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001-成立的故事

2015年的母親節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從一個自己做功課,成功居家生產的媽媽,變成和一群夥伴推動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有教授、研究員、醫師、記者,我們其中的數人擁有十分美妙的居家生產經驗,雖然那不是人人認同,但我們想讓全天下的媽媽知道,無論你做什麼選擇,先知道自己有選擇權是很重要的。


(澄澄出生的這個小腳印,或許就是推動我走向這條路的第一步)


生動盟選於2015年5月5日開始公開運作,成立Fb粉絲頁,這一天是國際助產士節,兩天後,5月7日,生動盟舉辦了第一場記者會,為台灣所有女人和產科醫護人員請命,要求衛生福利部盡速制定完整的孕產婦健康照護臨床指引,並制定相關政策配套,給女人最適當的照顧,也讓醫護人員能安心的跟上國際趨勢,依據最佳實證從事臨床工作!

根據去年12月台大醫學系婦產科教授李建南主持的大型研究顯示,台灣產科醫師有6~9成贊成取消灌腸、剃毛、禁食、打點滴、人工破水,並且支持推廣非藥物減痛,而且過半都認同直立式用力和延遲用力,實務上卻只有少部分會考慮取消這些實證認為不恰當的臨床行為。為何醫師無法進行他們有意願執行的新興措施?這與目前生產資源仍分配不均、產科人力仍不足有關。

記者會結束後,我們嚴陣以待,開始面對網路上接踵而來的抨擊與批評,坦白說,真的一度讓人灰心氣餒,但又逼自己振作,有人攻擊代表戳到了痛點吧?而且追求友善生產絕對不代表與產科醫師站在對立面,友善生產也不代表要把產婦趕回家,台灣早就已經有產科醫師在體制內推動友善生產,他們不提供不必要的醫療介入,而是與助產師、婦女站在同一陣線、採取共同照護模式,證明在醫院也能友善生產。

到我寫這篇文章時,已經是第五天,我已經大概了解網路攻擊的方式, 一部分是許多產婦自己吃了各種醫療介入但心甘情願,如果不大聲認同自己就好像站不住腳一樣,堅持「誰不是這樣過來的」。第二種是沒有生產經驗的女性與男人,以「產科人員那麼少你們在鬧什麼」,但他想的不是解決血汗產科問題,而是產婦閉嘴。第三種是醫護人員,因為工作量龐大、醫糾壓力,認為維持原樣是最好的,有彈性代表有無法預料的可能,再過分一點的會認為孕產婦溝通提問就是找麻煩「回家生啦!」不可以質疑的權威性,儘管有國際醫學實證。但如果一直假裝看不到,對台灣產科醫療真的是幫助嗎?台灣女人體質到底多特別非灌腸禁食躺著生產剪會陰不可?如果醫療不是服務業,那為什麼又接受讓低風險孕婦自費剖腹產?(所以醫療是商業!)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沒生過孩子的年輕族群,為什麼無法想像更理想友善的生產方式?人如果不能盡全力為自己爭取些什麼,那麼繼續被上一輩擺弄也無從抱怨,這一點從勞動條件教育環境已可觀察到。

讓我覺得好笑的是,嘲弄友善生產改革的人,不乏大力支持社運的人,這不就很矛盾嗎?你支持的改革是改革,你不了解的改革就是笑話,一點謙虛為懷的態度都沒有,如何讓我相信他們所支持的真理沒有問題?(附上Meiyi Chen的提醒:問題在推動性別平權就曾發生,許多推動政治民主化的男人,不見得就會贊成親密關係民主化。)

想到推動不打不罵不威脅的人本,想到同性婚姻多元成家,想到廢死,想到非核家園,想到TNR,每一件事都很辛苦,這些前輩讓人尊敬。做這件事讓我有了一些體認,是很寶貴的學習。

但我也收到很棒的鼓勵!剛生產完的致寧學姊寫了一篇感性的文章表達支持:

我的學妺Shu Ting Chen近日所推動「溫柔生產」,在網路上受到很多質疑。其實,台灣生產過程有太多非一體適用的醫療行為,如灌腸、剪會陰等已非新聞,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許多論文與討論,但時間飛逝,現在的生產環境與當年相比,不僅月子中心林立,對孕、產婦的養身與飲食禁忌也與時俱進,顯示大家願意花更多時間,金錢讓孕期與產後更加舒適、健康。反觀SOP化的生產過程卻數十年如一日,這其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我們同意每個產婦都有不同的身心狀況,無需適用同一套生產流程。

以母奶為例,我們的母親輩當年普遍多認為營養價值更高,餵母乳者幾稀。但現在母乳價值翻身,政府與醫院不就編列預算來推廣母乳好處,有醫護人員從產前到產後教導餵乳姿勢與乳房護理⋯⋯,如果產婦全部直接打一針退奶,寶寶全部改喝奶粉,從此無需有擠奶、瓶餵親餵的選擇,脹奶的疏通與照護,對護理人員與媽媽不也是更方便有效率的選擇嗎?這真的是觀念的改變與風氣的建立,需要的的是更多的推廣與支援,絕非對前線辛苦醫生與護理人員的指責與找麻煩。

我們有不認同的自由,但對於不熟悉議題多一份求知與尊重,其實並不困難。希望學妹繼續加油!

能實際收到朋友的鼓勵很讓我振奮,我完成贊成致寧學姐說的「可以不認同,但是請給予他們了解與選擇的自由」,母乳在二三十年前也飽受批評,我媽媽只餵了我一個月就急著換配方奶,因為「大家都那樣做」,可是產婦漲乳的不適、突然退奶的心理缺憾,沒有人照顧到,十多年前母乳團體開始援引國外資料,呼籲母乳對寶寶身心有益時,也被取笑不知善用文明產物的愚婦、自找麻煩、在職場要擠奶是偷懶,不如辭職回家餵奶等等,但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質疑哺餵母乳的女人了,甚至不少人堅持自然離乳,餵奶到孩子兩三歲才結束。

我想友善生產推動的路也是辛苦,尤其面對產科醫師不足的問題,產婦的提問與要求都會被視為刁難,但我們不要忘記,生產不是生病,除了高風險生產,多數產婦是低風險生產,那些過多的醫療介入何嘗不是對醫療資源與人力的濫用浪費?有助產士協助的友善生產也不代表落伍,看看英國與歐洲國家,善用助產人力減輕醫師負擔,給予孕產婦幾乎一對一的照料。我好像說太多了,但我真的很希望產婦多了解生產過程,就算選擇剪會陰和打催生,也要知道為什麼,而不是大家都這麼做。

這場戰爭才剛開始,幾個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自己沒事找事,何必跳火坑,但如果人人都這樣想,我們女人也不會受教育享有等值的投票權,我之前去參加遊行都是抱著支持的心,但其實不能非常理解當事者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慨,現在才開始體會到了。

總之,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改革是困難的,緩慢的,被主流者嘲弄的,但不代表是錯誤的,就像我們現在不會以母語為恥不會覺得自學代表孩子有問題一樣。許多的社會改革都來自母親的力量,因為想著孩子,我們就會知道正確的方向。

最後送上阿澤對於友善生產的一些想法,一個男人對於生產制度、醫療介入和助產士有這麼多的思考與理解,外子令我感到驕傲~

昨天看到網路分享的一張關於生產的圖(連結請看留言),本來是想當個趣味漫畫看看就好,但底下留言與分享的種種一面倒言論,真是讓人看得心驚。

最常出現的就是說,不想醫療介入,幹嘛到醫院,何不回家找產婆燒開水生產?

這句話首先反應的的是大家對生產的想像,在台灣「生產」就是一個醫療行為,因為生產有風險,所以最好全權交給醫院最安全。這說來也沒錯,人命關天,沒人負擔得起意外的責任。我一直都記得親友們(與非親友...)聽到我們居家生產後,脫口而出的「你那架好膽!」
其實我們一點也不好膽,只是做好準備,從居家環境改善到產前該做的各種檢查與準備,而且也在附近的婦產科找好真有緊急狀況時的後備醫院。

醫療介入應該是當做後備的保險,當產程不順才進行,而不是SOP全套直接來。(應該也要討論什麼程度叫做產程不順,怎樣情況導致產程不順。)

溫柔生產並非站在到醫院生產的對立面,而是應該列為生產方式的可能選項之一,(從個人的觀點,應該列為優先選項。)回家生產是很自然的方式,我太太就是居家生產(驕傲),但是不代表到院生產就不驕傲,只是普遍聽到的狀況都是相對痛苦的,深入去探討才知道有很多醫療介入催生推宮底剪會陰等等動作,好像並非那麼絕對需要。溫柔生產應該是一個最高原則,不管在院或是居家,都要溫柔啊。

今天要推動的就是,如何讓台灣整體的生產環境都往溫柔的方向走,台灣生產環境不佳(甚至對產婦很不友善)是很實際的背景,大家都能體諒醫院與醫生的困境,不過不正是因為環境不好,所以需要有人出來呼籲改善嗎?

不知道是我自己想太多還是怎樣,總覺得社會普遍貶低助產士(產婆?),但助產士具有與醫生不同的專業。產婆到家,叫男人去燒開水之後,一轉眼就有一個阿婆抱著孩子出現,大喊恭喜是個男孩,這是電影中塑造的簡化刻板畫面。
助產士陪著產婦,引導用力,教導變換生產姿勢,判斷狀況給予適當協助,有這樣的專業人士在場給與產婦與產家極大的安心感,也能很大程度避免危險狀況。
就我的理解,如果大家能夠更理解與支持助產士,讓醫院醫生留給真正需要醫療介入的產婦,不也是醫療資源妥善分配的方式之一?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一個知情與選擇的空間,圖中的產婦說了一堆不要,看起來像個奧客,但也表現出他對生產過程的研究與了解。
但反過來問,是否很多人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些有什麼好選擇的?不是大家都這樣嗎?

選擇溫柔生產的產婦,也必須要做很多功課,會陰按摩(大家都很關心會陰會不會裂,那就多幫幫「她」啊)、適當運動與控制體重、心理建設與持續觀察胎兒狀況等等,並非什麼努力都不做,把事情都交給醫生,到最後才說要溫柔生產,不願有醫療介入,準備工作不足,失敗可能性就會提高啊。而且如果狀況真的不允許,譬如胎位不正,胎兒體型過大或其他可能導致生產不順利的因素,自然都要列入考量,不是單純把醫院完全排除在外就是最好的。
不過,不過,重要的還是要讓產婦知道有各種可能啊。


大家都認為自己認知的方式才是對的,從懷孕生產到育兒,每個人都好像專家,隨時準備給旁人指導,我想要退一步看,把主導權交給當事人吧,由自己決定不行嗎?不過,社會與醫療體系要給予足夠的資訊,讓他能夠判斷與選擇,而非弄一個套餐式的唯一選項,還充滿威脅(不這樣出人命怎辦之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