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媒體素養這一課


  畢業五年,在報社的安排工作坊,我竟有機會參加政大新聞系退休教師陳世敏老師的「媒體素養教育」課程,實在讓人忐忑不安,因為我一向不是個認真的學生,當年陳老師大學開課時,我在教室裡睡得東倒西歪,更何況現在已經老了點、累了點又忙了點,無法保證能否好好聽課。

  事實證明,當你離開了學習環境,就會萬分珍惜阿!而離開教室的老師,講課內容也生動不少,簡單記下一些有趣內容和各位系友分享。陳世敏老師認為,「媒體素養教育」雖是為想認識媒體的人所打造,但更適合身在媒體的人去思考。



  媒體素養,有些人認為是teaching with media(以媒體做教學),也有人解讀為teaching about media(了解媒體的教學),不管如何,都不是指「媒體相關知識」,例如報社組織、電視臺管理等枝節內容。

  基本上,現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媒體採「防疫論」的態度,避免讓孩子接觸媒體,不看一般成人報、有線電視新聞、網路新聞,只讓孩子接觸過濾後的純淨新聞但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美好的童話世界中,現在「教育準備論」也漸漸抬頭了,認為孩子終究會接觸媒體,不如教他們如何使用媒體,了解「為何這份報紙/新聞臺是這樣?」思考自己和媒體、社會的關係,這時「媒體素養教育」就很重要。

  其實更白話的來說,「媒體素養教育」就是讓我們有距離的去看媒體。

「媒體素養教育」有五個核心概念:

1.所有的傳媒訊息都是經過人為建構產生。
媒體擅自將新聞分類,ex.主播被列入娛樂新聞中,所以讀者要改掉對新聞全盤接受的習慣。

2.傳媒訊息的建構,有一套自成規則的製作語言。
ex.電視和平面媒體操作新聞上的差異造成媒體的兩個世界,一個以圖說說,一個注重文字符號,這也是為何同樣的新聞內容,兩方產出的新聞重點差異甚大。

3.同一則傳媒訊息,因個人的體驗經驗又有差異。
媒體揣測讀者需求,ex.政黨傾向,蘋果日報過度八卦、血腥的內容取向,也是揣測民眾越誇張越想看的心理。

4.傳媒包藏的價值與觀點。
媒體自有的框架世界,ex.政黨新聞的報導選擇

5.大多數的訊息是用來博取利潤和權力的。
廣告利益不需多說,而媒體也透過報導擁有監督政府的權力,可惜近年「買新聞」風氣過盛,新聞也不可信了。

  最近兒童的媒體進用權也越來越受重視,認為兒童有權力使用媒體,包括直接製作訊息。這點在許多中小學已得到實踐,例如校園廣播、校刊製作、校園電視臺播放等,反倒是成人的媒體世界似乎還沒準備好讓孩子進入。

  而究竟媒體素養是否該深入教育體系、列入學科教學?目前前者是被認可的,後者則有學者大力反對,畢竟傳媒的本質就是每日更新、內容涉及各學科,必須直接涵蓋在學生整體生活來實行,才是最洽當的。

-----------------------------------------------------------------------------------

(我在這個工作坊上,也受命分享對媒體素養教育的觀點,寫於下方。)

  曾有同學不以為然的說,他們不認為媒體對兒童真的造成傷害和錯誤示範,媒體只是善盡了「製作好看新聞」的義務,娛樂、滿足閱聽眾,兒童是否受到影響、學習模仿,那是師長該負責的。姑且不論這些新聞是否真的好看、能夠給我們娛樂,我覺得那麼想的媒體人也沒有錯,他們選擇把新聞作為「產品」的角色放大了,「社會責任」的部份則縮小,這是一種生意經營方式。

  父母也的確該打屁股,不教孩子怎麼看新聞、判斷新聞真偽虛實,不過不教而殺謂之虐,政府至今還不重視媒體素養教育才是問題。如果臺灣國中小課堂中,能像國外時常列舉新聞議題討論,學習比報練習多角度思考,認識媒體本質,那麼我們自然有能力教養下一代。

  對於不看/不能看新聞的現代兒童,我覺得教孩子懂媒體,才能讓他們不上媒體的當。以電視新聞來說,最可惡的就是「質疑式的結尾」,例如「這樣的工安事件層出不窮,馬總統你說該怎麼辦?」「人民花了錢當冤大頭,誰該來給一個交代?」,坐在電視機前,我只覺得馬總統不會想怎麼辦,也不需要你幫忙質問!作為一個媒體,該做的不是假裝為人民發聲質疑的草草結尾,而是多做1、2條配稿,去討論源頭問題、解決的可能性而不是讓觀眾傻傻的去想:「然後呢?我們該怎麼辦?」

  媒體該傳達的是訊息,而非記者自我感受,具有責怪意味的「質疑式的結尾」感染力非常強,孩子很快學會:「不然你說怎麼辦?」、「現在怎麼辦阿?」他們發現不需要往下思考,只要反問就可以終結一個問題。所以我建議老師利用中午午餐時間,帶著孩子看半小時的電視新聞,紀錄下記者透露出的觀點是否合宜,並討論新聞還可以用哪些角度繼續發展。

  而平面媒體向來因政黨立場明確飽受批評,老師對「比報」的討論並不陌生,不過我更建議針對重大議題的社論進行討論。社論雖然是立場最明確的文章,但往往也是寫得最精確的文章之一,其實一件事本來就有各種視角,只是透過同一件新聞、不同家媒體社論的討論,讓孩子有機會培養看新聞的眼光,接受多元觀點。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為何需要看懂新聞?具體來說,孩子的行動力比總是瞻前顧後的成人強,當他們知道社區的山髒了,就會自發性的去爬山撿垃圾,發現白海豚要滅亡了,也集合同學到西門町募款,甚至在學校舉辦義賣活動、跳蚤市場,為八八風災兒童募款。也許這些活動都需要師長在後稍稍推一把,但孩子單純的心就會毫無遲疑的去發揮該有的公民責任。  
  
  孩子的力量雖然小,沒有選票可左右政客,無法改變既有政策(但我們有選票也沒能改變什麼就是了),不過還是需要從新聞事件中去了解真正的是非正義,當公義存在於他們心裡時,也許未來能因此有所改變。這是我期待的媒體素養教育所帶來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