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婉如命案的經過,可參考劉哲瑋此文( https://goo.gl/1y00nB )。彭婉如命案讓人難以忘卻,不僅是因為犯案凶殘,也因為她是積極的女權推動者,努力訂定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實踐性別正義。很遺憾,她的死確實加速了婦女保障名額的推動,同時1997年通過也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這正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法源。
「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從2000年開始研擬,但還是來不及,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因不同的性別氣質遭到同學霸凌,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早上,他在下課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仍過世。這件事讓「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的問題浮出來,「兩性平等教育法」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三讀通過。
其實在更早以前還發生了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1994年),林青慧與石濟雅相約至宜蘭縣蘇澳鎮一間旅館燒炭自殺。當時北一女校長丁亞雯公開說:「我們北一女沒有同性戀。」劉文勝醫師這篇文章( https://goo.gl/LEmWfD )寫得很清楚,當時他無法理解世界上有多大的煩惱,讓這麼聰明的人都解不開。
“二十多年過後,看著護家盟和反同婚的部分基督徒,在電視上張牙舞爪 用謊言(將同志婚姻等同性解放)、和恐懼(宣稱這樣會讓小孩變成同性戀)、不實的汙衊(在聯合報買廣告渲染同志等於愛滋),我總算明白當年她們可能面對的壓力有多大,才知道甚麼叫做「吃人的禮教」能把人逼上死路,只因為不合主流價值。”
這一個月來,從心跳過快的那位生了兩個孩子的那位媽媽胡言亂語開始,還有菊仙大師沒去過一場同志遊行,卻大方鄙視同志遊行中的裸露與粗俗表演:以及這半個月來舖天蓋地對同志不能結婚、不配認養孩子、沒有資格成家的攻擊言語;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堅持一夫一妻生兒育女才是不可撼動的家庭傳統價值,有宗教信仰的人說肛交指交會被上帝懲罰,教會說不可以。
對於那些說自己非宗教信仰而反同志婚姻的人,看起來他們的婚姻也非有全民或是父母決定,我只感覺到他們得意於自己能在婚姻家庭中受苦被約束被迫這樣那樣,被整個家族的人講東講西,被指指點點育兒方式,若不想著這樣的折磨其實該看成一種「福利與權利」,安慰自己對社會的付出與貢獻高於那些不婚不生育子女的人,真不知道怎麼撐下去說服自己不逃離無邊苦海。
如今有一群人看來可以打破社會傳統規範,不用承擔男養家女持家、孝媳賢婿的形象,可能連過年圍爐都可以隨便選家去不用等初二就可以回原生家庭,「這麼爽!這麼好!這麼進步!我才不讓你們擁有!不然我不就成了全世界最苦嗎?」我想大致是這樣的心情在作祟。
很多人愛說,不可以拿異性戀婚姻的問題,去合理化同性婚姻。但那些異性戀在阻止同性婚姻的同時,也沒有同步解決異性戀婚姻問題啊。用a的問題去阻止b,是沒有道理的,就如同你認為為了支持a,去挖b的傷疤一樣。
生命的創造是要精子與卵子沒錯,可是現實社會讓我們看到,家庭真的好多型態,而且幾乎半數家庭是沒有一父一母,這是無論怎麼強調正確價值都無法改變的時代趨勢,如果不去看見現實,我們就會一直讓這些小孩受傷。
從1932年立法「 一夫一妻」到現在,好多法規一直修改了,包括女性擁有投票權,那時男性阻止女人有投票權,也出現過各種歧視說法,例如女人的生理特性不可能理性投票的。那個時間,也是美國黑人還不可以坐在白人身邊,甚至使用同一間廁所都無法的年代。
每一位同志都是異性戀男女生出來的(不管有沒有愛),但他們有因為長久的「一夫一妻制度」被教成「異性戀」嗎?性向是沒辦法教的,但透過教育跟法律,我們可以去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法律的意義則在於,給於他們公平的權利,那有助於他們不被歧視。 就像女人開始有投票權後,在社會上的地位才有所提升,是一樣的道理。
上個月我採訪了荷蘭繪本作家皮姆.凡赫斯特,他的家庭就是男男伴侶+認養的小孩,我覺得他比許多異性戀家庭都更知道怎麼教孩子。相較之下,過去的兒少採訪經驗,我真的不會說「一父一母」是必要的,孩子需要的是愛他們的人,有人說不要一直講極端案例,但其實兒虐、家暴、直系親屬性侵害,一點也不極端,也不罕見,台灣每18分鐘就有一個兒虐案通報,幾乎每3天就有一名兒童受虐死亡,衛福部統計2014年有一萬一千多名兒童受虐,平均每個小時就有一個孩子受虐。
(大家該不會忘了,顏清標兒子11年前,16歲就奉子違法成婚,當時還沒出現「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這句流行語,世人也沒因此頓悟性教育的重要,當然也沒有菊仙會假掰的在小六課堂上,領養的家庭若有兩個爸爸怎麼辦?)
我家三歲兒讀《一家三口》時,也問我,為什麼小企鵝雙雙沒有媽媽,「可是他有兩個爸爸阿!」「可是我有爸爸,也有媽媽。」「對啊,可是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現在也有很多家庭沒有爸爸或沒有媽媽,可是每個小孩都一樣好啊。」他滿意的點點頭。
這段時間許多反同婚言論,一口氣歧視了「同志」、「領養小孩家庭」、「單親家庭」,還不忘宣稱自己也有同志朋友、很尊重同志,但一想到身分證沒有父母只有「雙親」就在焦慮,so what?我們的身分證上一直都是「配偶」,我們有叫老公配偶嗎? 還有,跟狗結婚那是不合法的,跟堂妹結婚,法律也不允許,擔心孩子模仿成為同性戀,放心,他身邊有更多異性戀讓他模仿。
至於男男家庭除夕要回「哪個男方家」過年、死了要入誰家祖祠?哈摟?你現在是要戰全台灣的媳婦吧,我隨時ready,你以為你家媳婦很想去你家過年很想入你家宗祠?
我在想,同志內心應該早就在抱怨,目前的社會亂象跟同志婚姻完全無關,怎麼不是去限縮異性戀權利呢?還有,哪些社會亂象和婚姻有關,我覺得目前最嚴重的是環保問題、食安問題、政治對立,或許還有酒駕、毒品入校園...父母需要去擔憂、奮力出擊的議題真是十萬八千種,包括勞動環境、年金改革、我們這代勞保破產,這些比起領養家庭有一個爸爸還是兩個爸爸還是沒有爸爸,都更直接影響下一代的幸福。
更別說各種對於性平教育的攻訐、刻意抹黑、連移花接木都說不上的惡意扭曲。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有些孩子就是靠著性平法、性平教育在學校裡保護著自己?
我是已婚有孩子的異性戀者,在那些嘴巴說著不歧視的恐同者眼中是多麼「正常」、「標準」,但在這一個月裡,我感到憂鬱煩悶,覺得被人敵視,自己堅信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一再被抹煞,一次又一次因他人的惡意與愚昧感到沮喪憤怒。非同志的我已經如此,我根本不敢想像,那些站出來明白以同志身分的朋友是抱著什麼心情迎戰,更不敢去想,那些還隱瞞著多數親友、假裝自己是「一般異性戀」的同志親友,他們該怎麼捱過這一切?
他們,可能就是你的孩子,可能是半輩子都藏著秘密的中老年人,可能是你昨天在Line上聊天的朋友,可能是剛剛在你Fb留言的那位親友,你看不到他們的特別之處,不是他們隱藏的太好,而是你一直不肯去看見而已。
我真的希望,作為一個人最深的希望,這個國家是往每個人都好的方向前進,那個被無謂堅持著的傳統,早就一日一日被打碎,那個被緊緊抓著的宗教信仰,不是其他人的信仰,與眾人無關。我一直都相信,談愛比開口歧視人更容易,告訴孩子尊重他人、比警告孩子不得變成同志/不要被傳染成同志更理性。女權的前進之路是如此艱辛,我認為每一位女性都該有十足的能量去理解「性別平權」的重要。
我再說一次,是「性別平權」而非「兩性平權」,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男與女,而是人與人,你要看到的是人與人。
************************
越來越多人認為護家盟真正的目標才不是婚姻權,而是性別平等教育退出校園。
這樣的一群人,堅持自己護家盟一點關係也沒有,也有同志朋友、不排斥同婚,讓他們焦慮的是性別教育進入校園。
這些人認為,自己沒有不接受同志啊,只是希望等到孩子比較成熟後,再來談同志教育與性教育,甚至去爭取學校老師的認同,你們看,老師也說不知道怎麼教,孩子這麼懵懂無知,很難搞清楚這些複雜的訊息,晚點教吧,畢竟太爭議性了。(我們都知道這樣說的老師想的是,讓下個階段的老師去教吧,現在loading已經夠重了。)
有疑慮的家長認為自己是「沉默的大眾」,然後上網轉貼各種怪異的性別教育內容,就連「異性戀霸權」都解讀成「教孩子成為同性戀」。
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未曾有機會受過一點點正確的性別教育與性教育,我們從總裁系列的羅曼史小說、A片、H漫畫、爸媽藏起來的A片,看到了一個奇異新世界,國中男同學把女同學抱在大腿上摸來摸去,大家的嘲弄讓男同學更自滿,「我很有辦法,要比你們早一步轉大人了」,高中時即便是讀女校,也在耳語中知道哪位女同學住在男友家,大學後更不用說了。而這已經是20年前的校園。
2013年的調查是高中職生初嘗禁果平均年齡僅15.6歲,大學生則為16.4歲,現在呢?沒有受過正確性別教育的我們,不知道怎麼教,不想去教,拖延著不要教好了,可是「懵懂的孩子」可沒停下過腳步,當過孩子的我們都知道,當然是加速去探索,不然每年未成年生子三千人是怎麼來的?不就是成人曾鼓勵過的「從探索中學習」,成人放著不教,只好自己來了。
如何教性別教育是要學習的,因為我們就是在充滿性別歧視的環境下成長,很會運動的短髮女同學被說男人婆,不擅長體能活動的男同學是娘娘腔。高中才教同志教育已經來不及了,葉永鋕死亡那年才國中三年級,幼稚園的孩子已經開始對著喜歡粉紅色的男生說:「你不可以這樣!」作為教師、家長,可以承認過去教育的缺洞造成性別教育知識不足,積極學習,帶著孩子不去歧視不同性傾向的孩子,給予正確的性觀念,也可以那樣,繼續理所當然的說不知道怎麼教,把力氣花在扭曲眾人辛苦編修的性別教育教材。
昨晚公視「有話好說」來賓林永頌,就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表演了如何扭曲教材原意。我摘錄一下方念萱老師這篇文章( https://goo.gl/wrAcUy )部分內容:
林永頌就翻開書,邊翻還邊說「這裡面其實是非常清楚的喔」說在18頁,念了一段「讓孩子了解到當答應接受對方的感情告白時,就表示你/妳們許下了一份愛的承諾或約定。而彼此承諾或約定的內容與方式是可以經由兩人協商協調的,例如:分享心情、興趣、時間、分享身體 牽手、肢體的撫摸或擁抱、親吻、親密的性關係」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的書裡,第18頁的原文是這樣的。容我從第17頁開始摘錄,因為,林永頌的文字要放在敘事的脈絡裡:
>情感教育這一個區塊到目前為止,還是許多老師們的共同困擾:輕描淡寫式的帶過似乎是隔靴騷癢;談得太深又擔心單純的孩子會被「教壞」,有些則寧願選擇避而不談,因為可能連老師自己都還在探索學習......。
我認為和孩子談感情,其實是在教他/她們怎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和「如何評價自己」──幫助他/她們建立自信和自尊。因為感情代表著孩子對自己的性與親密關係的需要。教師和孩子談情感的問題,代表你/妳對他/她們的愛與關心,也是師長該負起的責任,讓他/她們能夠提早對自己的人生做準備,做出比較好的選擇。所以當發現班級或校園內的學生開始流行配對遊戲,或是同學之間的情愫開始發酵以後,就是進行融入課程的最佳時機了。
而情感教育此一主題的面向至少須包含四個部份,第一個面向是關於告白〔愛的表達〕的方式,讓學生認知到:每個人都有喜歡別人的自由與權利,也有拒絕別人的權力/權利;但是不管告白成功或失敗,都要尊重別人的自主決定。同時可藉由分享與體驗活動,學習合宜告白的行動策略。不過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告白與追求變成是不受歡迎的追求,否則,這就是性騷擾的一種行為。
第二個面向是關於拒絕,在決定是否接受或拒絕的時候,要聆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喜歡對方就接受,不喜歡就直接拒絕,不要欺騙自己,不要曖昧拖延。拒絕時不要用言語或肢體暴力去傷害別人的自尊、身體及情感。同時,更要認知到被拒絕是正常的事,不要和「丟臉」混為一談。因為喜歡和愛都是不能勉強的。
第三個面向則是關於愛與分享的層次:讓孩子了解到當答應接受對方的感情告白時,就表示你/妳們許下了一份愛的承諾或約定。而彼此承諾或約定的內容與方式是可以經由兩人協商協調的,例如:分享心情、興趣、時間、分享身體(牽手、肢體的撫摸或擁抱、親吻、親密的性關係)。尤其要注意分享的原則,尊重彼此的身體自主權及性自主權。而這些自主權也都有相關的法律在保護著。
───────────────
林永頌只念了第三面向的一小段,而且在逐字唸出之前,還說了一段「同性運動者給中小學老師的教材這樣寫,說兩個人啊就是小孩、12歲是小孩,說兩個人有愛啊就可以分享身體的每一部份,包括性。」
這樣惡意的扭曲教材原意、扭曲了事實,是抱何居心?作為父母、教師而恐懼性別教育的你們,請去翻看這些教材,那才是我們該去做的,而非專注於Line與Fb各種恐嚇與歪曲言論。多年前,你們的父母與師長也沒教網路交友、BBS論壇、連線遊戲,你們自行摸索了前進了學習了,現在,孩子也正做著一樣的事啊!
對於性別平等教育有疑慮的人,不妨與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聯絡,更歡迎加入會員,一起了解這些教材、一起了解性別教育如何在教育現場推行。
護家盟對羅東高中輔導教師與性平教育的攻擊: https://goo.gl/Mi77Ij
因為婚姻平權實際上對他們真的沒什麼妨礙,但是性平教育會影響一代又一代台灣人的想法,妨礙他們堅持的意識形態的流傳,越來越多人覺得他們愚蠢,這才是嚴重的。這就是為什麼好像在反同婚,但一直胡扯同婚通過會交性交姿勢,教育才是主戰場!
性別教育的真相: https://goo.gl/QnhLKQ
1.性/性別教育是為了建立性別安全友善的環境。
2.性/性別教育在培養對生活中歧視現象的覺察能力。
3.性/性別教育與信仰無關,與人權、身心健康才有關。
4.性/性別教育旨在保護自己與他人,重視安全性行為。
5.性/性別教育提供正確的性別資訊,避免被誤導。
6.性/性別教育強調維護個人身體自主權。
7.性/性別教育讓我們更了解性別特質。
8.性/性別教育不會強迫改變性傾向。
9.性/性別教育可幫助我們認識不同樣貌的家庭組成。
10.性/性別教育可幫助我們認識異性與同性相愛形式。
畢恆達談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的誤解:https://goo.gl/7qHf4c
1.一夫一妻是錯的?
2.鼓勵學生當同性戀?
3.男生可以上女廁?
周芷萱寫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平教育: https://goo.gl/lPM2qm
「為什麼子女教育只有父母可以決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如此一來,父母的偏見和誤解跟無知,就會複製到小孩身上,父母已經正在造成的傷害,也會複製到小孩身上。」
性平教育參考教材:
********************************
補充1
來自學長李明芳整理的資訊:
104年台灣全年離婚對數共5萬3,448對,平均每日離婚對數為146.43對,離婚者之結婚年數中位數為9.04年。(內政部資料)
104年台灣中小學輟學生共3,934人。家庭背景以單親占近 6 成
最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
今天走上街頭的朋友,當你們大聲喊著「子女教育 父母決定」「婚姻家庭 全民決定」的口號時,我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這兩個數據?
更多性別教育以外的問題發生時,你們默不作聲。不同於你們宗教意念時,你們才來大聲疾呼。會不會顯得太有神聖莊嚴了一些?
補充2
宗教立場:聖嚴法師2000年談同婚 https://goo.gl/3TqDDm
「人類社會演化為一夫一妻制,證明了一夫一妻制的兩性家庭結構,是社會安定的力量。我看到許多同性戀者,他們都很優秀,很善良,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可以說是高品質的人。他們相愛,同居,甚至結婚,改變了兩性結合的家庭結構,他們的身心家業是否能安定?如果可以,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了。」
心理師談同志婚姻: https://goo.gl/W6CtBt
「我不會停止表達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立場,因為我希望看到一個更能廣泛接納多元的社會與環境。雖然我無法決定兒女的性傾向,但我希望給他們一個無論選擇牽著誰步入禮堂,都能得到他人祝福的友善社會。」
李忠憲老師所寫的〈同性婚姻:伴侶法可以救援嗎?〉 https://goo.gl/VWjqAt
人類不停地在發展婚姻的新型態: https://goo.gl/wp2dGI
林昌明寫護家盟立論之荒謬: https://goo.gl/9nJPhw
「對你不了解的事物恐懼,不能從歷史上獲得教訓與啟發,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無知的恐懼放大,以及擅自套用某個封閉體系的價值觀到所有的人身上。
看看全球各種宗教數千年來的各種發展史與進步歷程,基本教義派、保守派永遠是歷史上的絆腳石,許許多多的紛爭都是因為你們而起。」
同性婚姻公聽會上釋昭慧法師發言: https://goo.gl/zBFYAc
「你如果有了同志婚姻,異性戀者就會變成同性戀,那你會嗎?你不會你為什麼擔心呢?奇怪!...如果一定要把「家」規範為只是為了孕育下一代而存在,不孕症的人是不是也被你掃到了?家庭的功能非常非常的多,請不要認為都是為了精子跟卵子的結合好嗎?」
今年高雄同志遊行,葉永鋕母親發言逐字稿: https://goo.gl/GiE8c8
〈活命,在異性戀的霸權之下〉: https://goo.gl/gz57hk
「最近反同基督徒經常出現的一種論調就是:少數同性戀的人,霸凌、歧視多數異性戀的人。那麼我們可以反問一個問題:是否有異性戀者,因為受到同志的歧視而自殺呢?跪在立法院前面的這些號稱充滿愛心的基督徒,你們有被同性戀者歧視過嗎?周遭有人因為如此而無法活命的嗎?」
〈同志家庭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https://goo.gl/9ySOIS
「同志家庭的小孩的確會聽到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家長,但整體而言,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是否受到欺凌等)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雖然我們直覺上可能覺得,來自這麼不一樣的家庭,必定不利其同儕關係,但同性雙親子女的發展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個假設。
可能原因是,異性家庭的孩子也因為其他理由受到相似程度的欺凌(例如: 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等),這表示孩子們會因為各種因素被欺負,不管來自同性戀或異性戀家庭。所以,重要的是改變歧視的文化,而不是因為擔心歧視就剝奪孩子被同性雙親領養的權利。」
〈誰在洗腦孩子?德國性教育改革牽出的問與答〉https://goo.gl/foz4lt
「學齡前的孩童也會受充斥於環境中的偏見影響,因此讓孩童及早認識社會的複雜與分歧是毋寧正確的,而現代的性別認同概念應屬其中一環;況在今日,傳統的家庭形式已非獨存,成長於彩虹家庭、單親家庭,或家中有繼父母的孩童也非罕見,然這些情況卻往往為學校教育忽略,因此依他之見,至遲也應在中小學教育中教授相關主題。
對上述第二個問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1977年的裁判中提供了清楚的答案,亦即家長的教養權與國家的教育目標可以並行不悖。
聯邦憲法法院指出,學校教育須對關乎性的不同價值觀保持開放,並應顧慮家長本於其宗教或世界觀的確信而行使的教養權,換句話說,國家必須容忍家長的意識形態,同時要避免將學習內容當成教條灌輸給學子,但相對地,性教育中的原則也毋須經家長同意。就此,對於性教育來說,重點即在,即使家長與教師的立場有所不同,但彼此也要在保持尊重之下,促成相互理解。」
〈為什麼要推婚姻平權而非同性伴侶專法?〉
〈莊雅涵:誰怕多元家庭?──法國同志婚姻立法過程的省思〉
FB:姻平權闢謠事務所
補充3
好啦好啦,如果以上你都看不下去,那我贊成立「恐同者婚姻特別法」,這樣可以了吧。
1.願意受這條專法保護的人,可以拿到一紙護貝的「我最忠貞一夫一妻forever love結婚證書」,也可以申請免費徽章或是刺青,讓同志自動遠離,以免他們的孩子被感染成同志。
2.公車捷運設有特別隔離的站立區或座椅,保證不會因為和結婚的同性相鄰而坐,就一路想著濫交或是多P。
3.一生都不准離婚換性伴侶,且強制三代同堂守護傳統家庭價值,反正有愛就能克服一切。
4.由於該婚姻必須依法強迫生殖救人類,故婚前需先檢查是否不孕,才能獲取結婚資格,但因為性器官不是他們的,所以他們的配偶想對他們性器官怎樣都不可以拒絕。
5.最大的保障是全台灣的摩天輪都不可以和他們結婚。
這麼好的條件,才值得設立專法保護。
補充1
來自學長李明芳整理的資訊:
104年台灣全年離婚對數共5萬3,448對,平均每日離婚對數為146.43對,離婚者之結婚年數中位數為9.04年。(內政部資料)
104年台灣中小學輟學生共3,934人。家庭背景以單親占近 6 成
最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
今天走上街頭的朋友,當你們大聲喊著「子女教育 父母決定」「婚姻家庭 全民決定」的口號時,我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這兩個數據?
更多性別教育以外的問題發生時,你們默不作聲。不同於你們宗教意念時,你們才來大聲疾呼。會不會顯得太有神聖莊嚴了一些?
補充2
宗教立場:聖嚴法師2000年談同婚 https://goo.gl/3TqDDm
「人類社會演化為一夫一妻制,證明了一夫一妻制的兩性家庭結構,是社會安定的力量。我看到許多同性戀者,他們都很優秀,很善良,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可以說是高品質的人。他們相愛,同居,甚至結婚,改變了兩性結合的家庭結構,他們的身心家業是否能安定?如果可以,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了。」
心理師談同志婚姻: https://goo.gl/W6CtBt
「我不會停止表達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立場,因為我希望看到一個更能廣泛接納多元的社會與環境。雖然我無法決定兒女的性傾向,但我希望給他們一個無論選擇牽著誰步入禮堂,都能得到他人祝福的友善社會。」
李忠憲老師所寫的〈同性婚姻:伴侶法可以救援嗎?〉 https://goo.gl/VWjqAt
人類不停地在發展婚姻的新型態: https://goo.gl/wp2dGI
林昌明寫護家盟立論之荒謬: https://goo.gl/9nJPhw
「對你不了解的事物恐懼,不能從歷史上獲得教訓與啟發,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無知的恐懼放大,以及擅自套用某個封閉體系的價值觀到所有的人身上。
看看全球各種宗教數千年來的各種發展史與進步歷程,基本教義派、保守派永遠是歷史上的絆腳石,許許多多的紛爭都是因為你們而起。」
同性婚姻公聽會上釋昭慧法師發言: https://goo.gl/zBFYAc
「你如果有了同志婚姻,異性戀者就會變成同性戀,那你會嗎?你不會你為什麼擔心呢?奇怪!...如果一定要把「家」規範為只是為了孕育下一代而存在,不孕症的人是不是也被你掃到了?家庭的功能非常非常的多,請不要認為都是為了精子跟卵子的結合好嗎?」
今年高雄同志遊行,葉永鋕母親發言逐字稿: https://goo.gl/GiE8c8
〈活命,在異性戀的霸權之下〉: https://goo.gl/gz57hk
「最近反同基督徒經常出現的一種論調就是:少數同性戀的人,霸凌、歧視多數異性戀的人。那麼我們可以反問一個問題:是否有異性戀者,因為受到同志的歧視而自殺呢?跪在立法院前面的這些號稱充滿愛心的基督徒,你們有被同性戀者歧視過嗎?周遭有人因為如此而無法活命的嗎?」
〈同志家庭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https://goo.gl/9ySOIS
「同志家庭的小孩的確會聽到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家長,但整體而言,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是否受到欺凌等)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雖然我們直覺上可能覺得,來自這麼不一樣的家庭,必定不利其同儕關係,但同性雙親子女的發展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個假設。
可能原因是,異性家庭的孩子也因為其他理由受到相似程度的欺凌(例如: 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等),這表示孩子們會因為各種因素被欺負,不管來自同性戀或異性戀家庭。所以,重要的是改變歧視的文化,而不是因為擔心歧視就剝奪孩子被同性雙親領養的權利。」
〈誰在洗腦孩子?德國性教育改革牽出的問與答〉https://goo.gl/foz4lt
「學齡前的孩童也會受充斥於環境中的偏見影響,因此讓孩童及早認識社會的複雜與分歧是毋寧正確的,而現代的性別認同概念應屬其中一環;況在今日,傳統的家庭形式已非獨存,成長於彩虹家庭、單親家庭,或家中有繼父母的孩童也非罕見,然這些情況卻往往為學校教育忽略,因此依他之見,至遲也應在中小學教育中教授相關主題。
對上述第二個問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1977年的裁判中提供了清楚的答案,亦即家長的教養權與國家的教育目標可以並行不悖。
聯邦憲法法院指出,學校教育須對關乎性的不同價值觀保持開放,並應顧慮家長本於其宗教或世界觀的確信而行使的教養權,換句話說,國家必須容忍家長的意識形態,同時要避免將學習內容當成教條灌輸給學子,但相對地,性教育中的原則也毋須經家長同意。就此,對於性教育來說,重點即在,即使家長與教師的立場有所不同,但彼此也要在保持尊重之下,促成相互理解。」
〈為什麼要推婚姻平權而非同性伴侶專法?〉
〈莊雅涵:誰怕多元家庭?──法國同志婚姻立法過程的省思〉
FB:姻平權闢謠事務所
補充3
好啦好啦,如果以上你都看不下去,那我贊成立「恐同者婚姻特別法」,這樣可以了吧。
1.願意受這條專法保護的人,可以拿到一紙護貝的「我最忠貞一夫一妻forever love結婚證書」,也可以申請免費徽章或是刺青,讓同志自動遠離,以免他們的孩子被感染成同志。
2.公車捷運設有特別隔離的站立區或座椅,保證不會因為和結婚的同性相鄰而坐,就一路想著濫交或是多P。
3.一生都不准離婚換性伴侶,且強制三代同堂守護傳統家庭價值,反正有愛就能克服一切。
4.由於該婚姻必須依法強迫生殖救人類,故婚前需先檢查是否不孕,才能獲取結婚資格,但因為性器官不是他們的,所以他們的配偶想對他們性器官怎樣都不可以拒絕。
5.最大的保障是全台灣的摩天輪都不可以和他們結婚。
這麼好的條件,才值得設立專法保護。
補充4
我在想什麼?我在想,同志結婚,異性戀唯一會被侵害的權利,就是順理成章繼承死亡的同志親人財產,還有少了因為單身被迫「專門」看護年邁父母的免費幫傭。為了兄弟姐妹有可能是隱藏版同志,怎麼可以讓同志婚姻合法!
愛不該有條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