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來談談自己寫的這本書,《有田有木,自給自足》

這兩個月經歷了15場現場、廣播、電視分享,一次又一次的陳述著自己在農村裡的探訪過程、自己的寫作歷程,彷彿歷經了15次的創作反思,現在終於能稍稍講清楚,這本書是怎麼回事了。

有句話從小魯沙姐那學來的,「行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推廣概念」,這句話儼然是這兩個月來我所奉行的生活宗旨。參加各種講座分享真的很累,即使賣了不少本書,扣除作者自己的「進貨成本」和交通成本後,其實常只有千元上下。但我們還是盡力的去做,因為去到現場,才知道有那麼多人關心農村、關心食物安全,渴望歸農卻苦無良策,我能做的不多,只能將這些農人告訴我的話,轉述出來,我只是帶著十名農人智慧在江湖上走跳的說書人而已。

幸好,這樣的場合總是聚集了各式各樣的達人,從生產端、販售端到消費端,幾乎什麼樣的人都有,所以我們總是能盡興而歸,每一場每一場的分享,我都獲益良多。




作為一個主跑兒童教育、兒童健康的新聞記者,我越來越喜歡、在意兒童所有相關事務,孩子的事從來不是小事,大人怎麼對他們,影響了他們未來會建構怎麼樣的社會。

兩年前的新北市兒童營養午餐弊案,讓眾人注意到營養午餐經費問題,然而,我更在意的是,每餐要價30~45元的營養午餐,為什麼只用不到25元購買食材,最差的甚至只有19元。當爸媽吃著百元商業午餐時,是否曾想過拿著19元可以幫孩子買到一頓怎麼樣的午餐?所以每逢檢測菜葉農藥必超標,肉類加工品永遠比完整的肉塊更容易出現,基因改造的玉米與豆製品等等......。別怪孩子總是抱怨營養午餐難吃,因為那真的很難吃。

我將為人母,從懷孕開始就注意飲食,許多媽媽也堅持幼兒食品的安全性,如此努力餵養大的孩子,為什麼甘心交到政府手上後,開始吃著一點也不營養的營養午餐?(或許根本該更名為「便利午餐」,較符合本意)

台灣不是沒有友善小農耕種健康無毒的稻米或蔬果,這些東西為什麼上不了學校的餐桌,甚至進不了家庭的冰箱,為什麼?我想主因在餐桌與家庭間的連結早已斷裂,爸媽根本不關心孩子吃下了什麼,或者爸媽自認的好東西,根本大有問題,對食物安全的認知不夠,讓政府得以如此放縱,繼續讓營養午餐三天兩頭出問題。

所以我想多談一點食物安全、家庭關係、友善農業,這三者被串起後,正是《有田有木,自給自足》



十個家庭,都是從自願離開城市、帶著年幼的孩子,回到農村以務農為業,務農對他們來說是「正常且正當的職業」,而非退休後的生活選項。這群新農人進入舊農村,推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秀明農法、樸門設計,或是善用資源申請補助蓋溫室。他們清楚盤商銷售機制問題,所以他們的東西不在市場裡賣,而是靠著自己的智慧開拓出新的銷售管道。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覺得種田真的好幸福



種田,到底能不能養活一家人?根據精明農夫廖德明的計算,慣行農法一甲地收入約12~14萬,有機、自然、秀明等農法,約14~20萬不等,年收入差異是56萬到80萬間,無論如何都很辛苦,是政府認為可以12年國教領取補助的收入範圍。所以這些農夫體現了「半農半X」,例如灣寶洪江波老師,畫畫才是主業,種田是副業,也或者像雲林的「田裡的孩子。小農家」,阿碩小綠以溫室種出高品質蜜瓜,再靠著自己包裝設計網路行銷,由農夫自行決定合理售價。不會畫畫,也不會設計的農人怎麼辦?或者可以參考宜蘭廖德明大哥,以文字和圖片記錄下田間點滴,利用部落格「感謝老天賞飯吃」,和消費者誠實溝通。當然不能不提的是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大哥,開創「預約訂購、計畫生產」型態,讓消費者一起分攤生產風險,農夫是每月領薪的田間管理員一職,讓農人收入穩定、合理化。



但農人還是辛苦的,新歸農必須租田租屋、償還貸款,農閒時外出打零工,被家人質疑等等。為什麼他們甘心投入?其實,務農從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份對食物與土地的堅持,設法提高農村價值,是這群農人共同努理的目標。例如灣寶農學園,農人們合力將打贏土地徵收案的灣寶轉型,成為有機農業代名詞,還有高樹元氣館,讓弱勢的孩子親自耕作,回饋幫助自己的成人,孩子的手心不再向上,也有能力向下施與恩惠(最遺憾的是,在媒體火熱報導下,鄉公所「見笑轉生氣」已經把元氣館收回了)。或是像台南雜糧農夫蘇榮燦,從代耕業者轉型為友善小農的幫手,開辦雜糧工作坊,傳授自己多年對土地、氣候、種源、農機的知識。農業,真的不是只是一件浪漫的事,更是一種高價值的社會企業。




回到家庭教育,離開了都市的家庭,捨棄了學區、忘卻了斤斤計較的分數,孩子的教育多了更多選擇,家庭關係也有了新的可能。台東羅傑讓五個孩子在家自學,避免重蹈自己童年常被弟弟相互比較的陰影,由爸媽為孩子打造不同的學習步調。苗栗光爸光媽讓孩子把握童年時光盡情遊戲,偶爾才到學校去,認識「體制」是怎麼回事。綺文家的賴頫和廖德明家的兩個孩子,都選擇華德福教育,親近自然土地萬物學習。這些孩子所過的生活,是都市裡見不到的驚奇樣貌。





還有,在農村裡,孩子們看到了父母滴汗工作的模樣,都市裡的親子關係緊張源自於對彼此生活的不了解,當孩子不知道爸媽整天在忙些什麼時,正在「長大」中掙扎的他們,真的很難去尊重每天回家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成人。但在農村不同,爸媽所做的一切,孩子看在眼裡,勞動與金錢間有了連結,身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孩子成為工作和分攤家務的夥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最重要的是,在食物不匱乏的農村,為孩子做飯成了最基本的一件事。孩子見到的食物的原貌(還沾著泥土呢),看著爸媽烹調上桌,每餐飯簡單又樸實,卻是最自然、最當地、最當季的滋味。



談到這裡,如果你想要歸農,建議你找一個最熱的夏天,搜尋全國各地的「以工換宿」,好好去流流汗,磨練一下自己。或者是先參加各地社區大學的農耕班,從週休二日、一塊一、兩坪大的土地開始,接下來可以和親友在都市近郊租下一兩分地試種看看,最後再進入農村。當然,還要有一個體認,務農不能讓你賺大錢,但能夠讓你自由調配工作時間、生活步調,那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不過多數的人並沒有認真的想當個農夫,那又能做些什麼?很簡單,請支持身邊的友善小農,每月至少參與一次假日農夫市集,和農人對談互動,不殺價的買回一些喜愛的農產品,練習看見農業的價值,而非價格。另外,你還可以要求自己吃當季(到傳統市場逛一圈,就能知道盛產的蔬果是什麼),當季蔬果用藥少,即使是在傳統市場購買也不必太擔心。還要吃在地,同樣是洋蔥蘋果梨子花椰菜地瓜黃豆,你為什麼不吃三個小時內可以運來的本土蔬果,要吃飄洋過海來的進口蔬果?那些航行過程,連人類都侷促難安,為什麼嬌弱的蔬果不會壞?我想不需要多作說明。別再吃不會壞的食物了!請為自己挑選保鮮期限最短的食物!

最後的最後,想說的是「為自己安排人生的時間表」,賴青松大哥曾說,如果人到30歲還沒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活得會有點「撿角」,這確實難了點,我想無論你現在幾歲,都還有補回一角的機會,好好想想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每天睡前,你都在抱怨工作、家庭、生活環境,希望一覺不醒、公司被地震震垮,那麼我想改變的時間點已經到了。

讀書考試填寫志願,我們都知道要從第一志願填起,但你過的人生,又是第幾志願呢?

不必害怕人生出錯,從出生以來,我們早已不知道做了幾百幾千個錯誤選擇,不就是這些錯誤,成就了我們現在的模樣嗎?只要你能堅持走自己的路,這個世界一定會幫你撐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