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到底要多安靜(2)大眾運輸工具篇



身為愛尖叫孩子的媽媽在看到一篇「網友爆料」,寫自己無法忍受一個吵鬧不休的兩歲兒童,建議其母帶孩子下車被拒絕,上PTT討拍,文章寫得溫良恭簡讓,實則做了件欺負人的事,且若他寫得屬實,那位媽媽有安撫小孩,只是他不滿意,他何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呢?我只想回:「你媽當初怎麼沒在公車捷運上扁你?或者就是因為扁了你導致腦袋運作有問題了呢?」



反正當時我寫了以下十點回應:

①這是捷運,不是飛機或高鐵火車對號車票,你可以要求那對不安靜的母子下車,也可以選擇自己下車或換車廂。

②選擇廉價公共運輸工具的乘客本來就要有承受所有乘客發出各種聲音的心理準備,除非這節車廂是靜音車廂。還有,這個孩子下車後,捷運真的就會安靜無聲?還是只剩下成人的聲音?

③一群高中生會大叫嬉戲夾雜三字經,年輕男女會打電話喊著快到了或遲到了或談著業務內容,中年歐巴桑歐吉桑玩遊戲不關靜音講電話像擴音,你會鼓起勇氣叫他們安靜或離開車廂嗎?

④一位會尖叫十分鐘的兩歲兒不代表他未來會拖垮台灣變成社會敗類。台灣當今的社會敗類大多出身自「有教養的政治世家」。

⑤如果今天這位母親當眾斥責打了孩子,孩子就會不哭嗎?你看了會覺得心理比較舒服嗎?

⑥你有沒有無法克制在捷運上哭泣的經驗,我有,只是那時我已經夠大,學會不要發出聲音。

⑦每個人都付了一樣的票價,一名失戀痛哭大吼的女子你會要求她下車嗎?還是你覺得自己有權力要求帶著一個哭泣的孩子的母親下車?

⑧批評這位母親前,先理解這是完全單方面說法的一篇文章,沒有人知道實況,包括母親是否有安撫與如何回應。基本上會想叫一個連走路都還不穩的兩歲兒閉嘴的人說的話……

⑨絕非生過孩子的人才能批評這件事,但你至少問一個家有兩歲兒的朋友,他每天的處境如何如何。

當然那位網友討拍討到了很多育兒建議,我想每個辦法媽媽都會去試,但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你和隔壁老王不同,我的孩子也和你的不同,不是人人皆可套用同一模式,就像有些小孩副食品吃得好,有些小孩就是一口飯都不吃,你們能說媽媽不訓練嗎?任何我們曾遭受爸媽指責的事,是出自自我意識還是爸媽訓練不當?如果可以人人都接受同一套訓練且成功,那反而可怕。

我一直反對「訓練孩子控制情緒」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應尊重教養方式的差異,而不去干涉他人(除非是家暴),所以我贊成你訓練你的孩子。

我前七點其實都希望大家先想,先不管這位嗆人的母親,如果二歲兒換成大吼大鬧的成人,誰敢去叫他下車?(應該會有人偷按求助鈴)還有,推車嬰兒車進出捷運超難的,絕對比一個好好的成人換車廂難很多。

至於那些網友說「我的小孩我就打下去、你不打我打、我也是這樣被打大的」,你想打你的孩子不代表我想啊...(況且,很抱歉,體罰沒有讓你成為比較好的成人啊,連體恤一個兩歲兒都做不到。)

如果文章屬實,雙方都有需要調整的空間沒錯,可是說真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一個孩子停止尖叫,也許我會抱著他,打開手機播影片,想辦法下車,有一次我就因為澄沒有任何原因大哭大鬧在寒冬中站在咖啡店門口,一小時過後他安靜了,店也關門了。我現在上公車或捷運,會不斷拿出玩具、餅乾、蹲在推車旁小聲唱歌或說話,我常覺得自己是在表演,讓眾人覺得我很努力了,不要怪我的孩子無法安靜...儘管他不是車上唯一發出聲音的人類。

我覺得最悲傷的是,那位網友回家後寫了這一篇還上了新聞,那個媽媽筋疲力竭也回到家,看了新聞發現自己被網友罵成那樣,如果是我大概產後憂鬱症都跑出來了。

反正大眾運輸工具永遠是指導別人教小孩的最佳場域。就連很常搭飛機的褚士瑩都寫了一篇華人不太會教小孩的文章,我不知道他是遇到哪些人,但每天帶著孩子在外趴趴走的我,看到的是無論東西方小孩玩起來都很瘋,在大眾運輸工具上也一樣會哭鬧,因為他們都是小孩(想想你在電影裡也看到很多西方爸媽崩潰的畫面吧)

褚士瑩所談的和小孩談邏輯問題,並不是不可以,在共學團,我們也跟小孩談,但談的不是邏輯而是同理,與其問他:「你應該尊重別人嗎?尊重別人在團體生活中是必須的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嗎?每個人都應享有相同的權利與義務?」我寧運問孩子:「你睡覺時很討厭媽媽吵你,但是現在大叫會吵到別人,他會不會不開心?」這樣的溝通有時有效有時無效,有時要讓孩子痛哭發泄完情緒,他才能聽進去,但我們只能等,因為和我們的對話者是兩歲幼兒,而我們和三十多歲的同事、四十歲主管、六十歲爸媽對話時,也常無法順利溝通。

我很反對以「警察會來喔」、「隔壁阿姨生氣了」、「阿公不愛你了」恐嚇小孩,那是從小豎立他對權威的恐懼,我也不希望孩子認為誰是絕對的正確,確實往後我必定會因此吃到苦頭,但放眼今日台灣社會總總,「絕對的正義與權威」是我希望不出現在他生命裡的。我會和孩子道歉,當我意識到自己做錯事、因為自己的情緒遷怒於他時,但遇到他在公車上吵鬧、餐廳大哭,我不會道歉,誰也沒有錯啊,只是他感到不舒服,而我又不得不繼續留在現場,身上的玩具、周圍的陌生事物,慢慢的轉移他注意力,和他談妥條件「公車門再開三次就可以離開這裡」,然後接受他的情緒,抱抱他,給一點支持。

以上說的,都有失敗的可能,但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沒有像西方人一樣教好小孩」,因為你不是所有的西方人,你也沒照養過每一個西方的小孩,又什麼是教好小孩、什麼是沒教好?

不吵不鬧就是教好孩子?還是讓他們成為能營造友善環境、擁有柔軟且包容的心,能夠理解幼兒與成人的差異不只在身形大小,也包括情緒處理的能力,當他們慢慢長成這樣的成人,會不會才是「被教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