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當男孩受害

家長一定很難相信,當男孩遇到性暴力時,有多難說出口。「我有教小孩啊」、「兒子女兒我都有叫他們要拒絕、要小心」,對,但家長沒有考慮到的是,整個社會的「男子氣概」都在叫男孩不要太計較,不要像女生那麼敏感,還有,女追男是賺到。

上週我和三個班級的六年級孩子講性教育,也舉了這個案子,我問小孩,「你們猜猜,如果你跟同學說,我被女老師『那個』了......同學會怎麼說?」
「被笑啊!」「問老師是不是你老婆!」「爽不爽?」「賺到了喔!」
如果是像台中少棒隊,被男教練性侵呢?
孩子們這次覺得不好笑了,反覆確認「是男生對男生喔?」「噁!!好噁心!!」
但無論哪一種,男孩都說不出口。
因為關於性,社會性別文化一直將男孩塑造成掠奪者、贏家、穩賺不賠、對性就是有濃厚的興趣、聽到性髒話要面不改色。
就連 #男生要學會保護自己 這句話,都失了原意,變成「如果女生好像可以讓你『那樣』時,你不要覺得賺到,要小心可能被騙」,注意到了嗎?一樣是「男對女那樣」,而不是有人「對男孩那樣」。
我們的男孩對性的想法,停留在「男性主動」的框架。一旦處於被動,男孩會開始合理化,再加上男性生理上確實會因為性接觸感受到刺激、舒服,對自身反應的愧疚,會讓男孩更困惑。
如以下這個台中女老師性侵小六男學生案:
男童坦承有過幾次因為生理上「想要舒服」,或是感覺喜歡老師等,並未明確拒絕女老師,但他多次向老師表達不願意、不想要。
女老師辯稱,她和男童算是交往關係,男童希望她當他的女朋友,並稱「他都稱呼我為老婆」。
-
包括稍早發文的圍棋案也是,兄妹被同一個教練猥褻,妹妹向爸媽說了,哥哥受害更久,卻直到進入調查才說出口。
-
身陷困境但說不出口的男孩,還有很多很多,也不一定是性暴力案件,可能是體罰、可能是霸凌。希望大家對待家中男孩都能換個想法,他們不是男孩而已,他們還是我們的寶貝小孩,家長怎麼對待女兒,就怎麼和兒子說話。
男孩不是隨便養、有呼吸、知道回家、不要讓別人懷孕就好,是要覺得自己很被愛護、有人想聽他說話、他說的每句話都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傷害他。
國小階段,男孩的發展是慢了一點點沒錯,但不應該被視為「男生就是這樣」,幼稚、粗魯、莽撞、聽不懂人話、聽到也不會有反應,男孩們需要的是,更有技巧的正向溝通模式,不是靠著更大聲的吼罵、威脅、剝奪樂趣去加以控制,因為他不只會對這樣的對待無感,也會學到如此去對待他人。
這過程不是很容易,尤其加上青春期不穩定的情緒,往往在家長社團裡看到的就是:放棄、算了、懶得說、18歲就叫他搬出去。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兒子呢?他們的心思一定要被裹得毫無感覺,才能在成長過程變得像個「自己討厭過的男人」
我是12歲男孩的媽媽,當然知道這一切有多困難,家裡的男孩也會拍桌、怒吼,每天轟炸好幾次,但是小孩不是自願被生出來的,我們如果買了一台車,願意好好的保養愛護他,那麼生了一個活跳跳的孩子,不就更要學習怎麼對待他?
親愛的家長,有好多進修課程可以選擇,例如這兩個月我就在上人本教育基金會的 #去除溝通阻礙班,和其他家長一起學習怎麼正向的對待我們的青少年,大家一起找方法,溫柔的對待我們的孩子。
-
回到那堂給孩子的性教育課程,我在課程結束前問男孩,「你們確定,真的要長成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模樣嗎?」如果是家長課,我也會問爸媽,「你們真的忘記孩子三四歲的模樣了嗎?」坦誠的對待孩子,不是把情緒粗魯的丟出去,覺得男孩無感啦;是把心裡的愛好好表現出來,不是為了改變或控制,而是為了瞭解孩子。
-
性暴力的加害者多數是男性,受害者也有男性,而且一定有說不出口的男孩,默默看著這一切。怎麼讓傷害孩子的人閉嘴、遠離小孩,是成人的責任,希望大家一起支持 #兒童工作證,這不是萬靈丹,但至少在本文裡的幾個案子,都可以避免加害人再接觸兒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