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我想說一件事,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每個月講好幾場親子的、家長的性教育課程,每一場家長都要求談身體界線,很怕孩子會是性暴力受害者,又困惑該怎麼讓孩子遇到事情要講。但我又親眼看到這些家長稍有不耐煩就「拍打」孩子的身體,要他們保持安靜或是乖巧一點。
我一再提醒家長,打小孩就是打掉孩子的身體界線,打掉了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打壞了他們對家長的信任,當你明知他們在安親班被打、泳池旁被教練打、在運動社團裡被打,卻選擇相信成人的說詞「有些小孩不這樣學不會」、「這是一種專業的教法」、「這邊很多小孩都是這樣學會的,也沒人抱怨」,然後不為孩子說句話,不幫他們改變處境,孩子永遠不會相信家長能成為保護自己的角色,就算曾經試圖說些什麼,沒多久就不會再說了,反正說了也沒用。
.
今晚我在新莊國民運動中心的泳池旁,看著 #承租場地的外部教學團隊,把一名四歲半的孩子罵哭,男教練數次動手「拍打」孩子的雙腳,聲響之大,讓我和朋友都馬上起身盯著看,我立刻出聲制止,請他不要再動手打小孩,沒想到教練回「不是打,只是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辯駁,「這是一種專業的教法」、「小孩腿部沒有紅腫受傷」、「小孩的爸爸也在都沒說什麼」、「這邊的小孩都是這樣教出來的」、「你那麼厲害你來教」、「你不要送你的小孩給我教」。(絕對不會,放心)
接下來的半小時,我緊緊盯著這位自稱專業的教練(他突然變得很不專業都不需要拍打小孩了);也找到孩子的爸爸溝通,知道孩子一直在哭的爸爸只說:「有些小孩就是要這樣教⋯⋯小孩是每次都說不想上游泳課啦⋯⋯」然後就到轉角看不到小孩的角落打電動,我離開泳池前,對他說了最後一句話:「你應該走過去看看你的小孩怎麼被打。」
我總能在家長社團看到家長質疑孩子的各種反應,說小孩的話不能信,所以,成人的話就很好相信?成人絕對不會說對自己有利的說詞?我反倒覺得,小孩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就看大人要不要「看到」而已。
在更衣間,我和孩子談了這件事,他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運動中心既有的教練群超棒,這幾年學游泳的過程非常快樂,教練早已是孩子的好朋友了,他沒想過會有其他孩子遇到那種教練,而且家長無動於衷。我問孩子,「如果今天你遇到這樣的大人,媽媽就在旁邊卻無視,相信教練說的『這樣才學得會』,如果他做了任何更過分的事,你會說嗎?」他搖搖頭。
大人總在出事後問,為什麼孩子不說?或是殷殷叮嚀,有事要說。那麼唯一的做法,就是不要扼殺孩子對於自身感受的覺察,當孩子感覺不舒服、不自在、不喜歡、不想要,都是關於「我」的表達,就算跟成人的期待、想像不同,也要馬上謹慎詢問、同理孩子的感受、用心觀察是否與孩子所說相符,然後設想自己若是孩子,希望得到怎麼樣的幫助,好好站在孩子身邊,而不是轉角處視而不見,讓孩子一點一滴否定自己的感覺。
一個被壓抑感受與情緒的「乖」孩子,學不會什麼時候應該說「不」,更不可能說出「不喜歡」。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感受也不代表對他們百依百順,成人只要好好看著孩子,依舊能設立界線,然後讓孩子知道自己值得被尊重與聽見,不喜歡的事一定有改變的可能。
保護孩子不是幫孩子揪一堂性教育的課,叫他們學個防身術保護自己;保護孩子的是大人的責任。大人能努力的,是讓孩子願意對自己說實話,真實的表達情緒感受,要能讓孩子肯開口,就是不打罵、無條件的愛。
爸媽不要再怕小孩過太爽了,也不要再說「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被對待」、「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時的你快樂嗎?信任你的爸媽嗎?有對他無話不說嗎?其實隱瞞了不少讓你痛苦不已的事吧。
拜託好好對小孩,要好到能夠讓他們相信,沒有人可以讓他的身體感覺不舒服,當他覺得怪怪的、這樣不對,絕對不是想太多,不是自己哪裡沒做好,活該。
也不要吝惜去幫助每一個在你面前被打的小孩,今晚的泳池旁,那些教練強調的「都是這樣學會」的大孩子們,轉頭看著我們的爭執過程。我在想,一定有人覺得我很雞婆,很煩,但會不會有其中一個孩子正在想,為什麼當年沒有一個大人站出來幫他們說話?原來有人覺得小孩不應該這樣被對待。

-

後續:

這篇文章提到「教學時拍打學生的教練」,被轉發到了新莊社團,結果泳隊發文說「案件已在調查,影響他的聲譽、工作、精神、情緒受到傷害,已經把文章、分享截圖,如果調查結束證明他沒有不當動作,不排除提告以正視聽」(順便提醒網友不要再討論或分享,不然一起告)。然後留言處是泳隊家長一面倒說,嚴師出高徒,小孩學很快,教練很關心小孩,對小孩很好,不知道的人不要亂說,家長很信任教練⋯⋯這些回覆我熟悉到不行。

我思考了一下,當天離開時,我只跟櫃台人員反應,真正去投訴的是其他家長(一個打1999,一個打電話給運動中心),我在文章裡刻意不提泳隊名稱,也沒指名哪位教練,但泳隊自己發文跳出來,要告損害名譽或毀謗都很難成立。文字也沒有辱罵,就是敘述我所見,以及重現對話,如果之後真的進入司法程序,調閱監視器,應該會看到教練碰觸到孩子身體時,我和其他家長立刻轉頭、站起來看,可見聲響之大。所以我並不擔心。
.
但我確實感到難受,昨天文章轉到新莊社團時,其實好幾位家長留言親眼見過、體驗過泳隊教學,所以沒有報名。但當這篇嚇阻性文字出現、家長們強力表達支持時,那些聲音也消失了。與其說是要嚇我,不如說,要嚇「想阻止大人打小孩行為」的其他人,不要雞婆插手,後果會很麻煩。
我也想到,美華幾年前處理不適任教師,遇到一個告來告去,弄到大家心理壓力都大,乾脆選擇忽視或是自行離開。我和對方還可以完全不往來,就換個泳池去,那些挺身站出來處理校園、班級、職場問題的人,超級勇敢,但內心一定很痛苦。
.
早上和人本好朋友詢問,知道就算被告了(法扶有免費諮詢、某些立委議員辦公室也有這類的服務),檢察官是否受理不一定,要起訴又難,真的要被判定是損害名譽更不容易,所以長輩請不要擔心。那篇文章真正目的是要恫嚇大家不敢繼續討論,在公共區域的兒童教學方式是否合理,去留言的泳隊家長對我諸多批評,甚至貼出我的照片,我才身心受創吧。
朋友說,這些人都是第一次踢到鐵板,才會這麼囂張,從前人生多容易,反正家長無所謂,小孩的感受被忽視,只要最後學會游泳,中間的「辛苦」都值得。但值得的是家長的錢包,還是小孩忍耐的心?學會游泳/鋼琴/任何運動的人,也許感謝嚴師,但他們是否想過,若是遇到正向對待的好老師,他們一樣能有成就,而且學習過程不用害怕焦慮。
.
我問自己還好嗎?我覺得還可以,因為身邊很多人陪伴我,也給我建議與資源;不過,心裡也有很不好的地方,我更深刻感受到家長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的問題,所以無法接受被指出「不適當的教養」,包括自己選擇的課程可能不妥。只要這個心態不改,這類問題就很難被發現(小孩不知道怎麼說、說了會不會反而被罵),就算被發現了,家長還可能是大力支持的那一方!讓這樣的不合理更合理化,想到就讓人難受。

家庭親職教育與性別平等,以及大學生如何面對分手

我這兩天的工作很有意思,昨天我到台電某單位講 #家庭親職教育與性別平等,地點超偏遠,來聽的是一群有趣的大哥,年齡大概落在40~70間,最年輕的兩名工作人員坐在講桌不遠處,討論怎麼和伴侶安排接送孩子到托嬰地點。

給五年級學生的生活裡的性平教育課-什麼是色色?

昨天到台北市國語實小和三個五年級班級學生,進行一場80分鐘的 #生活中的性平教育 課程,雖然不是第一次和高年級學生講課,但是半個月前和同校三年級學生的講課經驗非常好!老師規劃課程用心,學生的性平基礎打得很好,所以怎麼和高年級孩子有更深入的討論,讓我躍躍欲試,果然,超好玩的!

性教育課程不是萬靈丹

昨天到一個教育團體和老師、家長談性教育,一位老師提問,「上完了性教育課程的學生,一樣講髒話、把『你去做愛啦』當成玩笑話,怎麼辦?家長還會抱怨,這堂課一點用也沒有,是不是教得不好?」

小學生該不該刁字?

每次看到小學老師該不該刁字的討論,就覺得很有趣(同時厭煩),我這裡說的刁,不是寫對、寫整齊,是要模仿印刷體,寫出很美的硬筆字,這種刁,很折磨小孩,有些家長也很厭惡,但有些家長感激,覺得老師特別認真,他們會說這叫 #學習的態度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現在寫字都寫不好,以後做事怎麼會認真」,所以現在字醜的人做事都很不認真?但我認識的討厭鬼,自私自利,做事也做不好的,偏偏字都超美耶。我還猜他是太過沉迷練字沒有學到做人的道理呢。
還有一種嶄新的說法,認為刁字可以讓孩子練習手指小肌肉,根本本末倒置,是孩子手指肌肉發展足夠,才能寫出結構好看的字。

沒有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知道很多成人很自以為,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擁有」小孩,但我真的沒想到,會有人臉皮厚到發新聞稿說,沒有 #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昨天行政院剛通過修正案(還沒三讀),#國教行動聯盟 今天就大張旗鼓發新聞稿,聲稱美其名保護兒童,其實是剝奪家長的管教權,漠視家長親權,矯枉過正、因噎費時、強烈譴責。

性教育不會讓孩子去冒險

在某一場和國小專輔老師們談性教育的講座上,開始不到五分鐘,一位姍姍來遲的老師,一屁股坐在第一排,然後直接趴下來睡覺。我心裡知道會做出這種事的人一定是累到受不了,希望未來他遇到學生這麼做的時候,也可以先同理學生的生心理狀態。

和老師講性教育的題目,有時很挑戰,因為他們平時教學內容和班級經營就繁瑣雜亂了,還要來聽性平教育/性教育,實在是多一件事。
但你會感覺到老師反應的變化,第一個小時是「連這個都要研習喔」,第二個小時,老師開始提出教學現場的各種,到了第三個小時,全場的老師(包括原本睡覺的那位),都全神貫注的聆聽;課程結束後也有好幾位老師來詢問他們如何在回到學校後繼續運用。

寫瓊瑤

今天應該寫瓊瑤。我認識瓊瑤不是透過電視劇,雖然我也看了不少,但第一次讀到她的文字,是一本她不太出名的小說《失火的天堂》,結合了1959年八七水災的時事,湊齊了所有悲慘的社會議題,國小的我真的大開眼界,以為瓊瑤是一位社會寫實作家,後來花了很多時間,才搞清楚她也是《六個夢》、《梅花三弄》、《還珠格格》。

學生為何不發問?

我兒子小四時,遇過數學老師問「有沒有人聽不懂?」他和一些同學舉手後,被追問「是上課沒在聽還是真的聽不懂?」同學把手放下,只有他回答是真的聽不懂,結果被要求站在講臺上,讓全班看他一個人聽老師再講一次。

有些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是開心的,有些老師是想著如何讓學生不會再舉手。每個小孩學齡前都是問題寶寶,一直追問十萬個為什麼,後來問都不想問了,其實對於「學生為何不發問」這點,應該討論的是「#成人用什麼方式讓小孩不再發問」。
-
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種論調是「聰明的學生根本不用發問」、「難道要為了程度差的學生耽誤進度」、「應該要問有幾個人在聽」,但也會看到有人留言「下課後才一堆學生來問」,那不就彰顯出一個充滿成人期待的學習環境:夠聰明的人根本不用問,你問代表你笨,代表你沒在聽,你有在聽但笨到聽不懂發問,是耽誤課程進度,所以你最好知道該不該問問題;那些還願意私下去問的學生,我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他們對老師是有信任基礎的,但對同學沒有,深怕自己被認為又笨又耽誤進度又沒在聽,無論其他學生是否真的那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台灣常見體制教育模式怎麼會是這種學習氛圍?(你會發現就算是很和善的老師,也要花很大力氣鼓勵學生「現在真的可以提問」)
我會強調體制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因為走出教室的小孩,參加真正有趣、鼓勵討論的課程活動時,他們一樣會問個不停,問到老師必須道歉沒辦法讓大家問到痛快。
我覺得對於教學,我們常常陷入「小孩怎麼不怎麼樣」的問題,卻很少思考「#那大人還可以怎麼做」,就如同賴老師的網友回覆,聰明的孩子根本不用提問,甚至他也不需要教學,自己看看題目和自修範例的引導就能夠理解小學程度的數學,所以這些孩子會覺得為什麼有人需要提問,很煩。
我認為教學者的目標應該是,讓多數的孩子都能夠懂,對於最不懂的小孩(不管是因為家庭背景或是前階段的學習基礎不穩定),就換個方式教,講到讓他懂,那就代表全班一定能懂,一些用心的老師會把這些孩子抓出來另外教學,不過風險就是:中間那一大區塊的孩子不懂裝懂,沒人會發現。(所以減少班級學生人數是必須的改善方向)
我小時候因為功課很好,在國中的時候被老師要求去教班上成績差的孩子,我還真的教得不錯,或許是因為小孩知道小孩的困難點在哪裡。坦白說,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老師如果你沒有能力教會每一個學生,那你為什麼來當老師。(有夠不尊師重道我知道,但老師因為這位同學沒考好還打我,讓我無法尊重他)
這樣的經驗讓我現在在教「在教室裡學習困難」的小孩時,很有幫助,我察覺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大人覺得小孩的提問不夠好、很莫名其妙、很難解釋,其實是因為我們只是「會了」,但是並沒有真正領悟那個「會的過程」,所以不知道怎麼好好回答孩子的問題。
現在當我教的孩子提問時,我會從頭好好看一次整個單元到底在教什麼,怎麼教,去思考我要怎麼真正理解,然後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講解,結果獲益最高的是我,我比小時候那個自以為聰明的自己更愛數學。
當孩子提問的時候,如果教學者可以轉換心情,想成:太好了!我們終於有機會搞懂這件事!那麼我想全班一起看待提問的氣氛就會差很多😊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博弈與情色-兒少性剝削影像

當老公在家裡幫這個專題配圖時,我無意間看到電腦螢幕,差點嚇呆,就是各種不堪入目且一看就明顯可見未成年女孩的性影像,家有小女孩還要做這種題目⋯⋯我內心無法,只希望這樣的產業鏈能被破解,家長能做的,就是多跟孩子在一起,比起課業,更要注重交流與彼此了解;並讓孩子知道常見手法,在被詐騙前先了解詐騙,抱持的這樣的想法為孩子織好安全網。

給十二歲孩子的性教育課程

準備離開小學校園的學生,儘管才十二歲,但他們極可能在這個進入國中的暑假,收到來自某人的「見面」邀約(尤其是女學生),而其中可能會有試探性行為發生的可能,這些邀約或許來自男朋友、學長、外校朋友、網友⋯⋯,家長和老師想不到的任何人,讓孩子們在約會時自願或非自願或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就發生了性行為,或是毫無警覺地傳送了身體裸露的照片。

他在做錯的事,而且大家都知道

走在行人穿越道,快到對面騎樓的時候,竟然有一台車直接緩緩靠邊停在人行穿越道的盡頭,擋住了我,我就站在駕駛座窗前,等這位司機搖下車窗,告訴他:「我卡在路上,因為你違規停車。」

他回,只是暫停一下,我又說:「那又怎麼樣?我現在因為你站在馬路上!」
他才慢慢的往前開,停在另外一個行人穿越道上!
.
我建議大家,遇到各種讓你不滿的狀況又判斷光天化日不會有什麼危險時,就平鋪直述要求對方改變他錯誤的行為,我已經試過好幾次,不管是在餐廳放出「太大聲」的手機音量、人在車上但違規停車在轉角紅線,或是阻止小學生在公園罵性羞辱的髒話,都能立即改變現狀。
也不要覺得這麼做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這種人沒救,這種人就是在等某個人告訴他,他在做錯的事,而且大家都知道,也很介意,所以他最好有所改變。

寫在澄澄五年級結束時

最讓我煩惱也最讓我喜愛的澄澄,竟然一轉眼結束五年級的生活了!學習上我們遇到一個很隨便的老師,隨便到期末考結束,數學課本沒教完、國習沒有寫完這麼誇張,也沒有寫過一張複習卷,作業量奇少,這完全考驗了澄澄有沒有辦法只憑自學就能踏實地完成五年級該有的進度,坦白說,還真的好累人,尤其是生字、數學計算速度、英語能力,讓他挫折疲憊。

但最讓他辛苦的不是課業上的追趕,而是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有入校的自學生難免被另眼看待,他在上學期也被明顯排擠,但澄澄從來沒有打退堂鼓,他還是繼續到校,繼續中途離校進行自學課程,然後參加衛生隊,自願當班長(卻沒人投票給他),各種的努力,到了五年級結束終於開花結果。這兩個月放學時,有同學會大聲喊他名字說再見!他也開心的大聲回應、熱情揮手,然後告訴我,他越來越喜歡上學了,也喜歡班上的同學。

韓國:「非武裝地帶」

「非武裝地帶」,預先買好的tour非常值得,先去了臨津閣搭乘纜車,再去都羅展望台,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北韓的宣傳村、(無人的)農田、開城村;最後到1978年發現的第三地道走一趟,這個地道長1635公尺,我們並沒有走完,但是能走到距離北韓只有170公尺的地方!據說這條地道可讓北韓在一小時內,安排三萬名軍人前進南韓。

我們整趟行程都覺得南韓實在太厲害了,不只利用北韓的神秘感賺錢,北韓挖的地道也拿來又賺一筆,還賣北韓的貨幣與郵票(翻好幾倍價格)!相較之下,北韓什麼好處都沒有......

韓國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

 「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전쟁과여성인권박물관),就在弘大站附近,是一間小巧、精緻用心的博物館。

從斜坡往上走,矮牆上的塗鴉就很值得一看,以對話的方式帶出慰安婦主題。

當小孩開始說垃圾話

我是一個對垃圾話非常感冒的人,我也很討厭別人(尤其是男性)對我開玩笑,因為我的成長經驗裡,絕大多數都不好笑,但周遭的人都會配合笑,讓我覺得好累又浪費生命,我不想陪笑,人應該要知道自己有多難笑。

(但很好笑的我一定會笑)
(而且我也不會隨便講笑話或垃圾話)
偏偏我是一個異性戀的已婚女人,就算工作選擇讓我能躲開職場笑話,但這幾年還是為和伴侶起了好多次衝突。後來我知道了,我要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所以不要跟我開玩笑,get不到你的笑點,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

怎麼跟孩子談 台北幼兒園性侵案

和女兒一起洗澡的時候,我和快滿七歲的女兒談了這起嚴重的兒童性暴力案件,我盡量平鋪直述的說明過程,一位幼兒園老師,碰觸了孩子的性器官還拍攝了非常多的影片,有些小孩回家說了,老師被調查,但當時證據不足沒有被抓,結果這個人繼續傷害小孩,終於被抓起來了,有些家長此時才發現,自己的小孩也是受害者。

大家對這件案子都很憤怒,兒童保護案件的特殊性、報導的傳播度、調查與司法上的漏洞等等,已經有非常多文章在討論,也都很重要,我只是用另一個角度,跟孩子用孩子的處境,討論這件事。

男人把腳合起來,不行嗎?

暑假的營隊,其中一天來了一個企業實習生,台大畢業書卷獎,還是籃球隊隊長,整個人散發出陽光/陽剛氣的年輕男性,坐在教室後方,安安靜靜地觀課。

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把腳合起來,這樣我們走動很不方便。」
我就不懂,來到一個性教育營隊,學習性平教育,然後把腳開得可以曬被子,無視隊輔、小朋友都要繞過他的八字腳去裝水丟垃圾,是要多忽視他人感受、被多少人寬容以對才能做到。
我還是一樣的想法,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成男人,而是就著社會容忍的限度,形成男人現在的模樣。
養育男孩的家庭,請不要再說,男孩就是這樣,是男孩被疏於各種社會教育,然後變成那樣。

這個社會對兒童的不友善

七月我帶了兩個戶外走讀(也有室內課程)、兩個室內營隊,戶外很熱很折磨人,但空間帶來美感,結束後竟然都覺得蠻不錯的;相對地,要在教室和室內遊戲場和20個孩子共處五天,是另一種難以言說的壓力,我雖然愛冷氣,但也被小孩各種狀況搞到有點崩潰。

最妙的是,我竟然在第一個營隊開始第三天,就夢到接受採訪,要談這個社會對兒童的不友善,並以夏令營為例,只能說我真是日夜相當一致的人,好累喔。

關於穿內衣 的一些小事

今年六月意外獲得一個和女孩們討論「穿內衣」的機會,讓我驚訝的是,現在小學生不少是從小學一年級就被要求「多穿一件小背心」,儘管熱、儘管不理解,但媽媽要求了,她們也就乖乖穿。我問她們,「都沒有問過媽媽為什麼自己要多穿一件背心嗎?」小女孩們瞪大眼,搖搖頭,她們沒想過,這是一個可以問、可以質疑、可以討論的問題。

十一歲澄澄

認識澄澄的朋友知道,澄澄很會說故事,幾乎不用醞釀,他隨時都能開口說出一個讓我冒出「為什麼你能想到這些」的故事題材,有時候就發生在我們騎機車時,他會預告燦燦做好準備,機車一發動,他就開始說出各種魔幻情節,讓燦燦看到的沿路無聊城市景色,變得比魔戒裡的夏爾還神奇,而且左右兩側還會有魔物或妖精追上,停紅燈時,是最緊張的時候......

為什麼會有成人「想跟」小孩談戀愛?

在threads看到一篇文章,關於 #30歲男人和19歲女孩交往 的提醒,真的人間清醒,網友姐姐溫暖的程度,都把十多歲時和成人戀愛曾受過的傷割開來給這個女孩看了。但姐姐們應該也知道是沒有用的。

昨天下午一群媽媽包課,讓我和3-5年級的孩子談性教育,講身體、性器官、夢遺和月經大家都覺得很有趣,但最後提到情感關係、遊戲交友、網路誘騙,為什麼會有成人「想跟」小孩談戀愛?

七歲燦燦

澄澄在睡前說話惹毛我,雖然他立刻知道不妙趕快道歉,但我實在很火大,就進房間躺著要睡。然後床上兩個小孩開始聊天了:

校服好不好看有差嗎?當然有

網路上一篇在討論學校校服很像統一肉燥麵或是統一鮮蝦麵的文,留言還有一些校服更慘,例如像百利海綿菜瓜布。

不意外,又有一票網友固定回答:
去上學又不是去選美
以前的學生可以穿,現在的學生就不能穿?
很有台灣特色很棒啊
穿什麼有差嗎

從林郁婷看見性別的模樣

奧運落幕後,網路上還是每天都會看到關於林郁婷「其實有多像女生」的討論,不管是五官很細緻、皮膚很好、稍微化妝一定很美、換個髮型就很不一樣,當然也包括她是衛生棉代言人。

我比較擔心的是大家對林郁婷的喜愛,很容易讓性別的模樣更僵化。

公園裡遇到其他小孩做出危險動作時⋯⋯

如果翹翹板上(像猴子一樣?)的小孩,被大人硬抓下來,跑去和媽媽告狀,媽媽來興師問罪,怎麼辦?

澄澄六年級的自學思考

好久沒有寫澄澄上學的記錄,按照過去五年的習慣,九月開學第一個月,他會每天入班上課,過了一兩週後再決定哪些時間在家自學。

打造一棵網路樹

澄澄有天問起我他何時可以有自己的Fb或Ig帳號,他就能看自己喜歡的文章或影片,我跟他解釋了申請帳號的年齡限制與考量原因,同時也示範給他看,我如何關閉或檢舉自己沒有興趣、反感的貼文與廣告;另一方面,我會給朋友留言、按讚,也追蹤一些帳號作為重要的資訊、知識來源,對我的工作很有幫助,日積月累下,努力讓動態牆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我坦白自己的擔心,年紀太小的孩子,判斷力不足,容易受到社群網站的影響,羨慕他人的表象、負面的評斷自己,或是陷入網路危機不自知。

大人也有巧虎

人人都有自己的巧虎,不只是男性伴侶對於女性建議的接受度低,女性也不想接受男性伴侶的,尤其男性很容易一開口就是毫無自覺的教訓與指導的Mansplaining,這是存在於性別溝通中的巨大壁壘,根本沒有隱形,但有所差異。

我的觀察是,男性比較抵制「熟悉的人」的建議,無論是伴侶或爸媽,比較信任「男性第三方權威」,老人可能是短影音;某些女性也是如此,所以跟隨根本沒多認真育兒的網紅爸爸或小兒科醫師,聽他們教訓自己的育兒經驗或是嘲笑女性產後身材過胖。​
但某部分女性,已經跳到另一邊,因為過去不舒服的經驗,會下意識地抵抗「男性伴侶、男性專家」,覺得對方出張嘴,反而比較相信同樣處境的女性建議,有種同舟共濟之感,沒有誰指導誰,而是一起討論、摸索,決定生活該如何調整,從購物煮食到與孩子老師溝通、為父母安排掛診,是集合群體智慧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過去一年的觀察。

露比的寵物溝通

週末幫露比預約了寵物溝通,我們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可愛的寶貝。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給三歲小孩的性教育課程課程

前幾天我到內湖一所非常可愛的幼兒園,和20幾個三、四歲的孩子上一堂性教育課程,可能有人覺得,就這麼小的孩子連話都說不清楚,怎麼談性教育呢?

當然可以!性教育不是幾歲開始上,而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語言讓孩子理解。這個年紀的孩子,自主意識最強,凡事都以自己為出發點,最好的切入點就是認識身體。
.

須營造讓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談的空間

《別教出混蛋》這本書其實只在講一件事:「你必須跟孩子好好談,也必須營造讓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談的空間。」這場在小小書房的對談我很喜歡,分享一些當天自己談的段落:

性器官:你的、我的,為什麼那麼不一樣?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先問了孩子,目前從學校、家裡學到的性教育有哪些?孩子們七嘴八舌回答:「身體紅燈區」、「保護自己」,也有孩子聳聳肩,說根本沒有上到性教育課程,爸媽也沒說過呢!

三件影響自己生命最多的事

最近的狀況,裡裡外外都讓這一晚很難愉快起來,但小孩是神奇的,幾句話就轉變了我的想法。澄澄主動提議,每個人說三件影響自己生命最多的事/天:

偉大的女性科技-月經碟片

 神奇的 #女性科技,今早我連上兩堂運動課,瑜珈課上到一半時,覺得有點不對勁的感覺;再接著上槓鈴課時,稍一用力,我知道自己的直覺沒錯,但我還是認認真真把課上完,又到對面的全聯採買一整袋食物,悠悠哉哉回家洗澡。

果然,不管瑜伽褲內褲都safe,我連護墊都沒有使用, 凱娜小棉條兒俱樂部 的碟片把突如其來的月經穩穩接住,什麼意外都沒發生😀
.

給國小低年級孩子的性教育課程

 過往我講課對象都是家長和老師,去年六月因為兒子學校的邀請,開始直接對小學生講性教育,發現得到更多很棒的回饋與反應,今年也已經為國小中高年級、幼兒園小中大班的孩子都上過性教育課程。

前兩週我才發現,咦?為什麼我都沒有機會為低年級的孩子講課?是不是因為家長覺得幼兒園孩子很需要、中高年級孩子面對青春期也很需要,低年級的孩子就被放著了?但是沒有基礎就直接進入中年級(有些孩子三年級就來月經了)這樣不太對呀......宇宙大概聽到我的煩惱,昨天我就開開心心去和16個低年級孩子上課啦✌️
.

孩不管過去如何,但他會看到眼前的不正義

318那年我換了臉書帳號,因為受不了當時的社會焦慮、彼此仇視、非友即敵的氛圍。連我都受不了自己。

四年後,是2018反同公投,雖然同溫層夠厚,但投票結果是大挫敗,你以為的基本人權與價值觀,在保守勢力操作下,變成一無是處。但那次的淒慘,我認為有讓執政黨意識到認知戰問題有多大,政府在議題說明有多消極,後來2019-2024,有了明顯的改善,光是教育部的發文就開始變得正常許多。

安排一個每天都非常快樂的課後時間

在家長社團,常常會看到擔心小孩趕不上的發問,而且焦慮的程度,已經到了用孩子週間所有空白時間去追趕,例如一到五放學後送英語補習班,回家八點後再開始寫作業,或者是為了補習班要求的出席天數,孩子每天都要在補習班吃飯,沒辦法參加任何校內外課後社團。

稍有自覺的家長,會上網問怎麼調整才好,答案通常有二,一種是問何苦這樣逼小孩,另一種則是說他們家孩子逼得更緊,英語一旦中斷就趕不上了(?),社團才藝只是沾水,不用覺得可惜。

我的孩子是台灣粉

國會擴權的條文三讀了,我來說說五年級兒子讀台灣歷史的感想,他讀著荷西來台,開始了這座島嶼的衝突命運,讀到明鄭來台,把台灣當反清復明基地,殺了好多人;讀到清法戰爭後,清帝國想要認真一點治理台灣,又殺了不少原住民;然後又把台灣送給日本,台灣人很生氣,反抗卻無用;也不知道五十年後來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會帶來更恐怖的事。

兒子說,他覺得台灣人好辛苦喔,一直一直被欺負的感覺,這麼多人來到台灣,卻沒有人好好看著台灣。他才在台灣生活十年,對台灣卻有無限憐惜。
我跟他說,台灣真的很辛苦,但也很厲害,度過了這麼多的痛苦與折磨,還有這麼多台灣人很愛很愛台灣,而且有各種文化在這裡交集,你可以心很寬大,對不同意見表現包容,但我們又學會了謹慎,清楚看到誰的心裡沒有台灣只有利益,沒有台灣卻有中國,誰把中國放在世界中心,而不是把台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台灣很棒耶,有像他這樣天然愛台灣的小學生,天然覺得台灣的地位與其他國家一樣高的兒童。

孩子的大冒險


今天下午去立法院,考慮到傍晚車多,一定會耽誤到接孩子回家的時間,和他們討論過後,他們決定留在學校上完社團課,然後一起回家,我叫外送當晚餐。
我寫了照片裡那麼囉嗦的一張提醒。

如何提高家長參與性教育的意願?

「進步家庭」的孩子會不會有性別歧視或性別刻板印象,會!道理很簡單,就像是當家長覺得自己沒有種族歧視時,平時也不會主動和孩子談種族歧視議題,覺得自己很性別平等的家長,其實也沒想過要主動和孩子談性別歧視,他們覺得自己以身作則即可,卻忽略了孩子的日常就是浸泡在社會各種錯誤性別觀念裡,你用力拉,也只能勉力達成平衡,但你不當一回事,那孩子就會出現讓你困惑的表現:講性羞辱髒話、展露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行、對性別歧視的言語聽而不聞。

有些家長會很著急,試著找解方,幫孩子補課;有些家長放棄,覺得孩子往後會因為社會經驗,長出自己的性別意識,就像他們曾經歷的。但這段過程,孩子可能就會無意間說話傷了別人,甚至成為家長做夢也沒想過的「加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