不能用正常的方式和小孩說話?回到家後,我帥氣地跟阿澤說,我們的孩子不上學了!隔天,開車外出,在車陣中,我和澄澄又討論起到底要不要上學?我問他,「你覺得老師會改變嗎?」「我覺得不會。」「那你呢?你要改變配合老師嗎?他罵你你就動作快一點,假裝有在聽、但其實他罵什麼你不要影響自己的心情?」澄澄點點頭沒說話,但我自己說完都覺得神經病,我在說什麼啊!這是我希望他在學校學到的事嗎?這是一個成人應該對待兒童的方式嗎?

在和喜愛的老師道別前,我直接先找行政老師談。我對孩子只有三個期待,第一,是孩子健康平安長大;第二,是讓孩子快快樂樂的生活;第三,是成為一個能善待他人,包括能以好的方式說話的溫和的人。

前兩者我盡力去做了,但如果學校讓他不快樂、老師讓他學不到好的待人方式,學校成了讓孩子負成長的地方,那我要何苦花錢送他來這裡上學?

當然,孩子不會永遠快樂,我也不是全能媽媽能阻擋所有挫折與非善意的對待方式。但是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僅僅是五六歲的人生階段,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讓他去知道世界有很多不快樂的事,然後覺得人生衰爆了每天在學校被罵其實沒什麼好在乎的。我希望的是,他在一個正向友善的環境中,有我盡力陪伴他面對所有的好壞事,其中總有些不愉快,我們會一起共度。而可以避免的,我們也不要吃苦當吃補,因為這種苦只是某些人的心情發泄或是便宜行事罷了。我不打算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我明白的跟老師說,我也經歷過職場也讀了好幾年書,我不會期待成人改變--尤其是老師為了一個學生的意見感受而改變。但我們每個人可以改變自己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我們選擇不上學了。

--
老師請我們思考兩天再做判斷,我們一家再度花了更多時間討論上學這件事。有時我正向能量很滿,會和澄澄玩遊戲,輪流假扮那位很兇的老師,然後對方要找出比較好的應答方式。這時澄澄會覺得可以上學。

但在某些時候,我發現他看人的標準,開始以有沒有比新老師兇來做衡量,就覺得又不是瘋了才讓這種人成為自己孩子的老師。還有,我自問這種人當主管我能承受多久?答案是立刻就想叫他節制點,心情不好就去喝杯奶茶吧。最後,我在班級群組問了其他家長對新老師的看法,結果得到「看起來還ok」、「講話蠻溫柔」、「人看起來很和氣」的含糊回答,怎麼大家都不問問孩子呢?如果老師確實人不錯,是澄澄被針對了嗎?那我還有什麼好猶豫?

在回覆學校的前一天,晚上睡前,我發現澄澄還是無法下定決心,忍不住對他大發脾氣,責備他不夠認真思考這件事,畢竟這件事關係到媽媽未來半年的生活安排、新老師也可能因此被檢討...他怎麼能一下子說要上學、一下子說不上學呢?上不上學不是這樣隨口說阿!罵了一陣後,澄澄去睡了,我慢慢回想,寫了這篇文章,這才發現,要不要上學、為什麼要上學、不上學要做什麼、上學是為了什麼?這麼難的問題,多數成人根本也無法回答(甚至一輩子沒思考過),我在為難五歲的孩子什麼呢...我在為難自己什麼呢...

如果孩子已經說,聽到兇老師罵人就趕快做事,有問題去問另一個比較不兇的老師,這種明顯出狀況的教育現場,我還能期待什麼?但如果對教育不抱以期待,那麼我們該如何期待孩子成為他自己,成為能讓他人溫暖的人?

--
約好和園長談話的這天,她先讓我說了澄澄的狀況,再回應我,說現在的孩子就是挫折忍耐度低,還舉了自己女兒罰寫再多她也當成是學習的一部分,要女兒服從做完的例子,然後跟我說,「媽媽,你們這樣是在逃避。」我立刻打斷她,我說:「你這樣講不公平,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忍耐力,而是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你要來親子天下這套我比你還熟好嗎),每個孩子成長過程會遇到各種挫折,遠遠比成人多,有時我們陪他度過,有時我們可以積極做出選擇、改變狀態,最糟糕的就是不做任何事只要求孩子忍耐。」

「孩子容易恍神動作慢,是他的個人特質,也是他的缺點,他勢必常常遭受責罵或錯失一些好玩的事,這是他的個人課題。學校老師狀態不好,我知道老師不會輕易改變的,所以我們選擇不讀,孩子放棄了就學資格,我壓縮自己的時間,未來要相處磨合,是把這樣的課題攬在我和孩子身上。如果我選擇叫孩子忍耐,那是讓一個五歲的孩子承擔這個問題,對他才不公平。」

我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習慣、處事態度,老師帶班也有自己的考慮和堅持,我完全理解,但不代表不能用好的態度對孩子。我實際聽到老師與孩子說話過,如果是陌生人說...院長此時打斷我說:「是不是覺得還好?」我立刻回答不是,「我心裡想,你兇什麼,只是我尊重他是個老師,因為我不想在孩子面前立刻質疑老師,所以沒現場說出口。」

「而且園長認為老師態度很好,人很親切,我要提醒一件事,那是你們之間有職場上對下的聘僱關係;而老師與學生之間又有權利不對等關係,你用老師對園長的態度去判斷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本來就是不正確的。」我最後說了這些話。

園長質疑這段時間孩子閒賦在家,孩子怎麼會閒呢?我一點都不擔心這個。我也不擔心國小遇到更兇的老師再度逃避怎麼辦,因為我知道在台灣教育現場遇到好老師才是不容易的事,我們這次就是運氣用完了。

但是,恰好我們這個家庭在此時此刻有餘裕輔助孩子,去年澄澄想離開恐怖幼兒園,當時我沒能相信他的判斷,遲了兩個月,後續種種讓我想到就痛苦。過了一年,他再度相信我,給我機會,告訴我他的實際感受,我這一次會全力支持。我也相信,此時的陪伴與溝通、反覆討論上學的意義這件事,會讓我們累積豐厚的能量,未來澄澄也許在國小高年級、國高中時,又遇到不適合的老師,他到時候已經不是五歲的模樣了,會知道自己怎麼做。但現在讓小孩忍受挫折、好習慣未來接踵而至的挫折(還是來自教育現場是怎樣),我不接受這種教育理念,我也好奇這種教育思考到底想培養出怎麼樣的台灣人?

園長聽完後立刻印出離校切結書,簽完名,我走出校門,孩子已經在門口等我很久了,我們立刻一家四口出發去公園玩得很痛快。

--
但我還是深深感謝這間學校讓澄澄度過愉快的半年,他們是一間會在冬天玩水的有趣學校呢,為什麼跨不過人和這一關呢,最終還是要學生忍耐就好...

--
很多事都講究人和,尤其是要工作順利,我發現這次幼兒園老師的態度就是如此,他們也承認新老師「說話方式不太恰當,但帶班還可以,應該是求好心切」,所以一週以來未調整新老師問題,他們以孩子的「不和」換職場人和。這在教育圈是普遍現象,教學非常好的名師,拿師鐸獎的名師,在遇到學生被同事體罰羞辱或是師對生的性侵案(無論他校本校,或震驚全國的嚴重犯案),這些握有話語權、平日輕易結盟各校老師、被許多老師崇拜的老師,此時往往選擇沉默,很少看到投書、網路公開言論來合力要求教育圈的改革倡議。也許這些老師心中常常驚訝於孩子的不沉默吧。

豬年新春雜感

過年煩的不只是攜家帶眷抓貓牽狗的南北北南遷徙移動,還有異地表演育兒的痛苦。其實長輩家都比我們台北狗窩舒適空間大,但如果不想表演客廳餵奶,就必須上二樓或是到廁所,嬰兒大便要洗屁股也要上樓,嬰兒要小睡時面臨幼兒必須跟著一起上樓或是把他放在樓下的兩難。更不用說只要客廳有人電視幾乎就是開著的狀態;還有桌上永遠有糖果和熱茶,小時候熱愛的一切,對帶著學齡前幼兒的媽媽來說成了地雷(我知道放水流很好,但吃糖後過度興奮的小孩得到的是長輩的抱怨,大嬰兒也還不能吃糖,一直看電視的小孩不回答長輩101個問題被說沒禮貌,所以要勸我的可以轉身了),而且不是忍幾個小時就能結束的考驗是要忍好幾天!前幾年我也會主動提醒關電視吧,糖果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吧,但過年待客之道,讓長輩為難或是順手又開了(電視或餅乾糖果),久了,變成不斷要求小孩或責怪小孩,還要聽著長輩說:「是媽媽不讓你吃/看喔」,心很累的一段過程...

認識新莊地藏庵

從我有記憶以來,初三從宜蘭老家北返,當天下午或隔天,一定全家到家附近的土地公廟和新莊地藏庵拜拜。

地藏庵沒有行天宮或龍山寺那樣的規模,但也不能說是小廟,有北殿、南殿,還是兩層樓,人多又擠,如果下雨大理石地板濕滑,真的很煩人,加上爸媽也不是隨便讓我們買糖果餅乾棉花糖的個性,也不像宜蘭廟宇有好吃的鹹粥甜湯圓,去拜拜這件事很難被小孩喜愛吧。

反而是這幾年,開始帶著澄澄去拜拜,我才比較懂得欣賞地藏庵建築之美,也因為孩子的提問,對地藏庵供奉的眾神感到好奇。

其實爸媽那代老新莊人喊這裡大眾廟、大眾爺廟,因為是後來才改奉地藏王菩薩為主神。這間建於1757年(清乾隆年間)的老廟,是蓋在亂葬崗上。早期中國移民,未適應新莊沼澤地形,不少人死於瘴瘧惡疾,地方人士出錢、出力,蓋了一間收容枯骨的小廟,才有「大眾廟」之名。

廟裡奉祀了文、武大眾爺,「文大眾爺」指未參加戰爭、械鬥、因貧病過世的亡魂們,而「武大眾爺」則是因戰亂、械鬥殉身的亡魂。祂們被視為是無主孤魂中的首領,可號令眾鬼。到了1840年,新莊一帶常發生閩客械鬥,陣亡者也納入武大眾爺,一起奉祀。

「新莊地藏庵,陽間森羅殿」信徒相信如果有冤屈,同樣冤死的大眾爺會顯靈協助破案,台北地方法院的日本法官因小偷不認罪,曾請大眾爺神像坐鎮;白曉燕命案期間,白冰冰也前往此廟告狀,請求大眾爺抓到三名犯人。

主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北殿一樓是目蓮尊者(地獄救贖之神)、十殿閻羅(管理十八地獄)、董大爺、福德正神、開山功德廳。

福德正神是土地公就不說了。開山功德廳有二大、二小牌位,應是與歷代奉獻廟地、金錢及建設等有功績者,但年代久遠字跡模糊難辨,連廟史都沒記載。這裡也保留了「新莊神社」牌位,日治時期,這裡曾改祭拜「天照大神」及「神武天皇」,戰後恢復供奉地藏王菩薩,附近神社都被拆除,唯獨新莊神社牌位被留下來了,移置功德廳,保存了一段時代記憶。

小時候我最害怕的是「董大爺」,地藏庵的董大爺神格位階更高於一般排爺、差役,身分較接近於指揮辦案及協助文武大眾老爺審理、判決的陰陽司。廳內放有戒板、戒棍、銅鎚、狼牙棒、流星鎚、手銬及虎頭鍘等各種刑具;神像左右配祀文判、武判、牛頭、馬面、七爺、八爺、差役、巡捕等,頗有「司法官」或「警務首長」架式。

民間認為董大爺為掌理訴訟、發誓與詛咒是非之神,在董大爺面前發誓絕對不可虛假,否則必將遭到拘捕及懲罰。還在日治時期,便有百姓因財務糾紛,到這裡立誓、斬雞頭。二戰後,有議員立委參選時,特地來斬雞頭表明自己不賄選的決心。2009年中華職棒假球事件,多位球員被開除的兄弟象隊,也全體到地藏庵焚香祈福、向神明發誓。

南殿一樓主祀的便是文武大眾老爺。一般民間所稱「大眾爺」是「客死異域,暴骨荒郊內外塚地,孤魂無依;憫其香煙不繼,名姓湮沒...」是孤魂厲鬼的概念,但新莊大眾爺具有鑑察、緝捕及審判惡鬼之神格。其中文判官一手持卷宗、一手執筆,負責調查、簿載陰陽界一切善惡之事;武判官則是一手持令牌、一手執兵器(本庵武判官立像為左手持金間),負責執行當事者應得賞罰。

從這裡往二樓走,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對面二樓,則是三寶佛(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 )、十八羅漢。其實直到現在我還是分不清楚,澄澄問的時候我都含糊回答,今天總算一鼓作氣查出資料,下次就不隨便搪塞了。

生氣之後怎麼辦呢?

過年期間,兄妹間爭執沒比平日少,但因為我們技巧性錯開兩人相處時間,讓兩個孩子都各自擁有獨享父母的幾天,澄澄感覺穩定不少,不過我們還是知道,照顧澄澄與燦燦的心力大概是7:3的分配模式,多數我們全家是繞著澄澄轉的,催促他吃飯、陪伴他更衣如廁(澄澄很抗拒自己做事),專心聽他說話,滿足他各種需求。在燦燦需求還不高時,盡力對待高需求的那一個孩子,是我們目前可以做到的。

昨天燦燦肚子餓,想吃澄澄早餐剩下的麵包,但她不太會咬麵包,咬了好幾口也沒吃到什麼,澄澄從另一個角度看覺得被吃掉太多,勃然大怒拉著麵包袋扯走,燦燦沒放手,就這麼正面朝下的摔下椅子,我伸手要從後面拉住燦的衣服,只把衣服的扣子拉開了。

我先抱起大哭的燦燦,看到澄澄也氣到臉色大變眼眶含淚,就要阿澤去安慰澄澄,阿澤當下無法接受這種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說他沒辦法,我們交換,他揹著委屈大哭的燦燦去散步,我牽著澄澄回到他的房間,鋪好睡墊,請他和我一起躺著。

澄澄不說話,我自言自語,慢慢說,「明明是澄澄的麵包,媽媽卻要你分給燦燦,燦燦吃了好幾口,所以你很生氣,氣到要馬上拿回來,沒想到燦燦就跌倒了。可是你還是很生氣,因為那是你最喜歡的麵包。」澄澄終於說了:「我再也不要跟燦燦當朋友了!我不要她當朋友了!」「好,不要和燦燦當朋友,玩具不分享了,洗澡分開洗,睡覺分開睡,不要當朋友了!」說著說著,我就睡著了😅

一段時間後,阿澤帶著燦燦回來了,我們繼續在房間默不作聲,澄澄說他還是很氣,我想了一下說,「生氣是一定的,可是生氣之後怎麼辦呢?時間一直溜走,吃麵包是一分鐘的事,我們花了半小時生氣,本來這個時候我們要去逛街買東西,現在用一點來生氣。都不想理燦燦,那以後好吃的、好玩的事,就少一個人知道你的感覺了。」我請他想想「生氣」這件事,就離開房間去上廁所了。

再回到房間,我發現燦燦笑嘻嘻的在房間裡晃來晃去,澄澄臉色好多了,他說:「剛剛燦燦來拍拍我的肩膀,我跟她點點頭,我知道我們和好了。」燦燦傻乎乎地模樣,真的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嗎?我只覺得她真的是小天使來改變我們家每一個人。


--
後來我問澄澄,看到燦燦摔下椅子有難過或擔心嗎?他說不會,不覺得難過但也不高興,可是如果是別人讓燦燦跌倒,他會很傷心的。

燦燦睡了嗎?

「燦燦睡了嗎?」
輸入燦之後的第一個自動選字會拼出上面那個句子。

「澄澄燦燦睡了嗎?」
輸入澄澄之後會出現上面的句子。


我到底是有多希望他們睡覺...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育兒日記--你還好嗎?

今天帶著小孩在中和錦和公園,那裡最吸引人的就是長長的滾輪溜滑梯,我注意到澄澄和三位不認識的大小孩子一起滑下來,看起來有點擠,我就出聲提醒:「不要擠喔!」沒想到四個孩子都很開心的同時抵達終點時,一名爸爸突然衝上前,對著滑下來的孩子們吼叫,原來另外三個孩子擠到了他的女兒(約3歲), 被罵的孩子包括澄澄,都錯愕地離開了,各自躲在爸媽後頭,他女兒則不為所動已經爬上樓梯要玩第二趟了。

我立刻大聲反問:「先生,你還好嗎?剛剛小孩有點推擠,你覺得心裡不舒服嗎?」他怒回:「什麼你還好嗎!你們的小孩可以這樣推擠我的小孩嗎?」接著就是常聽到的沒規矩、爸媽都不管的...,我又問:「你還好嗎?你要不要緩一下,先問問你的孩子什麼感受呢?」他還是氣沖沖回答: 「什麼你還好嗎?我女兒她很高興,又去玩了!你們可以這樣擠人的嗎?」我回:「對,如果孩子的情緒還好,他們知道這是遊戲過程,你這麼生氣是什麼原因...」我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不用問我你還好嗎?你問問你的小孩什麼感覺!」

爸爸育兒-澄澄燦燦篇

不知不覺,阿澤真的做到連續育兒七天的目標了。(這是他剛離職時,向我說過可以試試看的事)

上週三我突然胃炎,除了吃藥就是躺著忍受胃痛,他開始一打二,週四帶著兩個孩子去共學,週五是社區台語共學。週六生動盟尾牙加上一場在桃園的演講,他撐過了一整天,週日本來說好我帶著孩子回娘家讓他休息,結果媽媽已有行程要我們回家。


週一共學我負責,本來說好讓他有段空白時光,結果我隱形眼鏡掉了他只好送來;今天我七點半出門去新竹採訪一整天,澄澄還說他發燒了拒絕上學!雖然晚餐我準備好了,但晚上我回到家時,碗筷在洗碗機裡,掃地機器人出來了,兩個小孩洗好了,他正要去倒垃圾呢!有沒有這麼家政夫上手!


但他垮著一張臉抱怨,一整天一事無成,沒有任何一點點自己的時間,怎麼會這樣,他無法忍受。我問他:「你在同理我這幾年的生活嗎?」他說不是,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今晚不要睡覺要享受自己的時間,有可能嗎?!


可是爸爸獲得了燦燦這麼甜美的笑容耶!


諶淑婷讀《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

黃俐雅是我心中的鬥士,18年來,她不斷為被侵害、體罰、霸凌的孩子發聲,她進學校訪查、開記者會、拉布條抗議,和人本教育基金會共同催生了「零體罰」、「性平教育」及「狼師解聘」等校園人權法案,被救援的學生和家長感謝她;怠職掩過的行政人員討厭她、被糾出來的狼師恨她,甚至有人笑她就是太雞婆了,才會生出「那樣」的孩子。

哪樣的孩子?是重度智能障礙,是約每2萬至5萬名新生兒之中才有一人患的「貓哭症」患者,是26歲還不會喊一聲媽媽的兒子,也是讓她在面對教養的黑暗時,能堅持不放棄與不沉默的推進者。

黃俐雅在《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寫的是自己20多年來照顧多重障礙兒子的心路歷程,育有健康子女的家長讀來必定會感動夾雜著愧疚。我的女兒滿1歲沒多久,我常在餵奶時和她說話,讓她平躺換好尿布後,幫她運動手腳做肢體律動,對著她的皮膚和毛髮呼氣,我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刺激她的感官,黃俐雅也這樣照顧自己的兒子,其實多數家長都做過這些事,不同的是,俐雅的兒子成長腳步非常慢,慢到連活下去都成了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