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推薦好書-《雙語教育》

 斷斷續續,這半年我花了好多個五分鐘,終於讀完《#雙語教育》,封面小標「#破除考試思維」下得很好,內容也很實在,我不是雙語教育派都覺得如果是以作者提倡的方式推動,那麼雙語教育也不是不行。六月後,因為 #台語浸潤式教學 有了較多討論,我也向女兒幼兒園推薦(主任說可以嘗試耶),所以我又回頭努力把這本書讀完,寫了這篇閱讀筆記,許多內容正好可以用來回應對本土語教學的批評與焦慮,請大家參考。

.
台灣學生平均要花上十多年學習英文,為什麼還是有那麼成人、大學生基礎英語能力不足?除了因為沒有使用英文的生活環境,還有國小、國中、高中三個階段的英語教育,無論是師資、課程內容或是教材都沒有連貫性,對於新的英語學習模式,孩子感覺挫折而不是持續精進,所以每個階段都有孩子在放棄英語。
.
作者提到,台灣有沒有可能採取分級教學?
我們要承認,有些孩子真的不用很好的英語程度,能日常會話就夠了;有些從幼兒園打好英語底子的孩子,要他上小學時從ABC學起,他也很痛苦。這就是目前教育現場老師頭痛的M型化現象,要顧前段,中後段就聽不懂,要過後段,前中段覺得很無聊。一堂課才40到50分鐘,老師能花多少心力管理班級?英語學不好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天疲累之後的補救教學(補習英語)而是使用適性分組的課間補救。
.
以下作者對雙語教育的洞見,雖然是指英語和華語,但我認為用來思考 #台語與華語,或是客語與華語、原住民語和話語等雙語教育(當然也包括新住民語言)
.
雙語教育不是在每一個學科裡教英語,而是在教育過程使用兩種語言,所以,不是體育老師、自然老師都要變成英語老師,課程也沒有變成英語課,只是讓學生得到更多使用英語的環境,讓學生知道英語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在生活環境裡都用得到,這才是雙語教育的第一步。
我要再次強調,你會發現用台語教學,也是用一樣的邏輯思考,只要策略得當,並沒有大家想得困難(或荒謬)
.
雙語教育,是讓學科老師提升英語能力,得以進行雙語教學,而不是學科不專業的老師用很流暢的英語,教自己都搞不懂的概念,導致學生根本聽不懂。
所以,當學校甄選雙語教育教師時,專業的學科能力依舊是就是甄選的重點,而不是英語能力;如果專業老師的英語不好,他們應該和英語老師一起備課,上課時一樣以華語說明核心概念。
因為雙語教育著重的是「#營造語言使用的環境」,不是作為考科,更沒有分數壓力。在此概念下,英語變好的不只是學生,老師的英語也會進步。
如果這一班平均英語能力比較弱,老師就應該要調降使用英語的比例;如果英文程度好,八九成使用英文授課都沒有問題。
有一些學科就算用中文講,學生都不一定可以理解(例如三角函數、牛頓力學),這些有難度的學科,核心概念老師就應該用孩子最熟悉的語言教學(可能是華語)。不要忘記,要學生使用一個不熟悉的語言去理解更多複雜的概念,是很困難的事。
看到這裡,你就會發現作者所說的,雙語教育重視的不是老師英語程度,而是老師能不能依照這個班級英語程度,來如調整教育模式。
那麼雙語教室的課堂應該是怎麼樣?
在雙語的課堂,老師必須允許學生使用兩種語言,創造出讓學生有跨語言實踐的機會,不是為了把英語能力提升到多好,而是 #能在兩種語言間有良好的轉換,所以不管用哪種語言回答,只要答對都可以,老師要切記,不可以在兩種語言中創造位階的高低。(例如英文回答就加分,那很糟糕)
.
目前台灣國中小推動雙語教育,大部分都聚焦在哪些科目使用雙語教學,或是一個禮拜上幾堂英語課才算雙語學校,又或者是靠幾位少數英語專長的雙語老師當招牌。
但只要學校沒有真正轉型成雙語環境,英語就無法和華語一樣,成為學生熟悉的溝通工具,而只不是考試項目。所以校長、行政人員與非雙語教學科目的老師,也要講英語,就算是英語打招呼也好,讓學生浸潤在雙語的環境。
一定會有很多老師抗議說自己英語不好!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學生終身學習,那麼老師們為什麼不用終身學習?老師們的數學、中文也許沒有像專科老師那麼好,但是可以計算、可以寫文章吧?所以非英語教師也要讓自己到可以溝通的程度。
你也會遇到一些老師,認為他學科教好比較重要,覺得雙語教學是要老師「做功德」。但這些老師其實也認同英語是重要的,所以可以先鼓勵他們運用課室英語(例如打招呼或是翻頁提醒),給出基本的雙語環境就好了。
至於那些願意投入雙語教學的老師,學校就要為這些老師增強培力,並建立獎勵制度例如酌量減課、給予協同鐘點費。
.
雙語教學絕對 #不是強迫英文老師去教英文以外的學科,英文老師就是把英文教好,他們有其他角色:
1.經驗分享:英文老師是最熟悉雙語教學的人,他會用華語講解,再用英語練習講、練習寫,他的示範能讓其他老師知道雙語教學不是全英語教學。
2.提升與培力:英語老師應該是學校裡英語程度比較好的人,所以可以協助校長和其他行政人員、學科老師提升英語基本能力,包括教學管理需要的英語,還有英語發音的改進。
3.協助科任教師備課:科任老師可能不熟悉學生的英語程度,這個時候需要和英語老師共同備課,但英語老師不是翻譯機,他不是要把科任老師的教案翻成英語,而是檢查是否有錯誤並給予提醒建議。
.
現在你知道了,雙語環境與英語教學是兩件事。
雙語教育中,#英語是溝通工具,不是考試科目,不需要追求100%標準的發音,或是哪種腔調才是正統的,而是跟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讓對方聽得懂,也可以傳達你的意思。只要抱持這個想法,就比較不會有學科老師存有心理障礙,覺得自己發音不標準,甚至擔心自己英語講得比學生差。
另外,雙語教育勢必 #先求有再求好,尋找有意願的老師來教,補足他們的語言能力,慢慢發展雙語學習策略。剛開始,老師、校長、學生、家長都會擔心害怕,所以不要用升學考試做實驗,而且非考試學科本來就更適合,因為操作性比較強,常常需要用動作搭配或圖片講解,只要在牽涉到核心概念時,以華語讓學生理解就好,其他時候,可以運用視覺手勢動作聲音輔助,所以好的雙語教學會比平時上課更活潑有趣,學生就不會怕上雙語課。
這邊有兩個迷思要打破:
1.小孩腦語言區的活性沒有比成人好,國中開始學英文的我們(30-40歲)也沒有學得比較差,學齡前學英語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上,是大人的迷思,所以重點還是在雙語環境,若是在不適合的教學環境下提早學英文,反而會扼殺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2.大家很愛以新加坡為雙語國家來舉例,但新加坡上英語課是類似台灣上國語課,不只教文法句型,還將使用語言的技巧以及文學賞析,所以他們其他科目才能夠用英文來教學。但台灣現在就不是這樣!
.
總結:雙語教學原則
1.雙語教學要有彈性,讓有意願有準備的學校和老師來當領頭羊,未來5到10年有一半的中小學可以開放雙語教學就夠了,而且這已經很不容易,必須投注大量經費和師資。
2.雙語推動要與環境建置為主,所以還是要建構使用雙語的環境,例如海報、教室佈置、廁所張貼的諺語、母語日等。
3.角色典範:學科老師、英語老師、行政人員,不管使用雙語的比例多寡,都要能開口說雙語。
4.給予足夠的時間:不要著急,否則老師沒有準備好,意願不高也是打折扣。
5.教學的原則:整個學期都使用課室英語,學生聽習慣後,自然成為語言環境的一部分,說完英語,不需要再翻譯華語,但可以用動作來表示,也不要夾雜中英語。
6.雙語教學最重要的依舊是對學生學習的關照與細心。
7.雙語教育需要所有人的投入,包括家庭、社會、國家政策,讓雙語教育落實在生活中。
.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對所謂浸潤式教學有更深的理解,也認為轉換溝通語言的能力,對孩子和自己都是利多於弊,我期待孩子身處華語至上的社會,能有機會在教育體制認識母語與英語作為溝通語言的彈性與重要,進而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且是用正確的推行方式,而非讓孩子覺得語言只用來考檢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