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

「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我知道這句話很老套,但最近證明這句話台灣超需要,其實對於同志、性平教育的恐懼,都根源於「擔心孩子長成自己不認識/認同」的模樣,但孩子本來就不是你,不是那個受30年前教育的你,他的人生和你不會有一丁點相同,無論是幸運或不幸的部分。但是我們還有機會成長,成為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改變。
.
以下是我幫《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寫的導讀,與各位分享。




一對父母都會經歷這段過程,曾經日日夜夜細心呵護的小生命,隨著軀體漸漸長大,竟然開始反對所有你為他設想的最好方案。沒辦法,不僅「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也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據以做出選擇的大腦、擁有的資源、看待這世界的方式,都是他們的選擇與你不同的原因,沒有一個孩子能夠(也不應該)按照父母的方式過生活。

本書作者累積了二十多年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專業,以及三十多年身為人父的經驗,從大腦如何構建個人世界觀,讓我們「認定」自己是誰、又如何形成自身及對周遭環境的執念談起;逐步推敲,層層叩問,引導讀者奪回生活及對自身感受的掌控權。父母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成為心理素質強壯且快樂的人。整本書可以濃縮成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 成為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改變。」

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近年不斷有談論親子關係的書提到,人的大腦自出生後就不斷受訓中,生命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大腦持續挖掘與對照的資料庫。當孩子跌倒時,爸媽若驚慌失措或大聲斥責,跌倒的經驗很快會與痛苦、責怪相連結,孩子學到要害怕任何會導致痛苦的事物。而常常因父母食言感到失望的孩子,未來為人父母時,可能會習慣性對孩子冷言冷語。

我們輕輕鬆鬆地把負面思維變成不受歡迎的傳家寶,一代傳一代;但是你也可以喊停,花一點心力,把育兒現場的各種狀況轉換成正面事件,讓孩子的大腦有機會在未來類似場景發生時,預測出一個較愉快的可能結果。

其實育有兩名稚齡子女的我正這麼努力著,在每一個差點大動肝火的關鍵時刻,先思考三個問題:
‧ 這件事我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 我希望孩子從中學到什麼?
‧ 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現在被怎麼對待?

我相信和孩子緊密相處的這十多年--尤其是在學齡前這六、 七年,將會形塑出他們一生對待事物的態度。與其不斷幻想或規劃孩子成為自己期待的樣貌,更實際的思考是:我該成為怎麼樣的家長?但你可能忍不住問自己:「這麼多年來我竭盡心力養育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處處配合孩子,難道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不能對孩子有所期待?」答案很殘酷,你真的不行。因為你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是對年輕時的自己的期待,你不自覺想控制他,想給他自認最好的選擇建議,其實是為自己焦慮。

孩子正在成長沒錯,父母何嘗不是?你已經成為希望孩子成為的那個快樂、正向、積極、富創造力、熱愛學習、負責任、善良正直的成人了嗎?我們不只是父母,我們還是我,想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貌,就讓我們先成為那個樣子,而養兒育女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每一天,我們的孩子都創造各種機會(困擾與麻煩)讓我們成長,然後幫助他們成長。

當你開始實踐這本書的內容,你會發現改變自己比改變孩子輕鬆多了,試圖控制他人只會產生怒氣,而成為能控制自己的人產生的是信心、成就感與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