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路上有好多人和我一起走,為我接生的、親愛的明秀助產師,台大社會系吳嘉苓教授的豐富訪談與研究史料,讓我記者魂燃燒,也開始關注台灣助產歷史與現代產科醫療的交互比較,還有機會成為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的一員,和一群很棒的女性一起努力!然後是本事出版的加入(我太愛他們出版的公東的教堂),在編輯小敏溫柔毫無壓力但效率滿分的編輯能量下,才有了這本書。現在想來,真是處處遇貴人。
小敏對這本書的形容是:「直接理解主流體系下懷孕與生產的種種問題,深入探訪、調查與研究,並身體力行,為未來會經歷孕產過程的女性指引一條具體可行的道路。...這是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還需要身邊的伴侶及腹中胎兒一起努力,加上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一個『家』才得以建立。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她會愛上生產的原因了。」
出書後陸續收到一些值得紀錄的回應
*不怕痛的產婦?錯,我超怕痛的,不過有助產師、伴侶、貓狗陪我一起面對疼痛,讓我學習面對疼痛,比讓我感覺不到疼痛更重要。
*最常見的當然還是把溫柔生產與居家生產畫上等號,但不是啊,如果有讀書(快去買吧!)就知道我一直都不推廣居家生產,那只是選擇之一,我們(生動盟)真正想推動的,是在醫院裡,助產和醫護合作的共照制度,在其他國家都視為正常的生產制度,有助產一對一專心陪伴,有醫療資源降低生產風險。
*高風險媽媽感嘆溫柔生產是天賜的。沒錯,是天賜的,所以溫柔生產前必須經由詳細的產檢評估生產風險高低,與安排好的後送醫院醫師交代自己選擇的生產方式,即便是剖腹產,在充分的準備與尊重下,也可以很溫柔喔。
*在新竹遇到從法國回來過暑假的一位媽媽,共有四寶,前兩胎在台灣生,後兩胎在法國,她說在法國生產才知道什麼叫被尊重的產婦,因為生產經驗太美好,而開始關注這個議題,懷疑為何台灣辦不到,所以特地帶著四寶跑來買書!
*一位受到加拿大朋友感召(接連兩胎找助產士到家水中生產)的台灣新手媽媽,決定嘗試找信任的婦產科診所與醫師溫柔生產(當然不是禾X),所以她對加拿大助產曾有斷層、後因政府著力而復興成功的過程很了解,覺得他鄉遇故知。
*朋友告訴我,當她進醫院待產換上病人服時,醫師告訴她,你現在是病人,要依照醫院制度走,但她只是去生孩子又沒生病。
*因前置胎盤而成為高風險產婦的朋友說,因為有現代醫學,高風險媽媽才能受到妥善的照顧阿,這兩者是不相違背的!(就是醫生不要因為媽媽選擇溫柔生產而感到專業不被尊重)
-----
「如產婦勾選『分娩時不需減痛分娩麻醉,除非我特別要求』將導致醫護不得主動詢問,又醫療院所執行減痛分娩麻醉可增加收入,建議對計劃書內容重新檢視是否修訂。...」公開資訊出處:http://www.taog.org.tw/publication/ (2017年 6月號 248 期)
(覺得婦產科醫學會誠實的好可愛)
對於即將來到的第二胎生產,我比四年前更清楚知道自己將經歷什麼,產檢醫師也完全理解我的想法,助產師至今仍記得我上一胎生產狀況而給了我許多提醒叮嚀,因為知道生產風險,和伴侶溝通了許多事,好的壞的狀況都要做好準備,朋友摩拳擦掌隨時可以來陪產,我覺得自己被大家好好照顧著。對於生產,我有害怕擔憂,但更多的是期待興奮,那是我和寶寶能一起做的第一件事!
寫這本書,我要談的就是這些,談台灣女性的生產故事、這條溫柔生產之路的風景如何,溫柔生產不是與醫療對立,而是合作與解決困境;歡迎大家一起來,想想自己是怎麼被生下來的,又是怎麼生出孩子,如果可以,你對生產還會有什麼想像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