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晨光時間--《蠟筆小紅的煩惱》

學期最後一次講故事,想了很久,前幾天臉書回顧看到阿慧2015年寫給英文版的推薦文,就決定唸這本《蠟筆小紅的煩惱》。這麼簡單的故事,沒想到全班意外的專心聆聽,最後,我問他們,為什麼大家一直沒發現蠟筆小紅其實不是小紅呢?

老師很笨、爸媽很壞、他們都不懂小孩...孩子們幾乎都有被成人誤會的經驗,但也有幾個孩子說,從來沒有被爸媽誤解過,實在太幸運了。

有了前幾次手忙腳亂的經驗,我知道只能帶小一孩子完成五分內的活動,因為他們可以忙上20分鐘!所以我準備了刮畫紙,請孩子先在漆黑的紙面,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再發平頭的竹棒刮出顏色,大家驚嘆連連(就連一開始大聲抱怨好無聊的小孩都很投入),而班上最皮的孩子之一,刮到金色的特殊版,他立刻改變想法,改刮成金字塔和木乃伊,是不是很有創意?

希望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樣子不是由別人決定,當他們有天找到了自己的模樣,能夠好好愛護與運用,讓自己飛上天。(看過書的人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
佳慧推薦文於此:

Red Crayon’s Story(2015)書的第一頁:一隻代表旁白的鉛筆在上面寫「他是紅的」,可是下面看到的卻是一隻穿著紅衣標著「紅色」的藍色蠟筆。在大家表達了自以為是的說法,紅色還是沒辦法達到他們的期待後,一些文具出手說要幫他,膠帶說他內在破了黏一黏就好,剪刀說他標籤太緊剪個洞就好,削鉛筆說他的頭再削尖一點就好…..但蠟筆畫出來的交通號誌燈還是:藍黃綠。

當然,故事的轉折是紫莓色蠟筆「救」了他,讓他認清自己也做了自己。這時,那群「愛嚼舌根的蠟筆」又有話說了。這兩段「大家有話說」達到藝術美學層次,反應了社會輿論與心理的變化,有酸辣諷刺,也有些酸甜期待。

我很喜歡這本書,主要是它用蠟筆的連續色譜概念反應了認同議題本身的多元複雜。表面看,故事談了一個人如何辨識自己、尋找自我的認同。但是它的文圖結構處理了比同類繪本的語意更寬廣更深刻:主角被賦予的外在跟本質不同,因而陷入迷惑、釐清的旅程。這個迷惑,不只自身認知的混搖,也來自他人給予的紛雜意見,亦即「社會輿論」。

雖然書中語言無涉及任何「性別」字眼,但因它身上的紅色標籤跟藍色蠟筆有所出入,指涉語意契合時下討論的多元性別認同,尤其蠟筆盒本身就體現性別特質的「連續光譜」,一個主色還分很多旁分色系,因此這本書在性別特質、性傾向與跨性幾個面向,可說是完美的應用。

故事結構清楚提供了幾個哲學思辨的鷹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外在,就是他真實存在了嗎?真正讓一個人存在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要怎麼確認這個外在的認識或本質的存在?標籤或語言的符號使我們認識對象,但它們能反應對象的所有真實嗎?如果認知與本體結構有出入,人們要如何反應才符合倫理學?我們的社會要怎麼調整自己看待他人的觀點,並調整慣常的人倫結構?

我說這本書能講很多事跟很多遍就是這樣,畢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是那隻錯亂的蠟筆,在「被指派被期待」與「自我摸索認定」間歷經磨合或拉扯。但在很多議事上,我們也會扮演其他蠟筆的角色:或講閒話、或放馬後炮,或等著錦上添花;有時我們也會扮演那些愚蠢卻徒勞無功的雞婆文具。讀這故事,會因為看到許多影子而會心一笑。(例如萌萌的笑)

整本書還拋出一個既尖銳也感慨的問題,那就是:為何這麼顯而易見的事,「紫莓蠟筆」就是極為少數且遲遲來到?光是這個問題,就很值得跟孩子一起討論個幾天幾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