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兩歲的第三季

各位觀眾!育嬰假終於在澄澄兩歲七個月時降臨,過程的麻煩不在話下,主管的刁難、同事人力分配的困頓,辦公室閒言閒語,大概都讓不少男性退卻,買個名牌包給老婆算了,nonono,請勇敢的把假請下去,你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奶爸生活體驗。

放假第一週早的某天早上,我就花了兩小時,將三年來沒徹底清洗過的排油煙機與爐台刷得乾乾淨淨,然後我們一家和順道來訪的阿嬤去公園散步,接著阿澤接力,洗狗又洗廁所。

這一週每天晚上我們都在看電影,《超級狐狸先生》、《環太平洋》、《福爾摩斯先生》、《福爾摩斯2:詭影遊戲》、《別跟山過不去》、《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澄澄跟著看,不耐煩時就喊暫停,讓我們陪讀一本繪本,再繼續看,想試試這段時間能看幾部電影。

共學日也有老爸扛推車,大白天能和朋友聚餐喝點酒,費盡全力洗刷家裡不用擔心孩子來搗亂,也不用為了上廁所開電視安撫他。

我要獻花給育嬰假,如果能拉長成一年有薪假,台灣出生率一定馬上起死回生,離婚率大大降低,社會暴戾之氣也會消失無蹤。

(你永遠無法阻止小孩玩水)

兩歲七個月還有一件大事,澄澄成功在馬桶裡大便了!這是他短短生命歷程的重要里程碑,我們一起努力了兩三個月才辦到,每次問他,今天要不要試試看不包尿布改去馬桶,他總是說不要,今早,他照往例宣告想大便時,又問要不要去馬桶,沒想到他欣然同意,且一分鐘內完成,請全世界為他鼓掌!(媽媽忍不住把大便的模樣拍下來了啊)

自從友人相贈這個小馬桶後,我們就一直放在浴室,天天一起洗澡玩水,如此至少一年,他起初蠻抗拒坐在上頭,覺得會掉下去,這兩個月開始嘗試蹲蹲看。如同「戒母乳」,我希望不是「戒」而是「停」,不包尿布也是,讓孩子慢慢改變習慣吧,時間到了自然學會,不必勉強孩子去學,之前聽說有長輩會因為孩子不尿在馬桶,打孩子的生殖器官,覺得好可憐又可惡。

[有了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
來說說某一晚的屎尿之夜,澄澄貪玩,捨不得離開朋友相贈的一大箱二手玩具,首次失誤的大便在地板上,阿澤清理地板,我幫他洗澡,半小時不到,這次是小便,又換了全套衣服,我開始唸睡前故事安撫他,唸完一本,又提醒他該去馬桶了,他才說完不要,三分鐘後又尿了滿地...

一晚就在清理地板、洗小孩、換衣服中度過了。我搓揉衣服時,想到朋友轉述,其他沒有結婚生子的朋友,覺得這樣的家庭生活好可怕、負擔好多,為什麼要急著下班回家、假日也繞著孩子轉,與其這樣過日子,不如單身來得快樂俐落。

嗯,我也覺得沒孩子前真好,晚上八點下班還覺得早,不用想家計只管選間喜歡的餐館吃飽,逛街、唱歌、和朋友喝點酒,老公來接我時,我會茫茫的故意惹惱他,回家隨便整理一下倒頭睡,沒聚會的日子就回家看十集韓劇,想回饋社會時就買幾本書,捐款到熟悉的單位,想慶祝時不需要名目就可以連著兩三天吃燒肉,每年出國旅遊一次,我是真的蠻懷念那樣的日子。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有一個孩子,也不知道有了孩子生活能改變這麼多,明明兩人生活的家事能應付得綽綽有餘,多了一個「半人」家事量卻暴增至少三倍。每週要洗兩次衣服,因為孩子一天可以換上三套,每天要掃拖地板,收拾玩具,每天至多只外食一餐,其實那些餐廳沒那麼歡迎你的孩子,要去公園,要散步,要為玩具換新電池,要唸故事書。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很煩,孩子邊喝奶手還要東抓西扯,我腳上常常被一隻無尾熊抱著,只能拖著走,吃飯時永遠是「媽媽餵」,廁所門總是被「啪」地打開,我只戴一邊的耳機,怕聽不到房裡孩子剛轉醒的哭聲,我的左手左肩因為常抱小孩每天酸痛了快三年。我因為老公早上要出門上班而沮喪,因為他有事稍稍晚歸而生氣,週末我還是覺得疲憊不已,就算回娘家躺在沙發上,像未結婚前的那些午後,也沒辦法睡著。

有一個小孩的家庭生活,讓人很累,我才知道爸媽過往數十年是怎麼過的,怎麼能早上六點多跟著要上學的我們起床,還讓我們放學後吃到晚餐、隔天帶著便當出門。兒子鬧脾氣時,我也會想起童年那些倔強的時刻還有爸媽的怒氣。算著每月家計,我想到國高中時,每個月向爸爸領一次零用錢,爸爸就在報紙邊緣的空白處計算孩子一個月需要的早餐費、公車費、零用金。

在養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養大的。

每天早上,兒子起床走出房門時,睡眼惺忪的說早安,腋下挾著前一天拿進房的玩偶,我都覺得太可愛了,趕快停下手邊的事,蹲下來和他擁抱。我知道可愛又難照顧的賞味期只有十年,下一個十年,是難相處又令人煎熬的青春期。

第三個十年,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了,我不會希望他那時還依附著我生活,讓我幫他煮飯洗衣,我們可以一起生活,但我不希望他理所當然的自以為是個孩子那樣沒有任何負擔的生活。這樣的人,既無法察覺父母的付出,也無法同理身邊辛苦的人。

回過頭來說點嚴肅的,家庭瑣事真的很繁悶,我舉雙手贊成想要維持現有生活品質的人不要跳入婚姻,那只會整死你的伴侶,你確實適合繼續欣賞電影品嚐美食,安排各種出遊與娛樂,玩手機打電動到睡著,在隨便約隨便聚的飯局上評論那些急著趕回家的人,能夠如此享受生活,正是因為那些年父母好好的把你養大,即使曾抱怨浪費時間蹉跎生命,他們還是好好的幫你把地上的尿擦乾淨,幫你換上了舒適的衣服,哄你睡覺,一晚又一晚。

我要說的是,不要去評斷自己不了解的他人生活...

誰能想到這個孩子某天會帶回一盆花,「媽媽你眼睛閉閉,有一個驚喜要給你喔!」我有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小孩!

[爸媽對孩子的影響大]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嗎?我們所主張的不打罵不威脅利誘,是不是過份放大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上一代的爸媽多屬於威嚴派,一問就生氣,一開口就是比較或嘲諷,抱持相反的意見就是叛逆,不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是不孝順,即便孩子長大了想說道理,也成了善辯。

我相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不在於「我會變成怎麼樣的人」,而在「我心裡的傷」。我都34歲了,但只要說起小時候的體罰經驗(工具放哪記得一清二楚),爸爸盛怒下的巴掌(我連原因地點都還記得),某些親友對孩子的取笑捉弄,也許那時候我不懂也不在乎,但現在回想,我明白那個小小惡意的捉弄,那種不耐煩的態度甚至厭惡的心理。我覺得受傷又難過,有時主動和爸媽提起一些被打罵的往事,結果他們早就沒印象了,那根本沒什麼,不過是繁重育兒片段裡的極短時刻,相反地,他們說著一些好玩的事,特地帶我們出遊的回憶,我完全沒記憶。童年的悲傷是我覺得是難以忘懷且某天憶起後不會再消失。

有些人覺得你也太誇張了吧,還說自己小時候也這樣才沒有什麼傷口,或許吧,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好好追溯過自己的生命之路,有沒有去完整的愛自己,有沒有接納生命所有悲傷憤怒的時刻,有沒有覺得自己其實足以被當時的父母、其他成人好好對待。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記得父母當年的模樣,然後提醒自己設法不重蹈覆轍的養育子女,還是有人當了依附依舊屈服順從,以權威體罰管教話都說不清楚的幼兒,還是有人相信孩子就是欠打、劣根性強。

朋友明惠告訴我,「好像已經不是願不願意『原諒』父母,或能不能理解他們也有他們的困境的問題,而是那些傷就是一直在,還是會在類似的場景中刺傷我們。」Lucy則說:「有時也能輕易發現觀察到自己現在某些畏懼或是不善待自己、待人處事,想改也改不了的地方,多少源自於童年某次受傷而演變出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我所希望的正是,減少我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不打不罵不代表不教育,我們只是不以強勢的力量去面對問題,試著以溝通跟了解去解決問題。相信打罵才是解決問題,是否曾被好好傾聽過呢?我不得不去懷疑這件事。

我們不會希望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吃糖]
兩歲半後的澄澄,開始會有劇烈的情緒起伏,有一天離開阿嬤家時,澄澄的口袋有四顆糖果,我們還沒讓他吃過糖,但不知何時他在阿嬤家已經解禁了,含著糖果的滋味很美妙,以至於他回到家,徹底忘了一天只能一顆的諾言,央求立刻再吃一顆,連最愛的洗澡都不願意,也不准爸媽去洗,哭鬧崩潰了近半小時,還是同意洗了澡,但回到桌前,這下堅持要帶著糖果睡覺。

睡前的刷牙時間,我輕聲的告訴他,我很難過,因為一顆糖果,我們吵了這麼久的架,他對我們生氣,大哭大鬧,讓我的心受傷了,他問哪裡受傷,是在看不到的地方。過了幾秒鐘,他說,他很擔心我會痛,不過沒關係,「我們會一直是好朋友。」他抱住我,再鑽到我的懷裡待一陣子。

進到房間後,他也靠在阿澤的身上,以自己的方式和爸爸合好了。


(關於糖果,我和阿澤還未決定該如何放寬、解禁,澄澄對糖果、巧克力的成分非常敏感,吃一小口、甚至舔一口,都可以嗨上半天,情緒高漲,有兩次誤食,瘋瘋顛顛直到半夜一兩點才睡著,就算只吃一口,父母也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醫師給我的建議是:如果是「真正的糖」,譬如砂糖、黑糖,理論上嘗一點是可以;但是市面上的糖果內容物就難說了)

[逐漸不午睡的日子]
澄澄正在度過另一個人生新砍站,就是邁入零午睡的人生(媽媽抱頭仰天大喊),這兩個月來,他每天九點多起床,四點午睡至五點或六點,晚上快十二點才入睡,也有幾天到半夜一點,我們試著讓他提早午睡,但在床上滾到天怒媽怨也沒辦法。

週二,午睡又失敗,索性算了,早早弄好晚餐吃飯,結果九點半小兒就睡了還睡到隔天早上九點半(只有十點多醒來找媽媽約十分鐘),週三,我們又挑戰一次,刻意在原本的午睡時間,安排一些讀書、洗菜等靜態活動,這次十點睡,清晨六點多醒來玩快一小時,又睡到十點。週四,也就是昨天,吃晚餐打瞌睡但沒有睡著,一樣十點前入睡,早上八點半醒來找媽媽(正要出門工作被逮到),週五,吃晚餐打瞌睡again,九點四十睡著。


睡飽12小時的孩子早餐吃得多,午餐吃得好,玩得咯咯笑,好相處極了!只是我的兒子不知道可以午睡的人生有多美妙...早早就放棄了我真替他遺憾。

[元宵節]
我們一連三晚都提著燈籠出門散步,前夜、昨夜,都沒有遇到誰也提燈籠,今天吃完晚餐回家時,發現鄰居的孩子提著燈籠從巷子走出來,立刻衝上樓拿燈籠,追著人家的腳步去中港大排散步了,但這一晚,總共也只遇到四個提燈籠的孩子。
大家都不提燈籠了嗎?


[小兒說話二三事]
澄澄今天告訴我,「我長大後要當媽媽。」為什麼?「當媽媽可以開冰箱,可以洗手,還可以工作。」爸爸也可以嗎?「爸爸不可以阿。」

睡前澄澄不小心從椅子上跌倒,後腦腫了一個大包,「你受傷的時候媽媽好傷心喔,媽媽有答應澄澄星球的朋友,要好好照顧你長大。」「他們是誰?」「是你的車,你的玩具,你的動物朋友啊。等你老了以後就可以回到澄澄星球了,那時你已經學會一個人生活了。」「等我老的時候,我要回到澄澄星球,媽媽也跟我一起回去。」「爸爸應該也好老了,他可以嗎?」「好吧,還有豆豆,還有床,還有牆壁,還有燈,還有我們的影子。」

洗澡的時候,澄澄突然說:「媽媽,我希望你是小孩。」為什麼?「媽媽你就不用工作了,你跟我一起玩車,我們可以當好朋友。」兒子正處於最有生活智慧的人生階段。

他最近開始問我們,「為什麼爸爸媽媽星球在這裡?為什麼你們不來澄澄星球呢?」反問他,那他為什麼要來呢?「因為我一個人在澄澄星球很無聊,這裡有爸爸媽媽,這裡很好玩。」我好愛他喔。睡前一定問他,今天說過我愛你了嗎?就算說了幾十次,還是要再說一次才能晚安。

[好吃的標準]
我也不知道自己每晚花一個小時煮的晚餐是否好吃,但我喜歡吃,喜歡看著家人吃。有時真的蠻難吃的,如果朋友剛好來作客,也對他有點抱歉。

我喜歡挑選自己滿意的食材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烹調,在自家餐桌上聊天吃飯,但我也喜歡到某幾家餐廳吃飯,到一看就知道不太整潔也不知道如何調味的攤子去吃碗油燙燙的米粉湯,加上一大多添加物的辣椒醬(我家冰箱辣椒醬更多),那是很好吃很有意思的飲食片刻,也讓我從一個家庭的掌廚者暫時被解放。

至今為止,我吃過最好吃的炒飯,是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和一群流汗搬貨的大叔,在凌晨三、四點吃炒飯、自助餐,炒飯加了過多的胡椒,太辣,但在寒冷的凌晨三點,好吃到難以忘懷,那炒飯我煮不出來。

我印象最深的義大利麵是台北車站金客多,非常難吃的好吃,但那是個高中回憶,我願意記得他,如果不是歇業了,我很樂意經過就去回味一下。

我喜歡煮,是因為喜歡吃,喜歡吃,所以也樂於吃別人煮的美食,那會讓人嚐到各種不同食物滋味,味覺的拓展是一種文化觀的開放,生活會更有滋味,愛吃的人是幸福的。

我想到昨晚,問兒子早餐想吃什麼,他回答義大利麵,連店名都說的出來,我想他一定覺得那家麵真的很好吃。

在廚房裡的孩子,向番紅花《教室外的視野》致敬。


[給玩具一個家]
在Costco找到很棒的箱子,而且只要裝進一樣的盒子裡,玩具看起來就會少一半(老爸得意)

我很喜歡澄澄對玩具很有感情,除了一一取名字,受傷時也會捨不得,我們很少讓他去買玩具,大多的玩具是自己來的(出現在門口還按了電鈴),其餘則是禮物,而禮物也非表現好才能獲得,純粹是想給就給,或是散落的放在口袋、袋子裡,讓他發現。昨天我們互說我愛你後,我問他玩具呢?聽到他對玩具也說了我愛你,覺得玩具一定也認為他是個好主人吧。


[怒意]
週日我和朋友聚會時,澄澄堅持在眾人面前換尿布(他不想離開好玩的地方)我只好把他架到廁所,讓他痛哭五分鐘,稍微冷靜後,才能和他說明為什麼要到廁所,但如果沒有那五分鐘的宣洩,他就無法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是比較幸運,有個沒人等待的廁所可以躲避,在捷運上我會被錄影PO網吧~

我知道,讓孩子盡情的哭,會比較快結束風暴,澄澄爆哭的時候,一碰他就更爆炸,什麼擁抱啊說理啊都沒用,這時就要保持二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他哭到一個段落,就會過來抱你,然後開始說話。

但要先設法撐過爆哭時段,其實五分鐘而已...我們這一輩子忍受的五分鐘噪音何其多?(想想我昨天聽著里長說國民黨好棒棒十幾分鐘呢)如果我在公車上告訴大家,真的只要忍耐五分鐘就好,超過時間我就下車,不知道乘客是否比較能接受?我想...我應該還是會先把小孩扛出去,然後和他在月台抱頭痛哭。

[孩子學到的假裝]

對於越來越有自主意識的孫子,阿嬤阿公顯然還停留在幾個月、一年前那個抱了就開心的嬰兒狀態,即便兩歲兒已經堅持能自己剝香蕉,我們也提醒數次,長輩幫忙伸手剝了最後一片,小孩發怒了,還要被罵:「這時候你要說謝謝,不可以生氣!」

為什麼,我也無法理解,如果有人沒問就幫我拼了最後一塊拼圖當然是要翻臉的。更別說這之前還有,小孩說等一下再抱抱仍被一把抱起,說了自己的想法卻總是被忽視或否定,小孩不發飆難道是來修行的?

聽到澄澄很委屈的說:「對不起我錯了」,聽到孩子為別人的錯誤道歉真是心都碎滿地,他的錯就是不懂迎合成人喜好,不會討好人,還沒學會假裝而已。

我真的不懂,成人間彼此對待,會這種方法這種態度嗎?你都說不要了還搶抱、強塞東西到你嘴巴...

看到我的失落沮喪,澄澄問:「媽媽,你還在傷心嗎?」
「對啊,我還是很傷心。」
「那你再傷心一下。」他一邊說一邊用雙手攬住我的脖子。


嗚嗚,我的澄澄越來越「知道事情」了,我很害怕,他要碼就是學會假裝,要碼就是被認為沒教好。

[我喜歡你的眼睛]

「媽媽,我喜歡你的牙齒,喜歡你的眼睛,你的頭髮,你的鼻子,還有你的耳朵,全部都有!」
樓上的媽媽小姐們,而且澄澄說這些話時,是用胖嘟嘟的雙手捧著我的臉頰說。


[澄澄星球]
照例,爸爸熟睡後,進入母子聊天時間,澄澄指著天花板的燈泡,自顧自說起了「澄澄星球」的事,「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來,那是一個很小的星球,我一個人好無聊,就跳到你們家,跳進你們的房間,在爸爸媽媽身上跳跳跳,把你們叫醒,然後太陽就出來了,雲過來遮住太陽,我們就開始玩了。」

「我的眉毛是鳥給我的,眼睛是媽媽給的,鼻子是爸爸,嘴巴是媽媽,耳朵也是媽媽,臉是豆豆給我的。」

我真的好喜歡睡前這段聊天兼催促睡覺的時間,澄澄有一晚說了兩段話,很值得記下來。
--
「媽媽你為什麼把我從肚子裡生出來?」
因為你想出來跟我們玩了啊。
「那你可以再把我吃掉,我就回到你肚子裡,想玩的時候再生出來。」
那你以前在肚子裡做什麼?
「我都在生活啊!」
--
「媽媽為什麼是兩隻老虎?」
因為他們是朋友一起出來玩。
「為什麼一隻沒有耳朵?」
用手把耳朵蓋起來了。
「為什麼沒有尾巴?」
用手藏起來了。
「為什麼真奇怪?媽媽,真奇怪是不乖嗎?不乖就是你生氣嗎?」


[女生/男生的玩具] 
昨天共學回家,阿澤照例報告兒子整天發生的大小事,其中「麥克風事件」引起我的注意,B帶來了一支無線麥克風,澄澄很想借,B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你是女生嗎?」澄澄回答:「我不是女生,我是澄澄。」「這個女生才能玩。」澄澄停頓不語,眼眶含淚。後來又借了幾次,B說:「你是男生,不能玩。」最後在B媽的協助下,終於借到了。(我不覺得B有錯,小孩本來就有權力決定玩具要不要借人)

這件事情很有意思,關於「我不是女生,我是澄澄。」的回答,是我們因應太多人好奇他的性別,特地做的練習。不知道其他兩歲兒是否已有性別概念?澄澄是還沒有,我們也不覺得現在需要有,無論短髮長髮、無論想穿褲子或裙子,他都能秉持「我是澄澄」這一點,意思就是,我是男生女生都不重要,我就是我。

三歲的小孩外表特徵本來雌雄莫辨,略長的頭髮加上中性顏色的穿著,即便我們解釋了澄澄是男孩,偶爾也難逃親友的逗弄,「是嗎?你好像女生喔,我看你是女生吧?」

總有親友建議,「直接帶去剪髮不就可以減少這些誤會了!」我們其實常常問,天氣熱了要剪頭髮嗎?不想綁頭髮要剪頭髮嗎?討厭被說是女生,要剪頭髮嗎?你想和爸爸一樣短頭髮?還是像媽媽一樣呢?他總是回答:「我想跟媽媽一樣。」「我想要有尾巴(馬尾)。」
我們決定尊重他的決定,並盡量和親友溝通,不要問他是男生女生了,他無論短髮長髮、無論想穿褲子或裙子,也都是同一個好孩子。為此,我們還建立了一套對戰手冊,無論他人怎麼問或逗弄,一概直接回答:「我是澄澄。」意思就是,我是男生女生都不重要,我就是我,長髮和短髮,都不重要,我就是我喔。

有時候,兒子會問我,「我是澄澄,為什麼他們要說我是女生/男生?」我聽了有點難過,只能回答他:「可能有些人必須知道你是男生女生,才知道怎麼跟你說話,怎麼跟你玩?但對媽媽來說,那完全沒問題喔!」

確實,這樣的問題是當媽媽前我沒思考過的,我知道他是生理男性,但我並不清楚他的性傾向,那需要花上好幾年讓我們慢慢去摸索。在那之前,我該如何陪伴他?如果他想一直保持長髮,挑選物品時還是最喜歡粉紅色與紅色,我們坦然接受,但該如何堅強他的心靈,去面對他人的眼光與質疑?

社會有太多訊息,讓孩子不知不覺學習到,男生應該怎樣、女生又該如何,反過來想,我們也可以思考,男生為什麼不能那樣,女生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昨天 簡曉娟也在,幫忙引導問:「為什麼男生不能玩?」「男生是站著尿尿的。」「有些男生也會坐著尿尿啊!」就是簡單、小孩也能理解的反思。

昨天將日前整理好的二手衣分成五箱寄出給朋友,我大概知道對方的孩子幾個月大,但完全沒印象是男是女,不過這不影響我打包衣服的選擇。這兩三年來,我們收到一箱又一箱二手衣,無論是紅色粉紅,都高高興興讓兒子穿上,他皮膚白,非常合適,有蕾絲的也很好看,我愛買的無印良品的女童裝也很適合中性打扮,遇到有人問,「這是女孩子穿的衣服吧?」我就回他:「只要穿起來好看、舒服就好啊,你不覺得他很可愛嗎?」

即便上週,澄澄因為天熱決定要剪頭髮,還是被認為是「頭髮短一點的女孩子」,對於各種「小姊姊、小妹妹」的招呼與語,我們大多不解釋,就讓對方一路錯到底....只會說,「他是澄澄,你可以這樣叫他。」一來是解釋後,對方無心之言可能刺傷小孩(成人非常容易吐出炸彈),二來除了名字以外,怎麼稱呼並不重要,就像我不認為不大喊阿公阿嬤舅公姨婆就是不敬老尊賢一樣,直接稱呼名字就可以了。(我若被稱姐也會很怒,被稱妹也覺得不爽,總之媽媽難搞)

遇到同樣無法辨認性別的孩子,我試著不去詢問男生女生,簡單以「你好~」帶過去,這件事是澄澄教我的,為什麼成人總是要先知道孩子的性別,才能與其對話或是遊戲,或者判斷可不可愛長得好不好?可是孩子不需要,他們就是自然的玩在一起,這種能力好神奇。

如果我們能突破性別的觀點,對孩子也能有新的發現,男生也要好好呵護、用心打理穿著,女孩子皮得要命天天帶著新傷口回家,又怎麼樣呢?我覺得孩子們會快樂一點。

昨晚睡前,我特意問澄澄,爸爸媽媽是男生女生?他回答:「媽媽是女生,爸爸是男生。」那澄澄呢?「我是澄澄啊!」所以他算有性別概念,但不覺得自己有性別摟!

(入夏後,天氣太熱,我們在澄澄的同意下,幫他剪了短髮。)

圖片是澄澄今早忙著寫卡片給好友,媽媽代筆,澄澄畫圖,
其中一張他堅持寫昆蟲昆蟲昆蟲,希望他的好友懂他...

[感謝一家友善兒童的小餐館]
住家附近的秋田義大利麵,是一家小小的義大利麵家庭餐館,只有七張桌子那麼大,廚師和服務員也是家人關係,放學時間他們的孩子就在店裡待著。

剛開店還未吸引街坊鄰居注意時,阿澤正在國外出差,我就帶著豆豆上門吃了,那時用餐時間往往只有我們和另一桌客人,頂多再一桌,沒有出色的佈置,但廚師和服務員都喜歡豆豆,即使豆豆曾經拖著桌子走動,大家僅是一笑置之,他們的態度影響了其他顧客看待「餐廳裡有狗」這件事,能有一間歡迎大狗的店十分難得,且價格公道,一週我可以造訪一兩次。

後來我們帶著一歲出頭的澄澄一起去吃,從澄澄坐不住兒童椅,在店裡尖叫大鬧,到現在可以明確要求「晚餐要吃秋田義大利麵」,一年半後,這裡已經變成用餐時間必須排隊的熱門店家,澄澄也長成了能夠等待上餐,從麵包、湯、麵、甜點一路吃完的孩子了,他嘗試過蒜味扁麵,也吃茄汁、奶油白醬,今天第一次嘗試青醬,綠色的麵讓他愛死了。




我們都很感謝有這樣一家店,願意接納不習慣外食的孩子,包容他們在店裡無法克制地哭鬧、小肌肉操作不熟悉而不慎打翻餐點、地板弄得一團糟,提供足夠的兒童餐具,價格合宜,廁所乾淨可以讓幼兒踩在地板換尿布,廚房透明,我們常常在吃飽後,讓澄澄看著廚師忙碌的身影,然後揮手說再見,他知道是誰在為他做飯,因為這段過程,讓我不至於太擔心帶著澄澄在外用餐。

我們總是在談什麼是「友善餐廳」,除了食材與烹調方式,一家餐廳如何對待最無法好好用餐的人的態度與方式,可以看出它真正的友善程度。

有些餐廳歡迎被訓練好的顧客上門,但我更喜歡那些提供練習機會的餐廳,那不會是一次兩次的嚐鮮,而是像到好友家吃飯一樣的被尊重與被照顧著。

[嬰兒哭鬧請下車]
最近又發生了嬰兒哭鬧,乘客請媽媽下車的新聞,台灣人最愛小孩了,不過要不會哭沒聲音不會跑的那種喔,因為我們沒打算看到小孩長大的過程,拜託你18歲後教育成有禮貌守法的菁英再帶出門好嗎?

說正經的,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的sop是:

1.慢慢的靠近,對媽媽微笑。
2.如果眼神交會,就用旁人能聽到的音量說:「帶寶寶真的好辛苦喔,我每次帶小孩出門都好緊張,幸好現代人都很友善,大家都知道養小孩很需要幫忙。不要急,哭一下沒關係,畢竟成人的忍耐力比較高。」
3.若有人出聲請他下車,可以反問:「交通法規哪一條規定公車必須安靜無聲?如果我現在哭了,你也要我下車嗎?我們先打電話問問交通局好嗎?如果你對了,我願意道歉並賠償你的公車車資。」

一定有白癡說,沒辦法開車載孩子就不要生孩子,好吧,這麼愚蠢的問題就讓我鍵盤媽媽來回答,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坐在安全座椅,他們會哭,哭著哭著可能會吐,吐了你無法立刻停車處理可能會讓孩子因此噎死,所以即使我有車,我也沒勇氣載嬰兒出門。
與其針對哭泣的寶寶,不如來關懷在公車上咳嗽又不戴上口罩的人好嗎?

來自何欣潔充滿愛的視角


[不孕]
我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談不孕好難,但分明機率超高,跟得到B肝差不多吧!但說不孕,好像就是辦事不力、不舉、肚子不中用,總之你這人就是有問題,或者上輩子造孽必須去廟裡怎樣怎樣云云(踏馬的想到就不爽)

其實在生澄澄前,我們就是一個得到醫生認證的不孕家庭,然後我們就開開心心領養了豆豆。所以我常說,澄一定是太頑皮了,才會在澄澄星球上,故意選了「此路不通」的路,偷偷違規跑來,這太符合他的個性了,如果不是這麼頑皮的他,也無法和我們成為一家人吧。對此我深深感謝,孩子不是理所當然被父母擁有的,我們只是在此時此刻一起生活著,他對我來說是這樣的存在。

總之,我們還是處於一個說了不孕也要被追問是誰的問題(問了你會比較爽嗎?)、或是堅持要我們求神拜佛吃A吞B的處境,這都還好。我最最最捨不得的,是能夠揣想到,身邊有那麼多多年未育有子女的朋友,總是在各種場合被催生,還要笑著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其實我也那麼假笑過(當然我也問過那些蠢問題,必須道歉),有時說不生,不見得是不想,就像不結婚的人,也不見得是不想結婚啊奇怪。

「那他可以說嘛!」請問,為什麼他必須跟你說,說不說是個人自由,就像生不生是他個人人生問題而已,一直以來,都跟你無關,想找話題不如關心他最近有沒有好好吃早餐或投票給國民黨。

我和老公討論了好幾次,覺得要談不孕有何不可,共識就是,不孕沒什麼好難以啟齒,但我們說了,你就要聽進去。

豆豆真的是全世界最可愛,最會笑的狗。
(他正在和澄澄一起拜託在飯前吃一顆軟糖)

[媽媽的自我實現]

我們有沒有辦法同時工作又帶著小孩,且能追求自我實現?

以我的狀況來說,有些採訪可以帶小孩,有些不可以,沒有為什麼,採訪現場狀況就是不行,那是一種互相尊重(尊重受訪者與其他工作夥伴)的關係,尤其寫稿絕對不行,需要絕對的個人空間才有辦法完成,這是非那個工作者無法想像的狀況,但我在賣菜時可以帶著小孩,他幫我拿零錢、裝袋子、越搞越糟。

我同意家長可以折衷,或是找出更適合自己也適合帶著孩子的工作,但不認為非如此不可,因為這世界上有非常多工作是許多人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才能做到,而他們不見得就是被剝削或是未能滿足自我,他們也許也做得愉快很有滿足感,例如治療急重症的醫生,研究室的工作者...廚師...教師...每一個工作狀態都不同,需要的專注程度跟環境包容度也不同,帶給社會的貢獻與成就都值得重視。若要單純指稱去工作就是被剝削,那麼我們應該先解決職場剝削這件事。

不是讓孩子跟著自己工作就是友善育兒,我覺得應該是,想和孩子一起的人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想好好工作的人能享有放心的托育環境資源,其中也包括互助育兒模式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家長應該盡量跟孩子在一起,或是以帶孩子作為自我實現的方式,不過有些人就是無法,這是社會多樣性,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各種狀況,組成這個社會的樣貌,如果自己能做到,就覺得別人一定可以做到,那就太可怕了(無論是自學、共學、帶著小孩工作、居家生產等等)擁有開放的選擇,擁有讓人安心選擇的自信,我覺得很重要。

因為我正是一個常常為了帶小孩失去好採訪工作的記者,對我來說,那是遺憾但沒辦法的選擇,我清楚明白我是為了什麼犧牲,也明白親自陪伴孩子帶給我的滿足,我接受,但我也失落,我想,我的自我實現不只在家庭裡。

有人問我:「你的自我實現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可以多數的時間陪伴小孩成長,但又能持續產出自己滿意的工作成果,還有改變新莊人的飲食態度進行一場小規模的社區運動!」

(背著小孩採訪這招重出江湖)

[追求一個友善育兒的職場]
看到余宛如立委想帶小孩去立院的新聞,有留言寫「帶小孩去立院上班敗壞國家名聲」,真想問問那些網友怎麼對得起他媽(畢竟台灣都讓國民黨執政這麼多年還不夠敗壞?),哪一個媽媽沒有勉強帶著孩子去工作、出門辦事或是一邊上班一邊忐忑的想著孩子?而且帶著孩子的媽媽工作效率跟思考邏輯絕對不比那些沒帶孩子的男立委差(說不定還大勝)上一任立委裡的陳明文、蔡正元、李鴻鈞、蔡煌瑯完全沒有提案過喔(啾咪)

況且立院開會多高貴?夠高貴就不要在那邊演愛國八點檔好嗎?(請搜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張麗善)嬰幼兒的哭鬧或牙牙學語根本比某些立委還來得有營養。(對了,張委員2006年質詢時還唱過《苦海女神龍》以及演出布袋戲。)

這「媽媽帶著孩子去工作是過太爽+不專業」風向球應該是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帶起來的。新聞這個行業會讓人不斷接觸到比現狀更好的未來,製作新聞的訴求也正是找出問題,藉由受訪者的知識傳遞為讀者提出改善與呼籲(不管是國際經驗、專家批評、學者建議),一個新聞媒體竟然無法期待或是認為友善育兒環境建構的可能,實在是太悲慘了。台灣幾十年來的育兒外包方式的錯誤,以及對親職的忽視,可由這位新聞小編和酸民們當代表了。

(查了一下,余立委的提案是:「出列席委員及政府首長之三歲以下嬰幼兒,有餵哺或照顧之需要者,不受前項之規定。」

[所有的母親都快樂,才是真的母親節快樂]

今年母親節前夕,發生了下列三個新聞,說實話的,能快樂的母親少之又少。

5月3日 花蓮母虐死女童案
29歲羅女,與22歲蘇姓同居人均已離婚,各自有小孩,羅女育有2女「大的給前夫、小的跟媽媽」,蘇男則有家庭暴力、酒後駕車等前科,離婚後3女兒都判給媽媽,2人離婚後認識談起姐弟戀,同居一起撫養羅女1歲6個月的小女兒。惟蘇男脾氣差、酒後打人「母子倆一起打」,女童遭虐死後,法醫驗屍才發現女童全身體無完膚、到處是傷,遭拳頭毆打、掐脖、撞牆,臀部還有圓形的網狀烙印,疑似遭吹風機直吹臀部導致燙傷。

5月4日 6歲女童墜樓亡 原來媽媽去上班
上午父親先將弟弟帶往托兒所後便去上班,因女童身體不適,媽媽便將她獨自留在家中休息,並將大門反鎖,隨即帶妹妹前往幼稚園後就去上班。上午9時,女童起床,又無法打開門,踩著馬桶從廁所內的氣窗翻出牆外,墜樓身亡。警方指出,由於女童母親將六歲幼兒獨自留在家中,導致其墜樓身亡,訊後將依兒少法、過失致死罪嫌函送法辦。

5月5日 30歲妻殺2幼子再自殺 
林婦的丈夫在竹科擔任工程師,林婦人在家專職帶小孩,夫妻倆沒有感情或財務問題。林婦先前曾受腹痛所苦,家人安排她近日到醫院做腸胃鏡檢查;她也曾透露厭世想法,約兩周前曾到醫院身心科就診。丈夫昨天出門上班時,見妻子、兒子都無異狀,未料下班返家發現妻兒俱亡。林婦留有兩頁遺書,第一頁交代家中財務、存款在那,第二頁簡短說「我很累,我帶走兩個小孩,請好好照顧自己」等語。縣府社會處表示,林婦和丈夫住在新竹縣高鐵特定區,屬高級住宅區,非低收入戶,也非高風險家庭,無經濟窘迫或家暴的通報。

[給我們一個更安全更公平更正義的生活環境]
新新聞2013年的報導寫著,2002年到2012年共有270多名官兵「自殺」,此外,每年死於「意外」的國軍也將近300人。

在洪仲丘之前,有蔡學良口含「長達1公尺」的T65步槍自盡,步槍上頭完全沒有蔡的指紋與血跡(2008)。有李哲宇「攜械逃亡自殺」,軍方公布子彈「從下顎貫穿頭部」,然而解剖現場是「從前額貫穿至腦杓」(2011)。還有陳俊銘用五公分長、沒有握柄的美工刀片,在自己頸部割了三刀、在手腕割了十刀,頸部刀痕最深達四公分深,事發當時寢室內其他四名替代役都沒發現(2012)

在洪仲丘之後,有替代役男陳乃斌在豔陽下割草死亡,死亡前一週,曾告訴母親:「我生活在地獄裡。」(2015)

以上,不用柯南出馬就知道有問題。如同校園霸凌案,軍隊的問題,總會有人以「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你不能是你沒用,不耐操」作為解釋,彷彿那是種男子漢必經試煉,那是一種深知不會重來,所以無心改革、甚至冷眼看待有心改革的人的可惡心態,畢竟我們都不可能再回到校園,男人也不可能再度服役。

可是,我們的孩子會上學,可能像那幾個失去性命的孩子一起被取笑、不敢上廁所、被迫脫褲子。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會服役,有萬分之幾的機會「被自殺」,因為你無法想像到的各種荒謬意外,永遠離開你。

想到這裡,如果你對街頭殺人案憤怒恐懼,怎麼能不對孩子幾乎必定要去的校園、軍隊感到憂心?還是我們真的可以再樂觀一點,我家寶貝沒那麼倒楣的。
也許,這些話不只你一個人想過。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一直告訴兒子,人不可以殺人,人不可以殺人,人不可以殺他,所以他也不可以殺人,既然認為有人妄想用殺人解決問題是荒唐的,那我們也絕不能靠殺人來解決問題。

此時會害怕也會憤怒,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我們就能不去傷害別人。

我想到朋友楊宇帆說過的一句話:「整個社會表現出一副我們有多麽不捨這個孩子,卻忘了,我們的社會有多麽不尊重孩子。」

--
最後,送給各位友人一個小提醒:

"依大眾捷運法第50條第1項第9款規定,於捷運禁食區內違規飲食者,處新臺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罰鍰,惟考量嬰幼兒飲食為其生理需求,對於嬰幼兒飲食〈含哺乳或餵食副食品〉行為目前並不會取締。...參考我國現行教育學制規定,受幼托教育者係5歲以下之人,故本公司對嬰幼兒(5歲以下之人)於乘車過程中,若有需要飲食〈含哺乳或餵食副食品〉之情形,均不會禁止。"

希望大家多多宣傳,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在捷運車箱飲食不違法。當然,沒人會自找麻煩在捷運裡餵食嬰幼兒的,別在那幼稚無謂恐慌親子要在車廂開派對了怎麼辦哪~

3 則留言:

  1. 爸媽對孩子的影響大 這篇寫的真好,心有戚戚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