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TEDxDaanPark年會【Unvoiced 無聲對話】生產,產痛不慘痛

大家好,我是生產改革行動聯盟的成員諶淑婷,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今天我想談一下生小孩這件事。大家都說產痛慘痛,生產,一定要又慘又痛嗎?

生小孩好恐怖,痛到不敢生?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她是我大學新聞系的室友,研究所畢業後,進入竹科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又到印度當背包客旅行兩次,然後辭掉工作到日本打工旅遊一整年,回到台灣第一件事,就是和交往多年的男友求婚,結婚後在桃園新屋老家種有機草莓,即使懷孕,每天依舊挺著大肚子賣力在田間勞動。

在我心中,她性格堅強、擅長忍耐、有毅力、身體健康強壯,我想,這樣的女人生產沒什麼問題吧,以前農村社會的女性生完孩子隔天就能下田呢。你們覺得呢?結果我錯了。生孩子讓她耗盡了體力,整個人虛弱的躺在病床上,眼白血管因為過度用力而充血,一雙眼睛就像小白兔一樣又紅又腫。

她告訴我,「生小孩真的很痛,很可怕,我一直罵老公,最後護士跨上床,用力壓我的肚子,真的超痛的!」生產結束後,她連看孩子的力氣都沒有,第一個反應是崩潰大哭,那不是感動的眼淚,而是慶幸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那一天,我懷孕剛滿三個月,就在同一間醫院掛號產檢,領了人生第一本媽媽手冊。

後來,我聽另一位朋友說了更傳奇的生產故事。上班前她到婦產科進行例行產檢,結果被醫師留在醫院,在待產室綁著胎心音監測,從早上八點一路躺到隔天早上五點,沒有任何產兆,只有類似經痛的輕微陣痛,可是啊,在護士建議下,她已經打了減痛藥劑。天亮後,大家都不想等了,醫師打了催生劑,幫忙破羊水,陣痛三小時後,在中午結束這場完全由醫院主導的「自然產」。

原來,女人生產真的就像電視電影裡演的那樣,那麼的身不由己

台灣女人越來越不會生小孩?

台灣女人真的這麼不會生小孩嗎?

台灣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最高那年到35.9%),名列世界前茅,選擇自然產(陰道產)和剖腹產就像到麥當勞選“Aor B”餐一樣理所當然,如今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兒童、新生兒,有三分之一經由剖腹而誕生。

減痛分娩的超過五成,以前是打麻藥到生產前停止,現在則有婦產科醫生不斷宣傳麻藥打好打滿,讓女人無感覺生產。

催生劑的使用更為普遍,預產期還沒到可以先催生以免胎兒太大、超過預產期了來約時間催生以免胎盤鈣化;沒有產兆要催生比較好掌控時間、有產兆已經陣痛了也要催生更好掌控時間。台灣人,連生產都在趕時間。

可是,實證醫學所肯定的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按摩減痛等孕產照護,在台灣醫院產房幾乎沒有實施。

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台灣助產師的接生比例是全球最低。只有0.06%,每年只有一百個新生兒由助產師接生。助產師?那是什麼?

大家應該都對一張照片有印象,英國凱特王妃在生產10小時後,和威廉王子站在醫院外,抱著新生兒向媒體揮手致意,看起來比跑完一場馬拉松還輕鬆。大家說西方人骨盆不同、陰道不同、會陰不同,卻沒有人想到,她的生產方式也不同,凱特王妃兩胎都由助產士團隊接生。

幫凱特王妃接生的是助產士。在台灣也曾有一段輝煌的助產歷史。

在日治時期以前,女人生產由產婆接生,他們大多是村子裡曾經生產、有膽識、不怕見血、行事冷靜的女人。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有系統的開啟新式產婆的訓練,首開以現代醫學的模式來助產。國民政府來台後,接受正式訓練的助產士依舊是主要接生者,除了到府接生,也有開設助產所執業,在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女性幫女性生產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但隨著西方醫學對台灣影響越來越大,助產接生也起了變化。

1951年醫師接生率3%1957年為8%196214%。1964年實施家庭計畫,五年內,台灣婦女裝了635千多個樂普(子宮內避孕器),只有醫師才能裝這種侵略性醫療器材,讓助產士必須將想裝避孕器的婦女轉介給婦產科醫師,「產科醫師管婦女健康」的重要性逐漸確立。 

1972年醫師接生率超過助產士。
1983年助產士接生率15.7%
1992年各公立醫院原訂的助產師編制遭到取消。
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未將助產士業務納入健保給付,直到助產士動員上街抗議,才將助產所納入健保給付。
1997助產士接生率僅0.13%33萬名嬰兒中,助產士接生不到500名。

產婦病患

2017年的今日,助產兩個字被多數人遺忘。

目前台灣有七成的生產在醫院進行,三成在診所,僅有非常少數的產婦,選擇在助產所或由助產師進行居家分娩。在醫院和診所生產的女性,無論再健康也必須換上病人服,最常見的流程,就是退貨、催生、打無痛、壓肚子、剪一刀,然後卸貨完畢,住院三天後進坐月子中心。

我們忘記了、生產是人的本能之一,我相信身為女人的自己有生孩子的本能,但在那之前,就像準備攀登一座高山一樣做好準備,我要體能訓練、完善裝備、熟悉路線、查明可能風險,找名好嚮導,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一起努力完成任務。

在我生產前夕,好多朋友問我,「你會不會怕生產?」我十分樂觀的回答:「我很緊張,但也非常期待。」因為我相信這場生產,不只有我孤軍奮戰,伴侶在身邊陪著,我的寶寶在肚子裡共同作戰,我們不僅要安全生產,還要讓這段過程值得回憶與紀念。  

在我的想像裡,我需要的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助產士,全程陪伴、支持我迎接未知的產程,讓我知曉身為女人為了成為母親該做的種種努力與付出。

我是這樣生小孩的

這一天是201387日,凌晨兩點落紅、開始陣痛。我們用榻榻米、防水墊、浴巾佈置了一個舒適的產檯,空調溫度是舒適的27度。


隨著陣痛越來越劇烈,我在浴室的馬桶上舒緩疼痛。


溫暖的熱水與持續的陪伴,是最好的自然減痛劑。


助產師在上午11點抵達家中。他幫我按摩雙腳協助減緩疼痛,指導我變換姿勢加速產程,有時他會建議我回到馬桶上、淋浴間、趴跪在產球上。他引導我靠自己的力量與疼痛共處。助產師告訴我,分娩,應該用最小的力氣,小到單單僅有宮縮的力氣而已,才不會導致會陰的撕裂傷,不要急,慢慢來,不要急。

他問我,「你相信自己嗎?」「我相信。」

「你相信寶寶嗎?」「我也相信。」「那一切就沒問題了。」


Pm3:00,助產師問我想要幾點生產,我回答3:30,果然在3:37生產。



這一次的生產,我的身邊有讓我信賴的專業照護者,觀察我的生理反應,不只考慮子宮頸擴張幾公分,也顧及我的感受。
每一次疼痛,我都能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撐開產道真的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一定也不輕鬆。這一刻,我們母子用身體與感覺進行第一次的對話。

我的伴侶親自剪斷臍帶


除此之外,我的好朋友、媽媽、我的狗都在這個重要時刻陪伴著我。


生產後隔天,我就可以自行到浴室淋浴、坐起哺乳,我不是病人,不需要臥病在床,我只是生下了一個孩子,慢慢來的生產,讓我不像病患那麼虛弱。


生產不可能零風險

很多人問我:「你不怕出事嗎?」怕啊,我了解生產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可是我也知道,無論生產地點在哪裡,生產本來就有風險,我們該做的不是認為把一切交給醫院就萬無一失;而是應該體認到,既然現有的生產模式躲不過各種醫療介入,那麼就更應該加強溝通,在生產前與陪產者、醫師討論,孕婦的意願與狀況適合哪一種生產模式?可能必須接受的醫療措施、為什麼要接受?接受後會導致什麼後果?不接受又會怎麼樣?除了這項醫療措施外,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選擇?

我希望自己是一位負責的產婦,除了發揮自己的天賦,還能在專業醫護人員、助產師的協助下,有意識的朝平安、自然生產來努力。

我相信女性並非成載胎兒的容器,女人能生孩子,是本能也是生命給我們最榮耀的挑戰。

後來,我又生了第二個孩子

我第一次生產經驗已經很棒了,可是我想再升級,還能怎麼做呢?我想要安排一場屬於自己的生產派對

201785日,是我美夢成真的日子。我一樣是在家裡自然啟動產程,狗狗是讓我放鬆心情的陪產員。


我的助產師在一小時後趕到,我們在充氣泳池的舒服溫水度過難熬的陣痛。


紀錄片導演朋友幫我做動態影像紀錄。


剛剛大家看到的寶寶,現在已經四歲了,他和我一起讀了非常多生產繪本,這一次他是最佳陪產員。


非常順利與幸運,我們的寶寶誕生了。


歷經七小時的生產結束後,我的陪產團一起煮午餐、幫我燉第一碗補湯,他們帶來了草莓和巧克力蛋糕,我們一起聽音樂,喝杯水果酒慶祝。



當溫柔生產成了一種流行

和四年前相比,我發現溫柔生產已經成為朗朗上口的名詞,也有了各種詮釋。

有人的溫柔是完全感覺不到疼痛,有人的溫柔是住在五星級的產房。我的溫柔生產,與地點、接生者的身分都無關,也不是完全抗拒醫療介入,更不是以「在家生小孩」為目標。

我的溫柔生產,是先理解生產這件事對自己與家庭的意義何在,我希望了解醫療介入會帶來多少改變、協助與限制,知道自己有哪些選擇,再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擁有權力且被尊重」的狀況下完成生產,這段過程中,我與家人、助產師、醫護人員彼此尊重,這就是我溫柔、友善又多元的生產。

我的溫柔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覺醒,我想感受生產時所有的疼痛、慌張、喜悅,甚至是恐懼,我不要沒有感覺的完成這件人生大事。

你不一定是生產者,但一定是經由生產來到這個世界

我相信每一次的生產,一定會對成為母親的自己、對迎接新成員的家庭有所幫助,沒有完美的生產,沒有生產經驗可以被複製,每個人的生產都是獨一無二。

生產,是女性的本能,是母親與寶寶的第一次對話,充滿了最溫柔的力量。

生產對我來說,不只是身分變化那麼簡單的事,更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建立。

透過生產的自主選擇,我反覆問自己三個問題:
為什麼我不能和別人一樣?
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
我到底想和誰一樣?

我一直相信選擇生產方式是一種信念,一種革命,能有伴侶朋友孩子的陪伴,走在生產自主這條路上,我很愉快。

我想告訴大家,生產的痛真的很痛,不過那種痛不一定慘痛,也可以讓人非常痛快。


-->
(TEDxDaanPark年會拍攝)
(TEDxDaanPark年會拍攝)


第二個在家出生的孩子,現在已經這麼大了,
還跟著媽媽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被生產經驗。


更多關於溫柔生產、生產自主的內容,可參考拙作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