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一歲五、六個月的點點滴滴

一歲半後,澄澄似乎跨過了這短短人生道路的第一個關卡,有了明顯的轉變。


這個向來只要媽媽抱的小孩,開始體悟到推車的美好,在推車上的時間越來越久,起初是坐在推車上出門散步,回程媽媽抱著推空車,若是搭公車或捷運,上車後一定要媽媽抱。但漸漸的,散步的回程也願意坐推車了,在公車和捷運上,能夠忍耐的時間同樣拉長,某天從新莊到新生公園70分鐘的路程,靠著香蕉餅乾蘿蔔糕安撫,竟然只要求抱抱五分鐘,那天我們在公園待了三小時多,除了最後大便讓他崩潰大哭要求抱著喝奶,其餘時間都自己玩,我沒有在旁邊也沒關係,但他喊媽媽時我會趕快出現,回程一路睡回新莊,媽媽有種「要發達了!」的驚喜感。

還有,向來在共學團體是獨行俠的澄澄,不知不覺,非常自然的融入群體遊戲,他拿著車,加入了兩三個孩子的嚕車遊戲。這些小小的事,都讓意識到,兒子的小生命一步步的往前呢。

現在,我很喜歡抱著9公斤的孩子,一步一步慢慢走,讓手上肩上沉甸甸的感覺,提醒著我他在長大,離開我的日子是倒數而非增加,雖然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但我會從現在就開始珍惜每一天。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給新手媽媽的寶寶衣服準備建議

上週發憤花了三小時整理澄澄自出生以來所有的衣服。

整理這些衣服是有趣的,新生兒是50公分,三個月到六個月是60公分,六個月到九個月是70公分,一歲是80公分,然後還有兩歲、三歲、四歲的衣服,除了有各方分享的二手衣,還有未生子的好友錯估嬰兒發展,在新生兒時期就送來的四歲兒衣服。

我一件件攤開重折,按照長度分箱存放,二手衣的箱子外寫上「送人」,自己買的、朋友送的註明「自留」,阿澤取笑說要留到天荒地老。那又怎麼樣,我就是要在澄澄離開我獨立生活的那一天,再把這些小衣服攤開來看,重新想一次他來到我身邊的所有日子。

整理這些衣服是有趣的,二手衣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育兒風格,例如 Pauline Chang寄來的衣服大多有小睿睿喜愛的車子圖案, Witz Wang給了各式各樣的吊帶褲和連身褲。還有些衣服儘管洗得乾乾淨淨,但留下來的斑斑點點還是看得出昔日慘況,讓我忍不住想像媽媽們那時是多麼驚愕……

新生兒穿綁帶子的紗布衣,三個月後開始穿連身的兔裝,六個月後是上衣褲子兩件式,在洗曬衣服折疊衣服,在收衣服與送衣服的日子中,小孩就這麼長大了。(媽媽拭淚)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小時候的元宵節不是這樣

小時候的元宵節不是這樣的。

大概是因為春節假期才走不遠,學校不會太認真上課,從開學就開始準備美勞課的花燈材料,要去文具店買長長細細的竹片回家泡水泡軟,選幾片紅色黃色藍色玻璃紙,很怕折出凹痕,要輕柔的捲起拿在手上。那週的美勞課,就在彎竹片、用棉線綁竹片、竹片斷裂的哀號中度過了,糊上玻璃紙時要格外小心,漿糊塗多了沾上紙會發皺。上了國中,竹片改以粗鐵絲代替,那粗鐵絲還先纏上了白紙膠,很好看又好彎折,被老師點名參加地方比賽的同學,是從一月份就開始忙的,擬草圖、做骨架、糊棉紙,那參賽燈籠做起來近一個人大,老是神秘的放在美術教室裡,到底有沒有得過獎,得了什麼獎送到哪裡展示,沒太多人知道。

回到家裡,已經不是刻苦用牛奶罐打洞裝蠟燭的年代,但爸媽若興味起還是會做一個玩玩,那時是某公家單位或路邊買的紙燈籠,沒什麼特殊造型的圓筒狀居多,底部的十字鐵絲可以插根小蠟燭,時髦一點的,會有市場買來的塑膠造型花燈,裝電池的,但那一家大概只有一支。吃過晚飯,巷子裡的孩子們拿出燈籠,爸媽幫忙點了蠟燭,小心叮嚀別燒起來,我們就出發了,要走得很慢,燭火晃得厲害,一弄熄了,就要跟哥哥姊姊或鄰居借火重點,也不知道要走哪去,反正走習慣的街頭巷尾今晚都會熄了燈,記憶中連路燈也不亮了,只有孩子們手上的燈籠亮晃晃的,熄了又亮。

有一年,媽媽帶著三個孩子搭車到中正紀念堂看燈會,主燈是什麼早已沒印象,只記得發免費燈籠的攤位擠滿人,沒人排隊,誰先擠到攤位旁就能搶到幾個,媽媽拚了老命拉著我們的手往前擠,一直喊著有孩子的有孩子的,我覺得手要斷了、一定會被人群沖散、一定會走丟,但勇猛的媽媽還是搶到了,三個孩子一人一個,太疲憊了,回家的公車上大家沉沉睡了,到站驚醒趕著下車,獨獨我把燈籠丟在車上,一路被罵回家。後來幾年,媽媽還是會說起這件事。

是從哪一年開始,再沒有人上街提燈籠了?我們升上高年級後本來就不玩了,那之後的孩子們呢?之後的之後的孩子們呢?這一夜,店家與路燈不再為元宵熄燈了嗎?台北燈會還是人擠人,那裡什麼造型的燈都有,但拿著燈籠的人有多少?

-----
關於做燈籠家長會有的態度與對安全的質疑,我的想法是這樣的:竹片與鐵絲的危險如同刀片剪刀一樣,我們不能不讓孩子用的,在孩子受傷前,給充分的指導也讓家長知曉,家長可以陪同或是繼續禁止孩子使用。當然這部分我相信老師們都會做,可是只要遇到一個激烈反對的家長,那熱忱大概就蕩然無存,不過其他願意學習的29個孩子怎麼辦呢?家長不准的事很多,但老師一定照辦嗎?也有家長不讓孩子罰寫或考試,那時老師的態度也是完全聽從嗎?家長沒有老師所受過的教育訓練,他們有的只是保護孩子的原始本能,問問家長,那他們打算怎麼辦。

昨天共學團十多個孩子和媽媽一起拿剪刀做燈籠,最小的不過三歲,最大六歲,沒有人受傷,但看在某些家長老師眼裡是萬萬不可,可是共學家庭是學校制度最頭痛的家庭,也是老師害怕遇到的「有想法的家長」,家長很清楚孩子的能力與如何陪伴學習,因此對制度提出許多質疑。這方面,有沒有發現和生產很像,越是接受制度化醫療生產方式的產婦,越可能因為發生意外告醫師,但在發生意外前,她們是醫師口中最乖的病人,而選擇溫柔生產的媽媽做足功課,寫了生產計畫書選擇自己想要的生產方式卻被說難搞。

我們不能一邊期望家長開明好溝通,一邊希望家長什麼都不要介入不要發表意見,這是相互牴觸的,現在的家長無法改變了,他們可能又不開明又不保守意見又多,但我們可以給那些為孩子追求不同教育形態成長方式的家長一些鼓勵,當我們在街上、在班級、遇到這些孩子和爸媽時,多一點肯定與了解,讓更多家長認同並加入,例如未來可能會有家長團體爭取兒童車廂、兒童友善餐廳認證等,那時我們不要冷眼旁觀,不要說孩子就待在家吃飯爸媽開車載就好,而是加入他們,幫助他們。那樣的話,我們的家長素質會越來越好,儘管世代的改變是慢的,但是可以期待。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一歲兒日常出遊打包的奧秘分享

不是我在臭屁,澄澄很常出門,也很常被問「為什麼東西可以這麼少?」觀察各家媽媽一段時間,發現好多媽媽真的帶好~大一個包出門啊,而且常常在包包裡東撈西撈,找不到急著要用的東西,趁著今天恢復共學,出門前先拍下打包過程供大家參考。(先聲明,還有很多媽媽更厲害,連pushbike都可以跟著帶出門,或是一次帶雙寶、三寶出門玩,我只是獻醜獻醜一年多來的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