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台文、台羅爭議-成功不必在我

最近似乎台羅的爭論,蘇菲問我,臉書趕快把各種討論文章送給我看。我覺得有爭論不錯,總比因為無人知曉,台羅默默消失來得好。
我自己學台語時間短(2020開始),台羅也沒學好,漢字讀寫比較順,但台羅拼音確實可以幫助我矯正自己的發音,那確實是一套有用的語言工具,只是我們學英文太久,所以學羅馬拼音很卡,但我也學過日語,五十音更是毫無相關,我還是硬著頭皮的學了,因為語言是工具,多一樣比少一樣好。
.
我是不覺得有什麼台羅霸權,畢竟沒人壓著誰學,日常生活也很少看得到台羅文的機會(除非我把美華解好友),離霸權可能七萬八千五百里那麼遠。(我這篇還是用華語打字呢!)
說真的,抱怨看不懂台羅的人,也沒有想學,那為什麼要抱怨呢?難道我們也會抱怨某人只寫英文或是法文嗎?你覺得台語沒有文字,ok的,但你不能阻止其他人用台語漢字和台羅去創作去學習去傳承這個語言。
.
台語之所以被稱為台語,不是不重視客語或原住民,這個脈絡可以上網查到上千篇文章,真的不需要跟我討論。因為我不是google。
本土語與家庭母語也是不同的涵義。你的家庭母語不一定會是台灣的本土語,因為台灣是多元族群,這很棒,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開始母語復興,只要你願意,我和孩子講台語也是「從頭學起」,我說真的。
.
小學和幼兒園推客語沉浸、客華雙語教學很認真,原住民語實驗學校也有,但哪個學校在走台華雙語教學了?為什麼會這樣,我也很遺憾,但女兒的幼兒園六月底通知我,他們願意申請台語沉浸式教學計畫,下一代的多語教育啟動中,我們這一代真的要變成害怕改變的「上一代」嗎?
你可以不要學,但不要酸在學的人。
.
有些網友的文我覺得很好,我貼在這裡:
「重點在於,你無法說服這些人,但要跟這些人爭奪可能被他們影響的群眾。每次出手其實都是在做給更多外圍路人看,不要拘泥輸贏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人身上。」

「這篇文章也是想提醒各位有志,台灣人口少子化影響很大,每年有幾萬人可能透過家庭環境成為族語使用者的比例,顯然降低很多。很多人對華語有意見,我理解,但某些時候透過華語去平行襲奪、撐開多語空間,創造『多語人』,還是很重要的事。」

.隔早阿澤突然興致很好跟我討論近日台文、台羅爭議,我大概跟他解說一下:目前想書寫台語的人會使用教育部制定的台語正字/漢字,就是我平常寫的,對我這種受華語教育的人來說比較方便;還有一百多年前就推行的教羅(羅馬字拼音)不過教育部也做了重整,就是台羅,反正罵的人也不知道差異,只知道自己看不懂那串外文所以不太舒服(沒辦法英文發音系統深植台灣人的心)。

有些人覺得台語根本不用字,能說能聽就好,書寫就以華語為主,反正他很會講台語。好,但你不能阻止別人寫,就像我兒子也覺得英文可以說就好為何要強迫他能寫?可以啊,他開心就好,他自己要承擔看不懂的感覺,但不是要別人為他的感覺負責。台灣這點自由還有,也不會有人說你不寫台語文就不是台灣人,如果真的有人這麼說了,難道你就被他說中?沒有吧。
.
我在學台語過程,感覺自己真的是被雙重語言殖民,一種是華語,讓我自小貶低也忽視了家庭使用的母語,一種是被迫學習二十年的英語,所以我學台羅很卡,但我學韓語日語一樣卡,就是看我當下能放多少心力學。
.
有人抱怨這樣是把阿公阿嬤變台語文盲,欸他們其實也可能是華語文盲一輩子(例如我阿公阿嬤),但我們在乎過嗎?可是,我知道也有很多阿公阿嬤早就開始學台羅,然後覺得超好用,他們擅長使用的語言終於可以寫出來了!而不是去銀髮班,學自己一輩子都講不標準的ㄅ ㄆ ㄇ 。這件事難道不重要?
不想學台語的人還有別的本土語可以學,也可以學自家母語喔!什麼都不想學也沒關係,只使用華語在台灣就過得非常舒適的。
.
但是,打筆戰的時候,其實就可以學一個台語文字,例如丟人現眼,台文寫法是「 卸世卸眾sià-sì-sià-tsìng」,看吧,台羅沒有那麼難,你真的能拼出來,因為你英文超棒,而且只要google就能查到,非常方便。你當然也可以繼續寫「下係下井」,不過我們通常不會在一篇英文貼文底下,留言「股摸你」,而是會寫「good morning」。
.
我和阿澤討論過程中數度要吵起來(?)最後算是達成共識。我跟他說,這個世界只要想推動改變,一定會有人抱怨且說話超大聲,習慣就好,反體罰、性平教育和生動盟教我很多次了,反正社會在進步,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待的位置。
他說:「只要記得成功不必在我就好。」(下一句我忘了)
.
我想問,台灣人到底要多溫良恭儉讓,才能爭取到跟華語一樣的資源,去學習、使用本土語?
每次講到台語的議題,就要同時顧慮不會講任何台灣本土語的人的心情+對台灣本土語毫無興趣的外省家庭後代的心情,我心裡只想吶喊,我認識好多外省家庭後代,已經為了更認識台灣去了解、在意、學習了好不好!
這個語言的處境是瀕危耶!我還要關照使用華語的人有沒有受傷嗎?那這些人也會關照頻危甚至已經消失的台灣語言嗎?
誰是外省第幾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2022年了,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可以把自己認為是台灣的第一代。
之前訪問呂美親老師,我最感動的一點,就是她說,她的學生有不少是所謂的「外省後代」,但因為學習台灣的歷史,願意主動去學台語,認為前人(不是指他們直接的血親,而是一群同一時間來自同一地點的人)犯的錯,他們可以在幾十年後幫忙止血。
我覺得這是新一代台灣人的思維,不是以來自哪裡分類,而是此時在這裡一起生活的我們,都對這塊土地能夠使用語言的語言有廣泛的興趣且認同,並願意讓自己有使用的能力。
我帶著小孩在外面說台語,被稱讚時一點都不開心,我只是在用這座島嶼曾經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溝通而已,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便利商店裡,聽到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華語外語,然後沒有人覺得對方在找麻煩。
-
一週一堂本土語,是可以讓小孩多忙?我們學校還有一堂街舞課呢!我也沒抱怨啊,前年去考台語檢定時,看到一群六年級小孩組隊去考,說是國小畢業給自己的挑戰之一,我覺得超厲害超佩服的!我相信他們遇到了很好的本土語老師。
「日常生活中缺乏練習對象與練習的環境」這句話可以用來說本土語,但更適合用來談英文學習,到底台灣孩子一天是有幾小時和講英語的人相處?孩子都很喜歡英語?回家都有在分享學到什麼英語?爸媽也很樂意與他們一起學習英語?如果如該位參選人所言,台灣哪來那麼多小孩需要從小一就開始補英文?雙語政策的師資問題比國家語言學習問題大一百倍。
我是覺得,兒童議題確實很容易引起話題討論,建議不熟悉的參選人從兒童交通安全下手,例如學校周邊路口上學放學時間全線紅燈、校園周邊一圈路段須降速至30之類,或是從雙薪家庭高工時,去倡議育兒家庭縮短工時,都比較不會出錯。國家語言政策當然可以討論,還很多可以討論,可是不是一句「小學生好忙」來處理,如果小學生很忙,那身為大人的我們有開始忙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