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果菜批發市場夜未眠


文/諶淑婷  攝影/黃世澤

凌晨三點,理應是整座城市入眠的時刻,位於台北市萬華華中橋下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氣氛卻正熱,從各地而來、具有拍賣資格的「承銷人」,正忙著巡視一兩個鐘頭前剛送來的貨,有人掏出刀片,割開鼓脹飽滿的麻布袋,挖出一根筊白筍,剝殼檢查品質;有人翻開甜柿紙箱、搬開最上一層,熟練的檢查是否「詐底」,確認全箱品質齊一後,便在記事本上寫下編號,二十分鐘後拍賣即將開始。


不過早在「承銷人」看貨前,理貨員與拍賣員就先到了,他們兩人一組搭檔,理貨員負責抽磅、點件、編號,拍賣員則巡視現場。五甲地大的批發市場裡,每天送來一千兩百噸蔬菜、六百噸水果,這是民國六十三年設立時預估量的三倍。

拍賣員林韋志每天半夜十二點就到市場,查看當日進貨量,觀察貨件堆疊高低,他知道有些承銷人會偷拿其他箱等級較差的貨,換到自己看上的貨件裡,這是拍賣場裡的「暗黑手法」,「我想導正這些陋習,農民給我什麼樣的貨,我就好好幫他盯著賣。」

拍賣員另一項任務,是判斷當日傳統市場的市況,通常一週為一循環,週一休市前後的週末與週二,買菜的人多,都是市況好的日子,但如果突然下雨,上市場買菜的人會減少,也會影響承銷人拍賣的量。

隨著拍賣時間逼近,氣氛越來越緊張,接下來短短三小時內,這裡將決定台灣今日蔬果行情價。不只一個行口告訴我,這幾年他們向農民買貨,報價都必須參考一市場當日拍賣價,只要這裡的價格穩住,產地價格就不會差。

台灣共有五十三個果菜批發市場,其中多數採議價制,由承銷人與農民或盤商講定價格,進行公開拍賣競價的只有台北農產公司管理的一市場和二市場、三重果菜批發市場、台中果菜批發市場,但二市場受限於腹地,僅有一市場四成的拍賣量,三重市場則以水果為主。

三點二十分,場內廣播準時提醒拍賣即將開始,被視為拍賣龍頭、最能帶動菜價的大宗高麗菜區前,已擠滿四、五十人,儘管還是談笑風生、互相抬槓,但雙眼都緊盯著拍賣機台螢幕,待拍賣員一聲喊出,就是一出手幾萬元的買賣。

第一號拍賣是最困難的,林韋志解釋,拍賣員知道到貨狀況、也能預估市況,唯獨不明白承銷人想買的貨件與價格。「以青江菜來說,我想賣四十元,拍賣第一號,我會先開五十,喊上五十五,如果沒反應,就先退回五十,然後跳到第二組,同樣開五十,但改成往下喊四十五,拍賣成功後,其他青江菜價格也不會差太大,我也拍出自己的預期價格。」

另一種狀況是,當一組貨有五十件(箱),結標價五十元,承銷人買走兩件,但競標氣氛已過,接下來的開價就會降幾元去重新凝聚買氣。

拍賣講求的是一股氣氛,拍賣員喊得激昂,數字上上下下快速跳動著,承銷人聽到自己滿意的價格就舉手,拍賣員喊出來的每一個價格都在試探,一旦判斷最多承銷人同時舉手,就會立刻結標。

在拍賣場,有人趕著買了前幾批貨就離開,搶快送到零售市場、超市或餐廚公司,也有人耐著性子,等著撿便宜。

幾名採購量大的承銷人,若確定來貨量足夠,非但不急著搶貨,還會聯手不參與拍賣,故意等到拍賣尾聲,再「圍標」逼拍賣員降價。「如果盤商能等,拍賣員就要更能等,看誰耐性好。」林韋志說,拍賣員不能為了賣完,放任市場價崩,往往拖到早上八點,他才接受議價,討論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完成交易。


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工作超過三十年,如今晉升顧問角色的陳清華分析,各國拍賣制度不同,荷蘭式拍賣是由高往下喊,先出價者先得標,每個人都戰戰兢兢。英國式拍賣則由低往高喊,沒經驗的人能跟著老手喊價。台灣基本上採英國式,但拍賣員可隨機應變,靈活調整往低或高喊價,雖然拍賣時間拉長,但可避免菜價過低或過高問題,拍賣員也會先設下停損點,喊不出好價就乾脆換另一種菜拍賣。

「拍賣員必須帶有熱情跟使命感工作。」年資三十一年的主任王鴻雄,一路當過理貨員、拍賣員、管理員,他認為拍賣員首重靈機應變,賣到最高價不代表厲害,能拍出農友與承銷人都滿意的價格,同時服務產銷雙方,才是厲害。

養成一名拍賣員至少需要兩三年,由於每種蔬果都有固定的承銷群,有些承銷人也會特別照顧自己喜歡的拍賣員,積極參與拍賣;拍賣員為了累積承銷群,也會在工作結束後,到市場與擺攤的承銷人聊聊天。

但這層關係也被暗指可以「動手腳」,承銷人暗示拍賣員降價,或是承銷人幫忙拍賣員衝高價格;又或者,因為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股東包括政府、各地農會與販運商,拍賣員可能遇到承銷人就是公司董事的狀況,是否能公正無私,考驗著拍賣員的職業道德與定力,拍賣員也必須不同輪調蔬果種類,減少弊端發生的機會。

長期以來,農民對拍賣市場累積許多不滿,宜蘭三星蔥在拍賣場裡是明星商品,農友坤漳伯卻沒有得到實質獲利,平日一把洗得乾乾淨淨的大青蔥,拍賣價只有三、四十元,颱風一來,拍出了一、兩百元高價,但風災後農民根本拿不出蔥去賣,只有能存貨的盤商賺到錢,農民只感到被欺凌與敲詐。

另一股不滿,是關於「特、優、良」等級判定,農友信心滿滿的產品,到了拍賣場可能被降級,價格變低,農民認為是拍賣員與承銷人之間勾結,以低價拍掉好貨,拍賣員則認為當全國農產一同比較,等級自然不同。

對承銷人來說,農民貨品重量不足與詐底也是問題,有些農民秤重時算入紙箱重量,理貨員發現後,會在紙箱上作紀錄,讓拍賣員裁價時輸入正確重量;也曾有農民在菜箱下層偷放石頭,增加重量,拍賣員許錫清說,「承銷人被騙一次,認了代號,之後再也不會跟這個農民買了。」

無論一筆拍賣交易是三、四十件的高麗菜,還是三、五件的小黃瓜,花費的拍賣時間都相同,這裡每天平均完成兩萬至兩萬三千筆,每名拍賣員須負責至少四百筆,一筆拍賣要在五、六秒內完成。

隨著一筆筆拍賣成交,承銷人依序將承銷章遞出,拍賣員放上機台掃描,就可立刻印出交易傳票。

近四百名拖工乘著電動拖車或手拉車早已在各拍賣站旁等候,他們是拍賣場裡最特別的一群人,從青壯少年到七、八十歲老人都有,不隸屬於農產公司的他們,直接與承銷人合作,將拍賣到的貨,送到貨車上,或是拉進一旁的零售批發市場。

零批場裡五百多個攤位正在準備著,除了剛拍賣來的新鮮貨,也有直接與農友交涉直送的上等蔬果,等著來自各地的販仔和消費者上門選購。

六點,天色大亮,拍賣場內的早餐店爐火熱烈,這頭的老闆端出炒飯上桌,另一頭的自助餐煎魚炸肉正起鍋,讓忙了幾小時搬貨、買貨的人們吃個飽。

市場外的街道還是冷清,僅有晨起的運動者和趕著上學的孩子,還要再過一會,人們才會上市場去,買回前一日還在田裡的蔬果,而批發市場已是人聲漸減,拍賣員回到辦公室對帳,和產地回報價格,農民此時也可上網,輸入供貨代號密碼,查詢價格,最後下午三點貨款匯出,拍賣市場的一天才算結束。

----------------------------------------------------
1.何謂承銷資格?
台北農產公司至今已發出一千一百多份承銷資格,水果也有七百多份,不同的承銷資格,在零批場有不同的攤位使用權,差異是位置與大小,甲種有4.5坪,乙有4坪,丙則是3.5至3.8坪,而近年發放的丁種承銷人未配有攤位,交易後必須立刻將貨載離,送到自家銷售地點或是下游攤商,較為不便,也因此即便申請丁種資格並不難,還是不少人為了得到零批場位置,乖乖先到攤位當半年助理人,並私下談妥一筆高價的「轉讓金」,想盡辦法買到甲、乙、丙種承銷資格。

2.拍賣價格飆高與墜落?
由於第一市場的拍賣價格被視為當日盤商行口收購價的參考,每有價格飆高或是崩盤,都會成為眾矢之的,陳清華無奈的說,「有一次豌豆只來了六十公斤,拍賣價飆到一公斤六百元,會買的人一定是飯店採購,一般家庭不會買,這種菜價起伏影響到誰?」

他解釋,一般家庭約每週買一次菜,但颱風前夕,本來買一包,會變成買三包,需求量立刻增加三倍,但進拍賣場的蔬菜無法從一千噸變成三千噸,「這是高科技無法解決、老天爺也幫不了的問題。」

農產公司目前能做的,是在夏季以航運貨櫃進口冷藏蔬菜,航運需要三週時間,到貨時若剛好遇到颱風,就發揮平抑菜價功能,但這麼一來,也會被抱怨不照顧農民,跟農民搶生意,該如何同時照顧生產與消費兩端,一直是個難題。

3.藥檢安全問題?
第一市場每晚十點半有三位抽驗人員上班,凌晨三點半前要完成一百二十件快篩抽驗,對一千八百噸的蔬果來說,如同九牛一毛,加上快篩準確率低,被外界認為把關宣示意味大於實質效用。即便如此,這已經是批發市場裡難得的主動的把過,當檢驗結果不合標準,便會通知農民延後採收、改善,若殘留太高,就會拒絕交易並現場扣留銷毀。

會被銷毀的還有品質太差、賣不出去的農產,雖然瓜根莖可以存放,隔天再拍賣一次,葉菜也可移入冷藏庫保存,但品質太差的蔬果,若賤價二、三元賣出,只會影響隔日行情,而沒有大型冷藏設備的弱勢單位也多拒絕贈菜,最後的處理方式,便是在拍賣結束後,通知農會代表與產地,再由清潔公司當場壓毀。

(此篇為未刪節原文,編輯後的文章刊登於經典雜誌一月號,另有產銷間的愛恨情仇 解構農產運銷制度可參考,請大家能幫忙點選網站頁面,有意見也歡迎留言我會非常感謝!)

7 則留言:

  1. 您好:

    協助校正錯誤字:趕->感

    "颱風一來,拍出了一、兩百元高價,但風災後農民根本拿不出蔥去賣,只有能存貨的盤商賺到錢,農民只趕到被欺凌與敲詐。"

    回覆刪除
  2. 「經典雜誌」的網站上(一月號)找不到這篇文章吔?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這算是配稿,網站上不會有,如果有興趣,可以買紙本雜誌喔。

      刪除
  3. 這個蔬果產銷結構我從來都不了解... 感覺像走入新天地一樣

    回覆刪除
  4. 感謝農產公司上下同仁,秉持熱誠與使命感,爲台灣農產品努力付出!辛苦您們了!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