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當親師關係緊張變成認知戰

最近在臉書知名的家長社團,出現非常多樣且口徑相似的貼文—— #恐龍家長與 #教師出走潮,有幾位網友提出提醒與懷疑,我決定花十分鐘認真爬社團,發現這類內容確實被大量、密集地散播。

先說:我不否認這兩個問題真實存在,但我想多花點時間,看清問題是如何被「操作」。
我把這現象和截圖丟給AI,它認為這完全符合認知戰的操作模式與目標:
選擇既有社會矛盾 #親師關係緊張,將其放大、激化,這些文章語氣相似、缺乏具體細節,但足以挑動情緒,目的不是說服不同立場的人,而是創造一種「到處都是這種事」的氛圍。然後利用「匿名發表」的功能,讓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真實老師、不滿的家長,還是境外網軍?透過演算法推播,強化「問題很嚴重」的集體印象。
-
認知戰的最終目的,分幾個層次:
🧟層次一:挑起對立
讓老師覺得「家長都是不可理喻的恐龍」,讓家長覺得「老師在情緒勒索」,當雙方不再信任,溝通管道更難建立,抵禦外部威脅的能力就下降。
🧟‍♂️層次二:消減對體制與公權力的信任
文章表面講家長,最終結論是導向「教改失敗」、「教育部在哪裡?」、「政府無能,才讓教育現場變成這樣」。老師的委屈與無力,引導為對「政府」與「體制」的失望與憤怒。
🧟‍♀️層次三:製造普遍的無力感
認知戰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人民,都打從心底覺得「政府很爛,做什麼都沒用」,對公共事務變得冷漠,不再相信改革的可能性,甚至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悲觀。
AI的結論:這就是標準的認知戰
-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能做的就是:
☀️保持警覺: 看到充滿情緒、引戰、匿名的貼文時,先打問號。
☀️查證事實: 詢問身邊老師家長的真實經驗是否如此普遍且極端。
☀️辨識敘事陷阱: 注意那些把單一事件無限上綱,最終引導到「政府無能、體制崩壞」的文章。
☀️鼓勵身邊的老師與家長建立更直接、更富同理心的溝通。
☀️開始學習看穿認戰操作手法,它能產生的效果就會有限。
-
我蒐集的截圖不放上來,因為我還是希望那背後是真人、真實心情,若想要求證,我可以私下傳部分截圖證實以下關鍵詞全非杜撰,這些內容展示了認知戰如何透過不同角度、不同人設,建構一個完整且煽動性的敘事。
💣關鍵詞: 「家長非常恐怖」、「自己不會教育就算了還很愛教」、「世界顛倒了」、「惡意指控」「問這些白癡官員們」、「教育部這些官員到底有沒有腦」、「政府不會管這個,因為家長的選票比老師多太多了」、「根本黑道行為」「台灣目前的教育現場感到非常憂心」、「我們的下一代要怎麼辦」⋯⋯
-
你也可以覺得我想太多,現在沒有網路自由了嗎?有啊不然那麼多抱怨文是在?
也有人會說,幹嘛什麼都扯上認知戰;不過我願意花時間重整AI內容並寫出來,是因為我希望更多人能辨識這些有組織、有策略、意圖破壞社會信任的模式,一起對抗這類攻擊。
-
補充:我們還能怎麼做呢?8歲女兒這麼說,多看看身邊真實存在的人吧。不要讓網路上的虛構/匿名人物影響了自己對社會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