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0311反核遊行&蘭嶼‧再見


蘭嶼小孩特別愛看海。他們可以面對著海,坐上老半天。
每次看到他們望海的樣子,我就忍不住想按快門。
他們的眼神是那麼落寞,表情是那麼感傷,而我多麼希望他帶有盼望。

(純文學,1985)


    今天是2012年3月11日,幾天前就一直在想該寫哪本書,最後才想到一年前在二手書店挖到的「蘭嶼.再見」,我想從這本書,談今天這場反核遊行,似乎是很恰當的。

    王信是臺灣知名的紀實攝影師,30歲才開始接觸攝影的她,也許是因為在其他領域累積了足夠的豐富經歷,拍攝風格細膩,書中的文案也寫得真誠。這本攝影集收錄了一百三十多幀黑白影像,今晚重翻才知道,由林文月女士作序呢,真是一本連序文都好看的書。

    雖然1985年出版,但距離拍攝已時隔十年,這些照片記錄的是1974、1975年間的蘭嶼。王信在書中感慨,當時感覺到,如果不利用手中相機把蘭嶼的點滴記錄下來,可能沒多久,這些情景在蘭嶼也將不復見。





   不知道王信的預感從何而來,但我們可以比對一下臺灣核能發展的時間表。台電於1970蓋建造第一座核電廠,原子能委員會於1974年展開蘭嶼計畫,決定蘭嶼為核廢料垃圾場。1982年開始在蘭嶼龍門地區建造「國家放射性廢料第一儲存場」,接收一萬零八桶核廢料,到1987年十月,核廢料達四千七百桶,而且以每貨櫃228桶,每週一航次的速度輸入蘭嶼,以消化每座台灣核電廠年產四萬五千桶的固化廢料(引用自《蘭嶼報告》)。

    是不是很可觀的數字,核廢料可不是蔬果爛皮,埋在土裡會逐漸消失的東西,而是「我們實在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的東西,而政府和蘭嶼有做好溝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時蘭嶼人以為那只是一座罐頭工廠,卻不知道罐頭內是台灣人害怕到直接忽視存在的核廢料。
  
    今天上街反核的原因很簡單,第一,我們不需要核電,政府不要再威脅我們沒有核能臺灣會完蛋,臺灣電力每年過度供給1/4,而且民生用電只有工業用電的1/3,核能用電究竟為誰存在,是昭然若揭的事實。第二,我們不能這麼缺德,製造垃圾卻把別人家門當垃圾桶,給予回饋金和免費電費的福利後,又不斷暗示蘭嶼人貪錢、浪費電、天天開冷氣,如果那些小利能夠換得核廢料處置,今天遊行的群眾說得好,那就給總統、副總統三倍薪水,核廢料放在總統府吧!

    當然我們知道上街也無法改變馬政府的核四政策,有人認為是白費力氣,但社會運動是一個國家必要的存在,讓你知道,有很多人與你想法相同,為同樣的問題不滿,藉此得到勇氣並願意堅持下去。另外,如果我們只是花費一些時間體力,就能夠給長年為此議題辛苦的民間社運團體一點鼓勵,我想非常值得。

    人民的權益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絕對都是某些人流血流汗流淚爭取來的。

    為了不忘記這個事實,我們每年至少該參加一場社會運動,去感受群眾的情緒與力量。如果你是老師,你可以為了十二年國教而走,為了失敗的教改去抗議,而非躲在教室裡生氣。如果你是家長,你可以為了爛透了的營養午餐而走、為了臺灣兒童的高死亡率抗議,而非繼續買謀殺孩子健康的不營養外食、退讓上網時數來安撫孩子。如果你是愛動物的人,光是收容所不改善、不以TNR取代撲殺,你就該為了正窩在身邊那個毛茸茸的寶貝上街抗議了。如果你還有愛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那麼去參加一場社會運動吧!   

   最後以王信給蘭嶼序文的一段話作結:「希望…能使人們回顧那些被我們稱為原始的、落後的,未開發的土地與上面自然純樸的人性,而有所反省。」






(最後,感謝我們家的小英雄本丸,
一起參與了這場意義重大的遊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