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無意間看到一則虐兒新聞,我決定用「嬰兒、一歲兒、兩歲、三歲、四歲、五歲」去查近期新聞,隨便就找到以下新聞,台灣真的不需要為了少子化憂心,只要想辦法讓被生出來的孩子能好好長大就好。
大家現在都會說 #家暴零容忍,虐兒也是家暴的一種,為什麼就能一直被視而不見?暴力就是暴力,為什麼受暴者的年紀能讓暴力變「管教」?能變成父母的合法懲戒權?
腳踏史地 走讀X桌遊篇
常常覺得小孩過太爽,不知道在累什麼的家長,可以嘗試一件事,就是跟著孩子一起參加營隊,從早到晚每個活動都不能錯過,這和上班不同,成人大概知道每日的行程與工作安排,也能以相對省力的節奏交出工作成果,然後在許多時間縫隙放空喘口氣。
可是小孩參加成人安排的活動,包括上學,一整天都是身不由己的狀態,差別只在氣氛讓人開心與否、活動內容有沒有用心規劃還是敷衍了事、講師/老師/陪伴員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正常還是不尊重。
如果三項都是正面的,那孩子再累,每天也能開開心心打起精神出門;如果負面居多,參加活動/到學校上課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不快樂的事,若再加上餐點很爛、廁所很臭,對小孩來說真的是折磨,沒什麼好期待的,還被要求要尊重講課的瘋子,小孩就在學習性質逐漸被消磨的過程中慢慢長大了,有些變成扭曲的大人,深怕小孩過得開心;有些變成對孩子很好的人,藉由柔軟陪伴孩子的時光重新過一次童年。
二二八我會帶著孩子出門玩,我們要去跳泥巴。
不是不了解這一天的各種意義,而是我認為,讓現代的台灣孩子快樂的生活,也是對當時威權政府的抗議、對那時沒辦法度過愉快童年的台灣人的疼惜。
我們也會談二二八,不管已經談了幾年,我的孩子才九歲,但他能清楚說出二次大戰空襲臺灣的是美軍,不是日本,來到台灣的是國民黨政府,不是民主政府。他知道這也是台灣人母語瀕危的主要原因。
一個九歲的孩子,不會覺得談二二八是情感勒索,也不會認為造成分裂,不是消費歷史悲劇,不是挑起仇恨或分化。二二八是他每一年更認識台灣歷史的機會,也是他和家人能安適生活的一天。
這一天過得快樂,不代表二二八沒有意義,沒有邏輯與判斷力的成人,不把歷史當一回事,才是把每一天都活得無意義。
-
前幾天被問如何和孩子談二二八,我會這樣對話。
我們這一代很討厭被上一代批評,但這一代家長對下一代的批評可沒有比較少,就連小學生不愛看書,都要拿出來講。
小學生才沒有不愛閱讀,是沒有時間閱讀,老師放在班級的圖書其實沒有多少(坦白說也不是每本都好看),但一定每本都被翻爛,圖書館每節下課都擠滿來借書的學生。
可是有更多學生下課時間在訂正作業或考卷,早自習在做各種練習(包括聽ICRT),回家後安親補習到六七點(還算早回家),回家後還要做好多事(也要洗自己的便當),九點多準備上床睡覺,成人每天這種行程是要閱讀多少書?
現代小孩要能自主學習要有完美的英語口音要能懂樂器體育也要不錯,還要做家事集點領零用錢,在學校當老師小幫手期末換一杯手搖,並且熱愛閱讀把閱讀護照填爆,同時不妨礙學習!
一起來把小孩逼瘋吧。
每個月,都給自己一個理由,更愛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