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11)

上一篇談到書價折扣問題。

被視為折扣戰元兇的網路書店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一位曾在博客來網路書店工作六年,現在又在讀冊生活網工作第三年的圖書部經理,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與我談起自己在博客來與讀冊兩大網路書店的工作經歷,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折扣戰的討論值得參考


他先分析台灣當前書市分布狀況,博客來約佔一成五到兩成、誠品佔一成二到一成五、加上金石堂一成五,三大通路佔了四至五成市場。其餘則分散在大賣場、實體書店、海外銷售、學校購書、公家機關採購等。

回顧二○○四年,誠品是國內書市第一大通路,一九九五年創店的博客來正在崛起中,加上緊追在後的金石堂網路書店,讓網路書店的商機與競爭開始浮現。在那之前的書籍折扣,並沒有現在的「新書七九折」,當時僅是所有書籍打九折,誠品的會員也是九折。二○○四年後,博客來開始新書兩週內七九折,接著延長成第一個月七九折、一個月後再恢復九折。但後來博客來發現,金石堂網路書店一直打七九折,於是博客來也想盡辦法延長,所以開始出現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七九折,最後不只是新書,舊書也可以打七九折。

他說:當時七九折確實是刺激銷售的特效藥,但折扣漸漸麻痺了消費者,大約二○○八年開始,折扣從特效藥變成麻藥,最後變成毒藥,毒害整個市場,沒有七九折就賣不了書。網路書店也意識到這件事,開始三書七五折,雙書七五折,甚至每日一書六六折。

整件事開始對市場造成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實體書店,因為進貨價格不如網路書店,加上經營成本高,賣書可說沒有利潤,而進貨價格更高的獨立書店,處境更悽慘,一間間消失了。現在,在意書本價格的人選擇在網路書店買書,去實體書店只是偶爾支持,但無法養活一家書店。而像獨立兒童書店那樣的專門領域書店,雖然可以吸引到來自各地的人,但對周遭居民的影響力還是有限,更難以支撐下去。

對於折扣戰,獨立書店常自認是受害者,但他坦言,網路書店其實也為折扣戰所苦,大的網路書店進貨量夠大,自然可以拿到比較低的折扣,但折扣戰還是讓網路書店壓低了自己的毛利,為了讓業績好看,只好對出版社往下殺,希望多少轉移自己的毛利壓力。

而二○一○年所成立的「獨立書店聯盟」,曾經提出「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以此限制折扣。他說,網路書店其實並不排斥,反而認為可因此提高獲利。但從短利來看,對一般消費大眾來說似乎是吃虧的政策,只對書店和出版業者有利,考量到消費者觀感,網路書店與連鎖書店都不願主動去推相關立法。同樣的,立委、文化部也不願意當壞人,立法自然困難重重。當時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曾提出「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的研究報告中,聯合發行經銷董事長陳日陞表示,要回歸到書籍正常售價、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必定要修改公平交易法,將圖書文化商品排除於外,才有可能。困難的是,以保護消費者為名的公平交易法,很少有人願意挑戰它。

而出版社為了生存,選擇提高書價,設定一個七九折後才是正常價格的「泡沫書價」,出版社可以靠這個把戲生存,網路書店有低折扣,那獨立書店怎麼辦?所以只剩生存不下去的獨立書店願意出面得罪消費者,呼籲立法的必要性。

他說:「參考國外作法,統一書價並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政府有遠見、有足夠的魄力去推動立法,問題出在政府始終毫無作為,我們網路書店業者也認為應該要推動立法,誰願意看到書像衛生紙一樣被大特價?可惜政府忙著將心力專注高產值的產業,不重視圖書文化產業,導致書本也被放入自由競爭市場內,業者只要能壓低成本,怎麼賣都可以。

目前的折扣戰造成了什麼後果?他認為出版生態已經受到了影響,如果出版社只著眼在賺錢,一切以利潤導向,就會一窩蜂出好賣的工具書、社會大眾一看就懂的書,「當市場上都是這樣的書時,知識的深度就消失了,讀者看著淺淺的書,對國民素質發展來說不是好事,目前有些出版社可以取得平衡,出版容易賣的書,也出版有文學深度的書,也有出版社選擇隨波逐流,但一切都是自由市場下的不得已,侵蝕別人求生存。

另一方面,如果遲遲無法推動立法,實體書店勢必逐漸消失,或是走向「誠品化」,圖書變成一種附加產業、創造文化氛圍的化妝品。當那一天來臨,下一代逛書店的機會少了,接觸書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對書本的認知,只剩下學校裡不有趣的教科書,糟糕的閱讀體驗,讓他們一脫離學生身分,就更能夠理直氣壯的不讀書了。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看起來是競爭對手,是否也有機會合作,找出共存的方法?讀冊生活曾在二○一二年和某家實體書店合作一個「三小時送書」的方式,本來希望建立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合作與互生,沒想到克服了系統機制和物流通路,卻無法贏過人性,「我們希望派人去參與經營,但實體書店也有老闆和店員,究竟誰可以主導整家書店進貨與細節?最後合作還是宣告破局。」不過這個模式後來金石堂有模仿採用,因為他們在各地本來就有實體書店,以自己的網路書店互相配合,成效頗佳。

在出版社方面,一名不願具名的出版社企劃專員進一步深入說明出貨折扣狀況。一本童書若只論作者版稅與印刷成本,約是書價的三至三五成,以五五折含稅交給經銷商後,誠品等連鎖書店再以六三折向經銷商進貨,最後在檯面上以八五或九折售出,但如果出版社願意配合七九折出售,就能獲得比較好的宣傳與曝光陳設方式,只是出版社必須降至四六或四七折出貨給經銷商,書店則改以五六折或五七折進貨,無論是出版社或書店,都各讓一步,賺取微薄的利潤。

相較之下,由於博客來網路書店進貨不必透過經銷商,即使書本打七九折,出版社出貨也能維持五折或五二折的價格(若不打七九折則是以五五折進書),「雖然折扣戰是網路書店帶起的,但除了讓出版社有好一點的進貨價格,同樣打七九折,博客來也確實賣得比實體書店好,書動得很快。」受訪者無奈的說出對網路書店又愛又恨的心情,他建議,如果政府能夠建立「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讓獨立兒童書店、實體書店、網路書店,三者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一起起跑銷售,必然能對目前獨立兒童書店經營的困境有所助益。

付出一本合理書價,給予正當書市通路,無論是創作者、出版者、書店,都能得到一個正面的鼓勵,消費者精打細算無可厚非,但別忘了每一個人也都是書市消費鏈的一員,值得被提供好的出版品,而成就這一切的,絕不只是在價錢上斤斤計較,而是對自我閱讀品質的要求。

也許我們也會懷疑,沒有獨立兒童書店,我們到底損失了什麼?反正在一般書店、網路書店,也能買到童書,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我們損失的是一種逛街的樂趣,原本在自己的生活圈裡,因為生活種種所需,自己或和孩子一起,步出家門、辦公室,順路逛逛書店、發現一本喜歡的童書,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像現在,對下一代來說,逛書店不再是日常就會存在的行為,不再像呼吸一樣自然。

這也是為什麼,每當一家獨立兒童書店歇業的消息傳出時,我們總是會聽到鋪天蓋地的哀號聲。

我們不能責怪消費者隨趨勢而流,畢竟隨著實體書店變少,「泡沫書價」越來越高,讀者變成只在網路上買書,不逛實體書店。又因為實體書店不斷減少,即使讀者一開始不是為了折扣上網買書,他也可能因為實體書店消失在生活圈裡,不得不上網買書。

當然網路書店並非一無是處,網路書店確實為偏遠地區的顧客提供有效的服務,以凱風卡瑪兒童書店經營者陳培瑜來說,他是書店經營者,也是貪婪的讀書人,居住在花蓮市區的她,也必須利用網路書店上,訂購一般綜合型書店不會進的特殊書題,例如小出版社的圖書、特定主題的圖書,這些書過去很難找到全國性的發行商,但現在因為網路,每本書都可以在全國發行。

只是,回想我自身經驗,我會在網路書店買書,是因為我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樣的書,網路書店完全無法提供給我其他知識震撼的功能,或是翻找到一本陌生好書的驚喜,不可否認,網路書店將佔據一席之地,然而網路書店造成了讀者與書籍之間的疏離,它排除了傳統實體書店一直傳播的那些愉悅。

但我也清楚且明白,每一家還存在的實體書店,都有收店的危機;每一家還撐著的獨立書店,是因為他們還有支持的讀者,以及書店不能輕易放棄的理想與使命。但那不代表,它們能夠一直在,也不代表,未來在台灣其他地方,還會出現更多的實體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