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兒童人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兒童人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教孩子保護自己沒有用,推動兒童工作證刻不容緩

 教孩子保護自己沒有用,然後呢?推動 #兒童工作證 刻不容緩!

我想告訴大家,當我問小孩遇到不喜歡的事,猶豫不敢說怎麼辦,七歲女兒竟然說出:「我會說啊,因為說了可能會被媽媽獎勵呢!」這句話有多難得,又蘊藏了多大的力量。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沒有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知道很多成人很自以為,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擁有」小孩,但我真的沒想到,會有人臉皮厚到發新聞稿說,沒有 #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昨天行政院剛通過修正案(還沒三讀),#國教行動聯盟 今天就大張旗鼓發新聞稿,聲稱美其名保護兒童,其實是剝奪家長的管教權,漠視家長親權,矯枉過正、因噎費時、強烈譴責。

學生為何不發問?

我兒子小四時,遇過數學老師問「有沒有人聽不懂?」他和一些同學舉手後,被追問「是上課沒在聽還是真的聽不懂?」同學把手放下,只有他回答是真的聽不懂,結果被要求站在講臺上,讓全班看他一個人聽老師再講一次。

有些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是開心的,有些老師是想著如何讓學生不會再舉手。每個小孩學齡前都是問題寶寶,一直追問十萬個為什麼,後來問都不想問了,其實對於「學生為何不發問」這點,應該討論的是「#成人用什麼方式讓小孩不再發問」。
-
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種論調是「聰明的學生根本不用發問」、「難道要為了程度差的學生耽誤進度」、「應該要問有幾個人在聽」,但也會看到有人留言「下課後才一堆學生來問」,那不就彰顯出一個充滿成人期待的學習環境:夠聰明的人根本不用問,你問代表你笨,代表你沒在聽,你有在聽但笨到聽不懂發問,是耽誤課程進度,所以你最好知道該不該問問題;那些還願意私下去問的學生,我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他們對老師是有信任基礎的,但對同學沒有,深怕自己被認為又笨又耽誤進度又沒在聽,無論其他學生是否真的那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台灣常見體制教育模式怎麼會是這種學習氛圍?(你會發現就算是很和善的老師,也要花很大力氣鼓勵學生「現在真的可以提問」)
我會強調體制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因為走出教室的小孩,參加真正有趣、鼓勵討論的課程活動時,他們一樣會問個不停,問到老師必須道歉沒辦法讓大家問到痛快。
我覺得對於教學,我們常常陷入「小孩怎麼不怎麼樣」的問題,卻很少思考「#那大人還可以怎麼做」,就如同賴老師的網友回覆,聰明的孩子根本不用提問,甚至他也不需要教學,自己看看題目和自修範例的引導就能夠理解小學程度的數學,所以這些孩子會覺得為什麼有人需要提問,很煩。
我認為教學者的目標應該是,讓多數的孩子都能夠懂,對於最不懂的小孩(不管是因為家庭背景或是前階段的學習基礎不穩定),就換個方式教,講到讓他懂,那就代表全班一定能懂,一些用心的老師會把這些孩子抓出來另外教學,不過風險就是:中間那一大區塊的孩子不懂裝懂,沒人會發現。(所以減少班級學生人數是必須的改善方向)
我小時候因為功課很好,在國中的時候被老師要求去教班上成績差的孩子,我還真的教得不錯,或許是因為小孩知道小孩的困難點在哪裡。坦白說,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老師如果你沒有能力教會每一個學生,那你為什麼來當老師。(有夠不尊師重道我知道,但老師因為這位同學沒考好還打我,讓我無法尊重他)
這樣的經驗讓我現在在教「在教室裡學習困難」的小孩時,很有幫助,我察覺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大人覺得小孩的提問不夠好、很莫名其妙、很難解釋,其實是因為我們只是「會了」,但是並沒有真正領悟那個「會的過程」,所以不知道怎麼好好回答孩子的問題。
現在當我教的孩子提問時,我會從頭好好看一次整個單元到底在教什麼,怎麼教,去思考我要怎麼真正理解,然後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講解,結果獲益最高的是我,我比小時候那個自以為聰明的自己更愛數學。
當孩子提問的時候,如果教學者可以轉換心情,想成:太好了!我們終於有機會搞懂這件事!那麼我想全班一起看待提問的氣氛就會差很多😊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這個社會對兒童的不友善

七月我帶了兩個戶外走讀(也有室內課程)、兩個室內營隊,戶外很熱很折磨人,但空間帶來美感,結束後竟然都覺得蠻不錯的;相對地,要在教室和室內遊戲場和20個孩子共處五天,是另一種難以言說的壓力,我雖然愛冷氣,但也被小孩各種狀況搞到有點崩潰。

最妙的是,我竟然在第一個營隊開始第三天,就夢到接受採訪,要談這個社會對兒童的不友善,並以夏令營為例,只能說我真是日夜相當一致的人,好累喔。

校服好不好看有差嗎?當然有

網路上一篇在討論學校校服很像統一肉燥麵或是統一鮮蝦麵的文,留言還有一些校服更慘,例如像百利海綿菜瓜布。

不意外,又有一票網友固定回答:
去上學又不是去選美
以前的學生可以穿,現在的學生就不能穿?
很有台灣特色很棒啊
穿什麼有差嗎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安排一個每天都非常快樂的課後時間

在家長社團,常常會看到擔心小孩趕不上的發問,而且焦慮的程度,已經到了用孩子週間所有空白時間去追趕,例如一到五放學後送英語補習班,回家八點後再開始寫作業,或者是為了補習班要求的出席天數,孩子每天都要在補習班吃飯,沒辦法參加任何校內外課後社團。

稍有自覺的家長,會上網問怎麼調整才好,答案通常有二,一種是問何苦這樣逼小孩,另一種則是說他們家孩子逼得更緊,英語一旦中斷就趕不上了(?),社團才藝只是沾水,不用覺得可惜。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父母不應該有合法懲戒權

早上無意間看到一則虐兒新聞,我決定用「嬰兒、一歲兒、兩歲、三歲、四歲、五歲」去查近期新聞,隨便就找到以下新聞,台灣真的不需要為了少子化憂心,只要想辦法讓被生出來的孩子能好好長大就好。

大家現在都會說 #家暴零容忍,虐兒也是家暴的一種,為什麼就能一直被視而不見?暴力就是暴力,為什麼受暴者的年紀能讓暴力變「管教」?能變成父母的合法懲戒權?

問如何和孩子談二二八

二二八我會帶著孩子出門玩,我們要去跳泥巴。

不是不了解這一天的各種意義,而是我認為,讓現代的台灣孩子快樂的生活,也是對當時威權政府的抗議、對那時沒辦法度過愉快童年的台灣人的疼惜。

我們也會談二二八,不管已經談了幾年,我的孩子才九歲,但他能清楚說出二次大戰空襲臺灣的是美軍,不是日本,來到台灣的是國民黨政府,不是民主政府。他知道這也是台灣人母語瀕危的主要原因。

一個九歲的孩子,不會覺得談二二八是情感勒索,也不會認為造成分裂,不是消費歷史悲劇,不是挑起仇恨或分化。二二八是他每一年更認識台灣歷史的機會,也是他和家人能安適生活的一天。

這一天過得快樂,不代表二二八沒有意義,沒有邏輯與判斷力的成人,不把歷史當一回事,才是把每一天都活得無意義。

-

前幾天被問如何和孩子談二二八,我會這樣對話。

一起來把小孩逼瘋吧

我們這一代很討厭被上一代批評,但這一代家長對下一代的批評可沒有比較少,就連小學生不愛看書,都要拿出來講。

小學生才沒有不愛閱讀,是沒有時間閱讀,老師放在班級的圖書其實沒有多少(坦白說也不是每本都好看),但一定每本都被翻爛,圖書館每節下課都擠滿來借書的學生。

可是有更多學生下課時間在訂正作業或考卷,早自習在做各種練習(包括聽ICRT),回家後安親補習到六七點(還算早回家),回家後還要做好多事(也要洗自己的便當),九點多準備上床睡覺,成人每天這種行程是要閱讀多少書?

現代小孩要能自主學習要有完美的英語口音要能懂樂器體育也要不錯,還要做家事集點領零用錢,在學校當老師小幫手期末換一杯手搖,並且熱愛閱讀把閱讀護照填爆,同時不妨礙學習!

一起來把小孩逼瘋吧。

每個月都給自己一個理由更愛小孩

每個月,都給自己一個理由,更愛小孩。

例如三月,因為二二八太痛,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孩子要快樂長大。
例如四月,兒童節,小孩沒有不快樂的理由。
例如五月,因為孩子,所以有母親。
例如六月,天氣熱,一不小心就會對孩子不耐煩。
七月八月,暑假不就是要相親相愛。
九月,又要上學。
十月,因為秋天的陽光,讓孩子看了就可愛
十一月,是這個學年第一次期中考。
十二月,聖誕節從前到後都必須快樂。
一月,過年最煩,沒理由不寵愛小孩。
二月,寒假多麼好。
如此,沒有不愛孩子的理由,只能每個月都比上個月更愛小孩,讓孩子永遠期待下個月的生活與計畫。
每天一覺醒來,都要比昨天更愛小孩,讓小孩深信自己被愛,生活好玩有趣,又幸福。

大人罵小孩是沒有原因的

今天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了一個比燦燦略小的孩子,很認真的盯著路口看。在那個瞬間,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小孩真的很可愛,他們對這個世界只有好奇,沒有怨懟,沒有壞心眼,看著廣告招牌想的是為什麼會發光,不是為什麼那麼醜,看著車流好奇那個停止又起步的秩序從何而來。

小孩的哭聲

可能是因為我對小孩的哭聲很敏感,我常常在公園撿到找不到爸媽的小孩,我已經有一套固定流程:

先安撫小孩在「父母走失處」最明顯的地方坐下來,拿紙巾幫他把眼淚鼻涕擦乾淨,問一下爸媽穿著、有沒有和手足朋友一起來,小孩在對話過程會慢慢冷靜下來。

讓幼兒園的孩子安心上廁所

我的專長不是掃廁所,但我很願意為了讓幼兒園的孩子安心上廁所每週去掃廁所!而且清掃過程我常常文思泉湧,和在家裡邊掃廁所邊怨嘆老公又忘記了的心情完全不同。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以圓周率歧視兒童的店家

 有些規定真的讓人笑不出來也看不到什麼大智慧,例如,一家店要求女性/同志/跨性別/65歲以上老人/異男,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30個數字才能進去。

真的很棒我也不想跟異男一起喝咖啡。
真的很棒我也不想有女人同處一室。
真的很棒我不希望這個空間裡有同志。
真的很棒跨性別就是很煩。
真的很棒這不是歧視老人,是歧視帶老人出門的孩子。
.
各種可笑的規定,對象換成兒童,網友就瞬間覺得合理讚爆,這就叫歧視,懂了嗎?
.
越假掰的店,越獨尊「標準化成人」,成人不是不會製造問題,而是成人會付錢。所以成人背不出圓周率,也沒有自制力,還喜歡在店來店裡走來走去,自拍一百次,擋住服務生無數次,都沒關係,因為這是一個友善(有錢的)成人的社會,好溫暖🔥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從高嘉瑜遭家暴談尊重孩子的重要

高嘉瑜遭家暴的新聞,讓臉書出現露琵‧考爾《奶與蜜》書中的一首詩,大意就是不要讓爸爸吼女兒,以免她會信任傷害自己的男人。(我放在留言)

不意外,標準的家長留言又來了,一種是 #幸好我沒有女兒(講什麼屁話),另一種是 #爸爸吼孩子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屁話可以不用說出口嗎?)
爸爸吼兒子也是一樣的!兒子會覺得原來愛一個人為了他好,就要吼他(甚至施以暴力);媽媽吼孩子,不分性別,當然也是同樣狀況,大家小時候都沒有學過類比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