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跟老公說,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和6歲小孩相處的平衡點(然後只剩四個月就要七歲)。
今年年初選舉到過年後的寒假延長版,我進入一段深深長長的低潮期。可能是選戰帶來的紛擾,可能是台北冬季讓人懶散,又或者是2019年的繁忙工作在12月底瞬間結束,我突然不需要繃緊神經生活,連續過上兩三個月的悠哉日子。
我整天提不起勁,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睡覺或坐在按摩椅上追劇。我跟老公說了,跟朋友說了,然後盡量修復自己,晚上跟著小孩睡,也好好睡午覺,認真煮飯吃飯,重學台語羅馬字,在新莊約了一群台語媽媽去公園玩,不再東奔西跑。總算,三月底,精神稍微恢復了 ,腦袋又可以開始運轉一些事。
前陣子狀況不好,當然也影響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我和澄澄每天都有爭執,對他不耐煩,他毫不客氣反饋給我,燦燦也像顆炸彈,但比澄澄更能感受他人情緒的特質,讓她不時會過來抱著我微微笑著,試著討好我。每天睡前,我都和澄澄確定彼此放下了一天的情緒,我很愛他,然後和燦燦又抱又親,完成一天最後安撫自己的儀式。
這段期間,我跟幾個小孩年紀相當的媽媽討論自己的狀況,也和老公說了自己疲憊到需要協助(他買了啤酒給我)。幸好有朋友跟伴侶的互相鼓勵,不管是吐苦水、抱怨小孩或是分享和小孩互動,都讓我覺得自己不孤單,我所經歷的不是因為自己太差,而是,這就是6歲小孩,他們在長大,我們在變老,他們有想法,我們固執己見。
後來我選擇了閉嘴,閉好自己的嘴不是叫小孩閉嘴。一件事講三次,我不講了,然後發現,原來10秒後孩子還是會動作,如果他真的沒有動作,那代表他真的不想去做,而且他沒有馬上去做,也不會怎麼樣!
我跟自己說,跟小孩生氣就是懲罰自己,這個年紀的小孩,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沒聽到,就是聽了也不想馬上動作,或是有聽到但不想照你的想法去做(說起來我也差不多)奇妙的是,有時小孩就是在等你講第二次、第三次,然後故意做相反的事或是拒絕你,但你不講了,他默默就做好了。
如果他真的像尊木雕不動,與其講第十次,不如改成問他是不是有別的想法或是做不到的原因.....雖然原因可能很爛,但那也是他的原因,我在心裡翻白眼就好,他說了我就接納(我常常回答:「喔,我知道了」,如果沒有傷害任何人我就算啦)
對正在哭鬧期的燦寶,我也閉嘴,既然安撫的話只會激怒她,我能做到最好的方式,就是安靜陪伴。不知道為什麼,以前很難讓自己情緒水位不受小孩影響,現在竟然能做到了,因為我實在累到連情緒激動都沒力氣。我在心裡想,你需要的是我協助你理解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不是我給你方法,告訴你怎麼做。
我努力開口就是真心話,如果是反話就沉默是金。當澄澄破壞玩具時,我說自己捨不得玩具、也知道他其實在意那些刮痕,不說下次不買玩具了這種反話。講真心話,會讓我多了冷靜下來的時間,講完了就當自己盡力,小孩不配合也無他法,人生嘛!
偶爾真的瀕臨爆炸,我就趕快做家事,好有效率,常常早上十點就備菜完畢!然後儲藏室和廁所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連小孩衣櫃換季都提早完成了。
我想到黃俐雅曾在書裡寫「減法照顧」,現在也適用我這種六歲兒媽媽,必須減少因為自身標準對孩子的控制。
--
雖然現在又回到比較有耐性的狀態,但心裡還是有種不耐煩情緒在翻騰,當了這麼多年的媽媽,不是純粹當自己實在好累喔!我本來明明是個一天到晚在心裡吶喊乾你屁事不要管我的人,現在生命卻被他人緊緊綁著,六年多了,時不時都覺得煩,懊悔時就對小孩很溫柔...嗚嗚嗚
喔對了我覺得沒辦法純粹當自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這種性格蠻讓人受傷的。
--照片是母子吵架後,一邊摘豆芽消氣一邊聊天,我們約定好這樣消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