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免費展覽,比許多付費展覽更精彩!不只是因為漢聲隨便拿個東西出來就很厲害,而是佈展規劃也用心,大人能仔細看,小孩也會得到樂趣。
這次看展,右側的《漢聲雜誌》田野調查過程的呈現、民間工藝匠人合作,再經由採訪、文編、美編、攝影、繪圖的合作,收整錯綜複雜的畫面,是不可能重見的夢幻工作,也可以想見當時員工有多辛苦。
展間也介紹了編輯台機制建立,還有吳美雲、黃永松、姚孟嘉、奚淞,漢聲四君子留下來的出版提醒:
-文編要有半個美編,美編要有半個文編。
-兒童並不喜歡大人牙牙學語,他們要看的是文字真正夠水準的東西。
-
另一側兒童展區,展出了當年的手繪稿,每一張都很精細,值得一張一張慢慢看,沒有電繪和 AI 技術的當時,怎麼會有一間出版社,每一頁每一頁就這樣老老實實的畫出來,現在來看超不可思議。
尤其是《漢聲中國童話》,用了許多不同的畫法,展現每個故事的特色,另外也有刺繡、立體紙雕、撕貼、崁布、軟陶等表現方式,強烈推薦喜歡畫畫的孩子來看,一定會大開眼界。
-
現場還有十二生肖章、放大版蛇年陞官圖,其實我蠻希望這是付費展覽,讓漢聲可以拿出更多東西(這次可能只展出不到5%吧?),離開前我和孩子買了一本書,是作為老讀者的衷心感謝。
雖然長大後的我,也會對漢聲關切、收集台灣文史的立場放在「中國文化」裡,感到不認同,孩子也問我,怎麼那麼多「中國」?但我覺得這是可以解釋的時代脈絡。我們這代的台灣人就是這樣在各方輸出的大中國情懷裡,養成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與選擇,就像阿明和阿桃,聽了那麼多中華文化的根源,但是也跟著小百科上玉山下台灣海峽,打開三合院,走進深山找雲豹,怎麼能不愛台灣?
關懷這座島嶼、深入了解台灣文化的他們,是我童年時的好朋友,今日在許多張原畫圖裡看到他們的身影,我依舊感到無比懷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