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書介:尋熊記


        在台灣,沒有人不認識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大貓熊團團與圓圓,但同一個動物園裡的台灣黑熊,叫什麼名字?我很好奇有多少人知道。

  近幾年來,木柵動物園裡的澳洲國寶無尾熊死了又從澳洲輸入,台中以發展觀光、環境教育之名大張旗鼓蓋企鵝館,電視台強力播送圓圓懷孕失敗的訊息,當全世界奇珍異獸在台灣展示之餘,和你我踏著同一塊土地生活、喝著同樣水源的本土稀有野生動物,卻鮮少獲得注目,包括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

  被暱稱為「黑熊媽媽」的黃美秀,在一九九七年進行博士論文研究期間,花費三年在台灣山林間進行田野調查,當時活捉黑熊歷程、與原住民的生活經驗,曾在十年前以《黑熊手記》出版;如今再以《尋熊記》之名重新出版,並新增後記,寫下近年她擔任教職,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繼續進行黑熊調查,以及體認到「野生動物保育不只是學術研究,更是一項社會運動」的心境轉變。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2012年9月號)
(文中圖片取自遠流書介網站


 「黑熊媽媽」黃美秀的田野筆記

  「我把人生最菁華的年歲,毫無保留地給了蠻荒、黑熊、原住民和自己,可以死而無憾了。」十年前黃美秀這番自白,讓人感動得無以復加,十年過去了,黃美秀依舊是台灣最深入研究黑熊生態的動物學家。

  台灣黑熊一般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山區,交通不便、補給困難、地形崎嶇、林相複雜,加上黑熊行動範圍廣大,田野研究資料收集不容易《尋熊記》本是黃美秀在野外調查時每日的手記,文詞沒有華麗修飾,樸實詳細的寫下靠著雙腳走入深山,背負沈重行囊行走稜線的體能磨練,以及為了追逐熊蹤,每天來回走過同樣的山頭,甚至花上幾週鎮守一地的孤寂感

  田野自然資料的蒐集,一旦錯過,很難重來,若不是於常人的耐心與執著,很難做出合乎研究使用的野調資料。也因為野調環境困難,只有自己用鐵皮搭起的簡陋研究站,遭逢大雨,只有會滲水的雨布和薄睡墊阻擋,還有不斷來襲的小黑蚊與螞蝗,黃美秀遭遇過蜂螫、山崩、斷橋、颱風,與外界隔離的深山裡飽受牙痛之苦,只能一夜含著冷山泉水鎮痛

  如同書中所說,野調本來就不是一件浪漫、舒服的事,願意投身野調者,所愛的是那份當物質條件降至最低,人類行走、煮炊、製造工具的本領與能耐一一顯現,思考與心性卻會回到最單純的時刻。

  《尋熊記》讀來過癮,作者在追熊的過程中,毫不吝嗇的大筆描繪台灣山林四季之美與生態豐盛饗宴;此外,還能從這份野調手札中,看見一個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如何受到自然環境影響而反思自我,將漫步山林間的汗水,轉換成文字,耙梳出一路心情點滴。

人與人,人與熊。

  曾經因為野調過程辛苦,被研究夥伴認為「重視熊甚於人」的黃美秀,在找尋「人和」的過程中,也逐漸增強了韌度與變通性,容忍困難與挫折。

  黃美秀和布農族嚮導林淵源大哥,一個揹著光鮮亮麗的名牌登山包,一個以木板和紅色塑膠繩製成背架,黃美秀有的是學術知識與美洲黑熊的捕捉經驗,林淵源卻有歷代累積傳承的豐富自然知識,兩人的意見衝突與磨和,是學術專業與傳統文化的辯證。

  除了林淵源,陪同黃美秀上山的還有研究生、研究志工,三年野調過程中夥伴的來去與相處,是作者自我成長的一面鏡子,也是一段發掘「我為何人」的探索歷程。不在山林裡生活的我們,或許因為環境紛擾,未能深刻感受到每個人的「文化歧異性」,卻也不致於忽視每個人是不同個體的事實,我們該如何面對自我與他人?是否能尊重彼此、順其自然,有智慧的與身邊夥伴共享這段生命?

  山是熊的家,逐步入侵的是人類。黃美秀所活捉的十五隻黑熊中,有八隻斷掌與斷趾嚴重,顯露出黑熊與人生活範圍越近重疊,人熊生存衝突難道只能是無解問題?其實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掌控在「人」手上,台灣黑熊代表的是一種台灣意象在你我生長的小島上,有這麼龐然傲人的生物活動生存著,想來就是難以言喻的驕傲。

  《尋熊記》的出版,便是期望提昇大眾保育認知,解開對黑熊的畏懼與誤解,靠著群眾的力量,督促政府以迎接其他國家贈送珍奇異獸的規格,來支持本土黑熊、石虎、梅花鹿、櫻花鉤吻鮭或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存續,編列足夠且合理的保育研究經費,讓下一代有認識、觀察台灣原生物種的機會,而非待絕種後,靠著指認圖鑑認識。我喜歡作者書末所提,「黑熊,或許只是人類的一面鏡子。」我們要追求的不僅是人與熊和平共存,還有環境正義的建立。

  「這一生中如果有機會,我要做些一輩子都會懷念的事情。」黃美秀在追熊的過程中,同時追尋、擴展了自我。這一刻,我也想問自己這句話,「人生至此,你做過哪些自己懷念一輩子的事?如果還沒有,你的理由會是什麼?」

[書籍資訊]
作者/黃美秀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二○一二年六月

如果你願意多認識台灣黑熊一點,歡迎加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FB 
有很多寶貴訊息,還有小黑熊可愛的照片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