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我想說一件事,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每個月講好幾場親子的、家長的性教育課程,每一場家長都要求談身體界線,很怕孩子會是性暴力受害者,又困惑該怎麼讓孩子遇到事情要講。但我又親眼看到這些家長稍有不耐煩就「拍打」孩子的身體,要他們保持安靜或是乖巧一點。
我一再提醒家長,打小孩就是打掉孩子的身體界線,打掉了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打壞了他們對家長的信任,當你明知他們在安親班被打、泳池旁被教練打、在運動社團裡被打,卻選擇相信成人的說詞「有些小孩不這樣學不會」、「這是一種專業的教法」、「這邊很多小孩都是這樣學會的,也沒人抱怨」,然後不為孩子說句話,不幫他們改變處境,孩子永遠不會相信家長能成為保護自己的角色,就算曾經試圖說些什麼,沒多久就不會再說了,反正說了也沒用。
.
今晚我在新莊國民運動中心的泳池旁,看著 #承租場地的外部教學團隊,把一名四歲半的孩子罵哭,男教練數次動手「拍打」孩子的雙腳,聲響之大,讓我和朋友都馬上起身盯著看,我立刻出聲制止,請他不要再動手打小孩,沒想到教練回「不是打,只是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辯駁,「這是一種專業的教法」、「小孩腿部沒有紅腫受傷」、「小孩的爸爸也在都沒說什麼」、「這邊的小孩都是這樣教出來的」、「你那麼厲害你來教」、「你不要送你的小孩給我教」。(絕對不會,放心)
接下來的半小時,我緊緊盯著這位自稱專業的教練(他突然變得很不專業都不需要拍打小孩了);也找到孩子的爸爸溝通,知道孩子一直在哭的爸爸只說:「有些小孩就是要這樣教⋯⋯小孩是每次都說不想上游泳課啦⋯⋯」然後就到轉角看不到小孩的角落打電動,我離開泳池前,對他說了最後一句話:「你應該走過去看看你的小孩怎麼被打。」
我總能在家長社團看到家長質疑孩子的各種反應,說小孩的話不能信,所以,成人的話就很好相信?成人絕對不會說對自己有利的說詞?我反倒覺得,小孩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就看大人要不要「看到」而已。
在更衣間,我和孩子談了這件事,他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運動中心既有的教練群超棒,這幾年學游泳的過程非常快樂,教練早已是孩子的好朋友了,他沒想過會有其他孩子遇到那種教練,而且家長無動於衷。我問孩子,「如果今天你遇到這樣的大人,媽媽就在旁邊卻無視,相信教練說的『這樣才學得會』,如果他做了任何更過分的事,你會說嗎?」他搖搖頭。
大人總在出事後問,為什麼孩子不說?或是殷殷叮嚀,有事要說。那麼唯一的做法,就是不要扼殺孩子對於自身感受的覺察,當孩子感覺不舒服、不自在、不喜歡、不想要,都是關於「我」的表達,就算跟成人的期待、想像不同,也要馬上謹慎詢問、同理孩子的感受、用心觀察是否與孩子所說相符,然後設想自己若是孩子,希望得到怎麼樣的幫助,好好站在孩子身邊,而不是轉角處視而不見,讓孩子一點一滴否定自己的感覺。
一個被壓抑感受與情緒的「乖」孩子,學不會什麼時候應該說「不」,更不可能說出「不喜歡」。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感受也不代表對他們百依百順,成人只要好好看著孩子,依舊能設立界線,然後讓孩子知道自己值得被尊重與聽見,不喜歡的事一定有改變的可能。
保護孩子不是幫孩子揪一堂性教育的課,叫他們學個防身術保護自己;保護孩子的是大人的責任。大人能努力的,是讓孩子願意對自己說實話,真實的表達情緒感受,要能讓孩子肯開口,就是不打罵、無條件的愛。
爸媽不要再怕小孩過太爽了,也不要再說「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被對待」、「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時的你快樂嗎?信任你的爸媽嗎?有對他無話不說嗎?其實隱瞞了不少讓你痛苦不已的事吧。
拜託好好對小孩,要好到能夠讓他們相信,沒有人可以讓他的身體感覺不舒服,當他覺得怪怪的、這樣不對,絕對不是想太多,不是自己哪裡沒做好,活該。
也不要吝惜去幫助每一個在你面前被打的小孩,今晚的泳池旁,那些教練強調的「都是這樣學會」的大孩子們,轉頭看著我們的爭執過程。我在想,一定有人覺得我很雞婆,很煩,但會不會有其中一個孩子正在想,為什麼當年沒有一個大人站出來幫他們說話?原來有人覺得小孩不應該這樣被對待。

-

後續:

這篇文章提到「教學時拍打學生的教練」,被轉發到了新莊社團,結果泳隊發文說「案件已在調查,影響他的聲譽、工作、精神、情緒受到傷害,已經把文章、分享截圖,如果調查結束證明他沒有不當動作,不排除提告以正視聽」(順便提醒網友不要再討論或分享,不然一起告)。然後留言處是泳隊家長一面倒說,嚴師出高徒,小孩學很快,教練很關心小孩,對小孩很好,不知道的人不要亂說,家長很信任教練⋯⋯這些回覆我熟悉到不行。

我思考了一下,當天離開時,我只跟櫃台人員反應,真正去投訴的是其他家長(一個打1999,一個打電話給運動中心),我在文章裡刻意不提泳隊名稱,也沒指名哪位教練,但泳隊自己發文跳出來,要告損害名譽或毀謗都很難成立。文字也沒有辱罵,就是敘述我所見,以及重現對話,如果之後真的進入司法程序,調閱監視器,應該會看到教練碰觸到孩子身體時,我和其他家長立刻轉頭、站起來看,可見聲響之大。所以我並不擔心。
.
但我確實感到難受,昨天文章轉到新莊社團時,其實好幾位家長留言親眼見過、體驗過泳隊教學,所以沒有報名。但當這篇嚇阻性文字出現、家長們強力表達支持時,那些聲音也消失了。與其說是要嚇我,不如說,要嚇「想阻止大人打小孩行為」的其他人,不要雞婆插手,後果會很麻煩。
我也想到,美華幾年前處理不適任教師,遇到一個告來告去,弄到大家心理壓力都大,乾脆選擇忽視或是自行離開。我和對方還可以完全不往來,就換個泳池去,那些挺身站出來處理校園、班級、職場問題的人,超級勇敢,但內心一定很痛苦。
.
早上和人本好朋友詢問,知道就算被告了(法扶有免費諮詢、某些立委議員辦公室也有這類的服務),檢察官是否受理不一定,要起訴又難,真的要被判定是損害名譽更不容易,所以長輩請不要擔心。那篇文章真正目的是要恫嚇大家不敢繼續討論,在公共區域的兒童教學方式是否合理,去留言的泳隊家長對我諸多批評,甚至貼出我的照片,我才身心受創吧。
朋友說,這些人都是第一次踢到鐵板,才會這麼囂張,從前人生多容易,反正家長無所謂,小孩的感受被忽視,只要最後學會游泳,中間的「辛苦」都值得。但值得的是家長的錢包,還是小孩忍耐的心?學會游泳/鋼琴/任何運動的人,也許感謝嚴師,但他們是否想過,若是遇到正向對待的好老師,他們一樣能有成就,而且學習過程不用害怕焦慮。
.
我問自己還好嗎?我覺得還可以,因為身邊很多人陪伴我,也給我建議與資源;不過,心裡也有很不好的地方,我更深刻感受到家長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的問題,所以無法接受被指出「不適當的教養」,包括自己選擇的課程可能不妥。只要這個心態不改,這類問題就很難被發現(小孩不知道怎麼說、說了會不會反而被罵),就算被發現了,家長還可能是大力支持的那一方!讓這樣的不合理更合理化,想到就讓人難受。

家庭親職教育與性別平等,以及大學生如何面對分手

我這兩天的工作很有意思,昨天我到台電某單位講 #家庭親職教育與性別平等,地點超偏遠,來聽的是一群有趣的大哥,年齡大概落在40~70間,最年輕的兩名工作人員坐在講桌不遠處,討論怎麼和伴侶安排接送孩子到托嬰地點。

給五年級學生的生活裡的性平教育課-什麼是色色?

昨天到台北市國語實小和三個五年級班級學生,進行一場80分鐘的 #生活中的性平教育 課程,雖然不是第一次和高年級學生講課,但是半個月前和同校三年級學生的講課經驗非常好!老師規劃課程用心,學生的性平基礎打得很好,所以怎麼和高年級孩子有更深入的討論,讓我躍躍欲試,果然,超好玩的!

性教育課程不是萬靈丹

昨天到一個教育團體和老師、家長談性教育,一位老師提問,「上完了性教育課程的學生,一樣講髒話、把『你去做愛啦』當成玩笑話,怎麼辦?家長還會抱怨,這堂課一點用也沒有,是不是教得不好?」

小學生該不該刁字?

每次看到小學老師該不該刁字的討論,就覺得很有趣(同時厭煩),我這裡說的刁,不是寫對、寫整齊,是要模仿印刷體,寫出很美的硬筆字,這種刁,很折磨小孩,有些家長也很厭惡,但有些家長感激,覺得老師特別認真,他們會說這叫 #學習的態度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現在寫字都寫不好,以後做事怎麼會認真」,所以現在字醜的人做事都很不認真?但我認識的討厭鬼,自私自利,做事也做不好的,偏偏字都超美耶。我還猜他是太過沉迷練字沒有學到做人的道理呢。
還有一種嶄新的說法,認為刁字可以讓孩子練習手指小肌肉,根本本末倒置,是孩子手指肌肉發展足夠,才能寫出結構好看的字。

沒有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知道很多成人很自以為,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擁有」小孩,但我真的沒想到,會有人臉皮厚到發新聞稿說,沒有 #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昨天行政院剛通過修正案(還沒三讀),#國教行動聯盟 今天就大張旗鼓發新聞稿,聲稱美其名保護兒童,其實是剝奪家長的管教權,漠視家長親權,矯枉過正、因噎費時、強烈譴責。

性教育不會讓孩子去冒險

在某一場和國小專輔老師們談性教育的講座上,開始不到五分鐘,一位姍姍來遲的老師,一屁股坐在第一排,然後直接趴下來睡覺。我心裡知道會做出這種事的人一定是累到受不了,希望未來他遇到學生這麼做的時候,也可以先同理學生的生心理狀態。

和老師講性教育的題目,有時很挑戰,因為他們平時教學內容和班級經營就繁瑣雜亂了,還要來聽性平教育/性教育,實在是多一件事。
但你會感覺到老師反應的變化,第一個小時是「連這個都要研習喔」,第二個小時,老師開始提出教學現場的各種,到了第三個小時,全場的老師(包括原本睡覺的那位),都全神貫注的聆聽;課程結束後也有好幾位老師來詢問他們如何在回到學校後繼續運用。

寫瓊瑤

今天應該寫瓊瑤。我認識瓊瑤不是透過電視劇,雖然我也看了不少,但第一次讀到她的文字,是一本她不太出名的小說《失火的天堂》,結合了1959年八七水災的時事,湊齊了所有悲慘的社會議題,國小的我真的大開眼界,以為瓊瑤是一位社會寫實作家,後來花了很多時間,才搞清楚她也是《六個夢》、《梅花三弄》、《還珠格格》。

學生為何不發問?

我兒子小四時,遇過數學老師問「有沒有人聽不懂?」他和一些同學舉手後,被追問「是上課沒在聽還是真的聽不懂?」同學把手放下,只有他回答是真的聽不懂,結果被要求站在講臺上,讓全班看他一個人聽老師再講一次。

有些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是開心的,有些老師是想著如何讓學生不會再舉手。每個小孩學齡前都是問題寶寶,一直追問十萬個為什麼,後來問都不想問了,其實對於「學生為何不發問」這點,應該討論的是「#成人用什麼方式讓小孩不再發問」。
-
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種論調是「聰明的學生根本不用發問」、「難道要為了程度差的學生耽誤進度」、「應該要問有幾個人在聽」,但也會看到有人留言「下課後才一堆學生來問」,那不就彰顯出一個充滿成人期待的學習環境:夠聰明的人根本不用問,你問代表你笨,代表你沒在聽,你有在聽但笨到聽不懂發問,是耽誤課程進度,所以你最好知道該不該問問題;那些還願意私下去問的學生,我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他們對老師是有信任基礎的,但對同學沒有,深怕自己被認為又笨又耽誤進度又沒在聽,無論其他學生是否真的那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台灣常見體制教育模式怎麼會是這種學習氛圍?(你會發現就算是很和善的老師,也要花很大力氣鼓勵學生「現在真的可以提問」)
我會強調體制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因為走出教室的小孩,參加真正有趣、鼓勵討論的課程活動時,他們一樣會問個不停,問到老師必須道歉沒辦法讓大家問到痛快。
我覺得對於教學,我們常常陷入「小孩怎麼不怎麼樣」的問題,卻很少思考「#那大人還可以怎麼做」,就如同賴老師的網友回覆,聰明的孩子根本不用提問,甚至他也不需要教學,自己看看題目和自修範例的引導就能夠理解小學程度的數學,所以這些孩子會覺得為什麼有人需要提問,很煩。
我認為教學者的目標應該是,讓多數的孩子都能夠懂,對於最不懂的小孩(不管是因為家庭背景或是前階段的學習基礎不穩定),就換個方式教,講到讓他懂,那就代表全班一定能懂,一些用心的老師會把這些孩子抓出來另外教學,不過風險就是:中間那一大區塊的孩子不懂裝懂,沒人會發現。(所以減少班級學生人數是必須的改善方向)
我小時候因為功課很好,在國中的時候被老師要求去教班上成績差的孩子,我還真的教得不錯,或許是因為小孩知道小孩的困難點在哪裡。坦白說,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老師如果你沒有能力教會每一個學生,那你為什麼來當老師。(有夠不尊師重道我知道,但老師因為這位同學沒考好還打我,讓我無法尊重他)
這樣的經驗讓我現在在教「在教室裡學習困難」的小孩時,很有幫助,我察覺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大人覺得小孩的提問不夠好、很莫名其妙、很難解釋,其實是因為我們只是「會了」,但是並沒有真正領悟那個「會的過程」,所以不知道怎麼好好回答孩子的問題。
現在當我教的孩子提問時,我會從頭好好看一次整個單元到底在教什麼,怎麼教,去思考我要怎麼真正理解,然後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講解,結果獲益最高的是我,我比小時候那個自以為聰明的自己更愛數學。
當孩子提問的時候,如果教學者可以轉換心情,想成:太好了!我們終於有機會搞懂這件事!那麼我想全班一起看待提問的氣氛就會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