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2歲小孩打人怎麼辦?


今早澄澄九點五十醒來後,賴床快五十分鐘才能走出房門,這段長長的時間,他要我躺著陪他聊天,本來只是說澄澄星球的故事,後來他開始說起在公園要打其他小孩,講了很久,最後他決定不去公園了。

我們很認真的談了一下動手打人這件事,上一週老爸跟我提起,澄澄在公園打人兩次,一次是一歲多的孩子擋住路,一次是溜滑梯上有快一歲的寶寶,被阿公抱上滑梯往下溜,澄澄不肯讓又等不及,就打了。




這週一,我也目擊兩次動手的瞬間,一次是想玩的地方已經有了小孩,他說不喜歡別人擋著他,所以打,一次則是打錯了,要打另一個拿他東西的寶寶,結果打到陳芯(跟兩位孩子與家長致歉)。問他,不能繞過去嗎?他說不能,解釋很久,又說以後繞過去。


我的認知是,他正在學習肢體動作表達情緒的限度,他的心情與行為控制都比身為成人的我還辛苦,這段時間我只能多加注意,盡量隨時陪在身邊,才能第一時間察覺他要動手,即時擋住,給他一段時間與空間去理解「打人」這件事。


我也發現,他對大小孩不會,似乎是對小寶寶、不太會說話的小小孩,感到不耐煩,對澄澄來說,他們屬於不講理、無法溝通的族群,所以他先選擇排斥他們,這段歷程之前,他已經在團內經歷過一次,只是當時他是被打的一方,現在角色對換了。


今天,我們還是出門了,當澄澄被我阻止打一個小寶寶時,我發現他改用玩具拍打自己,忍耐要打人的念頭,他很努力啊(感動又心疼)


也有朋友提醒我,現場快速處理掉就好了,事後其實無須多說,把這種事情嚴重化是成人社會化的反應,但對小孩來說,就只是求生本能而已。仔細想想,身為活了33個年頭的成人,有時候我也有想打人的衝動,只是我已經學會不那麼做而已。當然,也有許多成人始終學不會,他們還是打了...


(圖是借玩具失敗後的痛哭,與打人無關喔)

--
補充:

有一天,阿澤出門後,我倒頭繼續睡,早早起床的澄澄摸回床上,躺在我身邊,模糊間,我問他:「你喜歡媽咪嗎?」,「喜歡,第一喜歡媽咪爸比,第二喜歡玩具,第三是玩具,第四是豆豆。」

聽到這我精神都來了,他看我醒了,又央求講一次「澄澄星球」的故事,但這次到一半他就搶著講:「星球上面有玩具!有車!有媽咪爸比!豆豆!麻薯!瓜瓜,全部~都是我的好朋友。」「那媽咪爸比的星球呢?」「有拍照跟工作!」

最後,他鑽進被窩,宣布:「今天不刷牙,今天不洗澡,要直接睡覺,明天爸爸就回來了。」

這麼可愛的孩子,昨天攻擊了共學團幾個一歲的小寶寶,這個行為出現兩三週了,我一直很注意,第一次是受不了爬向他的小羿,幸好一伸手就被我攔住,第二次他騎著車在我旁邊晃,我觀察到他神情微變,才出口提醒,他就推著車撞oreo,被輪子貼到臉上的oreo大哭,我們到旁邊討論,澄澄的解釋是,他覺得小寶寶用爬的是摔倒了,又不站起來走路,他不喜歡。

第三次,haco推著別人的滑板車經過,澄澄看了想玩,但借不到,爭執之下,他變得憤怒,宣布:「我要打了!」動手前開口,是他努力的方式,我把他摟著再說說話,確定借不到車。第四次,我坐在地墊上,他湊過來,提醒他旁邊有陳芯,如果他能忍住不打人再過來,他頓了一下,慢慢坐在我身上,看著陳芯,過了一段時間又離開。

澄澄打人前其實有點徵兆,他會定定的看著爬向他的寶寶,眼神發直,過一秒後就動手,若牢牢盯著可以避免,但很累人。精神很緊繃。

有些爸媽說,情願自己的孩子是打人的那方,也不要被欺負。相信我,孩子打人絕對比較讓人為難,沒人有必要也不會像你花這麼多心思探究他的思緒與情緒變化,對任何人來說,打人就是打人。

這段時間,我思考著,人當然不應該打人,沒有人應該被打,在澄澄覺得朝著自己爬過來的寶寶有攻擊性時,他還要花點時間才學會離開現場。遇到他不喜歡的場合或人時,他會說,要假裝不在,或是假裝看不到,什麼時候,他才能假裝對討厭的東西不在意?

共學團媽媽昨天討論後,我想起一件事,那一晚洗澡時,澄澄突然說,L會打人,B會(兩位曾經動手打人的大小孩),我問他,所以你也打嗎?他又重複一次後,我問他,「那你是L嗎?我是L媽媽嗎?」他想了一下,說不是。我不是要說他是看到了去模仿,我想他自己應該也在困惑中。(在前一個團裡,他是被打的角色)。這一連串的追尋打人原因過程,不是要找出什麼兇手,而是試著了解小孩心理變化與思考邏輯,歡迎大家多多提出想法,我爸曾擔心澄澄是不是在共學團學到打人,我不以為然,昨天他自己也打了澄澄的腳,雖然他說力道很小,但我是不是可以說從今而後,澄澄動手是學阿公呢?


在澄澄騎車撞上oreo臉時,我們到一旁討論了一下,他說他知道會痛也看到oreo哭,我問他要去道歉嗎?他說「等一下,還沒準備好」,後來開始到草原騎車,我也跟著他去,每次他停下來休息時,我就問他,準備好了嗎?他會說「還沒,等一下」,直到oreo和媽媽過來打招呼要離開,我問澄澄,「oreo跟阿姨要回家了,準備好了嗎?」他說好了,就抬頭說對不起,過程至少半小時吧?但我想比我直接要求他去抱歉好太多了。(這時候如果遇到強力要求立刻道歉的長輩會陌生人怎麼辦?)


我親愛的寶寶正在帶著我走過這段早已失去記憶的成長之路。

--
再補充:「這種侵犯行為含有一種意圖──儘管往往是無效的──想把那種遭受挫敗的目的通過暴力的運用而達成。這一種侵犯行為當然不是為毀壞而發的,而是為了生命。」(佛洛姆《人的心》)

我很贊同呢,在共學團觀察到孩子動手打人的前因後果,揣摩他們的行為思考過程,就更能感受到「為了生命」這個結論,我心裡會冒出一個矛盾的想法:「打人是錯的,但也不見得就是錯誤的行為」。

孩子打人時我們會震驚與羞愧、自我懷疑,但進入孩子的生命來看,成人去接納孩子打人的行為,慢慢的協助他轉換方式為自己爭取或是表達反抗之意,才能真正改變打人這件事。如果被打與打人的孩子的父母,能當下一起討論,正視問題,更好。

昨天澄玩恐龍時,約一歲半還不會言語的D在旁邊拿著玩,D不會說話,自然沒有徵詢過同意,澄發怒了,一手拍掉D手上的恐龍,另一手就要打下去,我在旁邊阻止了「動作」,問了一些問題,讓他說出「不要玩,全部都不可以」,D和媽媽也沒離開衝突現場,就繼續待在同樣的位置,這樣的衝突發生兩次。

幾分鐘後,澄澄自然接受了D,還跟著D去散步,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合好了,然後找到相處模式。

成人要更相信兒童,也要給他們機會去學習。

剛好我的領隊鎮宇寫了一段很好的話:「有些成人很重視小孩的身體生病、受傷,而對小孩的情緒與情感,往往關照的比較少,不那麼細緻。在共學團的運作中,我們想強調的親子互動方式是這樣的,孩子的情感比我們想像中脆弱,但他們的身體,則比我們想像中強韌。所以,我們應該溫柔照顧他們的情感,而放手操練他們的身體。」

雖然他舉的例是身體病痛,不過我覺得爭執間的動手也是,在動手打架的傷勢之前,先照顧動手與被動手兩方的情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