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考試剛結束,馬上就看到有老師發文檢討小孩對考試「無要無緊」,先是抱怨考試期間的下課,孩子照玩不誤,不會因為要考試而不玩;又抱怨有些孩子討論剛考完的題目,完全沒想到這種討論已經沒有意義。對這個老師來說,沒有抱著書猛讀(抱佛腳)對下一堂要考的科目都沒有幫助也沒意義。
他也批評遇到難題卡住就先跳過的小孩是沒有應答技巧。寫完考卷的孩子玩鉛筆盒裡的東西、發呆、挖鼻孔,偷吃鼻屎也不對,就連趴下來休息都被說「養成這種習慣考卷還沒寫完睡意就來襲怎麼辦?」然後總結是,現在家長不願意讓孩子感受到巨大壓力,怕孩子考不好太難過想不開,導致孩子自己沒有壓力,變成考得很差也不難過。
看完這位老師的內心戲,我想他應該是很關心學生,才願意花時間寫(原文)這麼長的文章。但是作為好像「很要很緊」被考試壓著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並沒有因為考試成績有比較卓越的為來、更強的公平正義心理、為他人著想的胸襟。
這種老師大概希望,小孩要整場考試都保警戒,認真答題,不放棄,反覆檢查,最後交卷前都還在複算,才是好的學習(考試)態度。可是,師培體制有教育專業,學習過兒童發展階段,說真的就算是成人對於將近一小時坐著寫字都會焦躁難耐,放空發呆放棄都是有可能,何況兒童常常以這些行為反映出內心的緊張不知所措(成人看起來不解,但孩子放空不一定是放鬆)。
學校體制不得不以考試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效,但照那位老師描述,學生將文具組合成飛機、坦克車,變成陀螺、骨牌的孩子,不一定學習力或創造力就輸人,挖鼻孔,偷吃鼻屎...除了讓老師觀感不好,本身不是一個有錯行為,否則就應該如同作弊一樣被禁止?
其實我想說的是,考試的表現、成人看不順眼的模樣,都不是我們能判斷一個孩子心理狀態與未來發展的基準,但希望身處教育現場的老師,能夠算個角度思考,為什麼考試讓人不在乎了?不,第一場考試、第二場、第三場,孩子真的都很緊張的,我兒子說他嚇到發呆呢(真的啦)讓孩子考到麻痺、不在意成績,是孩子的問題,還是體制僵化與成人思維的問題?就如同辦公室頻繁要求員工繳交報告,從每月一次、每週一次到幾乎天天交,大家還會交件前緊張到吃不下嗎?可能交件前還在叫ubereat吧!
我們一邊說不要在意孩子成績、成績不是未來的成就,卻又要擔心「孩子變成考得很差也絲毫不難過」嗎?還是我們能好好面對這個讓成人不爽的「考試畫面」,去和孩子討論分數的意義,好壞成績於未來職業選擇可能有哪些影響?又有哪些我們期望他們擁有的素質,不是透過考試能測驗出來的?
把考試與成績視為教育的手段而非最終成果,如此我覺得會比較達到教育的目的。家長不是教師,對學習的想像難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自己的學習經驗,起手式就是「我小時候...」但日日在教育現場耕耘的教職人員,一定感受得到教育界是不斷往前的,若能扭轉「態度」的定義,可以造福更多孩子。
當媽媽六年,我非常清楚想要挑毛病很簡單,就說孩子態度不好,但這態度是對誰不好,成人自己很清楚呢。通常會這樣批評的成人,態度都不是很好,大家心知肚明啦。
--
以前我的學校讓先寫完考卷的人去運動場跑步或休息,下一場考試更能聚精會神,現在回想,我真的是處在不錯的學習環境。不過即便如此,我到現在還是常常做考試時腦海一片空白的惡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