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科醫療品質有賴於受過專業訓練的兒科醫師,但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發病率上升,兒科健保給付受到擠壓,許多醫院都以不敷成本、兒科醫師減少為由,漸漸放棄兒科醫療,臺灣兒童醫療品質早已亮起紅燈。本系列專題將從健保制度所造成的衝擊談起,進而探討兒科醫師缺乏、偏鄉醫療困境、醫療糾紛與兒科永續經營等議題。期望能喚起社會對兒童健康權的關注,讓兒童擁有更合理的醫療資源。
不合理的健保給付制度
民國一百年,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重要時刻,國內婦女平均生育數卻首度降到零點九一人,前一年出生人口只有十六萬六千多人,創下歷史新低,總統馬英九在元旦當日,承認少子化已是國家級危機。
臺灣孩子越來越少,卻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與照顧。擔任小兒科醫師超過五十年的兒童保健協會名譽理事呂鴻基調查,臺灣十八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歐美、日本等國家的一點五至二點五倍,「臺灣小兒科醫療實在不足,沒有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太少、事故傷害死亡率高。」他估計,如果有一天臺灣兒童醫療水準能與日本匹敵,每年至少可以減少一千名兒童死亡。
令許多小兒科醫師無奈的是,臺灣兒科醫療技術不比其他國家差,資源卻難以相比,關鍵在於政府引以為豪的全民健保制度。健保讓病患不需要負擔高額費用,就可享受最佳醫療資源,但「以年齡層人數決定健保預算」的規畫,卻讓兒童醫療費跟著生育數字一路往下滑。
攤開各年齡層的健保醫療費用占率表,九十至九十八年間,除了三十至五十歲年齡層的數字沒有變化,另外兩端分別朝上下發展。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齡,健保預算一路爬到百分之九;十八歲以下的兒童醫療費卻是一路往下掉。臺大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說,兒童人數少導致預算減少,但不能無下限的縮減,不顧慮到兒科營運成本和醫療品質,因為健康是人基本的權利,不能只是套用企業經營模式。
除了兒童健保預算年年縮減,健保「以檢查項目申請給付」、「兒童與成人一視同仁」的制度,也對小兒科造成衝擊。呂立說,其他科別可以靠縮短問診時間、提高門診量,或增加檢查項目來提高收入,但兒科不行,因為孩子無法清楚說明病況,看診時間長;治療兒童的難度也比成人高,他以注射點滴時需先插射在手臂上的軟針為例,「插軟針時,就算是成人都不見得一次成功,或是不脫落;何況血管細小、難以控制行動的兒童?打針時還要醫師和兩名護理人員協力,兒科花費的心思、時間、人力成本都是成人病患好幾倍,但這都不是健保給付範圍。」
雖然健保局考量到兒科特殊性,針對兒童年齡層給予給付加成,例如六歲以下兒童各種項目加成二至六成;今年一月,又宣布不限科目、四歲以下兒童門診診察費都可再加兩成,小兒科則不限年齡另加一成七,所以一名四歲幼兒到小兒科看診可加成三成七。
但在「減少民眾自付費用」與「健保預算有限」的考量下,健保局所估算的醫療費用其實偏低,甚至有大型醫院必須仰賴停車場收入來補足健保缺口。為了減少醫院虧損,耗費時間與人力資源的兒科,成了醫院裡的「賠錢貨」,不是考慮裁撤兒科部門,就是讓兒科醫師「兼職」擔任健檢醫師,增加收入。
若醫院想申請添購醫材和藥物,健保局也會以使用率或達成效益,評估是否給付。但專為兒童設計的小型手術器材,因成人無法使用,被認為使用率低、申請給付困難;兒童洗腎用的膠管,健保局審核時也以「管子比較細卻比較貴」為由,只給付成人膠管金額,醫院只好要求廠商降價,結果往往是廠商不願再進口兒童醫療器材,呂立心痛的說:「兒科醫師只能透過私人關係購買,或是自己偷偷從國外帶回來,真的沒辦法,只好將就用成人膠管,或是告訴家屬無法治療。」遺憾的是,兒童是健保體制闕漏下,影響最深的受害者。
少子化的社會更要注意兒童醫療保健
健保局醫務組支付標準科員陳韻寧無奈表示,兒童人數越來越少是不爭事實,今年預算不可能和十年前相同,只能靠給付加成稍微彌補兒科虧損,明年也計畫對醫院內各專科作整體評估,重新調整給付內容。只是原本八十四年實施健保時,計畫每兩年往上或往下調整保費,但因政治考量,多年來只有在九十一、九十九年調整過,保費不調卻要增加給付,健保局也很為難。
呂立對此並不贊同,他認為健保預算太低,源自國家對醫療不重視。九十八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百分之六點八七,扣除國建局篩檢服務、疫苗支出等部份,健保只占GDP百分之三點五二,只是其他國家的一半。
呂立嘲諷的說:「同樣的住院天數,假設臺灣健保給付三萬,美國也給付三萬,不過是三萬美金。」臺灣給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可說是將有限醫療資源發揮到極致的「醫療奇蹟」。他認為國家財政分配該有新思維,對國民健康多點投資,讓更多孩子享受足夠的醫療資源。
呂鴻基則以日本為例,日本撥給兒童醫療保健的資源遠比癌症、老人、心臟病等醫學中心多,相同的醫療項目,兒科所獲得的給付也比其他科目高,讓醫院在符合成本效益的情況下,提供兒童醫療服務,他呼籲政府應該更重視少子化問題,增列足夠的兒童醫療預算,因為兒童健康才會有生產力,國家未來也會更有保障。
box:兒科健保給付與加成現況說明
健保給付並不以科別區分,而是設定西醫基層(診所)、中醫、牙醫、一般醫院各有固定總額,依照診察、檢查、手術等項目,設定點數。民眾自付的費用僅佔所有醫療費的一成,剩下九成,院方再依當時的「浮動點值」向健保局申請給付。舉例來說,門診診察為220點,若以點值0.94計算,醫院可申請206.8元。
考量到兒科看診特殊性,健保局針對兒童年齡層給予加成,例如六歲以下兒童各種項目加成二至六成;今年一月,又宣布不限科目、四歲以下兒童門診診察費都可再加兩成,小兒科則不限年齡另加一成七,所以一名四歲幼兒到小兒科看診可加成三成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