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好山好水、但閱讀風氣還不算盛行的花蓮來說,能夠開一家有很多座位給小孩看書的獨立兒童書店,看起來是一個說說而已的夢,而凱風卡瑪竟將它實踐了六年。很多人跟經營者陳培瑜說書店擺放椅子太多,小朋友來把書看完,父母就不會買書,「但開一家兒童書店,為的就是給小朋友創造閱讀環境。」 ,陳培瑜記得小時候買不起書店裡的書,每天就在書店裡一頁一頁的翻,可是往往在她看完之前,書就給人買走了,於是她總是希望在書店給小朋友設一些座位。
凱風卡瑪這六年來做的,是一種從觀念的改變出發的小革命。陳培瑜一直想提醒家長,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養分,而非要求在一本書上學會敎訓或知識,閱讀一旦成為小孩的壓力來源,它就變得不可親。她反過來要問,希望孩子們多閱讀的師長:「你們有閱讀的習慣嗎?」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曾公開喊話,台灣實體書店難以為繼,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網路書店以低折扣,長久以來將實體書店壓著打;其二就是政府實施「採購法」造成的結構性問題,當企業學校等單位需要大量購書時,必須對外開放統一招標,廠商往往以過低的價錢得標,再回頭向出版社殺價。
台灣獨立兒童書店要生存,不能只靠業者自立自強。在此必須先強調的是,在檢討獨立兒童書店生存難題過程中,自然必須擴大討論整體獨立書店生存環境,因為雖然目標對象不同,但「獨立經營」所遇到的市場經營難題皆相差無幾,而後者所能蒐集資料更為豐富廣泛,能讓獨立兒童書店經營者作為憑藉與參考。
(前情提要請查詢右側標籤「獨立兒童書店」,這系列文章最後刊載日期是3/18凌晨,當時一連串的事,打斷了每日刊載的計畫,現在重新看到這日期,實在是....)
折扣戰打倒了書店?
先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第一,你平常買書非要打折或團購才買嗎?一本製作精美的圖畫書該賣多少錢才算合理?買到越便宜的書就越划算嗎?
接著,第二個問題,再讓我們想像一下,假設我們是一個重度購書的讀者,對於書市這幾年來的轉變,會發現什麼,有什麼感受?
我們會經常或偶爾去逛居家或工作場所附近的書店,包括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社區書店,逛一逛,順手買走幾本書。但這幾年,我們所居住的地區,書店越來越少,想要買書,可能必須騎機車到市鎮最熱鬧的街道上,或是特地搭車到市區中心,也或者根本懶得出門,直接打開電腦,上網買書。
過去,書店並非完全不打折扣,只是並非現今大規模的折扣競爭,而是將折扣視為一種消費者服務,書封上不會貼著醒目亮演的折扣貼紙,標示出折扣售價,只有客人在結帳時主動詢問,由店家決定是否打折、折扣高低,並自行吸收折扣。這種折扣被視為社區書店與顧客間建立情感、交流的一部分。[1]這種折扣約在九五至八五折間,另外,還有週年慶、會員制的折扣,來回饋讀者。
上述所言,是在二○○三年以前的書店樣貌。二○○五年後,書店業開始出現常態性折扣,目前最常見的是七五折至七九折。但因為通路複雜,某些通路甚至連七五折仍無法滿足讀者。[2]
現在,無論是實體書店或網路書店、連鎖書店或獨立書店,幾乎沒有一家書店會認為,不打折也能賣書。行政院新聞局所作的「99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指出,當年度圖書出版產業的通路平均折數為六點七折。
在荷包縮水,物價上揚的這個時代,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價格變得斤斤計較,而文化商品的消費也在無形中變成價格導向,甚至是可有可無的支出。但有多少愛買書、看書的人會料想到,封面上標示折扣的貼紙,竟是出版業這幾年面臨的最大危機?
書店經營者失去了對於折扣條件的掌握權力,就連獨立書店經營者,也很難拒絕經銷商提議的折扣書展,因為若不配合折扣書展,可能導致進書困難或是進書不符合書店需求。另一方面,出版社過去的低價供書,僅限於政府圖書標案限制,一般讀者則交由經銷商、書店販售。現在出版社一方面偷偷調高售價,一方面也透過自有網路書店,下殺折扣,顯露出版社因為畸形環境的擠壓,處於上游的出版社,也不得不跟著投入這場折扣戰,成為書店的競爭對手。
我所訪談的這四家獨立兒童書店經營者曾經樂觀認為,只要能夠確立書店以服務兒童為主的特色,經營特色書種,吸引特定讀者支持,就能夠永續經營。他們卻忽略了一點,同一本書,除了在兒童書店上架,也會在連鎖書店、網路書店上架,雖然他們願意提供消費者更多、更專業的服務,卻不能阻止消費者轉身到鄰近的連鎖書店買折扣書,或是回家上網買書。
我們發現,當各種書業通路開始以折扣競爭吸引顧客時,已經養成讀者「不打折,不買書」、「比價買書」的消費常態,想要回到「不打折」的書店環境,意味著拒絕顧客,配合打折,又等同慢性自殺。這些進退兩難的書店中,以獨立書店最難找到立足之地。
惡性折扣競爭的問題,已然成為出版產業無法自律、面對的「惡瘤」,雖然低價促銷是商業行為中常見的一環,但當折扣戰進入書市後,所有與書本相關的產業,似乎都成了受害者。層層環節影響所及,近端的影響在於削弱,甚至耗劫整體出版產業、書店業的人力、資源;而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一個社會對於文化商品的價值認定,已經完全交由商業競爭來決定。
消費者不會明白的另外一點是,書籍銷售的折扣競爭也影響了出版業與自身消費權益。
以出版社來說,折扣戰加重了的出版社的財務壓力,雖然出版社提高書價來因應低折扣,但對出版品的選擇也越來越保守,比起市場性較小的文學作品、詩集,寧願出版較有暢銷性議題的書籍或長賣的工具書,以薄利多銷的概念,一直反覆出版著類似書籍,這一點自然也影響了讀者能買到哪些書。作者更是書價折扣戰的直接受害者,因為出版社悄悄將版稅計算方式,從「定價」改成「成交價」,所以即使書賣得不錯,年底結算的版稅卻很難讓作者養活自己。折扣戰已經徹底的改變了台灣的出版環境。
許多人以為折扣戰只發生在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其實折扣戰早已打入量販店,價格甚至可以壓到六三折。以二○一○年為例,量販通路為了力拼書籍市場,針對百大暢銷書籍推出最低六三折的超低優惠,為了因應這場戰火,博客來也以十六周年慶為名,在未告知出版社的情況下,推出暢銷書第二本加購六九折優惠。競爭對手金石堂網路書店馬上緊急跟進,祭出免加購六八折優惠;誠品網路書店也打出部分新書、暢銷書六八折回饋。這些業者採大批直接買斷的方式,以三折或四折的價格,買入庫存書或已經好幾刷的書,讓消費者加深了「書本來就應該是低折扣商品」的印象。[3]
訪談個案中,凱風卡瑪兒童書店的進貨價可供參考,他們只能以七三五折進貨(五十本書才能有低折扣),最後賣八五折,扣掉營業稅,其實是賣八折。如此一來,書籍銷售折扣自然無法與網路書店、連鎖書店相比,常被讀者誤會賣書的利潤較高,事實上,獨立兒童書店並未從中賺取較大的價差。米奇巴克童書出版社藝術總監何香儒曾自述以下經歷,
兩天在花蓮凱風卡瑪兒童書店的圖畫書講座結束後,我陸續接到幾封來自花蓮的e-mail,原來是當天參加活動的讀者要直接向出版社購書,他們希望拿到比書店更好的折扣,於是我告訴他們:『妳們喜歡那天的活動嗎?如果妳們希望未來這樣的活動可以一直辦下去,請向書店訂書,讀者的支持是書店最大的精神支柱。』後來讀者真的向書店訂書了。從那件事之後,我了解到並非每個讀者都把折扣擺第一位,而是讀者並沒有想太多,他們沒有想到書店背後所付出的心力和成本……
有十三年歷史的高雄市五餅二魚兒童書店經營者林秀華,親眼看著這場折扣戰興起,她花費十多年全心投入兒童閱讀推廣,卻不敵低折扣對家長的魔力,常見店員花了半小時,介紹了一本又一本好童書,一聽到最低九折,原本興致勃勃的家長立刻改口:「我只是來看看。」轉身又回家上網買七五折折扣書,讓她感嘆既然餐廳可以加百分之十的服務費,專業書店是否也該收諮詢費?
禮筑外文書店經營者洪瑞霞,則在訪談中直言,雖然與其他書店相較,禮筑進口外文書、又有許多獨家代理,受到的折扣戰波及已比其他獨立兒童書店小,但她認為自己還是低估了這場戰役的規模,「折扣戰對獨立書店的影響太大,出版社發書多是七折或六五折,書店最多以九折、八五折賣出,但博客來卻可以殺出六五折、六六折的低價。就連訂書,一般書店訂書至少要等三天,網路書店卻打出『隔天拿書』的策略,要實體書店如何存活?」[5]
她認為折扣戰讓圖書出版呈現「一片亂象」,出版社為了在折扣戰中求生存,開始自闢網路賣場,直接賣書給消費者,讓經銷商與書店無法生存,過去「發書給經銷商,經銷商送至書店,書店賣書給讀者,產業鏈中每一環節都各自賺到毛利」的狀況,已經開始崩壞。
[1] 劉虹風,「“獨立書店”--溢出定義的書店(四)」,網頁: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iplop017#.UaQNkTkl9oU(搜尋日期,2013.03.06)
網頁:http://blog.yam.com/littlebigx/article/19099910(搜尋日期,2013.03.06)
[3] 賴品妤、黃韻文〈網路書店掀折扣戰 出版社嘆惡性循〉,《蘋果日報》。(2011.08.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