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4)

其實一直到這篇才開始談獨立兒童書店。

延續前一篇所說的台灣書店發展歷程,我們知道一九八二年金石堂出現後,開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連鎖書店型態,然後在一九八九年,第一家誠品書店開幕,獨特的人文書店氣質、接近百貨服務業的品質,讓逛書店一時間蔚為風潮。在此同時,獨立兒童書店又是如何發展?


劉慧玲在《兒童書店發展歷程研究-以台北市兒童書店為例》中,提到台北市兒童書店發展歷程,雖是以台北市為區域範圍,但台北市作為首善之都,也具備全國文化發展指標意義,可在此略作參考。劉慧玲指出,「七○年代兒童書店普遍附屬在童書出版產業之下,也就是出版社憑藉著出版與通路優勢,自己開兒童書店;八○年代連鎖書店開始出現,但兒童書區並未受到重視,陳設佈置與成人書區無異,也沒有專人經營或提供諮詢;直到九○年代,誠品書店兒童館出現,才活絡了童書市場,並帶動獨立兒童書店興起。

這些獨立兒童書店雖然規模小,但因為店員人數不多,經營者可能在與顧客面對面對話之餘,也同時負責採購或活動企劃,了解顧客需求與市場動向,建立起「小而專」的形象,例如一九八三年成立的親親兒童書城、一九九五年的捉迷藏童書店、一九九五年蘋果樹童書店、一九九七瑪咪兒童書店等。然而此處所提及的獨立兒童書店,在二○○○年後,受到網路書店興起、折扣戰削薄利潤、少子化等影響,大多已歇業,目前仍在營運中的獨立兒童書店,多為二○○○年後所開業。

進入二○一一年,臺灣新生兒出生率降至零點九,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總統馬英九在元旦演說中宣布少子化已是國家級危機。目前台灣一年約有十六萬名新生兒,兒童總人數(十五歲以下)約為三百六十多萬,當孩子越來越少,他們所享有的教育與成長環境也被要求不斷提升與改善,政府、家長、民間團體近年來更大力投注教育資源,希望藉由推動閱讀,培養下一代的人文素養與公民意識,讓下一代有能力面對二十年後的老年化人口問題。

兒童教育除了學校體制內的學習,體制外的學習也同樣不可忽略。當孩子離開了校園,他的閱讀環境包括家庭、圖書館以及書店。當前家庭教育備受重視,政府與民間團體為了家長開設一連串學習課程,鄉市鎮圖書館資源也不斷提升,並強調假日不休館、寒暑假持續經營,讓孩子的閱讀過程不中斷。唯獨兒童書店的發展受到了冷落與忽視。

其實台灣並不乏精彩的童書出版,但兒童書店的辛苦求生,以及綜合書店有限的童書區域,都讓小讀者接觸這些精緻童書的機率降低。也許有人會說,以本質論,兒童書店與兒童圖書館功能相近,為何一定要有兒童書店的存在?其實兩者功能雖近,但前者為營利性,後者為非營利組織,正是兒童書店這種「營業場所」身分,造成了提供服務的差異。

針對這個問題,我請教了金鼎獎童書作家、臺南葫蘆巷讀冊協會理事長幸佳慧[3]。在她英國取得薩里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與新堡大學博士的留學期間,十分注意英國兒童閱讀環境發展,她認為台灣的兒童閱讀環境,除卻校園,多以圖書館與家庭為主,書店並不在其中。但她認為書店雖普遍被視為營利場所,卻因兒童學習形式的特殊性,兒童書店也應該被視為重要的閱讀環境之一,「相較於在學校、家庭中,閱讀掌控全取決於成人手上,兒童書店與圖書館內更容易見到兒童隨手拿書閱讀,若兒童書店閱讀活動推廣得當,孩子往往能將書店與閱讀相連結,也更有認同性。

為了吸引讀者、提高經營利潤,兒童書店不只是單純賣書,還必須提供家長和老師教育講座,為親子、師生引進文學與閱讀的世界,因為成人才是真正有能力購買書籍的消費者,而這些活動或教育責任,都不是作為公務機關的圖書館會主動提供的功能,所以在孩子初接觸文學時,他常去的那間兒童書店,將扮演與其它教育機構同樣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書店」裡,小讀者能夠自然的進行非正式學習活動、享受閱讀的輕鬆場域。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經常到書店閱讀的孩子,一定能在與書櫃巡禮中,得到最大的樂趣與收穫。

因此,兒童書店和一般綜合書店相比,除了提供優良圖書,還必須有其特殊的經營方式,以營造優良閱讀環境,例如不定期邀請國內童書出版社、創作者舉辦主題書展、讀書會、說故事活動等,提升閱讀教育功能。

然而兒童書店雖是營造兒童閱讀環境中的重要環節,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兒童書店屬於整體書店業的一種,而且還多具備了一種特殊性——消費者不等於讀者,這讓獨立兒童書店成了獨立書店小眾市場中的「稀有市場」。

樂觀一點來說,每個人都曾經或正是兒童,看來兒童書店似乎是發展潛力無窮。但此供需法則的前提,建立在社會對兒童文學、兒童閱讀的重視達到一定程度與水準,以童書為主要商品結構的兒童書店,才有生存的空間。所以在我心中,社區居民的消費行為,是否能支持一間兒童書店營運,可以作為當地社群是否重視兒童閱讀的指標之一。

但無論是「溫羅汀」或是「獨立書店聯盟」,獨立兒童書店的身影都顯得孤單,前者勉強可納入台北市金華街上的禮筑外文書店(以販售外文童書為主),後者則僅有已於二○一三年一月底暫停營業的花蓮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與其他人文書店的數量相較,獨立兒童書店身影顯得相當單薄。我們似乎可以藉此推斷,雖然經營獨立書店已屬困難,但要經營一家獨立兒童書店,更是難題中的難題。

另一個讓所有實體書店備受考驗的市場機制,就是網路消費型態的崛起。如同本章第一節所述,二○○○年網路書店風潮興起,為了加強競爭力,網路書店帶起折扣競爭,消費者產生「在書店看書、到網站買書」的消費行為,臺灣連鎖書店與獨立經營的小型書店皆受衝擊。然而網路售書平台的最大優勢,在於成本結構與實體書店差距甚遠,讓販售書籍能獲取的有限利潤也有了高低差異。加上台灣並未有統一書價折扣機制,在連鎖書店跟著投入折扣戰後,這場削價競爭竟然一發不可收拾,而進貨成本偏高的獨立書店只能望之嘆息。

以國內書市最大通路、目前擁有四百三十萬會員的博客來網路書店[4]來說,與統一企業合併後,增加了超商取貨的優勢,讓「巷口變書店」,消費者為了節省運費,除了買書,還可以順便買家用品、化妝品,不必出錢卻像是逛了一圈百貨公司。博客來的成功,讓台灣出版業不敢再小看網路消費勢力,現在出版社、實體書店本身也汲汲營營經營網站售書平台,以台灣最大的連鎖實體書店誠品來說,目前雖然以「商場」包裝「書店」,轉型為複合式商場對抗,創造實體書店的更多價值,但網路平台提供的服務也不斷跟進。

曾在二○一二年被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VVG Something),負責人汪麗琴在接受訪問時曾說,「不是說要害一個人就教他去開書店?你問我書店有沒有賺錢,只能說達到損益平衡,我們除了賣書也賣雜貨,還會辦一些美食或攝影講座……[5]言談間已經透露,一間獨立書店要賺錢的艱難,除非附加足夠的行銷活動,獨立兒童書店自然也是同樣的處境。

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獨立兒童書店受限於讀者群小、購書權握於成人手中,成為弱勢中的弱勢,加上量販店,藥房也紛紛傾銷廉價童書和繪本,小資本的獨立兒童書店處境有多險惡、生存有多艱難,已是不言而明的事實。而多元媒體與網路的發達,削減了消費者讀書、買書的時間、興致與能力,成了最致命的一擊。這十年間,曾經廣受親子歡迎的瑪咪兒童書店、讀書樂親子書店、親親兒童書城都陸續選擇了停止營業。

令人遺憾的是,獨立兒童書店最主要的消費者——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兒童書店對下一代的重要性,自然也不會以實質消費給予支持。儘管政府大力推廣閱讀,但對一堂課三、四百元的補習費、才藝班鐘點費毫不吝惜的家長,卻對一本書的價格斤斤計較。

一本三百元的精裝繪本,在獨立兒童書店可能原價或九折販售,在連鎖實體書店則是八折或七九折,但到了博客來或其他網路購書平台,立刻下降至七五折、七折,甚至六六折,差價大約是幾十元到一百元左右的差異,這也就是我剛剛所述的「到書店翻書、在網路買書」。

事實上,付出一本合理書價,扶持正當的書市通路,對創作者、出版者、書店來說,都是一種正面鼓勵,也是繼續出版優質書籍的動力,家長在精打細算之餘,也別忘了自己其實身處於書市消費鏈的一環,閱讀品質與閱讀環境的好壞,其實就掌握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中。

與某家美麗的書店相遇時,我們心中總是萬分驚喜讚嘆,如今看來,與其讚頌經營者,不如欽佩餵養這家書店的城市人民,能以行動留下一間好書店。因為一間書店的消失,雖然可以看作人生的生老病死無可避免,但真正讓我惋惜的,是人們閱讀文化與購書習慣的變遷。

我相信獨立兒童書店並不會就此絕跡,卻不能不對書店經營者所面臨空前未有的挑戰而感到憂慮。






[3] 訪談日期:2011815日。
[4] 博客來網路書店成立於1995年,總部在台北市,是兩岸三地最早成立的網路書店,除了圖書也銷售一般生活產品。2001年,統一超商投資博客來,博客來加入統一流通次集團。2009年成為臺灣圖書市場銷售第一大通路。
[5] 艾瑪,〈兒童書店 夾縫中生存〉,《自由時報》。(2012.04.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