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002-關於那些問與答


生動盟FB上線、舉辦過記者會後,也開始收到很多批評指教,其中多數是質疑與嘲弄,我們盡量一一回答,這裡是那短短幾日我回覆過的各種問題:

Q你們想以不專業的呼籲呼嚨大眾?然後造成我們醫療環境窒礙難行?請三思。

A醫療環境要改革並非堅守舊習,而是要督促政府改善人力問題、提出合理配套措施,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並非指責產科醫師,也不是繼續將醫學實證不恰當的臨床行為施行在產婦身上,應該也是身為醫療人員的您希望的方向,我們要求政府提出的「孕產婦健康照護臨床指引」,就是希望政府去正視國際趨勢,面對問題。

Q非藥物減痛要怎麼減?求解。請法師做法嗎?還是請護士在產婦耳邊一直喊不痛不痛不痛去洗腦?

A產婦可以透過走動、按摩、使用產球、淋浴等方式來減緩陣痛、舒展身體。在許多文獻上都有提到各種處理待產婦陣痛的措施,包括有人持續的陪伴鼓勵、按摩腰背部和腳部、淋浴、身體的放鬆和視覺想像、調整呼吸節率、下床走動和改變姿勢(側躺、步行、蹲踞、坐姿等)、下床坐生產球,這些方法都可以增進舒適,促進有效的子宮收縮,有助於產程進展,以目前的護理人力確實無法做到這樣的陪伴,所以我們希望推動衛服部、醫院檢討編制人力不足問題,讓助產系所畢業的學生發揮專業,在產房協助孕婦與醫師。




Q既然要溫柔自然,在家生不是很好嗎?1000個產婦裡面那五十個生不下來的,跟最後那七個出事的,反正也是自然的結果嘛,這不是你們崇尚一切自然者的終極目標嗎?生老病死皆為自然,幹嘛找婦產科醫師呢?

Q若友善生產能提高產婦的生產品質 但會導致否些併發症提高 是否能提供配套措施保障醫師?

Q全台灣多縣市的婦產科醫師已經比議員還少了 在妳們提供意見前 能否先保障這些婦產科醫師的就業品質?比方說在簽署友善生產後面簽署,若因此發生併發症,產婦即病人家屬需自行負擔此責任?

A維持現狀對改善婦產科醫師的就業品質並沒有幫助,目前的生產方式若發生併發症或任何意外,難道就是由醫師全責負擔?我想各位也不願意如此,也絕對不認為那樣是正確的。 提高產婦的生產品質,並不代表苛責醫師,我們希望政府與醫界能一起參酌國際醫學實證,檢討若要改善現況,健保給付、醫護人力、助產陪產制度等配套措施該如何修改與建制,去年即有六家醫院參與了陪產士計畫,我們也實際參訪、與醫師訪談,各位不妨也一起來了解,醫生到底需不需要這樣的人力,提供孕期、待產、產後的陪伴與照顧,而這樣正式編制的人力,是不是能減輕醫師與護理人員的負荷、對減輕生產風險也有益處?(國內有助產所,每年都有助產系所學生畢業,礙於醫院沒有編制,只能以護理人員應聘)我們一起來監督、要求政府改善產科勞動人力不足的問題吧!

Q不要只拿國外的嘴砲,美國有醫事法庭保障醫護,台灣有嗎?只要不合病患的家屬的意就告醫生。另外,美國生小孩子隨隨便便就是幾十萬台幣,台灣呢?真的著麼崇尚國外請移駕去國外生謝謝

A以目前的制度並無助於醫糾嚴重問題不是嗎?如果您在意的是司法制度上的改革與推進,那就該以此為目標前進,健保收費的問題與缺漏也是必須改善的方向!從制度上修改雖然困難,但對產婦與醫護人員來說都會是好事。

Q臺灣有那個環境給你這樣搞嗎?對不起,婦產科快沒人幹了,哪來那麼多人力給妳搞。沒那個屁股就別吃那個瀉藥懂嗎?你懂什麼?醫學並不是自助餐好嗎?

A必須要再次強調,以目前的制度並無助於產科人力流失問題不是嗎?如果您在意的是產科環境崩壞、過勞,那就該以此為目標前進,從制度上修改雖然困難,但對產婦與醫護人員來說都會是好事。

Q台灣就是很愛外行質疑內行,業餘領導專業,真的這麼有想法去考張醫師牌再來說吧!

A當我們質疑教育制度時,我們不一定需要教師執照,當我們質疑核電時,我們不一定在台電工作,我們所期待改革的內容,都是希望朝正向且對社會有助益的方向前進,蒐集資料累積實證,互相聆聽傾聽產婦與醫界的聲音,彼此尊重,找出辦法。

以上問題,網友的語氣口吻我一字不改(反而修得比較客氣)如果這些網友如果沒亂寫身分,應該都是醫學系學生或是執業醫師...但他們的留言夾雜著憤怒、恐懼、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質疑的方式和戰核能、教改、多元成家、體罰、同志教育的感覺幾乎一樣,幾乎只是代入不同主詞的差異。

不過也是醫學系畢業的好友席德,卻給了我很棒的討論,同時紀錄於此:

席德:我覺得生產需要改革。我也不同意醫療介入生產太多,我覺得這在身體心理上都不是很健康的方式。本來我在想錢的問題,不過我想有這麼多高貴的坐月子中心存在,多花點錢生產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吧。醫師應該是處理有問題的狀況,如果是正常妊娠,交由經過良好訓練的助產士來接生,這樣是更理想的狀況,而且還可以減輕產科醫師的負擔。不過醜話還是講在先,如果有哪天助產士因為接生了一個腦性麻痺的小孩被告,然後判賠三千萬了,這個改革也就要崩潰了...

我:你說得問題沒錯,我覺得推動生產改革的同時,也要加速提供民眾醫療風險知識,而不是現在「我什麼都聽醫生的為什麼還出事」的心態。昨天我是這樣回覆那些來批評的網友(他們都是剛畢業的醫學系學生,我真的希望他們多一點對自己工作方式的想像,這在各行各業不都是基本?)

席德:立意良善,也是未來健康照護體系應該發展的方向。但是現在我的態度真的比較悲觀一點,健保已經把整個醫療照護體系摧殘得體無完膚,在這種節骨眼上,醫師大多如驚弓之鳥,可能很難進入溝通的模式...而且妳的這個理想可能在許多層面上還要透過立法來達成(改變健保給付制度,界定責任劃分等等)。但是立法諸公們近期所提出的跟醫療相關的法案都是讓醫師們生氣,心寒到一種難以想像的極端(最近的醫糾法還有日前病歷中文化)...妳的這個理想要達成之前,可能立法院要重整,健保要先徹底摧毀整頓過才有可能....但妳願意付出這種努力,我是很讚許的。因為只有真的去講,想辦法去改變大家的想法,才有改變的可能

我:以目前種種社會議題來看,二十年也不為過吧,你看我們現在講到同性婚姻核電還可以吵成那樣,想到我40多歲還要繼續回答類似的跳針問題也覺得好累,醫學生應該是台灣最聰明的一群人,但他們的挑釁問題讓我感覺不到,只覺得他們把各種問題僵著,以反嗆為樂趣。不過環境真的太壞了,媒體業的年輕記者類似的也不少,當你爭取反置入性行銷時,他們還覺得唱什麼高調,多點收入有何不可……(為什麼突然低落了)但是,多一點這些思考討論總是好的,我希望我們的女兒、媳婦未來生產時是幸福愉悅的,可以有助產士陪伴的,那時也許生育率降到15萬人都說不定,這樣的投資很划算啊!我自己是感覺,助產士重新進入醫院是未來趨勢,因為人力少是事實,現代產婦又有能力搜尋國外資料,發現其他國家有助產士和醫師合作生產(台灣可以自費找民間陪產機構),如同低風險產婦選自費剖腹產一樣,或許起步會是自費陪產、自費選助產士協助待產過程,醫生接生時可以得到完整資訊,然後慢慢地成為常態。這樣想就振奮多了。

席德:醫學生不願意跟妳好好討論這是他們醫學沒學好。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想要怎麼被對待是有自主權的,要當醫師理應理解這一點。不想要對話,是自大,這對於解決目前很多的困境,只有害處沒有益處。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醫師應該也有發聲的權利,但每次總被拿個醫德的大帽子扣在頭上,而且也不能罷工,不能拒絕診治病人,一旦上了新聞總是吃饋。這種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醫德說把醫師搞得只要不是聖人就沒有說話的餘地,很悶。我很希望妳的理想有一天可以實現。不過我想到另外一件很現實的事情。我剛剛查了一下,還真又倒抽了一口氣,我依然無法相信醫療竟然這麼輕賤,自然生產健保給付3000點,剖腹產給付8902點,這些在醫學中心都要打八折因為總額管制的關係。如果是前置性胎盤剖腹產那是25420點。在醫學中心的話,每進行一次這樣的手術,醫師會拿到15%的報酬。如果助產士負責比較簡單的狀況,然後困難或是需要開刀的狀況交給醫師處理,這樣變成醫師相對來說負責更多高風險的妊娠,其實我直覺的反應是,醫師一定會抗拒的,因為好做的都別人做,難做的都交給醫師,可是報酬並沒有比較多,負擔的風險卻大那麼多倍...尤其是如果生產真的變自費了,那醫師心裡一定更不平衡了。如果妳的理想要實現的話,生產相關的健保給付項目至少得變成現在的好幾倍才有辦法...

我:你說得給付問題,我們在做醫師與助產士訪談時也有聽到,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真的很希望大家更接受使用者「合理付費」這件事!(所以現階段我支持產婦自費請助產士或陪產員到醫院陪產,減輕護士負擔,據我所知,有醫師採納這個方式在醫院接生喔,他們也有固定合作的助產士和陪產員,其實這部份費用大概跟坐月子中心差不多,我覺得很值得,因為生產很重要啊)

席德:合理付費這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很難進入醫療相關的討論當中。生命,健康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卻這麼廉價的對待。我們的健保給付真的是噁心到極點....如果你把中央健保局給付標準的文件檔下載來看可能會嚇死。盲腸炎手術總共才給付七千多點而已,乳房根除性切除術才一萬多點... 

(Lin Ching Yi 醫師補充:自費剖腹產費用大約5萬元。不過對醫師來說,自費剖腹產的醫療費用和健保剖腹產的費用,到醫師這邊都是一樣的;唯一差別只是不用處理健保不給付的那些條件。另外,自費剖腹產,除了該次健保不給付之外,下一胎的再次剖腹產健保也是完全不給付。多數私人醫療險也完全不給付。)

我:我幾年前做過兒科的報導,就嚇了一大跳,兒科門診跟成人門診花費的時光完全不同啊,但特殊性沒被考量到點數的計算,兒科醫師真的要做興趣…我覺得這跟社會仇富氣氛有關,健保費太不公平了,我是無業接案,但我付的健保費很高喔,可是高收入但非勞務所得者卻很低,這跟所得稅問題一樣,高收入不代表高稅賦,所以只要傳出健保費用要漲,民間就抗議,企業也不爽,因為他們負擔的部分也會提高。全民健保雖然是台灣驕傲,但也造成了醫療體制的大損傷,我們這一代是深刻感受到了。手術急重症給付拉高或許困難,但醫療保險制度或醫療糾紛基金的建立實在不要再拖了,其實台灣醫界講話真的很有份量,希望能團結起來推啊。

以上所記錄下來的討論,希望能提供大家對生產制度、健保給付問題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