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推薦好書-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

#如果我們都能對孩子的苦難感同身受並有所行動

當我們勸進入學校體制的孩子明哲保身、避免一些「可能被欺負」的舉動,是不是正在合理化霸凌?我想推薦 時報出版#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給大家。
這本書由數個短篇集合而成,包括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的處境、老師也以校規為名施以的校園暴力、因為升學主義所起的「名牌學校」、「名牌班級」、受到家暴力的孩子被老師誤以為是施暴者,還有校園階級的校園裡的「種姓制度」,功課好、長得漂亮又受歡迎的同學被歸為中心派,平凡的孩子成了中間派,功課一般、家境清寒的孩子便淪落成蠢貨派。
.
作者殘酷地把校園裡的「種姓制度」全部揭露,「學校的老大大多比同齡的孩子身材高大、有力氣、長得帥或是很漂亮。即使不是這種靠力氣的人,那些功課好或家境好的孩子也會擁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除了同學,他們還會獲得老師的支持和認同,進而獲得僅次於老師的權力。」權力往往伴隨著暴力,不一定是行為暴力,也可能是口語的霸凌、排擠孤立,就在所有人的沉默中助長這樣的階級結構。
校園裡會產生階級,老師絕對是關鍵,學生能「仗勢欺人」是因為有刻意忽視,他們一邊說「有人被欺負要說」,卻對詭異的團體氣氛無感、假裝不知道某幾個孩子的影響力特別大,甚至藉此「管理」班級,讓「老大」真的變團體領導者。
聰明的學生很快會發現,比起老師的權威,擁有權力任意妄為的同學更讓人害怕,即便施加暴力的學生可能只有兩三人,但害怕權力而沒有勇氣說「不」的學生可能是十幾、二十人。
.
家長怎麼想呢?不管是家族或職場內,這些成人受委屈時憤懣不平,但當孩子班上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卻不一定會支持受害者,有時還反過來指責受害學生,因為這些成人已經習慣生活在只認可勝利者、名利就是力量、對暴力沉默的世界,就算長大後的自己沒有站在權力者的位置,他們也沒有想過,其實要從最早、最早的團體生活就開始杜絕階級制度、根絕校園暴力,停止以成績評斷學生價值;相反地,他們想的是「我要如何讓孩子成為握有權力的人」。
.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上學要苦惱這種問題?一個孩子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無憂無慮的學齡前時光稍縱即逝,也沒留下多少甜蜜記憶。我常常在想,有多少進入校園的孩子,在開學那天覺得自己進入另一個世界,殘酷、競爭、只能陽剛不能包容弱勢,等到成年脫離學生身份,只希望忘掉所有校園記憶。
.
孩子不要成為霸凌者並不難,但對於他人受害要能感同身受並有所行動,其實很不容易,因為他們身邊充滿對兒童苦難視而不見的成人。
我希望,自己曾經沒有那麼無動於衷,沒有那麼膽小懦弱,當年的我沒有足夠勇氣,現在的我做的所有事,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希望每個人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在這個巨大的群體之中,能堅持個人意識與勇氣,相信每一天都能有所改變。
所以讀完此書後,我寫下這篇文章,#孩子的明天要比今天過得更好,世界的變化始於一個個渺小但被堅持下去的信念,要善良、要勇敢、要有指出不對勁的勇氣、要停止忽視、要相信眾人匯集的力量可以是善,而不是惡。
文/諶淑婷
(文章節錄於《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推薦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