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須營造讓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談的空間

《別教出混蛋》這本書其實只在講一件事:「你必須跟孩子好好談,也必須營造讓孩子願意跟你好好談的空間。」這場在小小書房的對談我很喜歡,分享一些當天自己談的段落: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好書推薦-幸好時光不倒流

收到 徐玫怡自己出版的《#幸好時光不倒流》,我正好要帶著兒子到台東進行三天兩夜小旅行,才能專注又寧靜地讀完了這本書,和九歲的孩子單獨旅行是很幸福的事。

從《徐玫怡的Mother Style》到《沒有學校可以嗎》,我一直很喜歡玫怡的生活觀點,看到她在開頭寫著,困惑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出書、不確定這麼生活化的內容是否值得出版時,我起初確實是抱持著支持自費出版的念頭才訂書,但讀完整本書後,我很確定那些對自身反覆思考與淬煉出的價值觀,非常值得分享與被閱讀。真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只有做符合內心想望的事,才不會懊悔錯過了時光,也就不會自怨自歎,變成看這個世界處處不順眼的大人。
.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推薦:《孩子說「不」,才會去做》

 #所有的育兒問題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

當我知道心靈工坊要出版馮絲瓦茲‧多爾多的《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時,我有些擔心,雖然作者是法國家喻戶曉的「教養專家」,教養理念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法國父母,但畢竟是「一整個世代」前,教養觀念雖不至於日新月異,可是隨著兒童權在近代越受重視與討論,父母教養觀念也有了明顯改變。
幸好,多爾多在序文即表明,「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可是社會從未聽到兒童的心聲」,強調了兒童是重要且獨立的個體,同時提醒,自己雖是兒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背景,但製作此節目不是為了提供諮商,更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解方;而是希望為那些身處困境的父母,換個角度思考,挖掘出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意義,讓他們更理解、幫助孩子,即便是沒有育兒需求的讀者,也能從本書學習到更友善對待兒童的方式。

推薦好書-《來去子宮!青春期初經寶典:從零開始跟月經相處》

今年暑假,生動盟生產與身體教育夏令營,送給孩子一份特別的禮物,就是 月亮褲 - 谷慕慕 GoMoond正在集資的《來去子宮!青春期初經寶典:從零開始跟月經相處》,團隊非常肯定生動盟推動兒童性教育的目標,上課當天親自送來熱騰騰試閱本,大家覺得小學生對子宮、月經有沒有興趣呢?

孩子們超愛的!不分性別,每個孩子都看到忘我,最後我們只好把書重新收回來...改在營隊結束後再發(苦笑),孩子對性教育不是沒興趣,而是沒有好的教材滿足他們的好奇、填補他們所需要的正確教育。
別因為書名是「子宮」就認為這是一本寫給小女孩的書,看完整本書後,我敢說,這本書適合所有的孩子,也適合成人、必須引導孩子認識身體的老師,錯過性平教育、健康教育課被跳過性教育的我們,真的很需要一本匯集青春期性教育大小事的知識書,不只是月經大小事,從零開始重新瞭解「子宮」,這個全世界半數人類的共同生命經驗,我們(再次強調,男性也需要學習)才能對身體、性別、性,有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推薦好書-《雙語教育》

 斷斷續續,這半年我花了好多個五分鐘,終於讀完《#雙語教育》,封面小標「#破除考試思維」下得很好,內容也很實在,我不是雙語教育派都覺得如果是以作者提倡的方式推動,那麼雙語教育也不是不行。六月後,因為 #台語浸潤式教學 有了較多討論,我也向女兒幼兒園推薦(主任說可以嘗試耶),所以我又回頭努力把這本書讀完,寫了這篇閱讀筆記,許多內容正好可以用來回應對本土語教學的批評與焦慮,請大家參考。

推薦好書-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

#如果我們都能對孩子的苦難感同身受並有所行動

當我們勸進入學校體制的孩子明哲保身、避免一些「可能被欺負」的舉動,是不是正在合理化霸凌?我想推薦 時報出版#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給大家。
這本書由數個短篇集合而成,包括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的處境、老師也以校規為名施以的校園暴力、因為升學主義所起的「名牌學校」、「名牌班級」、受到家暴力的孩子被老師誤以為是施暴者,還有校園階級的校園裡的「種姓制度」,功課好、長得漂亮又受歡迎的同學被歸為中心派,平凡的孩子成了中間派,功課一般、家境清寒的孩子便淪落成蠢貨派。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好書: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這本書名很不吸引我,因為我不是覺得當爸媽輕鬆的人(默),不過今年讀和去年感受不同了,孩子越長大,我越能體會書中內容。以下也簡單部分摘錄、分享我的讀後心得,還是推薦大家讀完全書喔!

.
首先,當爸媽怎麼會好玩呢?成天要扮演成年人(然後發現另外一個人可以扮演比較有趣的角色,比你還享受育兒生活),還有那麼多額外的(比起單身)工作。
試試看選定一件不想管的事,例如孩子的運動或功課,交給另一個人,你就會發現那件事原來沒多重要,是爸媽對自己太嚴厲了。還有,從生活中選出一個面向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如果功課讓你放不下,就讓孩子負責任何一件家事。
家庭讓我們感到快樂,但我們也要保有自己獨享的快樂。偶爾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的需求之前,並在家庭之外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
--
先記住這三點:
1.隨著孩子能力增強不再做太多干涉。
2.不把孩子的日常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重要。
3.在日常中找尋讓人開心的事,知道什麼是重要的困擾、什麼不過是喧鬧。
🌟掌握十個箴言:
1.你現在想要的不見得是之後想要的(直接說出數學答案)
2沒有什麼事出了錯(許多情況都還算過得去)
3所有人都會變包括孩子,特別是孩子(孩子不會永遠不愛上學,永遠不吃蔬菜)
4你不需要進入他人的情緒(對你我都不會有幫助)
5你不需要看到什麼就有所回應(有時候這樣事情才能順利過去)
6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不可能什麼事都做)
7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很快樂
8決定要做什麼就去做(不要想太多)
9你不必每次都做對(明天還會有另一次機會)
10充分享受正能量(訓練大腦享受正能量,會變得更快樂)
--作者舉了不少親子衝突的實例—
.
#早上出門前的衝突 不只是孩子要多睡一點,父母也要,如果你想要熬夜工作或娛樂,要記得現在想要不見得是以後想要,明早你會感謝自己。
.
#家事 理解那些不是家事而是生活技能:
一開始我們幫你做,
接下來我們跟你一起做,
然後我們看著你做,
最後你自己做。
不用期待孩子樂在其中,孩子抱怨也沒關係,或許連你自己都不想做家事啊。讓孩子選自己的家事,試著做一整年,家事會變成例行工作一部分,孩子會精通,同時保持一點彈性,你有時候會幫忙,有時候你會要求他們換做別的家事。然後每年年底,孩子會晉升去做困難一點的家事。記得,零用錢是用來教導孩子重視並管理金錢的工具,家事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該做的,如果你付錢給孩子做家事,他們可能會說自己不缺錢。
👉建議:
1.降低的標準
2.簡化家事(例如不要期待他分類)
3.口袋隨時準備好幾句好聽的話
.
#手足爭執 7歲以下的兄弟姊妹,每小時平均有3~7次的爭執。建立一套處理準則:介入、傾聽、重述,找出真正問題,學會同理心,最後讓他們解決。
孩子嫉妒,最好的策略是:「你還想要多一點嗎?」例如,你要我幫忙找你的玩具嗎?你想要多一點抱抱嗎?你想要多一點麵嗎?當孩子抱怨不公平,公平不一定表示平等。試著滿足個別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去擔心每個孩子是否同時得到的一模一樣的東西。
如果孩子純粹只是惡作劇,小小的使壞,只要你覺得煩就制止他們,不偏袒任何一方,或者不論他們爭執什麼,都不要管繼續做你的事。
👉比起大吼大叫,可以先想好「有用的話」:
1我相信你們兩個可以找出解決的辦法。
2如果你願意分享那很好,不願意也沒關係。
3聽起來真叫人不高興。
4天啊那一定超討人厭的。(但你不需要進入他的情緒)
5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覺說給哥哥和弟弟聽?
6你覺得姐姐妹妹喜歡那樣嗎?
7你知道哥哥弟弟說什麼嗎?
你也不一定要有所回應,只要掌握一個歡樂時光的目標:確保每天、每個禮拜,都讓手足有足夠的時間相處,正向互動與負面的互動約是5:1,因為人類比較容易記下負面的經歷。
.
#課外活動 大多數的狀況你都不想孩子中途放棄,但總有例外,例如過於嚴格、不再感興趣、不覺得學到東西、想要擁有更多空閒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提出放棄,讓他成為決策過程的一部分,有助於他思考這代表什麼。但沮喪時不可以放棄,「面對自己在活動中並不頂尖」能夠幫助孩子成長。孩子會有能力承認其他人成功,並知道自己盡全力卻還是不足的時候該怎麼面對。
當孩子站在運動場上,就不需要你了,父母不是比賽壓力的一部分來源時,孩子會更喜歡運動。請表現得像個支持孩子的父母,而不是要求很多的教練和瘋狂的球迷。
.
#關於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不是你的,你可以合情合理完全不管。你要做什麼去協助孩子度過他們的難關都可以,但不必被捲入他們的壓力。一旦插手幫忙,很容易變成壞人,在他越來越生氣的時候,強迫她坐在那裡繼續努力。還有,有些老師真的不知道學生要花多少時間寫作業,或是不清楚作業對家庭造成的影響,有時候你要協助孩子找到完成作業的方法,有時候你必需替孩子發聲。
.
#3C 之所以如此棘手,是因為成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的3C問題。孩子的生活與朋友互動的方式,與我們的親身經驗不同,這讓我們感到不安。家長一種是擔心孩子沒做的事(沒有在戶外玩、沒有沒面對面聊天、沒有閱讀),一種是擔心孩子做了什麼(玩遊戲、使用社群網路、接觸色情和暴力內容)
我們要承認孩子經歷的社交生活,是我們無法直接體會的,最終這只是你我所熟悉的成長拼圖的一小塊而已。雖然網路帶來壓力與煩惱,但是網路讓我們可以追劇、看電影、互傳圖片,這不是數位生活,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有時和孩子一起利用3C虛耗時間,你就會相信,這樣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
#飲食 沒有小孩會在跟你爭執吃一口就好之後還喜歡上那個食物,多數家庭孩子都不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問問孩子今天過得如何,跟他們聊聊那天過得如何,用對待成年人的禮節對待孩子,不要逼他們吃他們不想吃的東西,也不要因為他們的選擇而大呼小叫。
--
#多和孩子說正向的言語,即使孩子的行為一點都不正向,例如與其責備他們欺負貓咪,不如告訴他們如何照顧貓咪。也不用有太高期待,小孩有辦法做好某件事,不代表他有辦法一直都做到,我們對孩子失望時,會觸發我們身為父母的恐懼擔心(孩子的人格之類的),其實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與其抱怨我講了幾百次了他還不肯做;不如想,我還要再講一百次,我們才可以達成目的。
你做得到
我會幫你了解這一點
直到你也知道自己做得到為止
1.不要介入
2.不要記仇
3.不要吼回去
4.不要有所懷疑
5.不要把孩子拒之在外
6.並肩一起勞動
當你對育兒厭煩時,其實能讓你做這件事的時間真的不會太久。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好書推薦:為什麼要感謝別人


母親節過了,各單位行禮如儀舉辦好多母親節感謝活動,#但我現在要大聲說啦!為什麼要感謝母親?生養孩子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好好養育孩子也是國民義務,侵害兒童生命權、受教權等等都是違法的,那麼我們該為了被生下來、被扶養長大,特地去感謝另外一個人嗎?

這樣的思考在華人社會裡似乎大逆不道,可是我想請大家,讀《為什麼要感謝別人?》的時候,和我一起進入這樣的思考模式。
書中的孩子,透過背負水球的「一日小媽媽」體驗,模擬了懷孕時的日常生活,為了加強真實感,水球上還寫了名字(如同我們會把肚子裡的寶寶取暱稱)。
孩子們體驗到什麼?他們發現懷孕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自然的事,有些人一試就成功,有些人很難受孕。想要成功懷孕,就得想個辦法才行,現實生活中,我們調整作息、嘗試人工生殖,在活動裡,孩子調整水球數量。只是,不管什麼方式,有了寶寶後的喜悅一樣深、責任也是一樣的沈重。
如果你問過媽媽,就會發現,媽媽記得很多懷孕時甜蜜的事,例如隔著肚皮感受到寶寶的拳打腳踢、寶寶在打嗝。但是,媽媽也會記得很多辛苦的事,連續好幾個月的孕吐,小腿水腫又抽筋,一下子沒有食慾,一下子餓到快昏倒,生產後,還要辛苦的哺乳、照顧新生兒。懷孕,真的是一件很麻煩、很辛苦的事呢!無怪乎,很多媽媽都會在生氣時對著孩子說:「我這麼辛苦把你生下來」、「懷孕時我吃了多少苦」。
當時在子宮裡安適成長的孩子哪能懂呢,媽媽再痛苦也要拚命守護的心情,可是長大後的孩子,應該也很想問問媽媽:,「當時守護我的想法是什麼?是因為肚子裡的寶寶是珍寶?還是一種必須好好把生育大事完成的責任感?#是因為我之所以為我_還是父母想成為父母的個人慾望呢?」
這些問題不好回答,孩子也很難揣測,或許透過照顧寵物能稍稍理解。小小的寵物如倉鼠,可以放在手掌上疼惜,大大的寵物如貓狗,可以窩在身邊撒嬌取暖。但是養寵物不能只是玩,還要餵飯、洗澡、清潔環境,寵物才能健康的地長大,說起來和照顧小孩真的有點像,差別只在寵物不會說話,也不會整天黏在爸媽身邊,每天出門說再見、回家後和牠玩玩。即便如此,孩子還是容易興頭過了就開始發懶,漸漸忘了最初那份珍視、寶貝的心情。那麼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當我們選擇了與另一個生命相伴,除了感受美好的一部分,也必須學習將有負擔、不愉快的其他部分,也納入陪伴的範圍中,這就是爸媽也正在學習的事,只是不一定每個人都學得很好。
懷孕體驗終究只是體驗,是老師會宣布結束的一場活動。真實的懷孕有太多不有趣的時刻。不管是搭車、走路、擠電梯,準媽媽有很多不得不先保護自己身體的時候,也會因為各種突發狀況感到憤怒、愧疚。但懷孕不是女人自己的事,要讓一個孕婦不需要為了跑步跌倒自責、不需要為了擠進電梯說對不起、不需要為了公車上沒人讓座而覺得難受,就必須由沒有懷孕的每一個人,為了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生命,為了願意負擔懷孕、養育之責的家庭,多做一點點,合力建立起一個友善的社會。
回到母親節的感謝討論,我希望未來我們感謝的不只是母親願意把自己的生育選擇好好完成了,還能感謝這個社會讓懷孕這件事不只有辛苦,也有滿滿的善意與溫暖。
--
以上是我為本書寫的導讀,其他三本也很有趣,《原來大家都不一樣》、《喜歡就可以帶回家嗎》、《為什麼要「合作」》,這套書有注音,可以作為低年級孩子建立思辨能力的橋梁書。
更低幼的孩子,我推薦 信誼小太陽幼兒雜誌 的【小小哲學家】的《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可以跟你做朋友嗎》,其實這兩本我覺得 #親子共讀 也很棒,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生活常見小事,和孩子進行較有深度的哲學討論。而且哈狼、豬比、咪咪、毛毛各有性格,我好喜歡他們,附上影片讓大家參考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kLcXtzQP4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繪本推薦:隱形男孩、每一件善良的小事

兒子升上小二後,班上幾個比較頑皮的男孩子(以下簡稱三人組),狀況變得更難以處理了,本來他們只是大聲吼叫、自說自話(各種屎尿死人話題)。但過了一個暑假,不知道經過什麼洗禮,還增加了對性別的攻擊,例如女生都是大便是馬桶,也會嘲笑體型較胖或是瘦小的孩子。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繪本推薦-誰說野狼就要壞

這學期第一次講故事又遇到教師節,週末仔細地挑選了家裡的繪本,發現這本 #誰說野狼就要壞,從大野狼就是壞角色的刻板印象出發,以生物擬態知識,帶著孩子認識自己。

我馬上決定就是這本書!因為書裡多種動物面對自己的改變,有的引以為傲,有的感到困擾茫然,也有慢慢接受的狀況。非常適合剛從小一升上小二的孩子,她們迎接學校的新生,但自己對於學校與團體生活的節奏也仍在摸索中,家裡的關係因為他的年齡增長可能也有了期待與改變。而孩子本身應該隱約察覺到自己有點不一樣了,不管喜不喜歡都要接受與面對。

推薦--性別是彩虹色的嗎?

先讓自己回答這個問題:「你的『性別』是什麼?原因為何?」

一般常見的理由大多是「因為從小就認為自己是男生/女生」、「自己被當成男生/女生養大」、「身分證上的性別」、「因為自己是異性戀者,喜歡女性/男性」、「因為自己擁有男性生殖器官/女性生殖器官」、「生過小孩」等等。
那麼請你想著一位最好的朋友,他的「性別」又是什麼?原因為何?答案可能是穿著、舉手投足、聲音、身形、上廁所時選擇了男廁或女廁等等。
我們在分辨他人性別時,會透過眼睛與耳朵蒐集對方的資訊,再根據這些資訊作判斷對方具備了女性或男性要素,但傳統的性別二元化觀點早就在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實行後就該被捨棄,從那之後一路走來,台灣性別運動之路雖然顛頗難行,不過16年後的今日,我們還是迎向了多元性別世代,《性別是彩虹色的嗎?》能幫助你做好準備。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不只是關於性別的身分認同與專用名詞解說而已,還包含了豐富的生命故事,相異性甚大的背景、廣泛的年齡範圍,呈現了面面俱到、極為詳盡的LGBTQIA+世界,也納入了那些常被誤解以及能見度不足的身分認同。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晨光時間--數星星的女孩

週末要幫澄澄複習時,他問,為什麼不能用遊戲方式進行?開始拉拉雜雜說起想像中的遊戲。我覺得好厲害喔,隔天我們合力實體化,決定週一晨光時間帶去給全班玩。

一開始,我先唸了「數星星的女孩」,這本書的主角是非常有求知心與好奇心的朵拉。接著開始玩遊戲,結果...是蠻好玩,進行得也順利,但班上有三個孩子實在太鬧了,持續大喊韓國魚+凍蒜+吃屎吃尿...吵到幾個比較敏感的小孩捂著耳朵很痛苦的模樣,加上隱藏在底下有兩個一直冷言冷語「不想玩」、「不會吵阿」的小孩,我也覺得真的玩不下去了,先喊暫停,澄澄難過到趴在桌上。



晨光時間--《蠟筆小紅的煩惱》

學期最後一次講故事,想了很久,前幾天臉書回顧看到阿慧2015年寫給英文版的推薦文,就決定唸這本《蠟筆小紅的煩惱》。這麼簡單的故事,沒想到全班意外的專心聆聽,最後,我問他們,為什麼大家一直沒發現蠟筆小紅其實不是小紅呢?

老師很笨、爸媽很壞、他們都不懂小孩...孩子們幾乎都有被成人誤會的經驗,但也有幾個孩子說,從來沒有被爸媽誤解過,實在太幸運了。

有了前幾次手忙腳亂的經驗,我知道只能帶小一孩子完成五分內的活動,因為他們可以忙上20分鐘!所以我準備了刮畫紙,請孩子先在漆黑的紙面,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再發平頭的竹棒刮出顏色,大家驚嘆連連(就連一開始大聲抱怨好無聊的小孩都很投入),而班上最皮的孩子之一,刮到金色的特殊版,他立刻改變想法,改刮成金字塔和木乃伊,是不是很有創意?

希望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樣子不是由別人決定,當他們有天找到了自己的模樣,能夠好好愛護與運用,讓自己飛上天。(看過書的人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課程紀錄】

《蝴蝶朵朵》出版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連串地方團體自發組成的讀書會、分享會,傳遞以繪本宣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策略,「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是第一場由公部門發起的增能培訓,對象是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幼保人員、故事志工等第一線工作者或陪伴者,他們是最有機會察覺或處理孩子性侵害問題的人。

曾出版《不再沉默》述說童年經歷的插畫家陳潔晧與伴侶徐思寧是《蝴蝶朵朵》的繪者,潔晧遭受性侵的年紀是三至五歲階段,五歲回到原生家庭後,逼迫自己忘記所有的事,20年後才慢慢回想起來。伴侶徐思寧成為這段傷痛復原期的重要陪伴者。她懊悔的是,這麼晚才發現伴侶是性侵受害者,根據國外研究, #性侵受害者首平均要花24年才能揭露自身遭遇。

徐思寧一直以為伴侶擁有幸福童年,是在完美家庭成長的孩子。原來,孩子的家庭狀況不代表成長是否順遂,即便是高社經家庭、中產階級也不能因此排除兒童性侵害的可能。

受性侵兒童大多不只經歷一種不適當對待,九成可能同時遭受暴力、疏忽照顧…屬於複合式創傷,潔晧一直非常怕冷,原來奶媽曾經惡意虐待,不給他被子蓋,而三歲的孩子是不明白為什麼的。離開了奶媽家後,他的身心出現各種反應,眼睛一閉上就做惡夢,演變成嚴重失眠;青春期開始出現持續兩三天至一週的嚴重頭痛;缺乏安全感、常自我懷疑,情緒壓抑,認為說出感受只是惹麻煩,自己是「無意義的」。

被性侵的傷痛會長期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與他人的互動,思寧常問潔晧:「什麼事讓你不開心?」潔晧總是否認,或說:「說出來也沒用。」因為經歷創傷的兒童為了適應艱難的生存環境,必須用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壓力系統也長期失衡,才能壓抑內在的混亂,大部分性侵受害者無法享受生活、計畫未來,因為內在問題太過龐大,即便已經離開創傷環境,身體還是會持續散發壓力荷爾蒙,提醒著不存在的危險。

有些人以為,取得兒童同意就不是性侵害,或是沒有直接身體觸碰、沒有性器官插入也不算性侵害,這些錯誤觀念讓許多受害兒童求助遭到漠視與經驗否定。其實就連要求兒童觀看性行為,也是一種不當對待,撫摸自己或對方下體,也已構成性侵害事實。

性侵受害者常被質疑,為何事隔多年才說出來。潔晧以自身狀況說明揭露的困難,「孩子會先自我怪罪,懷疑自己有錯在先才會遇到不好的事。他們害怕他人眼光,更擔心說出來,隔天所有人都會知道。而且如果加害者與家人關係良好,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揭露,改變所有人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沈重的壓力。」

他記得當時每當有和父母見面的機會,他就和媽媽說,「奶媽這家人對我很壞、他們是壞人、我要離開。」這是三歲孩子所能想到最直接的求助,媽媽卻忽視,從此他不知道可以相信誰、誰能幫助自己,這也是許多受害兒童的痛苦--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如何回應兒童性侵受害者

當兒童說出自己的遭遇時,傾聽者若回應不當將造成二次傷害重。要成為一位好的聆聽者,除了必須判斷如何能協助受害者離開環境、讓他們願意相信自己處境能有改變;也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是否可以鼓勵對方說下去、說得更深入,例如臉部表情不過大(避免揚眉、翻白眼等讓人退卻的表情),不需要微笑以對(即便是為了緩和聆聽者自己內在的壓力),身體不往後躺亦不翹腳,而是否眼神相對,需要從孩子當場反應來決定,眼神可能是鼓勵也可能造成壓力。

聆聽者要給予適當回應,不用頻頻回話,也不該轉移話題、加入自己的經歷等等。只要發出專注聆聽的聲音即可。若要追問可選擇開放性問題,「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感覺」,並給予正向回應,不說:「那是小時候的事、不要再想了」、「你應該放下來、往前看」。

#藉由蝴蝶朵朵和孩子談性侵害與性教育的10個提醒

1.繪本中有不同年紀、不同性別的孩子圖像,不刻板化受害者模樣。加害者不是挑選「人」去加害,而是「情境」讓他可以傷害某人。

2.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只要不喜歡都該受到成人尊重,家人也不能威脅或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算是很喜歡的搔癢遊戲,也可以自己決定喊停。

3.朵朵由叔叔幫忙洗澡,許多受侵害的情境就發生在洗澡、睡覺、更衣時。詢問孩子誰幫他洗澡、怎麼洗?用平常的對話察覺孩子是否遭遇不當對待。

4.注意孩子不尋常的訊號,朵朵開始尿床、出現退化行為,對生活的興趣與樂趣消失,只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小兔兔想穿衣服。」傳達她需要更多保護。

5.朵朵說出自己的遭遇後,媽媽給予支持,承諾保護、阻止傷痛繼續發生。可惜兒童性侵害以家內性侵為大宗,受害者往往被家人警告不准再說出去。

6.繪本並沒有畫出明確的加害者外型,因為無法透過一個人的身分背景、工作、外貌來判斷。問孩子,一定是壞人才會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嗎?

7.兒童性誘騙是長期計畫,與父母建立友好關係取得信任,建立對孩子來說獨一無二的關係,接著測試身體的觸碰(不一定和性有關),下一步開始有性暗示,例如看色情影片,慢慢提升到性侵害行為。並且要求孩子保密,威脅孩子不要讓雙方關係破裂。

8.引導孩子思考:朵朵感受如何?為什麼會害怕?有什麼秘密想跟自己喜歡的玩具說呢?

9.這是一本復原與陪伴的繪本,請讓孩子知道,雖然受傷了,會慢慢好起來的,只要開始治療傷口,再壞的情況都有好轉的可能。

10.想和孩子談性侵害、性教育是必要的。成人可以每年依照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認知調整討論的內容深度。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當家成為一個滾動的動詞:請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我很想問,承認我的家庭,到底妨礙了誰的幸福快樂?」在一篇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媒體報導中,我讀到了這句憤怒又無奈的質疑—來自於一名同志家長大龜,她和伴侶周周已經在一起十七年,育有一對龍鳳胎,但只有周周在戶籍上被列為孩子母親,大龜想申請「繼親收養」,卻遭法院以「非一男一女,不符孩子利益」理由駁回。

大龜和李詣琦(以下稱琦琦)都在等,一邊等一邊祈禱,不要發生必須在醫院簽署任何親人或配偶才可簽名的緊急手術同意書;祈禱擁有監護權的配偶不會突然過世,自己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祈禱在社會仍對同志婚姻抱有存疑的此時,孩子不因為因「有2個媽媽/爸爸」被歧視排擠。他們在等和每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建立一個權利不打折扣的家。

只是每當談起同志生養小孩,伴隨而來的指責是「同志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彷彿在同志家庭長大的小孩一定不幸福。然而許多研究已證實,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都沒有顯著差異;更不會因此在性別認同產生混亂,或是比較容易「養出同性戀小孩」。

研究指出的殘酷事實是,同志家庭的孩子確實會比較容易遭同儕用負面語句取笑、評論自己的父母,不過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因為即使父母不是同志,孩子們還是因為身材、外貌、課業、社交技巧、家庭社經地位等理由各種因素被欺負,問題在歧視的文化,而不是被歧視的人。

無論是否要結成婚姻、組成家庭,同志要的從來不是社會上對下的包容或接受,而是「我們都一樣」的平等對待。數不清的同志遇到像琦琦一樣的困難,父母希望自己「變得正常」,為了追求父母的肯定,不得不隱藏真實感受,說服自己,只要做得夠好(像個正常人),有朝一日就能被家人接受。

無論性傾向如何,每個孩子都希望贏得父母的愛,被父母接受,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為人子女的責任。位居權力結構上位的父母不僅渾然不覺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勒索與壓迫,甚至可能還覺得辛辛苦苦育兒十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要被這樣對待,沒有辦法得到「正常的孩子」、度過「正常的晚年」?

回到琦琦和她的伴侶的故事。當她們認清自己與父母想法不同,不能再為了滿足父母忽視自己,才終於能不再執著於得到原生家庭的認同,拋下評價自己的框架。幫助她們站穩腳步的其實是兩個女兒,女兒讓她們領悟到,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甚至無意識中為了認同父母而否定自己。父母該做的,是把無條件愛孩子的責任放回自己身上,而不是把自己喜愛的框架硬套在孩子身上,有條件的施捨親情。如果父母做不到,那也是屬於他們的課題,與子女無關。

同志伴侶的處境看似特殊,其實也如此平常。兩人的親密關係本來就有著不分性別的同樣困難,在期待被愛與愛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要先學習愛自己,在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時候,和自己站在一起,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不再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動搖。

我所認識的琦琦這一家四口,從外界看來「正常的家庭走」變成「不正常的家庭」,卻從不幸走向幸福。她形容女兒是沒有櫃子的人,因為剛開始建立性別概念的孩子本來對於婚姻或是親密關係、夫妻與伴侶的概念就非常模糊(開放),生活的實際經驗讓她們感受到的是家人間的愛與付出,以此建構出屬於自己對家庭、家人的概念,「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的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呢?」這是小女兒被媒體問到何謂家人時,給出來的答案。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將在5/17國際反恐同日進行表決,台灣能不能成為亞洲婚姻平權的第一個國家終將揭曉,我只想提醒,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人,都該開始探究自己對婚姻和家庭的本質是如何認知。

家庭的樣貌到底是什麼呢?絕對不是由外界決定,也不是家長能掌控,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名詞,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不斷茁壯、滾動的動詞,只要我們記得,將愛放在性別的前面。



--
本文為李詣琦所著《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的推薦文。
作者/諶淑婷

推薦繪本《書中有一道牆》

【先入為主的觀念中存在巨大的危險】

小騎士一直謹記著,要小心書牆的另一邊。因為,牆壁是用來保護這一邊的。這裡安全,代表那裡不安全。

當小騎士害怕牆壁另一邊的野獸和食人魔時,自己的腳下卻開始淹水,鱷魚出現了。而可怕的食人魔,連一隻老鼠都沒傷害。

當小騎士陷入危機感到絕望時,食人魔越過牆頂,救出騎士。當小騎士嚇得驚慌失措時,食人魔要帶他去看另一邊不可思議的世界。

--

作者Jon Agee利用書的結構特進行故事創作,與讀者玩了一場有趣的遊戲。中線將本書每一個跨頁分成左右兩個世界,對比「無知」右側環境與接下來情節的小騎士,讀者是能看到全景的「全知」讀者。作者讓每個角色的大小、形狀、顏色與留白部分都有其意義,例如隨著白色空間比例從牆面左側轉移至右側,可以感覺到小騎士受到的威脅越來越重;又或者是左側逐漸升高的波浪水平線和食人魔的高度相當;左側的藍綠色與右側的澄棕色也成了明顯對比,形成極佳的視覺調和。讀者即使讀第二次、第三次,都可以一再發現之前疏漏的細節,發展更豐富的視覺故事。

我想,小騎士不是天生就知道牆的意義。因為對世界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們開始爬行、扶著家具或欄杆學步走,就不斷挑戰成人設下的各種「不可以」,危險與恐懼的觀念,來自成人一次次有意或無意的威脅與指導,堅持自己想的、做的才是對的,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經驗裡的刻板印象,牢牢套用於孩子「充滿未知」的生活中;但對於兒童主權、社會福利、經濟安全等複雜且真實影響生存權的問題視而不見。

Jon Agee選在此時創作這個故事,或許與敏感的國際情勢有關。美國現任總統川普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承諾要建一堵覆蓋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約3200多公里長的牆,以阻止非法越境的移民和毒品走私者。但1987年,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卻是對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喊話:「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呼籲推倒柏林圍牆。

圖畫書的最大功能便是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說實話。對未知的擔憂或恐懼,可能導致我們忽視更直接、迫切的危險,也可能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美好的可能。

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存在巨大的危險。你我也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養或生活方式,是希望孩子在未來為自己推倒一堵牆,還是築起一堵牆呢?

文/諶淑婷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諶淑婷讀《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

黃俐雅是我心中的鬥士,18年來,她不斷為被侵害、體罰、霸凌的孩子發聲,她進學校訪查、開記者會、拉布條抗議,和人本教育基金會共同催生了「零體罰」、「性平教育」及「狼師解聘」等校園人權法案,被救援的學生和家長感謝她;怠職掩過的行政人員討厭她、被糾出來的狼師恨她,甚至有人笑她就是太雞婆了,才會生出「那樣」的孩子。

哪樣的孩子?是重度智能障礙,是約每2萬至5萬名新生兒之中才有一人患的「貓哭症」患者,是26歲還不會喊一聲媽媽的兒子,也是讓她在面對教養的黑暗時,能堅持不放棄與不沉默的推進者。

黃俐雅在《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寫的是自己20多年來照顧多重障礙兒子的心路歷程,育有健康子女的家長讀來必定會感動夾雜著愧疚。我的女兒滿1歲沒多久,我常在餵奶時和她說話,讓她平躺換好尿布後,幫她運動手腳做肢體律動,對著她的皮膚和毛髮呼氣,我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刺激她的感官,黃俐雅也這樣照顧自己的兒子,其實多數家長都做過這些事,不同的是,俐雅的兒子成長腳步非常慢,慢到連活下去都成了一個奇蹟。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

「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我知道這句話很老套,但最近證明這句話台灣超需要,其實對於同志、性平教育的恐懼,都根源於「擔心孩子長成自己不認識/認同」的模樣,但孩子本來就不是你,不是那個受30年前教育的你,他的人生和你不會有一丁點相同,無論是幸運或不幸的部分。但是我們還有機會成長,成為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改變。
.
以下是我幫《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寫的導讀,與各位分享。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讀性別繪本,是為了悅納自己,理解他人

#性別閱讀與思考

這是我從2017年開始在 博客來OKAPI 寫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專欄,給願意帶領孩子進行性別閱讀與思考的你參考。(為了不讓 龍安國小失望,已開始寫下一篇 #龍安國小家長看了會怕的那些書。)

👩‍👦〈媽媽,你的雞雞不見了?〉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425
《有什麼毛病?》、《媽媽生了一顆蛋》、《媽媽沒告訴我》、《種子寶寶》

🤷〈孩子自慰讓誰崩潰?〉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494
《不可思議的你!》

🙅〈男生女生有差嗎?〉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571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奧力佛是個娘娘腔》、《威廉的洋娃娃》、《My Princess Boy》

👩‍🚒〈被火龍綁走的王子,就讓公主來拯救!〉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697
《紙袋公主》、《頑皮公主不上學》、《頑皮公主萬萬歲》、《頑皮公主不出嫁》、《灰王子》

👶〈摸一下不會少塊肉?我的身體我做主!〉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787
《家族相簿》、《你可以說不:保護自己遠離傷害的繪本》、《不可以隨便摸我!》、《不要親我!》

👩‍👩‍👦👨‍👨‍👧👨‍👩‍👧‍👦〈你的、我的、他的家庭都可愛!繪本裡的「多元家庭」〉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0021
《我的媽媽真麻煩》、《媽媽的紅沙發》、《大猩猩》、《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我有兩個家》、《你還愛我嗎?》、《好事成雙》《晚餐前五分鐘》、《你來了,我們就變成一家人》、《一家三口》、《為什麼你有兩個媽媽?》、《為什麼你有兩個爸爸?》、《阿肯的歡樂之家》《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

👭👬〈性平教育讓身為父母的你難以啟齒嗎?〉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0737
《蚯蚓愛蚯蚓》、《Heather Has Two Mommies》、《爸爸的室友》

--
讀完這些書,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單純的同志教育」,沒有什麼書會讓孩子想扮裝、變成同性戀(?),只有性平教育,只有一群優秀的創作者想讓孩子知道「悅納自己,理解他人」,這種如此簡單、大人卻很難做到的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