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荒島故事,為何能引領兒童走向真實的成年世界,也幫助大人們找回失落的勇氣?因為冒險是種創造力,能讓我們打破自我限制,克服現實給予的種種挑戰,並點燃生命的新可能……
捏泥做碗、折竹做筷,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兒童喜歡在樹林內的空地築房、挖洞穴,喜歡玩辦家家酒,靠自己的雙手忘卻文明,假想回歸最簡樸的古代生活?這也是《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三百年來受兒童歡迎的原因,故事情節看似一般日常瑣事,其實卻異常冒險,讓兒童心中的「魯賓遜」深深著迷。
(本文已刊登於人籟雜誌11月號)
故事中的主角魯賓遜,生長於英國的富裕家庭, 從小就渴望遨遊四方,儘管父親諄諄勸告,又經歷了幾次海上歷險,都未能澆熄他出海冒險的欲望,最後被暴風巨浪沖到荒島,面臨飢餓、孤獨和死亡的危機,他憑藉著勇氣、智慧與毅力,在荒島上生活近三十年。
彰顯人定勝天的價值
《魯賓遜漂流記》是十八世紀初英國人丹尼爾‧狄佛(Daniel Defore)創作的自傳式遊記,據聞是參考1703年英國冒險家賽科克(Alexander
Selkirk)漂流海島上,如同野人般生活了四年多後又奇蹟獲救的真實事件。本書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觀點,獨白式寫法,除了少數對話,還有部分日記體,真實性十足;三百年後的今日,依然被公認為荒島故事中的傑出之作。
丹尼爾‧狄佛年輕時熱愛冒險,曾擔任皇家的高級顧問,也曾三度飽嘗牢獄之苦,幾次的人生波折浮沉,讓他在年近六十之際能寫出這本經典之作。
再回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自1588年,英國對西班牙無敵艦隊一役大獲全勝後,英國的黃金時代持續了三百年之久,勢力持續向外擴張,全世界布滿了英國的殖民地,又以工業革命成功達到歐洲霸主的地位。彼時,英國充滿生機、朝氣蓬勃,英國人有著難以匹敵的自信與驕傲。
作為海洋王國,英國人擁有海洋民族的特性,向外探索擴張的欲望強烈,一方面對歐洲之外新世界的危險與黑暗感到不安,一方面也相信勇敢的英國冒險家能克服險阻、征服蠻荒。這種「人定勝天」的概念,全然呈現於《魯賓遜漂流記》內。
冒險題材獲青少年認同
冒險是人類的天性,冒險故事更是少年小說的熱門題材,因為此階段的少年正處於想冒險、也有能力冒險的時期,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自我意識形成,以青少年特有的純真與勇氣,批評社會、反抗權威,雖然有時顯得莽撞,卻也是成年前最可貴的一段時光。
故事主角藉著冒險歷程脫胎換骨,讀者也在文字間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從這些特點來說,《魯賓遜漂流記》無疑是傑出的冒險小說,背景與人物設定完全符合青少年所期待,不但將冒險場所設定在罕有人至的海上荒島,就連人物個性也描述的鮮明突出。
出身富裕家庭的魯賓遜,在故事中剛出場時,一身中產階級的紳士模樣,但流落荒島後,成了不修邊幅的男子,身上只穿一件襯衫、一條短褲和一雙薄底鞋;故事後期,已在荒島獨立生活多年的魯賓遜,外貌衣著又再次變化,他戴著一頂又大又寬的山羊皮帽,上身穿著自製的羊皮短外套和羊皮短褲,和原本文明世界的形象已截然不同。
另一點特別吸引小讀者的,就是故事情節與他們熟悉的辦家家酒遊戲十分相似。在生存本能下,魯賓遜除了善用從船上撿拾來的穀物、工具及槍枝彈藥,順利種植小麥,搭建起一間可遮風避雨的木屋,還飼養山羊、製作陶器、作獸皮衣。魯賓遜靠著雙手和簡易工具就能滿足生活所需,看在渴望布置自己房間、打點自己穿著、打造專屬自我生活情調的現代青少年眼中,更讓他們受到鼓舞而躍躍欲試。
英雄故事見經典情節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其經典作《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裡,說明了冒險小說中,英雄在家、離家、返家的形式,不管英雄有幾張臉孔、幾種經歷,他們的故事其實有相似結構可循:故事主人翁常因某些因素主動或被迫離開家,脫離自己熟悉的環境,外出接受種種試煉與險阻,才能獲得自我成長,然而無論這段冒險多輝煌,英雄終究要回家,才能成為自己和眾人的英雄。
而離家時所受到的磨難,也讓英雄對原本期待的冒險有了不同的觀點。一直嚮往冒險的魯賓遜,原本個性倔強、固執己見,但遭遇災難時,恐懼痛苦的他才憶起父親昔日的忠告,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聽從父親建議,安分守己過著平凡的生活。
懊悔自己不智的魯賓遜,儘管前途渺茫,還是能樂觀接受命運考驗,在惡劣的環境中獨自生活的他,已經褪去了年少輕狂,他能自己打造住所,學會種田打獵、縫紉衣物,也振作起精神,感恩自己雖然孤獨,但至少保住性命、維持溫飽,甚至以「千載難逢」形容自己的遭遇。
離開是為證明家的美好
這也說明了,不是每個離家者,都能成為英雄,坎伯的英雄離家返家理論,將英雄定義為能瞭解、接受、克服自己命運挑戰的人,魯賓遜的冒險故事沒有戰場上的轟轟烈烈,卻是累積二十多年來突破孤島生存困難的毅力,並以智慧和樂觀改變自身命運。
不過對英雄來說,通過種種考驗後,生命因此獲得成長,當冒險儀式完成後,終究要回歸家裡。在故事裡,英雄歸返時除了實現自我理念,還會帶來惠及他人的利益。因緣巧合獲得大筆財富的魯賓遜,返回文明社會後成了大富翁,讓他能一一報答恩人,並娶妻生子,過著中產階級的穩定生活,最後才再度踏上下一段冒險旅程,英雄再度啟程。
在家、離家、返家,說明了人矛盾的成長歷程:為了滿足基本需求,所以在家;想找尋生命的意義,決定離家;但離家不是為了否定家的存在,而是為了彰顯家的意義,英雄因為曾離家,才知道返家的美好。
伴隨兒童走向成人世界
在兒童文學的眾多文類中,冒險小說是成人和兒童難得可共享的,《魯賓遜漂流記》原本就不是為兒童和青少年而寫,故事主角也不是兒少,卻深受他們的歡迎。因為成人世界對兒童來說,是不可測的未知,面對成人世界的種種誘惑和危險,兒少不免感到畏懼與不安。
好的冒險故事呈現的人性善惡的各種面貌,給兒少族群們一種想像和參考。例如,作者藉魯賓遜之眼,反省歐洲當時的殖民主義政策,他讓歐洲人眼中的蠻荒民族「星期五」當重要配角,當魯賓遜一邊以文明和宗教馴化「星期五」時,也意外發現「星期五」溫順善良、樂於助人的天性,引導讀者去瞭解:當文明社會以武力征服所謂的「野蠻」民族時,文明和野蠻的角色,似乎失去了界線,真正的差別應在於人性的貪婪和自私的程度。
這些冒險故事一方面滿足了小讀者窺視成人世界的好奇心,也刺激他們多思考與反思現狀,藉由一次次閱讀所獲得的間接經驗,走過童年與成年間的橋樑,進入真實又殘酷的社會生活。
改變才能開創新可能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我們都懷抱著夢想長大,成年後,夢想卻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瑣事中,一點又一點消磨變形,看著魯賓遜等冒險英雄們,勇於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無論這趟冒險開始的原因為何,至少都讓他們有機會超越原本的平凡人生,而我們,是否也曾思考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也許都曾渴望過當一次英雄,能經歷一段足以發掘自我的精采冒險旅程,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漂流到荒島的機率幾乎是零,但改變苦悶現實生活的機會卻是處處皆有,如果魯賓遜年少時沒有那麼倔強與愛做夢,也不會促成這段漂流旅程。
對於人生的困境,與其等待英雄的救贖,不如當一個勇於離家的英雄,我們會期待著你光榮返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