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較愛哥哥還是我?」閱讀《你愛誰多一點》時,我彷彿看到幼時的自己,吸著鼻涕、抽抽噎噎的含淚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撿來的?為什麼你比較不愛我?」
(本文刊登於全國兒童樂園雜誌12月號)
愛莉的奶奶和外婆分別送了一隻泰迪熊給愛莉。長得一模一樣的兩隻小熊,一隻白色、一隻棕色,奶奶跟外婆都覺得愛莉比較喜歡自己送的那一隻熊,就連兩隻小熊也討厭對方。為了讓愛莉能多愛自己一點,他們想盡辦法讓對方出醜,終於被愛莉懲罰,一隻關在衣櫃裡、一隻乖乖待在書架上,但兩隻小熊最後還是緊緊依靠著,知道了對方的弱點,也接納了彼此的存在。
這樣的故事內容,應該讓不少家長莞爾一笑,也讓排行老大的孩子們贊同不已吧!
家中老大和老二,若是相距不到三歲,在學齡前往往會有一段激烈的手足競爭時期。從老大的角度來看,從出生以來他一直是爸媽唯一的寶貝,如今卻必須和小弟弟或小妹妹共享爸媽的關注,還必須把心愛的玩具、喜歡的衣物,送給這位新成員,自己再也不能睡在爸媽中間,出門時,爸媽懷中抱著的人不再是自己,那是多沮喪的一件事!如果還被要求「禮讓弟弟一點」、「妹妹還小、你要懂事。」那真是讓孩子感到錯愕又難過。
事實上,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小寶寶出生後,母親投注在老大身上的感情和注意力的確會減少。對於突如其來的「失寵」,孩子無法明確以言語表達,但會開始愛發脾氣、不講道理、哭鬧、黏人,甚至故意搗蛋,趁爸媽不注意時,偷偷欺負小弟弟或小妹妹,或是委屈的問:「你愛誰多一點?」
有趣的是,《你愛誰多一點》中爭寵的不是孩子,而是二隻玩具熊,他們相互討厭、處處競爭,一切都是為了可愛的小主人。作者利用孩子對玩具的掌控與擁有權,影射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讓原本處於嫉妒角色的孩子,搖身一變成為被爭寵的對象。爸媽在帶著孩子閱讀的同時,可以實際拿出玩具操作,討論孩子比較喜歡哪個玩具?玩具之間會不會吃醋?讓孩子思考嫉妒心理出現的原因,最後以「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女孩,你會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呢?」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為難。
閱讀完全書後,可以回頭欣賞繪本最容易被略過的蝴蝶頁、糊貼頁,同樣的場景,小白熊與小棕熊在開頭忙著爭吵,結尾時卻玩耍得不亦樂乎,看起來兩個人一起玩,似乎真的比一個人時還要快樂喔!其中的關鍵,不外乎看到對方的優點、享受陪伴的樂趣、正視自己的情緒,並且願意原諒彼此。未來孩子們又有爭吵時,不妨玩一場假設遊戲,拿出他們心愛的二個玩具替代自己的角色,請他們幫玩具說出爭吵的原因,並建議解決方式,讓孩子有機會面對嫉妒與憤怒的情緒,找尋合適的出口。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爸媽能自省「為什麼小棕熊與小白熊會吵架?」當孩子嫉妒或爭吵時,與其處罰或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如回到問題的源頭—處理孩子不安及失落的情緒。你是否曾拿兄姐和弟妹比較「誰比較聽話」?或者將大孩子的舊衣服、小床,轉給弟弟、妹妹使用時,沒注意到孩子對舊物的依戀之情,尊重他們的所有權,畢竟孩子擁有的不多,對於曾擁有的物品的佔有欲也會更強。
也許你會覺得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多,不再有嫉妒兄弟姊妹的情緒,其實相對的,孩子也失去了處理忌妒、比較情緒的機會、和他人友善相處的練習,在家中稱王的孩子,在教室裡拚命黏著教師撒嬌,懷疑教師偏愛某位同學,甚至引發輕微的集體排擠,都是常見的狀況。如果能讓孩子學習小熊,相互照顧,讓嫉妒變成友誼,反而讓自己獲得更多同儕相處之樂。
手足情結,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學習的生活哲學,除了《你愛誰多一點》,也可以延伸閱讀《小小大姊姊》、《彼得的椅子》,描述的都是孩子擔憂父母關愛削減的不安心理。
爸媽們,別忽視孩子焦慮不安的嫉妒心情,無論他們是小哥哥或是小姐姐,都不能改變他們仍是小小孩的現實,孩子沒有你想得那麼堅強、成熟,不要吝惜給孩子愛的保證,讓他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享有爸媽獨一無二、一分也不少的愛。
好棒的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