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0319


Kathleen “My store is closing this week. I own a store. Did I ever tell you that? Probably not. It's a  lovely store .”



1998年美國華納影片公司發行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中,女主角Kathleen所經營的獨立兒童書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將精巧溫馨的兒童書店帶入了我的生活中,閉上眼睛,筆者能在腦海裡中重溫那間小書店的美一角落:推開門時能聽到清脆鈴鐺作響、底矮的木櫃、小巧厚實的小桌子和小椅子,還有正在店內角落說故事的Kathleen,吸引了滿屋子孩子與成人的目光。
而電影中,書店結束營業的一幕,店外張貼的海報寫著「Closing This Week: All Stock 40% off.」滿店的客人,忙著搶購出清的折扣書和可以帶走的桌椅,某位客人說:「我們應該去炸掉福斯書店。」(電影中的大型連鎖書店)Kathleen卻只是感嘆的說:「那不是他們的錯,事實上,只是這個世界變了。」正因為知道消費者仍有買書、看書的需求,卻改變了購書消費習慣,而讓獨立經營的書店無法支撐,這正是Kathleen的遺憾。
The shopper “We should bomb Foxbooks.”
Kathleen “It's not their fault. The truth is, theworld is just... different.”

O一二年二月,當筆者開啟高雄市五餅二魚兒童書店寄送的電子郵件時,「如果你有需要,請來帶走這些桌子椅子吧!」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吃驚又受傷的情緒,瞬間從心頭一下湧上了眼眶,幾天後從臺北直奔高雄,拜訪經營者林秀華,訪談結束、將要離開之際,林秀華匆忙從店內帶出一把小椅子,送給筆者,椅面上的彩色圖案是一群孩子在快樂遊戲,她說:「再等三年,三年後我一定會再開一間兒童書店,那時候,你帶著這把椅子『回家』。」

對於獨立兒童書店的聯想
今日距離「電子情書」背景年代1998年,已相隔十四年,威脅獨立書店生存的強敵,除了大型連鎖書店,還增加了網路書店,以及蓄勢待發的電子書的風潮。看來紙本書與實體書店逐漸式微,是不可逆的歷史發展之路,那麼經營一家獨立兒童書店,確實看來落伍又不明智,猶如唐吉柯德追逐風車般的荒唐。

但我們真的不需要一間書店嗎?不需要一間能成為孩子永恆童年記憶的小書店嗎?英文有一句話“I have a soft spot for bookshops[1],意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柔軟點,面對某些特定的東西,就會產生難以解釋、無法抗拒的情結與愛戀,而最常擄獲眾人的柔軟點,就是與書店相關的人事物。

在筆者童年記憶中,最愉快的日子是每週三與週六下午。只上半天課的日子,下午總是在家附近的書店中度過,那甚至不算是一間兒童書店,充其量只能說是「賣的文具比書多」的書店,而參考書又多於故事書。但那樣就足夠讓一個阮囊羞澀的孩子,歡欣喜悅的度過數幾百個下午時光,筆者甚至有幾次,就站在店內,將喜愛的書,一篇章節、一篇章節的背起,再毫不耽擱的衝回家,一句話也不敢說,只忙著拿著紙筆憑印象默寫出故事內容。現在想來,這種行徑當然是天真又傻氣,卻忠實呈現出兒童對閱讀資源與良好閱讀環境的渴望。

因此筆者相信,每家書店無論規模大或小、歷史短或長,對曾在書架中漫遊、瀏覽,帶回心愛書籍的消費者來說,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獨特故事,其中又以兒童書店最容易出現讓人感動的閱讀片段,那間兒童書店,可能是一所年歷史悠久的老店,也可能發生巷弄間剛開幕的小店。但那不會是消費者使用滑鼠,在網路書店選購頁面點擊商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的故事。

            但現實生活中,獨立兒童書店逐漸消失,是無法否認的事實,這些書店面臨了怎麼樣的經營困境,讓經營者被迫放棄夢想,黯然選擇歇業,是筆者與眾多消費者都感到好奇之處。在本篇論文中,筆者選定高雄市五餅二魚兒童書店、花蓮縣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臺北市花栗鼠繪本館,以及臺北市禮筑外文書店作為訪談對象,嘗試描繪出一間獨立兒童書店的經營型態、經營問題、與消費者和社區間的關係互動,藉此研究什麼呢?可能寫到最後才會知道吧。


[1] 鍾芳玲,《書店傳奇》(臺北:遠景)2010。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