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有田有米,吳佳玲

(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應該是近兩年台灣最紅的女農了!她來自雲林農村卻在宜蘭種稻,明明還在讀碩士班卻天天在田裡彎腰耕耘,一邊被村裡的阿伯喊「妹仔」,一邊到台北參加記者會抗議,今年是她耕作第三年,耕作面積兩甲九,對她來說,田裡沒有任何浪漫的想像,因為農村就是真槍實彈的戰場!

/諶淑婷(刊登農訓301期)

吳佳玲的父親是家中長子,當其他手足離家打拚時,他選擇留在家裡種田,一期種稻,二期種蒜頭、蔬菜,吳佳玲從小就幫著爸媽在田裡搬菜盤、拿紙箱,但農產價格低,農人再努力也賺不到錢,還要靠著每年冬季母親上山打零工,才能勉強養大七個孩子。

在吳佳玲的童年記憶裡,遲交學費不是新鮮事,除夕夜拿到紅包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配學費與生活費,「讀大學後,有一年放假回家幫忙,看到西瓜長得又多又好,慶幸下學期學費有著落了,沒想到隔天下大雨,田裡排水不良,西瓜泡水、甜度又不高,眼睜睜看著學費飛走了。」她苦笑說,從農真的很難,除了要有耕作技術、懂得判斷市場,還要天候允許才能賺錢。

在吳佳玲的印象裡,父親總是為了農務與經濟問題愁眉苦臉,直到前幾年為了幫忙在網路上銷售滯銷的蒜頭,她仔細詢問蒜頭的種法與日曬過程,才看到爸爸的臉亮了起來,那是她第一次發現,原來身為農民也可以很有自信。

當時,離鄉的焦慮猶如濃霧,籠罩著她的心與生活狀態,「我求學過程一路從斗六、高雄,慢慢往都市移動,最後落腳在台北,雖然知道離開農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但我好不甘心,我喜歡農村人與人的距離。」從小在陽光普照的雲林長大,她無法適應台北陰雨不斷的氣候,縮在承租的雅房裡,一整天都不想出門。

吳佳玲一直在找方法回農村,她加入台灣農村陣線,到苗栗抗議大埔事件、反彰化國光石化開發案,「雖然爸媽頗有微詞,覺得不好好讀書到處去抗議,但大埔怪手開入農田的畫面震撼了他們,對種田人來說,那是天理難容!」在上街抗議之外,農陣夥伴也到農家做訪調,拜訪各式各樣的農戶,農人們對於土地的熱情一再招喚著她:「農村沒那麼糟糕,回來吧!」

或許是因為她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農村,儘管深知務農之苦,當四年前宜蘭農夫賴青松提議種田時,她立刻和五、六名農陣成員組成「小田田」,台北、宜蘭兩地跑,隔年耕地從兩分擴張至一甲,她決定暫停學業,將台北房子退租,搬到宜蘭當起田間管理員,「住在台北很難把農務放在首位,青松大哥也堅持若要擴大耕地,就要有人全心管理田事,當時我心裡上街抗議的熱潮逐漸消退,花了那麼多氣力期待改變現狀,卻苦苦不見議題有任何進展,用了那麼多氣力到底可以改變什麼,那是農家真實的生活,而我們只能介入後又離開,根本沒幫到忙。」帶著「運動傷害」造成的無力感,吳佳玲下定決定回到農村從頭做起。

那是2013年的春天,吳佳玲真的成為農夫了,跟著賴青松與被她暱稱為師傅的陳阿公,開始學著張羅各種事,與代耕業者談插秧時程、整理田地、和社區居民互動,一切從頭學起,「我和其他來到宜蘭種田的人不同,我來自農村,看到村裡的阿伯阿嬤會想到爸媽,我很心疼這些老農,知道他們認真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些榨取農村資源的人,也是靠農夫養大的,憑什麼瞧不起農。」

(吳佳玲提供)

許多歸農者來來去去,或許是享受農村生活氣氛,或許是暫時躲避都市塵囂,吳佳玲選擇一步步更深深地踩入田地裡,拔起腳來是為了往前踏出下一步。種田的第三年,「小田田」解散,她和陳阿公與另一位朋友成立「有田有米工作室」,工作面積達三甲,但經歷了半年磨合期,他們還是解散了,她分析:「對方是活動型的人,喜歡辦田間活動,我是生產者,辦活動對我來說,前置作業、後續收尾都麻煩。」宣告解散單飛,她又上了一課,流著汗水與淚水,身心疲憊的回到田裡,又是稻穗溫柔的撫慰了她。

不同於其他青年歸農常採「無為而治」,吳佳玲曾被朋友笑稱:「年輕身體裡流的是老農血液」,雖然做不到除盡雜草,但她堅持「田地要有田地的樣子」,如果雜草叢生,除了會跟稻子搶肥料,降低產量,也會影響社區觀感,認為「做有機都不認真工作」,導致新農更難承租田地。

被老農稱為「妹仔」的吳佳玲,刻意早起工作,拿著割草機在田裡忙,熱情與老人家打招呼,設法更融入村子裡,她不是屈服,而是尊重農村。有時候她也覺得地主老農囉唆極了,忍不住向陳阿公抱怨,「陳阿公告訴我,那塊田底下有湧泉,很難耕作,地主花了很大工作才變成良田,他的囉唆是源自於對土地的關心。」這些話衝擊了吳佳玲,老人家的叮嚀並非惡意,而是將土地視為孩子的疼惜,當地主帶著她走在田地裡,細心說明田地狀況,她明白自己不只是租了一塊田,也繼承了一位農民的生命智慧。

現在,她身邊最得力的助手是同樣出身農家的男友,面積面積縮小,但她盤算著要研發一些農產加工,她還是花很多時間與代耕業者溝通、割田埂草、拔再生稻、巡田水,忙碌著自產自銷的各種行政工作,每週寄出現輾的鮮米。她沒有忘記農村的人情味,堅持打電話給每一個買米的人,用心交陪、建立交情,希望未來大家需要買米時,能想到有一個年輕人正在宜蘭種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