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做起來不難,最費工的部份就是切牛筋和切牛腱了(刀子不利切到我孩子都要生出來了),但很費時,牛肉和牛筋分兩鍋,連燉三天,大火滾後立刻轉小火,燉一小時,調味只用醬油和豆瓣醬,最後一天加入二砂(我用冰糖),最要注意的當頭,是最後兩鍋混在一起,小火煮到收汁,因為牛筋已爛,膠質釋放出來容易焦鍋,我特地把其他菜都洗切好,一個爐子燉牛肉,另一個爐子只做炒青花菜、蠔油煎櫛瓜、蕃茄蛋花湯、煎荷包蛋這種簡單菜色,才能做到一兩分鐘就翻動一次。
其實我在第三天開火時就黏鍋了。好相處的牛腱我派Lodge對付,牛筋則是請Lc上陣,這真是種淘氣的食材,前兩天煮都硬到不像話,第二天我還刻意煮了1.5小時,確定有點軟了才關火悶整晚。第三天(今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再度開火,然後開始寫稿,沒想到半小時後聞到味道起了變化,立刻關火掀蓋,才發現牛筋超任性說軟就軟毫無預兆的!也幸好我動作快,除了底部焦一層,用湯匙輕輕把牛筋刮起來後,損失不大。
朋友建議,這道菜一定要配著半熟荷包蛋一起吃,我不知道書中吃法,就隨意將牛肉和牛筋沾著半熟蛋黃吃,減緩了辣味、香味不降,肉吃起來也更軟嫩,果然是聰明的搭配!
這麼費工費時的菜,大約一年才會有興致做一次,烹煮過程中,我看著王宣一的文字,想著那些不可思議的海派豪氣菜色如何在兩代女性的雙手間傳承、端上餐桌、化成文字;而這些菜色離我家那種閩南勞工家庭是很遠的,我這輩子還沒吃過我媽煮的牛筋呢,但她為了在忙碌職業婦女生活中拉拔三個孩子長大,也發展出好幾道獨有菜色,例如烏醋、醬油、二砂煮的糖醋排骨、不切的帶皮五花肉燉白蘿蔔湯,為了女婿一句稱讚就連煮上四五次的山藥排骨湯......我想這些菜,也是我們家的家宴了。
我們家因為祖父母/外公外婆都種田,所以不吃牛肉。搬來宜蘭後,發現宜蘭人很愛吃麵,回想在家30年,媽媽因為我和爸爸,不喜歡吃麵,愛吃飯。餐桌上幾乎沒有煮過麵~~身為主廚的女人,總是以丈夫、女兒優先,真是辛苦主廚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