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和6歲的兒子一起把台語撿回來

如果我們現在回頭看,覺得過去國民黨50年帶給台灣的是一連串的錯誤與傷害,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接受繼續只使用國民黨當初規定的「國語」?

如果現在講自己的母語已經不被禁止、不再處罰,為什麼我們還要用國民黨強迫台灣人使用的語言說話呢?社會活動、學校教育一時之間還無法改變,但我們在家裡與孩子說話呢?和朋友對話呢?

我是抱著這樣不服從的心理,開始和孩子說台語。


六年前兒子出生,開始學講話時,我曾努力過一陣子,但當時不夠堅定,華語台語交雜的結果,是兒子兩歲後語言大爆發,我的台語程度跟不上,只好大量使用華語,所處的育兒支持團體也是以華語為主,台語立刻被丟到一旁。

兩年前女兒出生後,我感覺台灣社會說台語的家庭變多,身邊也有幾個家庭努力和孩子說台語,孩子還說得非常好!沒道理我做不到啊!

於是,女兒六個月大後,我開始和她全母語,當時已經快五歲的兒子十分困惑,常常聽不懂我們在講什麼,他會生氣或是再問一次,希望我們講華語。

這段日子,每當他有疑惑,我就花時間和他解釋台灣本來是有很多本土語言的,不同族群的人說不同的話,也說明政府如何推動官方語言,取代了原本這塊土地生活的人習以為常的語言,連帶的,讓人們在文化經濟學習各方面都受到影響。

但我的台語程度還是很馬馬虎虎,僅限於與嬰兒的吃喝拉撒睡對話。直到今年初開始學台語羅馬字書寫,才真的認真學、努力說。對於還是習慣華語溝通的大兒子,我不強迫他改用台語,但他可以聽到日常對話就是台語,不要造成他對學習語言的反彈,是朋友給我的提醒。

今年夏天,兒子離開幼兒園,開始國小自學,長時間和媽媽、妹妹相處的結果,是台語明顯進步,從一開始單詞使用,到出現簡單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兒子還是和我說華語,但轉頭看到妹妹,竟然直接開啟台語頻道!

這件事情讓我大為振奮!也更堅持目前的方向,語言是可以撿回來的,兒子用一年的時間,把嬰兒時期聽到的台語慢慢找回來,而我用了三四年的時間,把荒廢至少30年的台語撿回來。

為什麼用「撿回來」,不是學台語?因為我腦袋會自動冒出童年時爸媽怎麼跟我講台語的,突然我的句子結構就不是華式台語,而是開始進步到台式台語了(當然還是有轉不過來的時候),這種感覺真的很神奇,大概就是夢裡突然變得英文流暢一樣😆 差別是,台語不會直至是一場空。

我說台語的場域也慢慢擴大。一開始只在家說台語, 現在帶著小孩外出也和店員、郵局人員、路人說台語,我不希望小孩認為台語是僅限於家庭內溝通的工具,是小眾、較無用的。當小孩看著媽媽能以台語進行各種社會交際,就能理解,這個語言的價值與社會地位應該與華語相當,與其他外來語相當。

雖然這麼做常常被問「小孩是不是阿公阿嬤帶,聽不懂國語?」我總是搖頭否認,強調我們就是台語家庭,只是我終於放下了曾經覺得不自在的心情,轉變成「你們知道這些事都可以用台語說嗎」的新想法。

這幾天,在朋友的提醒下,我開始使用台語教小一的孩子學習,注音、寫字是華語系統,我還是以華語教學(用英文學英文的概念),但數學這種設法要生活化學習的科目,我努力以台語去講解。在動物園、科教館的展覽,能事先查好做功課,我就前一晚查好,現場遇到了不會說的,我就現場查。

認真查字的好處,就是幫助自己熟記了許多不會的生字,原來「鯪鯉(lâ-lí)」可以是穿山甲也可以是食蟻獸;紅鶴是「朱鷺(tsu-lōo)」我覺得很美。我常常跟小孩說:「讓媽媽查一下。」他們等候著,也知道媽媽正努力和他們學習同一種語言。

我看一個語言的價值,不是在於多少人用(通用性當然重要,但別忘了中文就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而英文語我們的教育系統也不會輕易放過)語言的價值在於能不能理解其涵蓋的文化意義,以及是否能被人們深入活用。

假設台語(以及其他台灣本土語)真的會在50年後滅亡好了,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使用能夠一個即將滅亡的語言,未來就可能在復興、保存上有所發揮,這樣想不覺得講台語的孩子超有競爭力嗎?




*
(圖)上週參加「台語路」活動,兒子竟然主動參與活動還以台語應答,我愛他❤️

讓我以這一篇簡單的台語家庭心內話,感謝「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

--
分享一篇Ting-Chih Liang關於本土語教育的澄清文。

最近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又再度引起話題。雖然不同人有不同立場,只要能從教育、語言、文化的觀點來討論,就是理性的意見交流。但是從網路上一連串討論中可以發現,有很多人對於現行的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實施方式根本不瞭解,也不曉得當初被訂為國小階段必修課的過程,因此出現許多明顯錯誤、不符事實的說法。 如果連客觀事實都不知道,或是引用錯誤資訊, 又如何能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觀點?

●錯誤一:「母語在家學」

★澄清:課綱從頭到尾根本沒有「母語課程」,課程的正確名稱是「本土語/新住民語課程」,從來都沒有要去認定每個學生的母語是什麼。 不管你家裡的母語是哪一種,只要在台灣生活,就一定會接觸到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或新住民語的使用者,所以從其中選擇一種來學,這有什麼問題?

●錯誤二:「要學很多種語言」

★澄清: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明文規定,國民小學階段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的課程實施,應依學生實際需求,選擇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或新住民語文「其中一項」進行學習。 所以不是要學很多種語言。

●錯誤三:「規定只能學台語」「台語不是每個人的母語,為何大家在學校都要學?」

★澄清:總綱中明文規定,學校應調查學生之選修意願,學生有學習意願,即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課。所以學校不能強迫學生選修某種語言,如果有學校或老師便宜行事,已經違反課程實行規定,請向各縣市教育局反映。

●錯誤四:「為什麼不能開設其他外省語言?」

★澄清:總綱中明文規定:學校得依地區特性(如連江縣)及學校資源,開設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以外之本土語文供學生選習。所以如果有需要,是可以開設其他本土語言的。

●錯誤五:「日文、德文也很重要啊,為什麼不開?」

★澄清:總綱中提到:新住民語文課程的開設內容以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新住民語文為主。

●錯誤六:「母語課程是民進黨、台獨、本土勢力......強推的政策」

★澄清: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列為必修課,是在馬英九政府時期課審大會中,由課綱審議委員決議定案的,因此在民國103年11月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中已經明確規定,教育部只能依此執行,不能擅自更改,不管是誰執政都一樣。

●錯誤七:「母語課程必修並不是全國的共識」

★澄清:整個新課綱的制訂過程,包括課審委員的遴選、各地召開無數場的公聽會,各項會議紀錄也全部公開上網。因此課綱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程度能代表當時社會的共識。

●錯誤八:「國語、英語都學不好了,為何還要多修本土語課程」

★澄清:在前一代課綱,100學年度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本土語文課程已經列為每週一堂的必修課,而當時英語課要到三年級以上才被列入部定課程。所以在108新課綱中,國語課時數的減少並不是本土語課程造成的,而英文課跟舊課綱相比也有增加。

●錯誤九:「只要某某人當選,就要廢除母語課程,在家學就好」

★澄清:去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有候選人將「母語回家學,不要在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當作政見,其實只是騙選票的行為。因為必修課程是在103年由課審委員決定,並不是縣市長的職權範圍。一年過後的現在,很明顯的全國並沒有那個縣市把本土語課程廢除必修。

現在又有某位總統候選人開始炒作「母語回家學」的議題。事實上,即使某人明年當選成為總統,也不可能在第一任任期內廢除本土語課程。因為108新課綱早已定案,要廢除本土語課程,得等到下一代課綱,首先要遴選課審委員,經過2~3年的時間訂出總綱(決定部定必修與堂數)和領綱(領域綱要)。等課綱內容定案後,還得有2~3年的準備期,讓出版社編寫、送審教材,學校要制訂教學計劃,老師要參加研習接受訓練,所以合計最快也要五、六年的時間。以108課綱為例,當初是在103年初組成的課程審議會,到今年2019年正式實施,經歷了五年半的時間。

另外,課綱審議委員們具有自由意志,教育部無法掌控他們的決議方向。如果屆時課審委員仍然決議維持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列為必修課,無論是誰執政,都得遵守。

●錯誤十:「廢除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必修,可以拿來上英文課,提升孩子的英文能力」

★澄清:上一點已經提到,課綱必修課程的更動,最快也要六年之後才會實施,所以要廢除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來增加英文課,根本是捨近求遠,因為已經入學的學生仍然沿用之前的課綱,根本沒影響。


要增加英文課,從彈性課程是最快的方式,因為不必經過制訂課剛的冗長程序,各縣市政府一聲令下即可實施。彈性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不必依據課綱,只要各縣市、各學校自行決定即可。所以覺得英文課時數不足,請向各縣市首長反映,請他提供足夠的資源。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