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燦燦腸病毒住院了

我們度過了艱難的一週。

澄澄從幼兒園班上被傳染了腸病毒,高燒一天後開始出疹子,燦燦隨後也突然發高燒,而且燒到39度以上持續36小時,燒得全身無力加上未滿兩歲,我們立刻掛了輔大醫院急診,幸運遇到急診主治醫師恰好是小兒科醫師,拿了藥回家休息。

但燦燦開始嚴重腹瀉,不吃不喝,持續高燒,又掛了隔天的兒科門診,醫師覺得不太對勁。再過一天,燦燦還是高燒、腹瀉(青屎)、不進食飲水,再次掛了急診,立刻就被要求住院了。驗血、驗尿、驗糞便、照X光,一連串的折騰後,醫生發現了燦燦小腸腫脹,發炎指數超高。又過了好幾天,才查出來是感染沙門桿菌導致菌血症。




現在回想仍是惡夢一樣,燦燦因病受苦是其一,診間和同房的家長頻頻因為不耐煩、慌亂與疲憊(或者根本只是習慣性)打罵生病的孩子也讓我難以忍受。再加上長輩隨口指責:「是不是媽媽做了...小孩才會生病?」讓我體會到這世界哪有什麼「善意的關心」,只有「無意的刺傷」。

每張病床都是一種家庭樣態。有標準的雙薪家庭,媽媽請了假帶著小孩來掛號沒想到就住了院,小兒子只好住在保母家,住院的孩子請老公年邁的姑姑來照顧。有看起來才20出頭的年輕夫妻,抱著吞食大量報紙的嬰兒來急診,媽媽不斷責怪爸爸沒有照顧好小孩,爸爸把氣出在頻頻喊無聊的大寶身上,一巴掌就打下去,後來他們不顧醫生反對堅持離院。有隔代教養的阿嬤打電話向兒子抱怨,孫女發燒好多天了,現在突然要住院了怎麼辦? 還有一對明顯是中產階級的夫妻帶著兩三個月大的嬰兒來,餵奶換尿布哄睡都是爸爸親自來。

選擇如何照顧孩子,與經濟限制和文化資源侷限有極大相關,看似有選擇,其實沒有什麼選擇。怎麼去看見差異性,提供不同的診療方式,要讀 #照護的邏輯。

--
最感謝小兒科醫護人員的照護,燦燦看到任何一位穿著制服的人(包括清潔工)都崩潰大哭,到我們出院那天,醫護人員都沒看過燦燦笑,就知道她是多棘手的小病人了。

最最感謝是佩佩豬,沒有佩佩豬我們無法撐過來。

#已經完全恢復健康了不用擔心
#不要囉嗦我我心還沒恢復健康
#高燒多天腹瀉脫水真的要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