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如何提高家長參與性教育的意願?

「進步家庭」的孩子會不會有性別歧視或性別刻板印象,會!道理很簡單,就像是當家長覺得自己沒有種族歧視時,平時也不會主動和孩子談種族歧視議題,覺得自己很性別平等的家長,其實也沒想過要主動和孩子談性別歧視,他們覺得自己以身作則即可,卻忽略了孩子的日常就是浸泡在社會各種錯誤性別觀念裡,你用力拉,也只能勉力達成平衡,但你不當一回事,那孩子就會出現讓你困惑的表現:講性羞辱髒話、展露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行、對性別歧視的言語聽而不聞。

有些家長會很著急,試著找解方,幫孩子補課;有些家長放棄,覺得孩子往後會因為社會經驗,長出自己的性別意識,就像他們曾經歷的。但這段過程,孩子可能就會無意間說話傷了別人,甚至成為家長做夢也沒想過的「加害者」。
.
我對於性平教育非常積極,某些科目我可能會叫孩子自己查平板看書找資料,唯有性別議題,我會認認真真,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適當的實例,讓孩子獲得充分解答。
例如十歲的兒子今天問我,有沒有人非常喜歡某人,某人不喜歡他,他還是窮追不捨,不肯放棄,最後甚至到了讓某人討厭的程度。
我回答有,而且還不少,因為男孩的情感教育非常缺乏,小時候甜甜蜜蜜的男孩,進入小學後,漸漸在男孩團體與家庭裡失去被傾聽的機會,他們所做的調皮或欺侮,被簡化成「男生都這樣、是想吸引誰的注意吧、打回去不就好了、大家都這樣」。
同時間他們還不斷被灌輸不要放棄、付出就會有收穫、等久了就是你的、努力屬於堅持下去的人。我問兒子,這樣的男生,如果小時候欺負人都被說是喜歡對方但不知道怎麼表示,也發現不會怎麼樣,有一天他真的遇到喜歡的人,對方卻不喜歡他時呢?兒子很肯定回答:「他會欺負喜歡的人。」
我跟兒子解釋了 #跟騷法,也說了屏東女店員命案,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告訴他,這就是很明顯的性別歧視,兒子談戀愛時,父母會嘻嘻哈哈說,「不要讓我們太早當阿公阿嬤。」女兒談戀愛時,父母可能是提心吊膽,怕女兒和對方吵架遭受暴力,怕發生約會暴力,分手怕遇到恐怖情人。
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壞人,會成為加害人的男性明明是一小部分,但女性成長過程不斷學習到男性是難以控制自己情緒、可能會隨心所欲施暴的加害人,所以在暗夜的森林裡,女性寧願遇到熊,因為可能是熊逃走或是喪生,但是男性是敵是友,好難預測,而且男性被激怒後,不會選擇逃走,他們會戰,這是父母教的,「輸了就不要回來。」所以男性也去戰想遇到熊的女性(莫名其妙)
.
性教育就是涵蓋這麼廣,不是只有某些大人想的性教育。也不是女生才需要,如果你希望兒子長成一個好人,那麼請給他足夠又正確的性教育課程。
.
會想到這些,是因為今天有個機會,同時和幼兒園、國小、國中老師與家長一起談如何提升家庭性教育,聽到了很多「有趣」的內容,例如家長對 #積極同意 非常陌生,以為只局限於性器官;國小老師則覺得國小現場教性平教育就足夠,不需要性教育;國中老師則被一學期幾十次通報案量弄到崩潰,問:「真的孩子說 #感覺不舒服,就要通報嗎?」
.
先解釋一下,積極同意絕對不只是「隱私部位」,而是全身都適用的個人意願,不是你不可以碰我,而是 #你要取得我的同意才能碰我,關於這點,小孩比成人學得更快,因為他們一直都知道要借玩具、要拿別人的文具,都要先開口問!反而家長學很慢,家長就是會說「你不懂、幹嘛那麼小氣、碰/借/拿一下會怎樣、大方一點啊」
所以不懂積極同意的不是孩子,是家長,最常打破孩子身體界線的也是家長,「你哪知道你有沒有吃飽/要不要穿外套/想不想上廁所!」家長就是這樣不信任孩子身體感覺,也不知道教積極同意要以身作則。
命令、控制、威脅很好用,不要忘記,別人也可以這樣對你的孩子做。試試看,改成討論、協商、彼此尊重。
.
我也提醒國中小老師,幼兒園教得好,國中小的性平案才會少,孩子覺得不舒服,當然要通報,幼兒間是不會進行行政調查,不用擔任造成孩子陰影,只會讓輔導與教育資源進入班上,只有大人對幼兒的性平案才會調查,而這種狀況的不舒服,我相信家長和老師都會希望孩子說出來,然後好好調查清楚。
身體界線清楚的孩子,不慎踩到別人界線時,也會很快發覺,或是被提醒時,能夠爽快的承認、道歉,而不是嗆聲「摸一下會怎樣?很珍貴喔?」那種情緒的不滿,常是性平案的通報原因。
所以幼兒園階段的性教育是以認識身體、性器官名稱、積極同意與身體界線為主,不會到性行為與情感戀愛的部分;國小則依照不同階段則,進入性器官功能、青春期身體變化、月經與懷孕、性行為等。我們推動的性教育也不是要求孩子學習保護自己,而是要孩子不要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有人讓他不舒服時,他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有能力說出來。
.
如要提升家長推動性教育的動力,就要知道家長很忙,是一種遇到問題才會解決問題的族群,例如,讓孩子快樂成長的講座來聽的人很少,如何製作優秀的學習歷程報告的講座,就會很吸引家長。
所以不妨直接跟家長說吧,現在的各種可愛行為(抱抱、拉手、挽手臂),到了小學青春期之後,都會變成不可以,小孩覺得沒什麼,家長聽了卻很爆炸。若要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就來聽講座吧!
-講座時間設計要抓準家長一定會到校的日子(因為假很難請),例如新生報到、開學日、畢業典禮,學生有學生的活動,家長專心參與講座,搭配聽完可以拿到某個小禮物,參與的誘因就很大。
-回家活動融入性平教育,例如讓孩子回家和爸媽說性平故事,玩具日改成「你猜不出來是我的」的玩具日,國小生的話變成作業是有點痛苦但家長意外的有機會參與(?)。
-幼兒園和低年級直接安排某一週性平繪本家庭共讀也很有幫助。
-在教室裡安排大量的日常對話融入性平概念,過設計對話,請孩子看看老師的衣服顏色,今天來接孩子的是爸爸還是媽媽?爸媽在幾歲曾經調整工作安排?為什麼?越討論越能打破的孩子性別框架,孩子也會把對話帶回家。
-但孩子說話很容易說不清楚造成誤會,怎麼辦?建議老師若推動性教育,一定要利用群組,將自己教學課綱、孩子當場回饋,簡單整理後放學前傳給家長,讓家長有準備的和孩子對話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