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覺得生下孩子的那天,父母就知道怎麼當父母,各行各業都需要進修,父母當然也要,在這一路幫助我許多的,除了信誼《你的0歲孩子》,一直到《你的7歲孩子》,雖然是1998年出版的舊書,有些觀念需要調整,但整體來說還是很值得讀。
尤其是孩子進入高年級後,青春期威力來得又猛又急,昔日小可愛變成今日小討厭,真的是拍桌(孩子對我拍桌)、怒吼(我吼他),情緒波浪什麼都來,去年底,在朋友推薦下,我先把老公送去人本上「#好話牌工作坊」,課程才300元還送一副好話牌(200元),人本根本是在跟做功德!大概是想多拯救一些無助的父母和被罵到無感的小孩吧。
今年四月,輪到我上《 #教養實踐線上共好團》,我報名了「去除阻礙班」,一班才十人,帶領講師慧貞要我們每週找一件在親子互動上選擇「不做」的事,然後上課時討論「不做」後,發生什麼事。老師的引導,我很難寫完整,但藉由我的課程記錄,希望大家更認識這堂課。
.
【第一週】每天早餐時間,我不對兒子說「吃下一口、趕快吃」

兒子是吃飯非常慢的人,吃一口就放下湯匙,咀嚼一分鐘以上(真的計時過,不是誇飾),然後就停了!要對他講:「湯匙拿起來吃下一口。」他才會做一次這個動作,然後湯匙放下,又重來。這兩三年來的早上,每天一樣的狀況,讓我早晨精神壓力很大,很煩躁,也覺得對低年級的妹妹很抱歉,誰想吃早餐時面對煩躁的媽媽呢?放空的哥哥反而不會被我負面情緒影響呢!
我也想過不要催促,就讓他體驗吃得慢會有什麼狀況發生,遲到、沒辦法交作業、被處罰不能下課。兒子情緒會很糟糕,甚至一整天都無心上課,放學後我要花很多時間安撫他,反而雙方都被懲罰到⋯⋯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遲到,我每天讓兒子早一點起床,為他爭取更多的 #拖延時間、讓他真的有時間悠哉吃飯,至少30分鐘,心裡也希望時間寬裕後,可以不要一直催促他吃飯。但他一樣拖延,一樣緩慢,最後一樣遲到,或是當我催促到爆炸,全家就會氣氛很差的結束早餐去上學。

我:「遲到就沒辦法下課,你也不希望不是嗎?那為什麼不趕快吃呢?現在就拿起湯匙吃下一口!」
兒子:(默⋯⋯)(吃一口後發呆)
我:「好了,可以吞下去了,吞下去。」
兒子:(默⋯⋯)(吞嚥後後發呆)
我:「再拿起湯匙吃下一口!!」「放下湯匙就是不吃了,就可以出門上學了。」
兒子:(默⋯⋯)(吃一口後發呆)
(以上循環30分鐘)
.
為了執行「不做」,我嘗試不說「拿起湯匙」和「趕快吃」,只是明確告訴他,開始吃早餐,我一樣讀繪本給孩子們聽,但在兒子發呆時,會停下來看他,讓他注意到故事的中斷是因為自己的用餐行為。
我感覺到,吃飯必須是開心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家庭內卻不一定能執行,大人生氣、小孩挫折,其實,我們慢慢調整就好。
當然也有破功的時候,例如某天下雨,考慮到塞車、時間超趕,我突然口氣很差,只想趕快出門。
在這次上課,慧貞給了我一些建議,例如 #你我換一換
你為什麼不吃快一點⋯⋯
改成:




以 #我訊息,練習好好表達內在的說話方式。
還有,爸媽不要老是急著拯救小孩,不要第一時間就被捲入小孩的情緒狀況,當小孩很有情緒時,我們更要平穩(不是冷漠),好好接住他的現狀,為他理出想法,然後繼續往下走。
仔細想想,我無法改變孩子遲到被扣下課,但可以另作調整,剩下幾口飯沒吃完,孩子也不會營養不足。當我這麼想了以後,孩子察覺到我的改變,反而大多都能吃完、準時出門;偶有幾次沒吃完,還是先出門上學。
【第二週】我想要不責罵兩個孩子吵架。
11歲的哥哥和7歲的妹妹,張開眼睛看到對方就會開始吵架,大概一天可以吵至少十次,有時是吃飯時,誰可以坐在媽媽旁邊(沒有人想過要問媽媽),有時是看對方寫功課,讓另一個人不爽,更不要說,各種想控制對方的行為。
他們吵架就算了,但他們希望媽媽處理,每個人開口就是「媽媽~」
「媽媽~」「你看他啦」「明明是他先~」
正在忙著我轉頭看兄妹,問:「怎麼了嗎?」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停下來!到底為什麼要一直吵架啊!正常相處很難嗎!」
「媽媽可是他~」「為什麼你都罵我~」
「我是一起罵!」
「可是明明是他先!」「是他!」
「我不管誰先,你們要這樣吵就不要看電視了,反正吵架比看電視更有趣對嗎!」
「對,我不要看了」帥氣的妹妹不吃這套。
「蛤!為什麼!又不是我要跟他吵的,是他來找我吵架!」傻哥哥開始糾結。
「我管你們誰找誰,你們都可以對別人溝通,為什麼不能這樣對家人?」兄妹無言。
.
好吧,那我執行『不做』的過程後,發生什麼事?
一樣的情境來了⋯⋯
哥哥或妹妹會照例又搶著喊:「媽媽~」「你看他啦」「明明是他先~」
#沒有在忙 的我,一樣問,「怎麼了嗎?」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嗯,你們兩個轉過去面對面,把剛剛的話刪掉媽媽後,再講一次。」
「都是你~」「明明就是你~」「你才是!!」
媽媽聽著他們吵架⋯⋯放空⋯⋯
兄妹互罵一分鐘後,突然笑出來,這場爭執不了了之。
(大概是互罵的話太幼稚了?)
他們其實想要媽媽惜惜,而不是媽媽當裁判官,媽媽也不用急著把不是自己的角色攬在身上,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小孩知道自己願意幫忙,這樣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