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小記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小記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一封12年前的信


前幾天google信箱通知滿了,我開始年度刪信行程,竟然找到了圖片這封信,2010年,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託媽媽寫mail給我,應該是在國語日報採訪時,覺得好玩,把信箱留給受訪的孩子了,也可能是心疼一年級的新生種種不適應,想給她一個說話的地方。
--
我回了一封簡短的信:
不知道你還能不能收到這封信,12年過去了,你應該已經是大二學生了!最近過得還好嗎?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少子女化與高房價無關,與什麼有關?

少子女化是不是高房價導致,我不會說是全部因素,但確實是主要因素。想要促進生育率,我認為要多管齊下:
🏡生一胎補助500萬購房金(頭期款的意思),每胎多200萬。
🚙生一胎補助50萬購車金+公有停車位1,生第二胎補助電動自行車一台。
🏫公托公幼保證入學。私立應該是個人選擇。
💼生育家庭享有縮短工時,每日9-16小時,將兩個工作時數轉移至家務育兒負擔的社會責任。
🏋️社區運動中心提供免費兒童運動課程,同時間搭配父母運動課程。
🌳街道皆設置人行道,每個社區都有公園,兒童圖書館不會叫小孩安靜。
💪家長產前要上生產課程,產後要上親職教育課程,公司給假讓員工去上課。
👶產假延長至六個月,領有津貼育嬰假一年。
🏞️國小改成整天課,但每個半天都是戶外運動、遊戲或是登山課程,小班制教學,每週一堂性平教育課程。
🎭提供每年一次免費婚姻諮商與親子諮商,有使用才能領取特別津貼。
以上是我不負責任且愛錢的觀點。
看起來政府支出很多,但是製造的工作機會更多,可以促進經濟流動增加稅收!不一定是負擔喔!(向政府喊話)

--

上述看似開玩笑的對少子化的政策提出一些建議。有人覺得會讓國家負擔太重,也有人覺得難道單身的人都不用被照顧?

其實我列的多數友善育兒的政策都不需要增加太多花費,能因這些政策受益的絕對不是只有育兒家庭。例如每個人都需要有人行道,不分年紀我們都會希望社區裡面能夠有一個公園,即使你沒有生育小孩,也會希望家長能得到好的諮商,或是親職知識的協助,讓這個社會少一點被不當對待的兒童,或是學校裡的親師關係能不要那麼緊張。
更不用說產假,台灣真的是全球敬陪末座。我提出的6個月產假沒有特別好,因為台灣還無法跟其他國家一樣好喔。
--
如果你有機會聽一場生動盟對生育改革的講座,就會知道其實有生育的家庭真的是生兩個孩子居多。
那麼為什麼生育率低?
#少婚 是一個原因(連柯文哲也發現所以他去年曾經提出結婚獎金鼓勵生育),因為婚姻生活還有其連帶的傳統家庭關係與父權結構,不只是女生不想進入,其實許多男生也抗拒。
#晚婚晚育 也是一個原因。其實男性晚婚晚育的比例是高於女性的。可是每次新聞啊、研究啊提出女性高學歷和高成就導致少子化,為什麼男性的高學歷和高成就沒有再討論行列中?不就是因為我們依舊把生育這件事的責任放在女性的身上?
那麼,要怎麼樣讓大家想進入一段婚姻關係,或是讓大家提早結婚呢?我會說,我們真的需要好的情感關係教育,還有婚姻諮詢服務。因為大家都發現交往時很快樂進入婚姻很煩,家事分配、情感表達不良,還有傳統的姻親關係...光每年過年就可以吵到快離婚。(大家知道過年後是全台灣離婚率最高的時候吧)
可是即使那麼多人結婚了,為什麼還是有些人不想生小孩呢?因為生小孩沒有好好地被社會支持啊!生小孩就是在職場找麻煩,在大眾運輸工具造成其他人困擾,在餐廳裡被列為拒絕來往戶還會有一堆網友拍手叫好。那些覺得覺得他人懷孕生產很煩人的人,他們會願意生養小孩嗎?說真的,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他們。
我們的社會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兒童是公共財,才會有自己生自己養、沒本事養就不要生、最好小孩都不要出現在視線裡這種仇孩還沾沾自喜的論調。
等到我的孩子長大了度過那一段 #惹人嫌的年紀,上學後我要擔心他的個人特質有沒有辦法融入每個人都要一樣的學習團體裡,否則我就是成為「不然帶回去自己教」的家長。我擔心他會不會受到性方面的侵害與騷擾,然後當我們試圖說些什麼時,發現這個社會有厭女的風氣,不厭女的那一些人則置身事外。
我能在一邊煮飯的時候一邊語音輸入寫完這篇文章,但我如果回到職場,我就是二度就業婦女。而這樣的稱號從來不在再次求職的男性頭上。
當這個社會不夠友善的時候,很難讓人願意生育子女,我說的友善不只是硬體方面,我們需要人行道、公園、公托公幼、需要減少升學的壓力,還需要人心的友善,溫柔對待兒童的耐心,性別平等的推動與落實。
那為什麼我那天寫的那幾點開頭就要講錢,還有工時的縮短那麼俗氣?你知道嗎?如果爸爸媽媽一直為了房子車子工作而拼命,真的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對待孩子,沒有辦法引導他成為能友善對待別人的孩子,沒有辦法讓他長成未來可以建構一個友善社會的成年人。錢真的很俗氣沒有錯,可是不用為錢焦頭爛額的親職生活,非常重要。
以上,還是以錢作為非常落入俗套的結尾🤣但我關注的不只是錢,看得出來嗎?
--
4/30不打小孩日快到了,光是想到不打小孩還需要特別要求,就覺得荒謬得要死。我希望生出來的孩子都被好好對待,也不要沒準備好、不打算準備好的人生孩子。

寫在蘋果日報紙本將於2021/5/18停刊前夕

我離開校園踏入的第一個職場,時間很短但發生了好多事,還為了在報到時能拿出機車駕照,明明不會騎車還是去考了一張手排車駕照(?)回來。印象最深是颱風天被要求騎車上林口採訪停水,風雨大到車要倒,停在路旁搭計程車上山,最後在警局待著。

當時一半時間在外跑,一半時間內勤,內勤要看各種屍體照片,連線現場記者幫忙先寫出稿頭,然後內外合力發展成面向比其他報更多的完整新聞。每天都有很多無名屍體被發現,是我最大的心得。

五點確定新聞上稿後,要連線CG部分討論怎麼繪圖。八九點截稿後,順利的話可以回家倒頭大睡,不順利會配合參加部門聚餐,我第一次到南京東路附近的茶館。當時政大學歷是優勢也是包袱。

我和同學若一起內勤,會去一樓餐廳吃飯,木須炒麵最好吃。領薪水時,我們交換薪資條看,被主管罵了,但我很高興,因為我和同學、阿澤(攝影)薪水都一樣,離開了蘋果後,我沒有機會比較但大概知道沒再待過男女薪資相當的媒體。後來有人問我,我都建議第一份工作要選大公司,制度健全,可以學習到正常的部門運作方式,即使之後去小公司,也能經驗轉換發揮不同功能。重要的是可以擴展眼界,有許多厲害的人用你不知道的方式做事。

蘋果日報的主管是我認識的第一批瘋子,但也把我叫到座位旁,一行一行指導我改稿,我聽過最密集的髒話,也聽過許多笑話。拿著很好的薪水,下班後去東區街頭買鞋子包色。

那是2005年的台灣媒體業。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不要做多餘的事就是最聰明的做事方式?


前幾天台語小共到塭仔底的噴水區,澄澄才剛下水,就被一旁的管理人員(一位大姐)吹哨子,說不能穿鞋子,我們乖乖脫了鞋,我還以為告示牌有寫是自己沒去看,後來英滋來了,跑去看,說沒有寫啊!我也去看,確定沒有任何誤會語意的可能,是完全沒提到鞋子兩個字。

我決定去跟大姐談談。她回答我,是水利局的規定,雖然告示牌沒寫,但她被要求阻止有人穿鞋進入。又強調,她早晚清潔兩次,水池很乾淨的。我回答,但今天牌子沒有寫,如果有小孩踩到什麼受傷了,水利局翻臉不認賬,你不就是自己扛責任?今天我好好跟你談,一定也有人是直接罵吧?大姐說,真的常常被罵,但她不能不管,如果鞋子什麼細菌污染了水,小孩有皮膚病,不是更糟糕?我還是強調,水利局要一個外包公司的清潔人員這樣管理,做沒有任何行政規則內的要求,就是讓勞工承受不應該有的責任,我不在意要脫鞋子,但我看不慣這樣欺負人。所以我會打1999反映,希望水利局處理好這一個問題。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那個我,現在過得好嗎?】



「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這句電影台詞1980年代出生的人聽到厭煩了吧?如果和我一樣,已經是奔四的年紀,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多了房貸少了睡眠,比起夢想更常有的是妄想。

那妄想導致我們對於自己未能抵達的人生路線,沒來由地冒出許多遺憾。我們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覺得日復一日做家事太浪費時間,育兒瑣事太浪費自己的才能。曾經也拚了命交出一篇篇專題報導,如今在鍵盤上打字只為了寫下育兒日記,回覆朋友在臉書上對孩子照片的讚美還有哪個玩具哪裡買。

看著同年紀的女性作家今年又出書了;登入新媒體會員讀曾經一起跑新聞的同業做的出色報導;上次聚餐的大學同學們都升上管理職了,不管底下是一人二人五人,總比我只管兩個孩子要不要上廁所、上完廁所有沒有記得沖水好多了。就連十多年前一起進入新聞圈的伴侶,幾年來逐漸調整工作內容、名片的抬頭又換了,最要命的是,他還能溫柔安慰我,如果當年我留在職場,肯定做得比他好。

那是當然,如果不是母職,我幾年前就會回覆前輩,願意接下那份工作;我會每天在辦公室裡待到晚上八九點,截稿後到公司旁的鬧街,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人等我回去餵奶;我會嘴裡抱怨內心卻極為興奮地接下那些遠地的出差工作,沒有人在娘家等著我去接。

如果這五年來的每一天,我不用夜夜醒來兩次餵奶,我會吃泡麵追劇到眼睛發紅,在每一集剛結束的一小時內寫下幾百字心得。我的心裡不會被煩躁感占據,對於幼兒園虐兒或是校園體罰性侵新聞,我會遺憾但很快忘記。我不會被那些禁止嬰幼兒進入的餐廳或咖啡店拒於門外,我該屬於那扇門內。

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有了孩子後還能繼續寫幾篇稿子,已經很厲害了;也不會有人安慰我,是孩子讓我成為現在的模樣,例如成為公園達人嗎?我只需要想像,成為母親的人生會是什麼樣?我會以為,那是可以兼顧夢想的人生。

我大概沒機會想通,其實有沒有孩子,我都可能一事無成甚至不如現在。

我這樣一名平凡的女性過著普通而勞累的人生,問著沒有小孩、平行時空裡的自己過著怎樣的人生?那裡沒有兩個孩子帶來的混亂,也不見得有我妄想中的得意人生,我想那個我會回答:「都已經這個年紀了,妳怎麼還不知道,根本沒有幻想中的那種精采人生可以去錯過。」

--
超黑暗的母親節文,感謝聯合報同意這樣的主題。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民法本來就不斷修正

民法本來就不斷修正,大家都忘了之前女性要冠夫姓,直到1998年民法修正夫妻才以不冠姓為原則

(2016年6月底戶政登記資料顯示,全台冠配偶姓共119餘萬人,占總人口5%,其中女性占99.82%,以65歲以上婦人為主。)

1998年還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傳統華人社會不處理婚姻與家庭暴力問題,認為「法不入家門」及「清官難斷家務事」,也是因為1993年發生鄧如雯殺夫案(強暴懷孕、毆打女方家人、虐待孩子),才讓社會重視家庭婚姻暴力問題。

對了,以前男女結婚家庭財產(包括以妻名義登記不動產)都是男方所有;1985 年修法,夫妻財產各自所有,但原則上由夫負責管理、使用及收益,2002年才明定夫妻各自管理的權利是平等的。

2007年立法院三讀修正民法規定子女可以由父母自由約定從父姓或母姓。但其實1985年法務部便提案修法。但當時「萬年國會」的老立委在立法院強烈反對:「姓氏的承繼是我國社會重要的倫理道德,若子女姓氏可由父母雙方自行約定從父姓或母姓,將嚴重破壞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家族制度,未來甚至使我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混亂、萎縮、消滅之路,故反對子女姓氏可由父母雙方自行約定!」該修法草案因此作罷,最後立法院還是規定子女必須從父姓,除非母無兄弟娘家需要有人"繼承香火",才可以例外約定從母性。

美娟協助補充:1985年,即《民法》制定55年後才修正,一人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及重婚,婚姻都無效。但之前的重婚仍然有效不能溯及適用。直到2007年才修正,改為「重婚之雙方當事人因善意且無過失信賴一方前婚姻消滅之兩願離婚登記或離婚確定判決而結婚者」,後婚不因此無效,並於《民法》第988條之1規定「前婚姻自後婚姻成立之日起視為消滅」,一夫一妻單偶制至此才確立,所以台灣悠久傳統的一夫一妻自2007至今才11年

我相信1985、1998、2002、2007年時,台灣也是一片靠北靠木的咒罵。希望各位女性朋友多認識民法,如果說誰該支持同志,就是我們哪,別讓自己的觀念被父權社會再度禁錮,我們可是花了幾十年才走到現在的。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我們的孩子有權利不受傷害亦不去傷害別人

請容我用一句老套的話開場,今年八月,我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四歲,非常喜歡裙子和粉紅色,他常常跟我說,當女生比較好;小女兒剛出生兩個月,我還不知道她喜歡什麼,無論是什麼都沒關係,我只希望他們能生活在平和、安全、被尊重的環境,我盡力的照顧他們的身心,讓他們保持健康快樂,但即便我再怎麼努力,初入學的大兒子已經在幼兒園被嘲笑像女生了。

我很驚訝,在我離開了幼兒園、小學近30年後,校園依舊有那麼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喜好興趣、穿著打扮比較特別的孩子,還是被嘲笑,如同2000年的葉永鋕,我會記得他,是因為那年我剛考上大學,才因即將展開新生而興奮,卻有一位「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的孩子死了,校園裡的霸凌嘲弄逼死了他。如果他還活著,現在會是一個怎麼樣的30歲成年人呢?今天,他會不會和我一起走在同志大遊行的隊伍裡呢?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2017年蒜頭記事

台灣蒜頭價格一直起伏蠻大,2014年大蒜崩盤,傳統市場上三斤一百、四斤一百在賣,可以想見產地多慘,我記得產地是13~14元收購價。因為太慘,蒜農當年度立刻減種,2015年恢復到產地價30~40元,市場售價90~100元(蒜頭公有市場均價94.8元)。那麼為什麼去年(4月公有市場均價142.8元,農民均價賣81元)和今年蒜頭價格還是高居不下?

回溯2015年底的氣候概況,當時接連有颱風、寒害,四月收成前有連續雨水,以至於2016四月產量不佳,蒜頭裂球及水傷率高,五月時台北市場還出現一斤220的天價,六、七月政府趕快進口巴西、西班牙蒜頭平抑價格;照理說,隔年農民會超種吧?但農民運氣不好,2016年十月颱風接連來襲,沖走不少蒜種,加上暖冬,產量少了約4成,所以今年四月,盤商開出的收購價還有40~50元。

這對蒜農來說很煎熬,極端氣候影響大,是人為難控制,但進口蒜頭帶來的壓力更大,據聞今年四月旁商就在等進口印度大蒜了,台灣蒜若要一斤100元,印度蒜一斤只要40元,混著販售,可以提高利潤。此外,還有難以對抗的盤商收購機制。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我是母親,也是一名專業工作者

這是為《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6期規劃「Her stories」專題企劃後,我所寫的引言,我是母親,也是一名自由文字工作者,看似自由但其實不自由,因為所有的工作規劃都繞著孩子打轉,採訪時間安排、開會時最好能一起帶去,寫稿得等孩子睡著......。

在台灣,30-34歲是女性主要生育期,但此時勞動參與率開始往下降(從九成降至七成多),反觀男性則持續上升,而主計處調查報告中指出,有95%的女性離職原因是因為生育和照顧子女。這一期季刊所邀稿的作者,都是女性、也是母親(僅其中一位作者例外,由未生育的婦產科女醫師談自我實現與話語權的被剝奪),歡迎大家一起讀讀這本好刊物!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減塑行動,讓購物慾減速2

這兩天募資平台上pockeat好紅,幾個朋友團購都輕易破了50個,我試試看也開了團,竟然一天內超過80個,明明一個也是450元並不便宜,但能站立、可裝熱湯、可提等行銷詞,還有非常可愛的花樣(相較之下cosmicos食物袋真的長得好抱歉),還是成功擄獲了消費者的心。

不過滅火的文章也很多,尤其是在ptt與fb不塑之客的社團,質疑點不外乎太貴、看起來不是真的可以裝湯、不好清洗...確實,cosmicos食物袋是扁平狀,開口以魔鬼氈折下沾粘,只能裝三明治或是乾式食物,不能翻出內裡,每次清洗完都要等蠻久才能乾,這也是我決定買pockeat試試看的原因,因為它內裡可以翻出晾曬,至於一個450元貴不貴,不用當然很貴,只要東西有用途,可以減少不可回收的垃圾量,我都不嫌貴。

例如下圖的樂扣玻璃盒是三百元左右,下方的Hanplus不鏽鋼便當盒也要七、八百元,以市面上的便當盒來說都算高價位,但都很好用、方便,安全性高,帶出門也不擔心外漏湯汁,使用至今幫我省下的外食費已經超過一千元,折算後,我就覺得一點也不貴。(食物都是前一天晚餐同時準備的,就不另外算入了)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給保母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最近接了一個新工作,是為彭婉如基金會的保母們上性別平等教育研習課程,由於時間持續到生產前,地點又在桃園,講師費也...本來很猶豫,但想到對象是保母耶保母耶保母耶,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結果第一個小時請大家回溯自己性別與生命的關係、是如何成為保母(自願、夢想或因為社會對女性的生養期待導致她們離開職場所造成)、目前帶的孩子又擁有什麼性別特質,再放葉永鋕的影片(網路同溫層太厚,保母幾乎都沒聽過),大家哭成一團,還有人來跟我要影片關鍵字說要回家鼓勵自己的孩子,「他很溫柔,不太一樣。」

三小時課程結束後,幾位保母來抄推薦的性別繪本,說要當生日禮物送給正在帶的小孩,希望家長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特別之處,以及需要接納才能快樂長大。真心覺得有接下這個工作實在太好了阿!

減塑行動,讓購物慾減速

時序轉春,我開始在每週五帶著三歲的兒子到家附近的傳統市場報到,這個市場橫跨了好幾個巷道,有七百多個蔬果生鮮、農產加工品、日用品攤位,逛起來特別過癮,我們喜歡在中午前抵達,人少了,攤販也比較有餘裕搭理我這位新手主婦和好奇小兒的各種問題,採訪一個多小時後,選定一家順眼又乾淨的攤子吃午餐,已經成為我們母子最喜愛的日常活動。

幾次下來,我們累積了一點經驗,熟識了幾個攤商,決定再跨出一步,這天出發前,我先準備了兩個大又堅固的環保袋,又折了好幾個中小型塑膠袋,備妥三個容器。先到了常常和孩子閒聊的魚攤,挑了一尾肥美的鱸魚,就在我躊躇著不知如何開口時,魚販已經快手殺好了魚、切塊,裝入透明塑膠袋,就在他準備扯下紅白條紋的外層塑膠袋時,我終於來得及出聲阻止,拿出容器說:「裝在這裡面就好,我回家直接冷藏很方便。」我訕訕地幫自己先預留了台階,沒想到魚販阿姨爽朗的說:「下次直接裝盒子,就可以完全不用塑膠袋了,也有其他客人這樣買魚呢!」

這下子我信心大增,接下來買蔥、地瓜葉、紅蘿蔔,都在挑選時就順手拿出袋子請攤商裝好,三節翅有點大,沒關係,就請肉販幫忙剁開,分兩個保鮮盒分裝,沒有成功減塑的只有攤商已事先裝盒販售的油豆腐、水餃皮、兒子央求買的涼圓。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生吞

住在山丘上的一家人,生活在村裡最高的山上,那有一塊平地,不是特別有錢才有這塊地,而是世世代代傳下來,沒什麼好用途的不毛之地,家人男女老少都要下山工作的,只留著爺奶在家看著還是嬰幼兒的孫子,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在山下的工廠做事,他們的孩子二十多歲有些娶了,有的尚未,在這裡結婚不容易,是耗掉整家人一年收入的大事,那些七八歲、十多歲的孩子,上學也只是三天曬網兩天捕魚,大多在街上找尋打零工的機會,為家裡貼補家用,七歲的那個孩子和隔壁門同齡的女孩的淺淺友誼,是貧困生活中唯一的樂趣。

那天,是大兒子的兒子娶親,村裡從白天熱鬧到晚上,大家都聚在山頂上的房子,吃吃喝喝,難得的喜宴意味著一年中難得可以吃飽的日子,大家怎麼也捨不得走。突然間山下冒出火光,眾人賴以維生的工廠燒了起來,山下無人,火勢漫延得快,一間兩間三間,街道幾乎全陷入火海,火沿著樹林往上竄,眾人紛逃,有人下山搶救家當,有人往鄰村去求救。救兵還沒到,轟隆一聲雷打下,準準落在還擺滿杯盤的喜宴桌上,眾人一呆,不知何處可躲,然後第二道雷、第三道雷打下,暴雨落下,山頂上的人家不知道怎麼收拾這一片混亂,又是轟隆隆作響,山就要塌了,山下的人、山上的人全捲入了土流裡。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支持婚姻平權

今晚無預警的憂鬱了起來,阿澤一直問我怎麼了,原因不外乎家裡很亂、兒子又不吃飯、接到一篇無聊的稿子...,半小時後,我才告訴他:「今天是彭婉如命案20年,再過3天(12月3日)零時就屆滿20年追訴期了。」我們交換了一下20年前對這則新聞的想法,當時14歲的我是國二生,對於女性生命如此脆弱易受侵害感到恐懼。(1997年發生了白曉燕命案、1999年軍史館景女學生命案)

彭婉如命案的經過,可參考劉哲瑋此文( https://goo.gl/1y00nB )。彭婉如命案讓人難以忘卻,不僅是因為犯案凶殘,也因為她是積極的女權推動者,努力訂定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實踐性別正義。很遺憾,她的死確實加速了婦女保障名額的推動,同時1997年通過也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這正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法源。

「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從2000年開始研擬,但還是來不及,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因不同的性別氣質遭到同學霸凌,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早上,他在下課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仍過世。這件事讓「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的問題浮出來,「兩性平等教育法」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三讀通過。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抓菜蟲不如從小學開始上食農教育課

前幾天終於抓到「菜蟲」了,一位盤商每年二、三月到將軍區、佳里區向農民收購1500噸的紅蘿蔔,整理後運至路竹區的冷凍庫冰存,每個月依照下游盤商需求出貨,現在十月底剩下300噸,終於被抓到了。

(先讓主婦去抽根菸冷靜一下)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從八德市場的過去說起--都市計畫和商圈興衰的常民生活史


入夜後的八德市場,一攤攤熄了燈、關閉電源,有些拉下鐵門,有些只是簡單清空了檯面,攤商搖晃著手上的鑰匙發出清脆的金屬碰撞聲,是每日道別的晚安曲,84歲的洪鏡秋是唯一的聽眾,以市場為家的日子到底過了幾年,早已模糊不清。

唯有來到市場的那一年,洪鏡秋永遠也忘不了。那是民國42年,21歲的她從屏東枋寮嫁到台北,跟著丈夫一起在當時被稱為平和市場的攤子上賣麵條,「那時候太熱鬧了,這裡住的人多,家家戶戶都要煮飯、拜拜,市場裡上百個攤子生意都很好,窄窄的走道摩肩接踵。」

每天凌晨兩點,洪鏡秋就起床壓麵條,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壓上1222公斤的麵粉,幾乎每天都忙到晚上七、八點才收攤回家,雖然只能睡上四、五個小時,但他們不以為苦,也不知道六、七十年後會出現「過勞」一詞,那是個不擔心沒錢賺,只怕人不肯賺錢的年代。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關於《遜媽咪交換日記》與《餐桌上的真食》


一些朋友應該已經知道,在這號稱天秤座最好運的一年開始之初,有兩本剛出版的新書上印上了我的名字,一本是在林蔚昀提議下,從《人本教育札記》的遜媽咪專欄開始起步,加上了 Yo Yo Cat畫出一幅又一幅美麗插圖,接著是Fb上的粉絲團遜媽咪交換日記上線,然後在出版社的協助下,增補了更多媽媽內心的反思與家庭關係的探索,出版成書。(在此深深感謝編輯)

這絕對不是一本親子教養書,也沒有任何方法告訴你如何馴服誰,只有人母的的徬徨、慌張、退縮、無奈還有無盡的感動與快樂。孩子不斷的讓我看到自己,讓我有能力去挖掘內心,如實說出心中所有感受,讓我去看見自己童年的缺憾與幸福,然後再好好過一次童年。我們一直在卡關,闖關夥伴是身邊這位身高不滿100公分的小外星人,有時失敗、有時成功過關,無論哭笑,手都要緊緊牽著。

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注意到街上的孩子、身邊的孩子,自己的、他人的、兄弟姊妹的,看見他們的需求,還有自己的,練習去愛彼此的缺點和不同於自己的樣貌。

另一本《餐桌上的真食》,是從去年七月起,和記者蔡佳珊開始在《經典雜誌》刊載一年的「真食餐桌」系列報導所集成成書。這個專題寫得痛苦,又很暢快,光是我的部份,受訪者一定超過一百位,採訪對象從農民、盤商、行口、通路、消費者、農校生,我們設法去探尋食品鏈裡的「吃」、「煮」、「買」、「種」每一個階段,從生產走到消費,再從餐桌走回田地。

採訪、書寫的過程中,顛覆了許多以往對農業的看法與觀念,過程中,看到了被過度輕賤的農業專業,也看到了被過度吹捧的農村情懷訴求,但我最最最想談的,是真實活在其中、設法活得有尊嚴、有專業、活得下去的那群人,有農民、盤商、行口、通路、加工業者、農學生,先看見這些角色,我們才能好好談餐桌上的食物。

這本書沒有小清新,也不跟你談感動的故事,沒有介紹什麼好買好吃,我甚至覺得有點殘酷,直接告訴你最夯的小農產銷與加工無解困境,把話都說白了,我們才能認認真真的去尋找改變的契機。
 
兩本書內容看來毫不相關,其實全與一個人有關,就是我那滿三歲不久的兒子。因為他,我才會開始寫起育兒日記,寫當媽媽的慘痛快樂,藉由書寫自我療癒;因為他,我開始買菜賣菜,花更多時間接下農業相關的報導,去走一趟農業產銷的大迷宮。坦白說,直到現在我還不是很懂這個龐大產業,但既然要為兒子煮飯,我會繼續搞懂餐桌上的一切。

我將這兩本書作為這三年育兒的期中報告,也希望能讓更多人願意了解、欣賞兒童那奇妙又惱人的的特質;或是願意花點心思買菜做飯、找間友善環境的好餐廳;當然,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紙本雜誌,《人本》和《經典》都是不計成本培養記者、持續刊出好報導的媒體。

如果你願意買書,支持我們,我很希望你能到獨立書店走一圈,如果你覺得還是喜歡網路購書,請參考下方連結(一次兩本還省運費!)未來若有分享會活動都歡迎來參加,我們有準備很~可愛的小驚喜喔!

《遜媽咪交換日記》

博客來:goo.gl/911B44
讀冊:goo.gl/ZaHQIp

《餐桌上的真食》
博客來: https://goo.gl/EQZpZs
讀冊生活: https://goo.gl/HKUdtY

(如果有獨立書店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也請讓我們有機會去聊聊喔。)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手作誠食--小農加工合法的夢與愁

這是《經典雜誌》「真食餐桌」系列最後一篇,很感謝雜誌提供為期一年的資源,讓我能陸續產出「速食現象」、「未來超市」、「傳統市場的逆襲」、「解構農產運銷制度」、「果菜批發市場夜未眠」、「進口食品」、「農業興學」,以及這篇「手作誠食」。

採訪、書寫的過程中,顛覆了許多以往對農業的看法與觀念,過程中,看到了被過度輕賤的農業專業,也看到了被過度吹捧的農村情懷訴求,但我最最最想談的,是真實活在其中、設法活得有尊嚴、有專業、活得下去的那群人,有農民、盤商、行口、通路、農學生,先看見這些角色,我們才能好好談餐桌上的食物。

謝謝一年多來,諸多朋友的幫忙,我也因此結識了許多人,感謝各位提供的寶貴知識、經驗與智慧,希望這系列報導能稍稍傳達出你們心意。一起合作的記者佳珊所撰寫的營養午餐、剩食、農民市集、有機迷思、野菜復興、烹的回歸、綠食堂上菜很精彩喔,推薦給大家。

最後一篇「手作誠食」,是我對農業最憂慮的一個領域,不知道自己生產的加工品是否安全合法,是當前小型生產者最大的危機,但危機出現時,正是轉機的開始。以此篇作結,希望能同時開啟下一個思考的可能。

專題將集結成書,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4581179794583&id=137874479582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專訪繪本作家信實《媽媽變成鬼了!》

信實的專訪讓我哭了又寫,寫了又哭,實在太喜歡這本書,鄭重推薦給大家。

這篇訪談本來只是QA處理,但我太喜歡了,跟OKAPI爭取寫成文章,麻煩很多(因為是越洋信件採訪,只有發問跟一次的回信)寫了很多很多天,但看到讀者回饋說想到自己的母親,就覺得很值得。

有作者照片的文請看OKPAPI ,有媽媽的孩子,有孩子的媽媽,務必買這本書啊。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農業興學,把人才留在土地上

當國人對食物安全及永續環境的關心度提高,對環境友善型的農業也開始獲得注意,但台灣農業人力高齡化危機,農村青年從農替補速度緩不濟急,如何培育永續農業人才,完成人力世代交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