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參觀幼兒園時,發現孩子們都非常有秩序、安靜、守規矩,你心裡怎麼想?我唯一的念頭就是小孩好可憐,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想像一下2~5歲孩子的心理狀態,他們離開爸媽身邊進入幼兒園,陌生的團體與充滿「規定」的時程表,連放水瓶的位置和喝水時間都固定。一定會安全感頓失,這時候任何一個成人--而且是必須每天長時間相處的成人,用暗示的方式威脅或是直接開罵、冷語要求,都會讓小孩覺得非那麼做不可,不然不知道會被怎樣對待。
老師都很會,知道幼兒心理,他不用真的當瘋子兇全班,只要找兩三個特別皮的處理就好,各種不讓孩子皮肉痛的處罰、公開責罵、可怕的威脅,其他小孩都在看,很快會學著討好(變成秩序王)或是漠視(回家什麼都說不知道),澄澄全都經歷過,我心很累。
澄澄跟我說,以前讀可怕公幼時同學都不笑,就算老師沒罵人,大家也不會笑,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被罵,他們隨時都很緊張。後來換了新學校,就算老師罵人,全班還是笑嘻嘻,因為知道老師雖然兇但很愛他們。小孩感受得到成人語氣的「態度」。以下是我懷抱著贖罪的心情,寫下的文章:
--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育兒合作社0227:畫燈籠+搖元宵
成立「育兒合作社」的念頭,我大概已經想了一年,在澄澄上幼兒園失敗後,這個念頭更強烈,而短短的上學經驗也讓四歲的澄澄知道,團體一起學習某些事,會有不同於自己玩、媽媽帶著學習的樂趣。他覺得在公園一直玩很棒,但也不討厭學習新東西、團體生活,只是排斥團體強烈的秩序要求與老師的嚴格管理。
另一個想法是,我們在成為人母人父前,其實都各有所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應該都發展得不錯(吧),育兒生活讓我們暫時離開了事業,但不代表不能在育兒生活中應用,我常常看到yoyo教孩子畫畫,春桃帶著孩子在田野認識各種植物,如果父母可以互相支援,組織一個育兒團體,由媽媽輪流來當講師,同時提供足夠的陪伴、不受限制的跑跳玩樂時間,並以在地化發展,減少一直以來參加共學團跑遍台北公園必須舟車勞頓的問題,應該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實際運作第一次,應該算非常順利。來參加的家庭多半都認識彼此的孩子,能互相協助照顧孩子,也因為育兒理念相信,相信對方不會突然發飆罵小孩;又因為大家都是媽媽,不需要多費唇舌就會主動接手清潔鍋具、洗碗、準備材料等工作,這點真是太太太太棒了。
另外,場地非常重要,宜君幫忙借到了社區教室,一旁就是溜滑梯,小孩在活動開始前、整理環境時都在外頭玩耍,只要一兩個媽媽在旁盯場,其餘媽媽趕快整理環境,又能透過窗戶看到孩子動靜。
最妙的是,宜君還把家裡太多的菜頭分送給大家,哇,真的好有「合作社」的感覺。活動結束後,孩子又盡興地玩了一個多小時才各自解散,第一次活動非常順利結束了!
我跟澄澄說,「這是媽媽為你辦的小小幼兒園,有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但是沒有人會罵小孩,很棒吧!」
另一個想法是,我們在成為人母人父前,其實都各有所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應該都發展得不錯(吧),育兒生活讓我們暫時離開了事業,但不代表不能在育兒生活中應用,我常常看到yoyo教孩子畫畫,春桃帶著孩子在田野認識各種植物,如果父母可以互相支援,組織一個育兒團體,由媽媽輪流來當講師,同時提供足夠的陪伴、不受限制的跑跳玩樂時間,並以在地化發展,減少一直以來參加共學團跑遍台北公園必須舟車勞頓的問題,應該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實際運作第一次,應該算非常順利。來參加的家庭多半都認識彼此的孩子,能互相協助照顧孩子,也因為育兒理念相信,相信對方不會突然發飆罵小孩;又因為大家都是媽媽,不需要多費唇舌就會主動接手清潔鍋具、洗碗、準備材料等工作,這點真是太太太太棒了。
另外,場地非常重要,宜君幫忙借到了社區教室,一旁就是溜滑梯,小孩在活動開始前、整理環境時都在外頭玩耍,只要一兩個媽媽在旁盯場,其餘媽媽趕快整理環境,又能透過窗戶看到孩子動靜。
最妙的是,宜君還把家裡太多的菜頭分送給大家,哇,真的好有「合作社」的感覺。活動結束後,孩子又盡興地玩了一個多小時才各自解散,第一次活動非常順利結束了!
我跟澄澄說,「這是媽媽為你辦的小小幼兒園,有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但是沒有人會罵小孩,很棒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