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參觀幼兒園時,發現孩子們都非常有秩序、安靜、守規矩,你心裡怎麼想?我唯一的念頭就是小孩好可憐,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想像一下2~5歲孩子的心理狀態,他們離開爸媽身邊進入幼兒園,陌生的團體與充滿「規定」的時程表,連放水瓶的位置和喝水時間都固定。一定會安全感頓失,這時候任何一個成人--而且是必須每天長時間相處的成人,用暗示的方式威脅或是直接開罵、冷語要求,都會讓小孩覺得非那麼做不可,不然不知道會被怎樣對待。
老師都很會,知道幼兒心理,他不用真的當瘋子兇全班,只要找兩三個特別皮的處理就好,各種不讓孩子皮肉痛的處罰、公開責罵、可怕的威脅,其他小孩都在看,很快會學著討好(變成秩序王)或是漠視(回家什麼都說不知道),澄澄全都經歷過,我心很累。
澄澄跟我說,以前讀可怕公幼時同學都不笑,就算老師沒罵人,大家也不會笑,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被罵,他們隨時都很緊張。後來換了新學校,就算老師罵人,全班還是笑嘻嘻,因為知道老師雖然兇但很愛他們。小孩感受得到成人語氣的「態度」。以下是我懷抱著贖罪的心情,寫下的文章:
--
去年的今天。我到兒子當時就讀的幼兒園拿午餐退費,到了學校後,兒子指著溜滑梯旁的椅子告訴我:「我們都被處罰,坐在這裡看其他小朋友玩。」「是因為遲到嗎?」我問,兒子搖搖頭,「遲到、吃飯太慢、上課講話被會處罰、不講話發呆,一天要四、五次。」
#這麼小就挑學校不好嗎
兒子離開這所幼兒園快兩個月了,他偶爾會突然說出一些讓人難受的事,例如不吃水果的小孩會被關在教室門外,吃完才能進去午睡;吃飯太慢的孩子會被禁止遊戲。如果上課說話或是不跟老師說話,就被罰把飲水桶下方接孩子們沒裝好的水提去倒掉,其實我目睹過一次,那大水桶到4歲孩子的膝蓋處,被處罰的小孩把水桶提高至胸口處,才能倒進洗手台。當時我想,如果過程中這些不到100公分的孩子跌倒了,老師會怎麼和家長解釋?
「老師會說,寫這什麼東西!把我們的作業本丟在地板上,我們就趕快撿回來,老師都說我們寫得很爛。」兒子的描述和班上另一名選擇轉學的孩子一樣。我問他,為什麼當時都不說?他回答:「 老師說是我們的錯,我怕你們生氣。」
現在,我們已經幸運轉學到另一所私立幼兒園,入學前,我先和老師溝通了進食狀況與家裡採取不打罵威脅的教育原則。幾個月後,我問兒子,「老師也會罵你們,你們不怕他嗎?」他點頭,問我怎麼知道,「我看你們排隊很慢又很吵,老師生氣,可是大家笑嘻嘻的。」兒子說:「對啊,老師雖然罵人,可是對我們很好。以前的學校老師就算沒罵小孩,我們也不想笑。」我知道啊,當時接送兒子時就發現,全班都在發呆,沒人笑,只有老師笑臉盈盈對著家長。
#能否善待孩子是關鍵
現在朋友問我選擇幼兒園的標準,我都建議,上學前在校門口觀望一下,孩子們是笑著和同學老師打招呼,還是愁眉苦臉?有些孩子剛和爸媽分離時會哭,但爸媽一離開,他就笑著讓老師牽進去了。上學時間到幼兒園外繞繞逛逛,是否傳出孩子的談話與笑聲?還是只有老師的命令聲?能接受孩子聲音的學校,老師們通常對孩子也較有彈性。
在和老師面談時,先把孩子進食狀況、午睡問題都說清楚,了解自己與老師的界線差異,如果老師想要「訓練」,也要理解是「有彈性的循序漸進」還是「強力要求,以免孩子予取予求」?
考量到4、5歲兒童發展需求,最好選一間上午體能活動充足的學校,孩子自然午餐吃得好、午覺睡得著。回到家後,趁著洗澡或是晚餐時,輕鬆地與孩子聊聊一天的活動,對照學校課表是否如實,也了解雨天學校如何安排室內活動。我發現,兒子新幼兒園早上有一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放學前又能再玩上半小時,孩子自然而然調整了作息,睡得早也起得早,情緒更穩定。
#不想上學_找原因比說服更重要
當孩子提到與老師、同學的互動狀況不妥當時,第一時間不要斥責孩子,也不要怒氣沖沖找老師對質。先調整心態,以和老師合作的心情,詢問老師始末,一方面向老師溝通孩子的習慣與性格,幫助老師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明確告訴老師,在家裡會以什麼方式配合、調整,讓老師知道父母不是敵對方,而是共同讓孩子往好的方向前進的夥伴。
有些人認為,孩子太小,說的話不見得正確,選擇忽視孩子的意見。我曾經犯過這樣的錯,在孩子要求不上學時,認為他偷懶、想待在家玩。現在我知道,找出不想上學的原因,比說服他上學更重要,和同學吵架了?被老師罵了?還是午覺睡不著?趁著放學時,我會和兒子的同學聊聊這些困擾,發現孩子們的煩惱其實很相似,有時兒子也會被糾正「老師說的不是那個意思啦」,不帶主觀意見的去了解幼兒園發生的事,和兒子模擬老師的立場與設下規定的目的,都可以幫助孩子更快融入、配合團體運作的模式。
#轉校不是逃避一味忍耐才是
最重要的,是成為相信孩子、無條件支持孩子的人。長輩曾責備我們「這麼小就挑學校不好」,暗示「寵壞小孩」,讓孩子「失去挫折忍受的練習」。不,我要讓孩子知道,生命的挫折可以用各種方式面對,未來也許又會遇到不適合的老師,那時他不再是4、5歲模樣,而我們現在的理解與陪伴,都會成為他解決問題的能量。
孩子成長過程會遇到各種挫折,尤其是因為「小」,逃不過權力結構中上對下的壓迫,有時我們陪他度過,有時我們積極做出選擇、改變狀態,轉校不是逃避,最糟糕的就是不做任何事,只是要求孩子忍耐。
畢竟在5、6歲的人生階段,讓孩子覺得每天在學校被罵、被處罰是正常的,沒人會在乎自己感受,無助培育出正向友善的人格。這一代的父母不需要再催眠自己吃苦當吃補,尤其某些苦來自於情緒管理不佳的成人。每個人都值得好好被對待,這是教育要讓孩子學會的第一件事。
作者/諶淑婷
育有1狗2孩3貓,曾任報社記者,現為文字工作者,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著有《遜媽咪交換日記》、《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餐桌上的真食》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