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本來的自己就是最好的

前兩天帶著孩子去看了《#紅鞋公主與七矮人》特映,對公主片毫無興趣的兒子走出電影院時,讚美真好看,又問我:「其實本來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對不對?」

這幾年性平意識抬頭,傳統的童話故事、迪士尼公主王子電影已經成為宣導時最好用的負面教材,翻轉童話創造新觀念,是這幾年很熱門的概念。《紅鞋公主與七矮人》就用了你我最熟知的兩個童話元素:紅鞋與白雪公主。(以下有點雷喔!)



「公主一定美」的設定早在史瑞克做了翻轉(不過費歐娜本來還是美的唷),《紅鞋公主》裡的白雪公主則做了更直接的相反設定,而且打從片頭就開始--一名被誤會是巫婆公主因為太氣憤而將英雄下了詛咒(你看,公主也可以詛咒討厭的人!)

第二個有趣設定,則是詛咒不一定讓人討厭,也可以讓你變美麗,例如白雪得到的那種,或者說是詛咒,稱其為「無法卸下的魔法」更好。七矮人所受的詛咒,讓他們必須以小矮人的外表、有點落漆的能力,保護白雪公主,這也是他們讓白雪公主喜愛的原因;而七矮人喜歡的當然還是白雪公主的「美貌」,還有不等待被救援的性格:積極、勇敢又謙和,而且因為自己非典型公主型,更懂得不可貌取人,恰好與七矮人完全相反。(看來公主還是要個性好...)

即便如此,白雪公主還是很難抗拒紅鞋的誘惑。在童話裡,無法遏止想要穿上紅鞋,被認為是慾望(或性)的象徵,穿著紅鞋的女孩沉溺於紅鞋帶來的虛榮感與滿足感,即便後來想停止跳舞也做不到,只好要求劊子手砍下自己的雙腳。

電影裡,白雪公主只拔下紅鞋兩次,一次是自救,一次是救人,另外兩次她想坦承身分時,反而怎麼拔也拔不下來,鞋子彷彿在腳上生了根。我想她無法掙脫的是某些生命經驗,不滿意的外貌、沒能獲得關注的人生,穿著鞋的人不是沒有自責與罪惡感,而是內心的焦慮、脆弱與不安讓她無法脫下來。

要怎麼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內在情感,才能擺脫紅鞋的詛咒(魔法)呢?就是電影好看的地方,我就不繼續寫了,大家快去看電影吧!

附上《紅鞋公主與七矮人》預告片
https://youtu.be/APpza3VrUT0
--
如果這個寒假想更豐富點,我另外推薦而小麥田出版的《公主不在城堡裡》,以下是我寫的推薦文摘要:

同樣是古典童話注入現代觀點,原始故事〈十二位跳舞公主〉中,國王為了解開公主舞鞋的祕密,要求外人在夜裡監視女兒、解開祕密後,可擇一公主為妻,失敗者則將處以嚴酷制裁。這種性別歧視又極端自我的典型父親,自古以來就大量存在,他們是傳統社會中「父權」的象徵,掌控了貪圖玩樂的女性,最後則以另一名勝利男人抱得公主歸作為完美結局。

但《公主不在城堡裡》改編後,原本角色扁平的公主們,有了自己的性格與專長,故事重點也從國王與解謎男人的身上,轉移到公主間的互動對話。另一方面,公主和國王之間關係的轉變也令人在意,甚至讓人懷疑,一直以來國王愛的除了妻子,就只有自己,為了避免自己再因失去誰而悲傷,他乾脆直接輕視、無視十二名女兒,無情又殘忍的擺布她們的人生,不只是在精神上抹滅了女兒的自主性,在實質生活中也將女兒關在房間。

這一段顯現的正是父權社會的意識型態,許多現代父親還是對著自己的小女兒稱「前世情人」,說著「要打斷女兒男友腿」的玩笑話,限制女兒的穿著、禁止夜裡出門、干涉其人生伴侶的選擇,保護與束縛是父權框架的一體兩面。

過去,這樣的故事靠魔法來逆轉,讓孩子知道事情不會永遠像現在一樣糟,他們也不會永遠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公主不在城堡裡》靠的是反抗父權、獨立離家的大公主,最終以捍衛者的獨立形象拯救了十一名妹妹。這樣的故事對生活在父母以愛為名處處設下限制的孩子來說,給予了一個啟發──你大可以盡量相信自己所擁有的「未來」,不會像今天一樣糟。

格林童話版的原始故事中,找出答案的老士兵以年紀為理由,最後選擇了娶大公主為妻,我曾讀過另一個改編版本──老士兵換成了有十一位兄弟的王子,最後每個人都和一位公主結婚(不過最小的公主在婚禮前夕逃跑了),提高了男子的身分地位,降低以婚姻作為懲罰的意味。而《公主不在城堡裡》中,沒有誰被迫和誰結婚,更沒有老套的「與王子終成眷屬」,順從與等待不是現代公主的使命,婚姻更不是她們期待的獎賞,也不是畏懼的懲罰,自己的命運自己來決定,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