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爸爸寫的「毛毛蟲之歌」故事


這是快三歲時,爸爸寫的文章。


前陣子澄澄越來越小霸王,我們一直很重視他的想法,譬如當他見人不打招呼、不說再見、莫名生氣時,我們會希望給他多點時間去準備自己,或是會想說他是不是想睡覺沒睡飽,生理影響心理。

但小孩如果讓你猜得透,就不是小孩了,何況還是快滿三歲的小子。有一天他睡飽飽,也吃過飯,大過便,還吹著冷氣,沒有生理藉口,依然是大爆炸跟媽媽(爸爸)吵架,不跟阿公阿嬤打招呼說再見,對於我們提出的建議一直喊不,只在乎自己的玩具,不順自己的意就大叫。在我們替他設想的總總可能(藉口)都排除後,在一般人眼中會被稱為很有個性,但實情就是一個討人厭的孩子吧。

我們一直試著與澄澄說當他這樣時,我們的感受是什麼,試著描述其他人的感覺,尋找他行為的原因,但很難說找到一個明確的原因,有時甚至會覺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什麼,只是在順著我們的話點頭或搖頭,猜測我們希望的答案,驚覺這點,總讓我感到疑惑與掙扎。

小孩生氣(或是鬧彆扭)時,通常代表他某個點卡住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通常不會馬上去理解那個點,而是依照當時的社會環境身心狀況,判斷小孩的反應是否適宜,(譬如在安靜的場合是否安靜,面對長輩是否不理不睬,當我們心平氣和與他說話時,他是否突然怒氣沖沖,吃飯時是否突然不吃了之類,),如果沒有適當喘息回頭選找那個點,兩相堅持在當下,最後就是跟著小孩一起進入爆炸的世界。

其實與小孩嘔氣,重點可能不是高漲脾氣,而是很隨之而來的氣餒感。那種我的世界都繞著你轉,你現在是想怎樣的氣餒感,然後演變成憤怒與不值,我付出這些時間與做的所有改變,都變成你這樣的一個人嗎?

我發現與小孩「吵架」(或說有衝突),必須自己設立停損點,而且要懂得適當妥協與讓步,直接強硬地硬碰硬絕對沒有好處(跟小孩直球對決,肯定被轟出全壘打)。現在要吃完飯,或是不吃完沒關係?等下能不能吃零食?可以去玩?或是現在不可以拿玩具?晴天穿雨鞋?要不要穿尿布?等等,各種生活細節,這往往就是父母口中的關卡,其實可以很輕鬆面對的(許多選擇事後回想根本沒那麼重要)。更何況現在的每個片刻都是假設性的取捨,但我們根本沒有機會預測現在對孩子施加的引導與價值,未來會變得如何。

說來說去,還是放鬆點吧。

----
話說澄澄有首自創的毛毛蟲之歌,以自哼出的旋律唱著毛毛蟲毛毛蟲毛毛蟲~,之前胎胎聽到,說當她生氣時,只要聽到這首歌就不會再生氣了。有時他察覺我們心情不好時,甚至會很直覺地哼著毛毛蟲毛毛蟲,希望安撫大人的情緒,十分可愛。

哀,這首歌雖然很可愛,但是當太頻繁時,道歉之歌都似乎變成挑釁歌了...。有時不一定在現場,但當聽到毛毛蟲毛毛蟲~的歌聲傳來,就像緊急事件警報器,接下來可要把(我的)皮繃緊了。

圖為因為一直對朋友亂發脾氣被媽媽抓到旁邊提醒的澄澄,這時的嬉皮笑臉可能會讓人更惱怒,但反過來看,或許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遊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